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说课稿

说课稿集锦8篇

时间:2021-10-04 12:06:19 收藏本文
说课稿集锦8篇

说课稿集锦8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8篇,欢迎大家分享。

说课稿 篇1

各位老师:

早上好!今天我说的是浙美版第七册第13课《瓶子新生代》。根据说课的要求,我将从下面五大板块进行今天的说课。

首先我来说说第一个板块:对教材的理解。

翻开《瓶子新生代》这一课,我的脑子里就蹦出了这么两个词---“好玩、有创意”。走进这一课,我发现这一课是属于设计应用领域的美术课,是一堂集欣赏性、合作性、互动性等特点于一体的美术课。本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自然,体会自然形态的美感,并以此为创意的起点,从“仿生”设计并制作瓶子,以此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培养创新能力。在本册的第1课《台灯设计》已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灵感设计一直有创意的台灯,在这基础上学习此课,学生已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仿生元素的运用意识,对于用橡皮泥制作物品,在上一册《杂技表演》》这课,已学会一定的橡皮泥制作方法。这种向自然学习的思维方式是以后的美术学习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

基于以上的解读,根据教材特点,结合我们农村四年级学生实际情况,我将本课安排为1课时完成。根据新课标对小学美术教学提出的“既重知识与技能,又重过程与方法,更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既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又主张合作与探究”等方面的要求,并且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为本节课的教学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观察自然,体会自然形态的美感。

技能目标:

能用泥塑的方法,从“仿生”的角度对瓶子进行创意设计。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以及联想能力。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从“仿生”的角度设计制作一只独特的瓶子。

教学难点确定为:形成观察自然、向自然学习的思维方式。

下面,我来说说第二大板块:教学策略。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美术课标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针对小学四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本堂课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1、小组探究学习法:

在让学生欣赏同龄人的泥塑瓶子时,我采用了小组探究式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研究手中泥塑瓶子的制作方法以及它模仿了什么自然物,这样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来实现三维目标。。

2、欣赏观察法:

我针对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具,展示了各种瓶子和自然物,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让全班学生都能用多种感官感知自然物的主要特征,抓住他们的主要特征进行表现。

3、合作交流法:

在欣赏同龄人泥塑作品时,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目的是给学生之间提供不同的学习对象,听取不同的制作方法,分享彼此的经验,拓宽学生思路,达成教学目标。

除了以上的方法外,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还运用了启发法、练习法、评价激励法等等方法进行教学。

第三大板块是说说教学准备:

古人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堂课能否顺利地实施教学,完成教学任务,课前准备十分重要。我在课前应准备一个花瓶、几个孩子制作的泥塑瓶子,橡皮泥一罐,制作好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并且在上课之前让学生四至五人为一小组坐在一块儿。学生应在课前准备一罐橡皮泥。

接下来,我来说说第四大板块:教学程序。我分为5个环节来说明。

第一个环节:游戏导入,了解瓶子文化。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先和学生玩一个给两张照片找茬,仔细观察两张照片中有什么不一样。学生发现第二张照片中少了一个花瓶时,我再从袋子里拿出那个少了的花瓶,然后跟学生一起探讨花瓶在中国的文化内涵。对于这样的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勾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求知欲望,遵循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保持对本堂课的兴趣和着手表现物象的冲动。

第二个环节:欣赏瓶子,拓宽创作思维

我利用多媒体出示各种瓶子,让学生认识到瓶子的范围很宽广的,为下一步的创作奠定基础。

第三个环节:引导启发,明确创作方向。

我先出示橡皮泥,让学生说说自己能用橡皮泥制作什么物品,并说说在制作中用到了哪些技法。接着我请一学生上来跟我比赛用橡皮泥做瓶子。我是用盘的方法做了一个蛇形瓶子,然后引出课题《瓶子新生代》。这里让学生边说自己会制作的东西,制作方法,对泥塑方法进行了复习。接着让学生跟我比赛谁做瓶子速度快,这一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示学生今天是要从仿生的角度设计一只独特的瓶子,明确本节课的方向。

