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说课稿合集九篇
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
《集体处处有规则》是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课文。在集体生活中,每个人都必须遵守规则,它是社会安定的保证,又是人们日常学习、生活正常进行的前提与基础。本课让学生感受到作为集体的一员,在集体生活中应该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好孩子。课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集体生活处处有规则。第二部分要求学生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一些规则。第三部分指导学生通过讨论,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班级公约。
这一课属于第三单元《生活在集体中》,学校是儿童最主要的生活空间,同时学校也提供了儿童道德发展和社会性成长所需要的同伴关系和集体生活环境,所以教学的重点在于集体生活。
二、说设计理念
新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我结合新课程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点,本课教学将以活动为中心,活动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中发展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践操作、表达交际的能力。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特点,主要采取课前搜集资料、创设情景、分享交流、游戏、探究讨论等形式,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教法与学法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感受、体验、领悟、内化中,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制定学习目标的时候,做到“小、近、实”,从儿童的实际出发,以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为起点,考虑到儿童的差异性,贴近儿童的生活。儿童的集体生活,指儿童所处的学校集体、班级集体等。根据儿童和教材的结合点,有所侧重,有所针对,有所舍弃,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⒈ 知道集体处处有规则,懂得规则可以使世界变得文明有序的道理,领会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⒉ 了解作为小学生、小公民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
⒊ 能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懂得规则的意义,理解小学生相关的规则,遵守规则,按规则办事;教育学生遵守规则,懂得规则的重要性。
五、说活动过程
(一)话题引入,感知规则的普遍性
上课伊始,播放“一次集体活动”的短片,提问学生红苹果队为什么会扫兴而归,引发学生思考,在儿童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积极讨论和探索,了解规则的重要性。从无规则的混乱到有规则的公平、合理,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的过程,初步的“规则意识”和“规则概念”也在学生心目中悄然建立了。
(二)寻找规则,体验规则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要了解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现实。所以我在设计的时候,对教材进行科学取舍。
1、寻找生活中的规则。课件出示各种图片,要求学生找出相关规则,如篮球规则、交通规则等,并让学生举例说说自己知道的其他规则,利用举例的方式,由浅入深、由近到远地帮助学生了解了规则的基本内涵。让学生在了解生活中处处有规则的基础上,引发他们关注生活现象,思考不遵守规则的后果,促进其深入有效地理解规则的重要性。
2、寻找与学生紧密联系的规则,首先教师让学生获悉与之关系密切的学校规则是《小学生守则》,并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把图片与守则内容连起来。通过核对,引导小组讨论:小学生守则的意义,并结合实际说出对哪一条的理解最深刻。在学生的交流汇报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回答:如果没有这条规则,学校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对每个同学可能有什么影响。举个例子说明一下。让学生把单一的“规则”迁移到日常行为上,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以学校生活作为课程资源,用图片的形式充分挖掘隐藏在校园里的规则,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找到规则,对比自己的行为,从而引导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用实际行动做一个遵守规则、热爱学校的孩子。
