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反思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时间:2021-07-28 00:27:50 收藏本文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1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应该像小猴子一样,要一心一意的道理。

一、由扶到放,培养自学能力

课文前4个自然段结构相似,在教学中,重点指导第一自然段,通过由指导到扶再到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朗读“又大又多的玉米”和“玉米又大又大”让学生体会词语的灵活运用。通过做做动作,让学生理解“掰”、“扛”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语。通过朗读,边演小猴子的动作、神态,体会小猴子高兴的心情。这样由细节到整体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为学生学习二至四自然段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迁移运用,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本课的课文语言结构相似,这为语言训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点。让学生在学习中积累运用很重要。通过“小猴子走到(),他看见(),非常高兴,就()。”的句式反复让学生用自己积累的词语来说完整,从而为他们说一个完整的故事做铺垫。在学习中,还不断总结、提醒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迁移运用,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

三、续编故事,培养表达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年级小学生内心充满想像,他们拥有自己丰富、天真的思想。在教学结束的时候,抛出一个问题:“小猴子第二次下山会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续编故事。学生表现出异样的兴奋,小手举得高高的,都想把自己编的故事分享给大家。这样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又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存在着较多问题:评价语言过于平淡,缺乏针对性,教学机智缺乏。今后我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2

注重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及运用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在一篇课文中,我们要设计有效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形象直观的展示了“苹果、蛋糕、人物”等的图片,用以呈现“又()又()”的短语,学生通过看到图片就能想到“又大又红”、“又香又甜”、“又高又帅”这种形式的词语

2-做动作来感知生字“摘、扔、捧、抱、拍”的音、形、义,这样在做动作中认识生字,也就是在生活中认识生字,算是一种有效的实习方法,同样在想象中、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通过板书培养学生的思维。将课文内容以猴子下山形式,配上每一次下山的地点和对应的重点词语成现在学生面前,整个内容整体呈现出来,利用这样的板书,培养学生练习复述课文的能力,也就是一种思维模式的开启。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3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自读课文中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对于这样一篇课文,面对一年级上学期的孩子,我觉得目标应该稍低一些。我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的识字,这样一篇课文,孩子们能在短短的时间里读下来吗?如果我这节课只完成识字、读通课文这个目标行吗?左思右想,又加上初步感受小猴子见新扔旧是不好的,做什么事都要专一的道理。

对于生字的认读,主要有分散识字和集中识字两种方式,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比较合适?思忖良久,我决定还是用集中识字的方式,在学生自读课文以后,以检查的形式来认读。其中的“掰、扛、扔、摘、抱”都是动词,可以用做动作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读。从课堂上来看,学生非常感兴趣,有的孩子都走到过道上表演了。不过,这又牵扯到一个课堂纪律的问题,孩子们一动起来,纪律就显得有点乱了。

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课文以后,我直接出示了小猴子空手回家的图片,以问题引入对课文的学习:“小猴子为什么空着手回家呢?”在小猴子扔玉米摘桃子这一段,我让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小猴子,然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猴子,你为什么要把玉米扔掉呢?”有的孩子就说:“小猴子本来就喜欢吃桃子,不爱吃玉米,”我顺势又问:“既然小猴子爱吃桃子,那么小猴子最后把桃子带回家了吗?”其实,小猴子扔掉手中的东西,不是因为爱吃不爱吃,而是因为见一样喜欢一样。可惜的是,自己历练不够,没能引领孩子深入到文本中去。小猴子懊恼地空着手回家,猴妈妈会对他说什么呢?从课堂孩子们的表现来看,我设计的这个问题有问题。如果把这个问题改成我的陈述,“小猴子空着手回到家,把事情的经过向妈妈说了,猴妈妈对小猴说:‘孩子,你见一样扔一样,怎么能把东西带回来呢?做什么事都要专一,只有这样你才不会空手回家。’小猴子听了妈妈的话,说明天自己再一次下山。小猴子第二次下山会是怎样的呢?”孩子们口头续编故事,也许会更好一些。

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积累,经历就是财富,经历就是收获。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4

决定要上这课时,我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我希望教给学生什么知识,什么能力?

