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反思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

时间:2021-07-28 00:27:50 收藏本文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摄影师》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1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生活中无时无地不充满着创造的机会。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也无时无地不洋溢着创新的火种。根据我对我们班孩子们的接触,发现虽然班级的底子不太好,但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创造欲望非常强烈。

在教学《小摄影师》一课时,先让孩子们通过有感情的读、绘声绘色地讲、设身处地地演等多种形式的理解体验,使他们感受到高尔基这样一位十分有声望的大作家,对少年儿童的关爱,同时也为"小摄影师"失去了自己好不容易争取来的摄影机会(他忘记带胶卷了)而感到惋惜。在基本上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文本给我们创设的情境中,我给了学生一个熟悉文本、进一步了解高尔基的途径:

一、整体感知,现境激情

在我发现学生对于表演课本剧有着浓厚的兴趣后,而且有这样一个契机让他们通过自己对课本的领悟,进行内化后表演给大家看,同学们自然是热情极高。我准备了一节课的时间让他们表演,先是四人小组自主表演,然后推荐几组不错的上台表演,相机理解几个重点词句,如“摆弄、吩咐”等,更深刻地理解高尔基对小男孩的爱。

在表演的时候,我原本只是想让学生能够脱离课本,并有几个简单的动作,因为我们班的学生课堂纪律不太好,上课听课的习惯也不怎么好,所以要让他们主动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课上是很不容易的,为了让语文课变的有趣,我就想用这样的一个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那些平时不怎么听课的学生也能用他们感兴趣的方式来感知课文的内容,从而让他们爱上语文课,这个也是我一直以来最想改善的。但在表演的过程中,我却惊奇地发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个学生扮演小男孩,他先是在窗口那里徘徊,探着脑袋往里看,而扮演高尔基的学生则坐在教室里,手拿报纸聚精会神地看着。这个时候,突然从窗外飞进来一个纸团,高尔基连忙拾起纸团打开一看,这个时候,由旁白在旁边念纸团上写的内容,我觉得这个也是一种学生集体智慧的闪现。接着,高尔基向窗外望去,对蹲在路边的小男孩说道,我让他们放你进来。等小男孩进来后,摆弄了很久正准备拍照时,才发现自己的胶卷忘记带了,与刚进来时的兴奋和激动形成鲜明对比,然后扭身就走,高尔基冲到窗户旁喊道: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而男孩已经飞奔而去。表演到这里嘎然而止。

二、学生融情时,及时点拨

吸取了上次的失败教训,我在表演开始前,就指派给了他们几个任务:

1、当评委,选出你认为表演得最好的小组。

2、当导演,你觉得哪里表演的好,哪里不好,可以怎么改。

3、当观众,发现在欣赏的同时你感受到了什么。

在表演过后,我问了学生几个问题,让他们帮我解答我的困惑

1、“鞠躬”、“打量”、“摆弄”、“赶紧站起来”等词中,你看到了什么?

2、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3、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吩咐”这个词体现了他对下一代怎么样的感情。

4、小男孩忘带胶卷时,高尔基大声喊道:我给你胶卷。又表现出了什么?

在学生正融入情境中时,及时地把这些问题抛出去后,让学生在已经认知的基础上有一个提升。让学生知道安排这样的一个表演不仅仅是让他们看,更要从中感受无法从文本中直接获取的体会,深刻地了解高尔基的品质。

三、体验内化时,想象提升

小摄影师带着遗憾哭着跑出去了,尽管高尔基一再喊着:"孩子,我这儿有胶卷!"此时,"小摄影师"听到高尔基的喊声了吗?他回来了吗?他为高尔基拍照了吗┄┄这一系列问题,成了学生们心中的疑团。把握住他们对此的好奇心,我"趁热打铁",为孩子们的思绪铺上一条想象、创造之路,就此提出问题:

小摄影师回来了吗?

后来他为高尔基拍照了吗?