3、播放图片“没有规则的世界”。教师配上解说: “是啊,如果人人都不遵守规则,马路上将交通堵塞,车祸横行;如果人人都不遵守规则,公园里将遍地垃圾,破败不堪;如果人人都不遵守规则,车站里人们不再排队,争抢无序;如果人人都不遵守规则,校园里将追逐打闹,混乱不堪;如果人人都不遵守规则,课堂里将各做各的,一无所成……一句话,假如没有规则,世界将一片黑暗、一片混乱,十分可怕。”我们都要遵守规则,从小做一个文明人。”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意识到没有“规则的世界”的可怕,从而深刻领悟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通过发现别人的缺失,对比自己的行为,为自己以后遵守规则,打下基础。
(三)交流学习体会,指导现实生活
要使教学向学生的领域拓展、延伸,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道德知识进行推理、判断,必须使教育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创新性。
在课的最后一个环节中,我首先通过竞赛让学生知晓一些基本规则,激发熟知规则的积极性,为遵守规则做好知识准备。然后借用“拍手歌”的形式来齐唱《规则歌》,让学生在轻松、欢快的集体氛围中自然地强化规则意识,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总结了全课的教学内容。
说课稿 篇2阳澄湖大闸蟹是我镇的特产,孩子们对螃蟹很感兴趣,时值金秋、螃蟹上市,孩子们的话题也离不开谈论螃蟹的有关事情。于是我们科研组根据幼儿的兴趣设计了有关螃蟹的一系列活动。也结合我园开展的市级课题“开发本土教育资源,构建园本课程的实践研究”实施,主动积极地进行一系列、多样化的活动,从中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体验宽松学习的乐趣。经过收集实物、图片、照片等资料,孩子们对螃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掌握了相关的知识与外形特征,同时还萌发了各种表现螃蟹形态的欲望。在系列活动中,也制作过螃蟹,但是幼儿余兴未了;于是设计了利用多种材料制作“阳澄湖大闸蟹”这一手工活动。
1、看录象(帮助幼儿回忆秋季阳澄湖大闸蟹丰收的景象和人们欢庆的场面,为活动的开展作情感铺垫)
2、请小朋友来介绍一下螃蟹是什么样子的?(幼儿自由说说:由于大闸蟹是我镇的特产和骄傲,所以幼儿能说出螃蟹的特征,圆圆的身体、身体两旁各有四条腿、前面有二只大钳子、还有两只眼睛。)
3、它走起路来是什么样的,请个别幼儿来模仿一下。
(这一环节是在幼儿对螃蟹已有了更多了解的基础,所以能根据螃蟹的特征来进行讲述。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幼儿“说”的欲望)
4、观察以前做过 ……此处隐藏12142个字……抓住重点词,咬文嚼句;三读,读出自己的感悟体会。在这样有层次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语言发展和精神感悟将得到同步提升。最后教师以 “功夫不负有心人”过渡,出示第一次练习成果的句子,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让学生读纪昌的苦练收到的成效的句子,在读中指导理解“相当到家”的意思,知道破折号的作用。以不同的方式读这句话,指导学生读出夸张的语气。这是怎样练习的结果呢?出示第一次练习和成果语段。男女声对读,一方读如何练习,一方读练习的成效。接着出示第二次练习成果的句子,学生谈谈读这句话的感觉,出示古文拓展,帮助学生理解纪昌用了多久才练到小虱子在眼里就像车轮一样大,教师指导理解“相当到家”在语境中的意思,学生用上“相当到家”和破折号说说第二次练习的成效。这是怎样练习的结果呢?教师出示第二次练习和成果语段。男女声对读。出示这两个语段进行教学有两大目的:一是在男女对读中感悟到构段方式和表达顺序;二是学习语言,将第一个语段中的“相当到家”马上运用到第二个语段中。
第四部分反观飞卫,感悟寓意。纪昌之所以能这么刻苦练习眼力并取得成效,离不开老师的严格教导。学生找出老师指导他的句子,教师出示句子:第一句,开始练习的时候,飞卫对纪昌说:“你要想学会射箭,首先应该下功夫练眼力。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第二句,飞卫对他说:“虽然你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你的眼力还不够。等到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东西的时候,你再来见我吧!”教师指名读,学生说说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师?从中体会严格。再读读想想,飞卫想强调什么,想让纪昌明白什么?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纪昌按照老师强调的重点去学习射箭,终于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你们从中明白了什么呢?教师出示“纪昌贯虱”的故事资料,并出示练笔:只有( ),射出的箭才会百发百中。学习射箭是这样,那要学习书法,或是学习其他本领,你又觉得该怎样呢?拓展练习,让学生感悟练眼力是学射箭的基本功,任何本领都需要基本功。这一部分从成人的理解水平出发,我们不难理解“只有练好眼力,射出的箭才会百发百中。”这一道理,但怎么引导学生在他们所能理解的水平去明白这一点寓意呢?以上设计从飞卫的话入手,经过本人实践证明,是架构文本寓意与学生理解的一座桥梁。