经过再三思量,我决定以学生能复述故事为突破口,课堂上为学生搭桥铺路。

一、内容上的理解

为了学生能尽快厘清思路,我利用看图猜地点的形式,让学生饶有兴趣地了解小猴子下山经过的几个地方。同时,进行量词的巩固训练。再让学生用上量词,串讲小猴子下山经过的地方。第二步再让学生读课文,厘清每一个地方,小猴子都干了些什么。通过板书让学生知道,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中,先来到玉米地,掰玉米,扛玉米,来到桃树下,扔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来到西瓜地,扔桃子,摘西瓜,抱西瓜,来到树林,扔西瓜,追兔子。

二、用词精彩的解析

文章用词也是呈现结构统一式。如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我主要学生采取动作演绎的方式和用图理解的方式进行,而后,请学生将理解融入到朗读中去。

三、句子结构的训练

文章每个自然段都是采用“走到……看见……就……”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5

一、巧用示范,体会积累好词

采用“又( )又( )”的词语教学,利用卡片进行情境引导,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最后以进行扩展训练进行收尾。

首先告诉学生小猴子在下山途中遇到了很多好吃好玩的东西,这些好东西都用了很多好的词语来描写,出示“又大又多”,给学生一个示范,然后让学生到课文中去找其他的好词。然后学生开始以小猴子的心态去细读课文,找到这些好 ……此处隐藏4008个字……我想我也没有必要一定要引导孩子们说出那所谓的标准答案,他们对小猴子形象的认识已经非常全面了,我也相信,他们一定知道做事要专心,三心二意不是个好习惯。教无定法,我想让孩子们有独立、积极思考的能力比说出一个标准答案更重要。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9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朗读,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利用范读及例句比较等方式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通过范写、临摹写“块、常”等7个生字。

2、朗读课文,图文对照,读懂前四个自然段中相同相异的部分,利用表格,提取整合导致小猴子“空着手回家”的主要信息,进行简单推断,并通过此过程理解“掰、扛”等动词的意思。

3、仿照课文形式,说说小猴子如果第二次下山会怎样,并适当运用所学动词。

二、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语境中识字写字。

三、教学难点:

从反复的结构中,能推断出小猴子空着手回家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出示谜语,导入新课。

1、爬杆上树是高手,爱吃香蕉和桃子,家里没有山上有。

(1)板书课题,读准课题。

(2)舌前舌后音要读标准,认识猴子的猴,侯爵的候,时候的候。反犬旁还有哪些字?猪·狗·猫等,和动物有关。

(二)朗读课文,识字。

(1)范读课文,请认真听准每个音。

(2)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生字。学生朗读课文,注意不多字,不少字,不错字。

(3)出示字卡,粘贴到白板上。

①带拼音读三遍。

②去掉拼音读三遍。

第一句中的“空”是《要下雨了》一课中的,读knɡ,猜一猜,第二句中的“空”是什么读音?

①玉米结(jiē)得又大又多。

②小猴子下山来,最后的结(jié)果是空手而归。

这两句话中的“结”读音不同,想想课文中的“结”是什么意思,你还能说这样的句子吗?

(4)仔细看课后第3题的插图,先读准字音,再做一做动作。

(5)认读其他生字,组词巩固。男女生读词,开火车读词。

(三)朗读课文,了解内容。

1、同桌带动作朗读课文,了解动词意思,体会小猴子的情感变化。

2、图文结合,朗读汇报,再结合课后第3题的插图,说说这些动作都与身体的哪个部位有关,哪个动作是这几次中都有的。

3、结合课文最后一幅插图,比较句子,想一想句子中的为什么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4、你想对小猴子说什么?

(四)情境创设,信息整合,简单推断。

小猴子知错就改,以后会怎么样呢?