第四个环节:欣赏作品,探究制作方法。

然后请学生翻开书32、33页,说说最喜欢哪个造型,并说说原因,重点是引导学生从巧妙地模仿自然物这一角度来欣赏交流。在交流中我抓住牛这一瓶子造型进行重点交流,让学生明白仿生时可抓住自然物的主要特征,进行抽象加工,不一定要那么写实。紧接着,我给每一小组发放一只同龄人做的泥塑瓶子,让他们小组进行欣赏探究,派代表说说它借鉴了什么自然物,还发现哪些制作技法。学生在交流时自然掌握了多种泥塑的方法。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为了解决教学重点,通过借鉴同龄人的优秀作品,获得新方法、新思路,为下一步的创作做好铺垫,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进一步激发学生形成观察自然、向自然学习的思维方式。

第五个环节:欣赏自然物,提供创作素材。

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一些外形特征名显的自然物,让学生通过观察,寻找他们的主要特征,为下一步的制作提供模仿的素材。

第六个环节: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我先让学生说说看了这么多的泥塑瓶子和自然物,他们准备模仿什么来做一个瓶子。接着让学生两人合作或单独完成一只有自然物得到启发,用橡皮泥制作一只有创意的瓶子。对于学困生我会适时给他们指导,特别是一些细节处的衔接。

第五个环节:展示评价,交流经验。

展示,作品欣赏以点带面。作品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欣赏与肯定,合理的评价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作品的优缺点,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本堂课的教学展示评价环节中,我把学生的作品摆放在阶梯形的展台上,这样的展台便于学生清楚欣赏到每一件作品,也让展示整体化。在此基础上,我带领大家一起围在作品四周,一起欣赏作品。让学生找一找优秀的作品,由作者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夸一夸它的优点,提一点更好的建议。此次活动将欣赏评价变得游戏化,生活化,让多体 ……此处隐藏10017个字……江、黄河。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知道踢踏舞最初是玩出来的,这使学生更乐于接受这种艺术形式,并使他们情绪放松,为后面的即兴创编做好铺垫。其次,通过观察美式踢踏,引导学生谈出美式踢踏是自由、随意的风格。通过介绍《里菲河,让学生了解相关文化。

五、欣赏《大河之舞》

共分4个小环节。

1、感觉舞蹈内容(分三个小环节)

(1)、整体感觉

欣赏之前提出问题,爱尔兰踢踏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它与美式踢踏的区别是什么?(播放视频)

学生思考并谈论这段爱尔兰踢踏带来的感受,及与美式踢踏的区别。

生:很热烈、很有激情等等。

美式踢踏比较自由、而爱尔兰踏比较严谨等等。

师总结:爱尔兰人跳的踢踏舞强调“踩”和“踏”,是当地民族舞蹈的一种,舞者保持上半身不动,仅靠下半身的震动来营造视听效果。而美国人的踢踏舞随著脚步的变化,上半身也会流畅地舞出独特的感觉,通常一个人就能在舞台上制造不错的效果,不一定要多人表演的气势或队形变化。

(2)、感觉旋律

师:刚才在欣赏的过程中给你震憾最大的是音乐的旋律,还是舞蹈演员踏出的节奏?

生:节奏

师:节奏是音乐的基础,也是音乐的骨架,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玩踢踏舞的节奏,在玩节奏之前呢,我们还是要看一下这首舞曲的主旋律(出示主旋律)。老师先用琴来弹奏一遍主旋律。然后让学生用“啊”音来哼唱这段旋律,在哼唱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仔细体会旋律的高低走向。(慢------快共三遍)

唱几遍后学生对这段旋律已经有些熟悉了,再让学生听两段旋律,分辨一下这两段旋律是不是刚才哼唱的旋律?

第一段(播放主题录音)。

第二段不是(播放5、6次出现的旋律)。

(3)、让完整地欣赏这段音乐,让学生找出主旋律在整首舞曲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在听的过程中,用手指表现出来。(教师播放录音)

生:6次

2、表现踢踏舞的节奏(通过听辨、拍击节奏,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教师提出问题:旋律出现的前四次,舞蹈演员分别踏出了怎样的步伐?

先听第一次,为了方便找到规律,让学生在心里默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数一数舞蹈演员是在几和几的时候踏出脚步的,开头是四个八拍的前奏,提示学生掌握好数拍的速度。

听一遍学生可能找不出来,可再听一遍。(再次播放主题音乐)

生:在“1”和“8”的时候踏下脚步的。

师:板书节奏 XO OO | OO OX |

对,是在“1”和“8”的时候踏下脚步的,(展示第一次舞步)如果我们把每一次前小节的8和后一小节的1看做是一组节奏的话,你们看看一共踏了几组?