第五部分布置作业,拓展积累。教师出示小练笔:此时此刻,同学们一定被纪昌的行为深深感动,也可结合自己学本领的经历,以“纪昌,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篇小练笔。教师总结:纪昌学射这个故事,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最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知道了学习本领绝不是简单的事,不仅要练好基本功,还要有认真学习的态度,坚持不懈的毅力。
板书设计
纪昌学射
练眼力(基本功) 睁大眼睛注视
聚精会神地盯
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说课稿 篇9三年级上半学期的《品德与社会》一共有三个单元,分别是《我和我的同学》、《我要安全地成长》和《我的成长与家庭》,《爱住我家》说课。在选择教材时,我们毫不犹豫地把目光集中在了第三单元《我的成长与家庭》。原因:1、基于学校博爱理念的大环境,爱国家,爱社会,爱学校的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从爱家庭,爱家里的所有亲人开始;2、基于学生对于家庭,对于亲情的忽略。"父母加独生子女"的三口之家成为主导型家庭结构,在这种家庭结构中,独生子女的地位特殊,往往受到过多的关照,导致一部分儿童心理发生变化,行为出现偏差,尊重父母、长辈的意识淡漠。
因为这是一堂研究课,所以我们对第三单元的前三课《家庭树》、《父母的疼爱》和《现在的我能做什么》的内容重新整合了,前两部分即对家庭结构的认识与理解,着重对家庭概念和家庭关系的形象化的认识,和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疼爱,这些相对比较简单,第三部分儿童对父母长辈的关爱与体贴作为重点内容进行教学。但三者是不可割裂的,正是因为这血浓于水的自然亲情才生成了家庭树,亲人才会无私地爱着"我",正是因为有了对亲人的无私的付出的道德认知,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基础,最后才能指引学生走上回报亲情的回家的路,这是最终的教学目的。
总的来说,我们设计这一个活动的思路是以情感为主线,以多媒体为媒介,在学生与家长的互动中达到三个目标:1、在道德认知上,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2、在道德情感上,能在自己和同学的亲情的唤醒下,感悟亲情的可贵,激起对父母长辈的有一定提升的或深或浅的爱;3、在道德行为上,能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感激、尊敬与关心,孝敬父母长辈,至于这恰当的方式,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我们定位在四方面:有礼貌,能谦让,会体谅,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教育论文《《爱住我家》说课》。
在"家庭树"这一块设计了两个活动,一个是说一说家庭成员及其与"我"的关系后,把它们放在家庭树的合适位置,并能明白其中的道理。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将自己与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零散感知加以整合,进而较为完整地弄清楚自己与家庭成员的关系,特别是"家庭树"这么树的一个具体形象,让学生更加饶有兴趣地弄清了这些本很抽象的家庭结构。因为上课时有些紧张,所以学生的有些回答没有听清楚,所以,在评价时产生了一些错误。另一个活动是边拍边唱《家族歌》,让学生在简单的旋律中对家庭成员及其关系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脉络,巩固对于家庭关系的认识。
"感受亲情"这一块设计了四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看从小到大与亲人生活的照片集锦,用以唤醒学生对于亲情的记忆,并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历程。第二个是束昀菲介绍自己的家庭故事,进一步引导学生回忆亲情故事。第三个是全班可借家庭纪念物交流亲情故事,能相互进一步唤醒对于父母长辈的爱的认识,知道疼爱是爱,严格也是爱,能够感受到亲人为自己的成长付出的心血,知道珍惜和感激。第四个活动是聆听家长的期望,让家长走进活动,进一步拉近学生与家庭的回忆,感受亲情,情感上达到一个高峰,并自然地引入第三块的活动,知道如何去回报。
"回报亲情"这一块设计了六个活动。第一个是听《怕黑的小女孩》这个故事,知道父母长辈的爱也是需要回报的,这样的回报会让亲人感动难忘,激发学生回忆回报亲情的故事,但是这一回忆并非易事,它深藏在学生的记忆深处,而且因为他们从小习惯了家长的呵护和关心,对家长任意指使,得到的多,付出的少,所以设计了第二个活动,在《爱的箴言》的旋律中静静地想,逐步地打开记忆之门,流出回报的故事或是瞬间。接下来是全班交流,这时学生的交流可能有一定的局限,大多体现在生病或是节日时在特殊的时间与地点中的爱的回报。所以,接着创设了二个情境,一个是面对好菜讲谦让,一个是谁来拎书包,学生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样学生对于爱的回报的行为有一个明确的导向。通过这一系列的回忆、交流、讨论,学生对于爱的回报的认识有一定的提升时,再让学生来说一说,你现在准备怎么做?虽然学生举手不多,但是又有几个人能够在感动得哭泣时,甚至是泣不成声时还能清醒地发言呢?真实的眼泪不是更能提示学生已经有了对于亲情可贵的真实感悟,并沉醉其中难以自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