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说课稿

说课稿锦集10篇

时间:2021-10-04 12:06:19 收藏本文
说课稿锦集10篇

说课稿锦集10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本课共有16个汉字,这16个汉字课本上均配有与其相对应的事物,字义图,便于学生根据图认读汉字。因为这时学生已经学完了汉语拼音,所以每个汉字均加上了红色的汉语拼音,以便于学生可以运用汉语拼音自学这16个汉字。其中部分是部首字或基本字。

本课的教学可分为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前两组———大说明了分是古代的作战工具和交通运输工具;第二课完成第三组和第四组的生字教学,它们都表示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水果和粮食。这样的安排是把学习拼音和学汉字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减轻学习拼音的负担,同时也把汉字和学生生活经验中所认识的事物连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二、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字义理解为难点,可根据学生已有的识字基础,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有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汉字,教学时,先将生字的图片展示给学生,通过观察图画,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汉字字义,认识该物体,再将生字展示给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生自己拼读,读准翘舌音和三拼音音节,同时,教师要发挥示范作用,帮助学生读准每个字的音、字义可以联系现实生活的其他物品进行类比,以便于同学们真正地理解与掌握。

老师应该创设一定的语境,在说话中巩固识字,让学生积累丰富语言。 要激发学生喜欢学习汉字,调动学生认识本课生字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语言,主动识字的愿望。通过认识8个汉字,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平衡,保护动物,珍惜粮食的的思想品德。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师出示上一节课学习的前8个生字。

(二)出示前八个字图片,激趣进入新课。

1、出示图片,让生仔细观察,说说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出示生字,请生试读,师纠正示范,注意读准字音看准音节。

3、对生进行情感教育,要爱护小动物,爱惜粮食。

(三)总结,拓展

1、读八个生字,说说每一部分讲的是什么?

2、在生活中我们遇到不爱护小动物,不爱惜粮食的要怎么做?

说课稿 篇2

功、功率是初中物理阶段的一个重点的内容,首先,功和功率的概念比较抽象,特别是功的概念需要咬文嚼字并配合实际的例子学生才能理解掌握好,功是否掌握也直接关系到以后的机械效率是否能够掌握好。其次,物理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要运用到生活当中去,因此要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听了杨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

1、这节课体现了生命课堂的理念,杨老师敢于放手,物理概念都由学生自己在复习资料上找到并划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2、这节课体现了杨老师的教学基本功非常扎实,上课开始杨老师就建立了知识网络,并把部分内容板书在黑板上,而后面的内容让学生代表板书完成,构建知识网络进行复习使知识更加系统,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掌握。

3、这节课杨老师突出了重点攻破了难点,例如:杨老师在讲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时候,举出了生活中三个不做功的实例(①、有力无距、②、无力有距、③有力有距),这三个实例最容易出错,特别是第三个有力又有距。

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1、复习了知识要点后,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或者构建了物理模型,最好是联系生活实际出些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2、每个知识点复习后,巩固的题目最好是出现在投影或者黑板上,也或者是在复习资料上,用口头出题然后学生口头回答可能照顾不到反应较慢的一部分学生。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分析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与基础,首先我先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5课的内容。本课由“电的应用”“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化学工业和新材料”三个子目构成。主要讲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成果以及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其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殖民扩张的步伐,对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

除了对教材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读之外,还需要对学情有一定的把握。

本课所授课的对象为九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两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学习能力,但对于世界史较为陌生,时空观念薄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取丰富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时空观念和整体意识。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背景,识记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电力、内燃机和化工等方面的成果,分析并理解其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提高团队协作和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树立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的教学重难点设计如下:

【重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电力、内燃机和化工等方面的成果。

【难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五、说教学方法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本课,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有角色扮演法、史料分析和小组讨论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的核心。

环节一:导入新课

众所周知,一堂课,如果有好的开头,就能够牢牢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为此,我将采用创设情境法导入新课。

我会进行情景创设:世界博览会是展示世界文明最新成果的盛会,从1851年5月在英国伦敦举行到20xx年中国将要举办的世博会,它走过了近二百年的历程,向世人展示人类智慧的结晶,人们也感叹着科技进步的神奇力量,今天,就让我们也担此重任,举行一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展吧。从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导入方式,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 ……此处隐藏17032个字……感情。

说教法学法:

记得一位教育名家曾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教,而是应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情境教学法,阅读法,指导品读法的教学,选择想象阅读法、朗读体的学法组织教学。

说教学设计理念:

举象显情、借象悟情,实现古诗词感悟模式的突破。

感悟古诗词,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意蕴,应该紧紧抓住“诗象”这一中介,成功实现古诗词感悟模式的突破。“情”要靠“象”去显,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 说教学过程:

简介教学流程:

一、 引读——与学生对话

1。 复习《清平乐》,了解作者

2。 破题,理解题目。

二、 初读——与文本对话

1。 读正确,读流利

2。 读出节奏

解题初读,这是学习诗词的基础阶段。学生从一年级就已开始接触宋词,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了解题目的组成部分以及题目的意思,交流作者的经历。例如,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时间:夜。地点:黄沙道。事情:行(辛弃疾是这样向我们介绍黄沙岭的),这对学生来说很是容易。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出示这首词,让学生读准读通这首词。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纠正“见”的读音,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这首词的节奏,感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

三、 品读——与作者对话

1。 站在作者的身边,你同辛弃疾都从词作中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闻到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 引导学生交流体会,并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情感是诗歌的生命,解读该词之难,难在一个“情”字。感悟诗人之情,需要读懂诗词的景。这一问题统领课堂,让学生充分感知、体会和领悟。通过问题的创设,词人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自然地从词句中涌现,思路层层深入,词的意境似乎就在学生眼前。点拨学生透过词句体会词人的情感,鲜明地感受到词人的喜悦之情。此情此景,让学生感同身受、切己体察。激情诵读,让学生感同身受,对诗词的感悟也就水到渠成。

四、 扩读——与宋词对话

1。 拓展辛弃疾的其他词作 2。 介绍相关网站

从以辛弃疾的《清平乐》导入开始,到学习他的《西江月》,体会他在词中的思想感情,词人辛弃疾是贯穿这节课设计的主线。因此在教学的最后拓展环节,仍以欣赏他的词作为契机,介绍相关网站,带领学生感受宋词的魅力。

详谈教学过程及特点:

现在结合我的教学过程,我说说这节课的几个特点:

一、 注重个性培养,处处彰显学生主体地位。

1。尊重每个学生的朗读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曾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

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一规定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出发点与归宿,强调“阅读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

不同的人对于同一内容的体会即使一样,表达出来也有所差异。因此,在这节课的朗读指导中,我充分尊重学生,允许学生通过各自独特的角度去体会。请大家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播放视频)

“你从词中感受到了什么?用你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表达。”这个问题贯穿于品读词作的环节始终。学生只有口诵文字,心入其境,并赋予形象的体态语言,这时,他们才是一个真正的阅读主体,才能体会到阅读的快乐,才可能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

2。作业安排赋予学生选择权

校本教材内容的讲授刻意淡化了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学习,更多的是激发并保护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教学最后,我让学生为自己设计一份作业,可以自己尝试再创作一首《西江月》,也可以再去学辛弃疾的其他诗词或其他宋词作品,还可用为这首词配上画,再现黄沙岭美丽的夜景???

这些作业都是学生感兴趣的作业,他在完成的过程中会实现又一次提升。我们学习古诗词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成长,让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在古诗词的浸润中得以提升。

二、 以诵读代解析,感受全词意境美。

诗词的意境是指“诗词创作所达到的情景交融的思想和艺术境界,是通过对富于特征的事物的描绘,与诗人内在的情意有机地结合而创造出来的情境交融,含义深远的生活画面。”“境”是诗词中所描绘的景物或生活画面,“意”则是这些物景或生活画面中所蕴藏着的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将其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意境美是一首诗词在艺术上成熟的标志。如何才能去领略唐诗宋词的意境美呢?我认为,在小学阶段,我们可以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去品诗词,画诗词,

进而进入个性化的意境世界里,领略到“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美。

于是我充分借助各种教学手段补充资料注重形象感悟,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感悟,深入研读思考,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引联想画面入情入境朗读。从而把学生对文本的粗略感受转变为细腻的体会,并通过创设情境,把文章中负载的情感真切地传达给学生,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

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意境。而音乐却能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进而升华情感。

三、 多媒体,使古诗词教学尽显诗情画意

在古诗教学中,充分发挥电教媒体传递、变动、再现作用,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转静态为动态,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的潜能得以更好地开发,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使 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满足,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从而对产生学习的内驱力起到极好的促进作用。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具体表现在两个环节:

1。 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突破节奏中的难点

读好宋词的节奏是感悟宋词魅力的前提。在本课的“读出这首词的节奏”环节中,有这样一处难点(播课件)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这一句的节奏划分与前几句是不同的,而学生很容易混为一体。这时,多媒体课件的出现便成功地解决了这个节奏问题。

2。运用多媒体创设诗词情境

音乐是开启人感情闸门的钥匙。古诗词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留传的千古绝唱,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乐沟通起来,尽可能的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旋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

a教学伊始,我选用了充满古韵的《琵琶曲》,那舒缓、悠扬的旋律带领学生走进古诗词的天地。

《说课稿锦集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上一篇:说课稿集锦8篇 下一篇:生物说课稿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