把课文中没有写完的结局用你自己的想象把它说完。

学生略加思索后,

有的说:"那个小男孩只顾伤心,没听到高尔基喊他。"

一个说:"他听到了喊声,但他不好意思回去。"

有人说:"小男孩哭着跑回家,拿着胶卷就往回赶,回去时,已是夜里十一点了。"我问:"那时,高尔基没睡觉吗?"他说:"没有,他一直在等那个小男孩。

我很赞同几个同学的想法并说:"完全有这种可能,你们说得真好!"其他同学听了,也不甘示弱,一个男生站起来说:"小男孩拿着高尔基的照片在同学中炫耀,同学们都很羡慕他。"我听了之后,总觉得这种行为不应该发生在这个孩子身上。可细细想来,小孩子,特别是小男孩,都有那种争强好胜的心理,这种情况是完全可能发生的,于是,我对他结合实际的想象加以了表扬。

孩子们的想法虽然朴实、稚嫩,但充分展示了他们创新思维的成果,同时也表现出当代少年儿童那种积极的、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毫无波折的生活经历。他们的有些想法是我们老师所预料不到的,在教师的引领下,给学生一次自主创新的机会,一个自由翱翔的天空,学习需要创新,我们的生活更需要创新。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2

《小摄影师》讲的是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

一、抓关键点,理解课文

本课是通过人物的对话、语言、动作、表情来反映人物的高尚情操、道德品质的。在学习课文时,我让学生找出小摄影师动作、语言、表情的句子,然后读一读,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说从他“鞠躬”、“摆弄”、“跑出去”、“哭着”等词语和句子体会到了小摄影师有礼貌、对自己负责办墙报的摄影工作认真负责、懂得体谅他人、对自己的大意非常自责等等。高尔基的语言动作的词句有:“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是个小男孩吗?”从这些句子体会到高尔基非常关心下一代的成长,不让杂志社的记者采访,说明他不慕虚名,不图名利。不是为了宣扬自己,而是为了让下一代的孩子能从他的身上学到一些精神。

二、细品词语,深化爱意。

在小男孩准备给高尔基照相时,高尔基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高尔基侧过脸,对着小男孩微笑……其中,“吩咐、微笑、赶紧、喊”等词。充分地体现了高尔基的耐心和对小男孩的关怀。读完第七自然段第一句后,我故意说:“吩咐是指长辈对晚辈或上级对下级的命令。用在这里老师觉得这个词用错了。你们同意 ……此处隐藏8193个字……,和根据学生的水平预设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很多时候,我都在课堂上才发现问题,应对问题。这次的开课让我认识到了很多的不足。以下是我对本课的一些反思:

一、引导开课:

首先我以高尔基发问,让学生介绍一下高尔基,但是孩子们不是很积极活跃。在我班,这样拓展类型的知识性问题总会遇到这样的尴尬。而那些积极的同学却总是不厌其烦高高举起那只小手跃跃欲试,但很少引起同学们的兴趣。于是,我快速的将孩子们拉回到我的课文中来,一起读高尔基的简介,并借此推荐高尔基的名著。

二、初读课文:

我会用大量时间让学生自读课文,同桌检查或在四人小组互查互读,并自学课文读一读画一画。

三、概括课文内容:

总揽课文,概括主要内容。锻炼用一句话简单介绍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小组讨论之后,效果并不好,很多学生都会照着课文读一遍。我出示两个中心词:照相、高尔基。学生在上面添加时间、人物和事情。这个样子,降低了难度,学生都在抢着说。但是总是不举手想到哪说到哪。这样对学生说完整的话的训练不太好,在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试图从说完整的话入手,让单个孩子单独回答问题。

四、解析课文:

我从两个人物的不同表现入手,找出相关句子并分析,高尔基通过哪些表现来帮助小男孩的,为什么?小男孩又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在我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问题没有主次,有深度的锻炼学生思维的问题较少。

五、改进方向:

首先是字词方面,可是把字词的大部分放到预习上,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字词,也掌握的课文的阅读部分,更有利于理解课文部分。其次,教学策略要有主有次,教学目标明确,给孩子一个中心问题,让学生发散的找答案,讨论,谈体会。这样走进孩子内心,总比只是单纯地讲要好。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12

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专家也曾说过:从创新的角度出发,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更有价值。