生:四组

师:我们跟随音乐一起在8和1的时候击掌。

生:随音乐击掌。

师:第二次是怎样的呢?

学生欣赏分辨

师:舞步比第一次怎么样了?

生:多了

(板书) X X | X X |

师:看图谱,踏出的舞步多了。(展示第二次出现的舞步)

让学生找到这段踏击的规律。可以用多种方式来表现。(拍手、拍腿、跺脚等)

生:随琴用任何一种方式来表现。提问3-4人。

全体同学随琴一起用正确的节奏表现。

师:第三次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欣赏分辨

师:第三次的步伐比第二次怎么样了?

生:又多了

(板书) XX XX | XX XX

师:看图谱,(展示第三次出现的舞步)第二次的步伐是只有重拍,而第三次的步伐有了强弱规律,它是在重步伐的基础上又加了一些轻轻的步伐,让学生创意表达这种强弱的节奏。(提问2——3人)

师:老师也有一个表达强弱的方式,是踢踏舞的基本舞步,大家想不想学一下。

生:想

师:先来看老师做,强的时候向左边跺脚,弱的时候右脚跟过来轻轻点地。

生:起立,一起做,

提出要求:注意爱尔兰踢踏舞的特点是:上半身要直,步伐整齐,所以第一步我们都向左踏出。

生:随老师一起做,逐渐加快速度。边做边说强弱。

师生随音乐一起做。

师:第四次步伐是怎样的呢?

学生欣赏分辨

师:这一次的步伐怎么样了?

生:更快了。

(板书:XXXX XXXX | XXXX XXXX |)

师:看图谱,(展示第四次舞步变化)步伐越来越快了,这足以显示了踢踏舞非常扎实的舞蹈功底和高超的舞蹈技巧,在短时间内我们无法掌握这么高超的技巧,但是我们可以用其它方式来表达,比如说我们课前进行的节奏游戏,把每一小节的第一个音加重,就可以表现出来。

师:示范拍击节奏。

生:随老师用手拍腿。

师提示:在拍击的时候,只要你能找到每一小节的第一个音,就能做到快而不乱。

生:一起随音乐拍击节奏。

看图谱:图谱很形象地展示了旋律出现的前四次舞步的变化,通过图谱可以很直观地看出,节奏越来越丰富,速度越来越快。我们跟随音乐把第一次到第四次的节奏连起来玩一遍。 (第一次拍手,第二次跺脚,第三次拍手,第四次拍腿。)

让学生随音乐把第一次到第四次的节奏连起来演奏一遍。 (第一次拍手,第二次跺脚,第三次拍手,第四次拍腿。)

3、即兴创造节奏。

听辨第五次和第六次的音乐,学生随音乐创编节奏,黑板上的节奏也可以选用,全班形成多声部节奏的演奏。

(设计意图:创设平台让学生自由、大胆地创编节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

4、成品展示

跟随《大河之舞》视频,全班共同表演。 (拍手——跺脚——跳简单舞步——拍腿)

(设计意图:拍手——跺脚——跳简单舞步——拍腿这一连串越来越激烈的表达方式,使学生体会到观众的情绪随着踢踏节奏的变化,越来越兴奋,越来越激动。)

六、知识拓展

师:同学们知道吗?其实咱们中国也有自己本民族的踢踏舞。谁知道是哪个民族的?

生:

师:它是可以和《大河之舞》相媲美的藏族舞蹈《扎西德勒》。我们一起来欣赏。同学们可以随着音乐自由地拍击节奏。

师播放西藏踢踏舞《扎西德勒》。学生一边谈感受,一边随音乐拍击节奏。

设计思路:中国藏族踢踏舞《扎西德勒》的呈现,既拓展了本课知识,又开阔了学生视野,还巧妙地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踢踏舞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自我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感受了踢踏舞带给我们的热情与快乐。这部大型舞剧还融合了许多其他的艺术元素,如歌剧、音乐、弗拉明戈舞、芭蕾以及现代舞的精华,你们课后可以到网上下载完整的视频进行观看。

学生踏着踢踏舞的节奏走出教室。

《说课稿集锦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