(五)生字书写。

重点指导“空”字和“常”字的中心对称。

(六)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情境延伸:第二天,小猴子又下山了,他会做什么,想些什么?画一画,写一写,如果能用上几个刚刚学过的表示动作的词语就更好了。

五、教后反思。

1、通过朗读,识字释词示意。

学习朗读是通过朗读可以识字学词,可以理解内容,也可以学习语用。所以,本课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朗读的学习来完成。学生初读,圈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教师范读,不但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初步感知内容及反复的结构。通过朗读理解内容,体会结构特点。达到正确流利朗读的程度。加上表情和动作,使学生自主完成对人物心情的体会、对动词意思的理解。正是通过多次朗读,学生在朗读中多次感受相似的做法和相似的心情。也正是在多次朗读的过程中,生字多次“复现”,建立了音、形、义三者的联系。多音字的学习,在语境中据意辨音,使得朗读的学习和字词学习、阅读理解有机结合。

2、调整视角,使推断有迹可循。

呼应单元语文要素,本课要整合信息,作简单推断。在小猴子下山空手而归的结果已然明确的前提下,推断就要由果溯因。所以,将课后第2题调整为: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他会想到些什么?

3、借助插图,情境延伸,思维和语言相互促进。

语言的学习、思维的发展都要在语言实践中进行,而且要注意学用结合。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和说图的能力,课文的每幅插图又情趣盎然,因此课始就让学生看图按“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怎么样”的句式,大体说一说图的内容;结合单元课文,试着再运用“要是……就……”的句式,建立结果和行为之间的联系;表格中重点词语、动作词语的选择填空;情境延伸出小猴子第二天又下山了,他会怎样做,怎样想。这些环节的设计都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使学练结合,语言和思维相互促进和提升。

因为本课要承担“信息整合,简单推断”训练,所以,在朗读课文、内容理解上,教师引导得相对较多。实际教学时,面对不同的学情,可采用不同的策略,减少教的成分,增加学的分量,使教学更有效。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10

十分感谢学校领导给我们三个这次外出学习的机会,为期一周的时间,培训虽短,但从中学到的知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而最可贵的是通过学习别人的思路模式,把最精华的方法以讲课的形式呈现给大家,在这次讲课磨课过程中,首先要感谢二年组的老师们积极地配合,才使得讲课顺利完成,然后最要感谢的就是敖姐,敖姐每天都要听我们三个讲三节课,讲完课还要花费很多时间来评课,而且敖姐的工作很忙,但就在这繁重的工作中抽出时间一遍一遍的给我们修改,如此往复的坚持了5天,听了将近20节重复的课,可见敖姐内心被我们折磨的估计也快崩溃了,从导课,到课件的修改,再到亲身示范朗读,纠正评价性的语言以及最后对我们的鼓励这些细节问题,终于把我的课修改成形了,特别感动,再次谢谢敖姐,在这次磨课讲课中增强了自我的教育教学能力,使我认清了自身不足,就此我对《小猴子下山》这节课谈谈体会:

《小猴子下山》是一则儿童喜爱的童话故事。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掰、扛、摘、捧、抱、扔、追等表示动作的词,其细微的区别,孩子们很难掌握。于是我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通过以动作示词义,再适时提出质疑:“为什么桃子不能用扛呢?”“玉米不能用摘?”等问题。孩子们通过他们自己的讨论,比划出来的动作,对词义理解得透彻一些。

评价语言过于平淡,好的评价语言应该是针对学生所做出的最有效的评价,而不是泛泛而谈的“好”、“你真棒”。在评价的时候要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更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质量和语言规范,引导他们说好语文,用好语文。

在课堂中不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课堂上我太急于求成,忽视了大多数孩子的想法。在课堂上,我们觉得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表达他们的想法,给他们更多自由思考的时间,而不是牵着他们走。

总之,透过这次学习和讲课,我收获了知识、经验与感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都有了提高,明确了目标,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结合培训所得,使自身工作得到进一步提高,结合自己班级实际情况,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踏踏实实地教学。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