在教学《小摄影师》一文时,我根据课文的重点采用小组讨论、分角色朗读、揣摩关键词句意思等,引导学生学习。除此之外,我还结合这两单元的训练重点(重点之一是“试着提出问题”)在指导学生自读自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抛砖引玉,适当提出了带有开放性,启发性的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动脑,主动提出问题。

如,在教学本课的过程中,我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1、小男孩为什么要给高尔基扔小纸团?2、高尔基为什么不愿见记者,却愿意见小男孩呢?这两个问题一出现,学生都积极举手,踊跃发言。他们的答案有的是串联上下文,有的是结合对上下文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来说的,特别是第二个问题,他们的答案就更精彩了,大多数学生都能结合生活实际,有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回答。有的说:“高尔基关心下一代,愿意帮助小男孩。”有的说:“高尔基觉得记者是在宣传自己,是为他自己扬名的,所以他不见记者。这还能说明他是个不图名利,关心下一代的大作家!”也有的非常激动地说:“高尔基就像我们的老师一样,只要是对下一代有利的事,他再忙也要帮忙的!”……

听着他们真实的感受,看着他们争先恐后的表现,我趁机诱导他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我说像这样的问题,需要联系上下文来回答,而且答案能够表现主人翁的好品质,或者需要动脑思考才能回答的问题,对我们才有所帮助,我希望今后同学们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来。经我这样一启发,开始有一两个学生举起了小手,第一个学生站起来犹豫了一下说:“文中为什么还要写‘小男孩哭这,跳上一辆电车,电车马上开走了’呢?”,孩子们好象真的被他问住了,没有几个马上举手回答的,一个个都在那里紧缩双眉,认真思考呢!看到这种情况我马上表扬了这个同学,说他提的问题需要同学们动脑思考,提得好。经我这么一说,教室里马上热闹起来了,“他为什么还要仔细打量高尔基呀?”“高尔基好心帮他,可他为什么还不用高尔基的胶呢?”……渐渐的不少学生都能提出联系上下文回答,或者受名人精神感染、教育的问题来了。这样一来,就再也不像以前一样只提词语是什么意思的问题了。这表明他们经过训练,提出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当然,这堂课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面向全体,大面积丰收做得还不够到位。这是因为这一做法一时还很难能被所有三年级的小学生接受,这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正常的。我坚信只要长期坚持训练,他们一定会成功的,这是我们的愿望,也是他们的目的。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13

《小摄影师》一课,讲的故事并不复杂,但故事中所蕴含的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真挚的爱,却是三年级的孩子不容易体会到的,《小摄影师》教学反思。因此,教学这一课,我紧紧围绕“爱”这一情感中心,引导学生在读中揣摩,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一)品析词语,揣摩情感。

“吩咐”一词在文中包含着的内涵:高尔基被小男孩的天真可爱所感染,因而也就听从“吩咐”,任其“摆弄”,教学反思《《小摄影师》教学反思》。从中足以看出高尔基的童心童趣和对小男孩的喜爱。教学中我紧扣“吩咐”一词让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理解,再通过说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把理解语言和体会情感结合起来,揣摩出其中包含的高尔基对小男孩子的喜爱之情,这就是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二)朗读体验,领悟情感。

情感是附载在语言文字这一客体之中的。因此,它需要靠读者在读中去感知与感悟。如果说“吩咐”一词着重表现的是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喜爱的话,那么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的两句话则集中体现了高尔基对整个少年儿童的关心、爱护,并且这种情感是那样的强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教学中,我没有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朗读,通过朗读去体验、去感知、去感悟,通过反复朗读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高尔基对待记者的冷淡和不见,对待小男孩的热情和“一定”要见这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正体现了他的高尚品质。达到了“在读中有所感悟”的目的。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14

《小摄影师》这课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来反映人物的高尚情操、道德品质的。在学习讨论重点问题中,我让学生找出描写小摄影师动作、语言、表情的句子,然后指导读一读,讨论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说从他“鞠躬”、“摆弄”、“跑出去”、“哭着”等词语和句子体会到了小摄影师有礼貌、对工作认真负责、懂得体谅他人、对自己的大意非常自责等等。

从高尔基的语言动作的词句:“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是个小男孩吗?”中体会到高尔基非常关心下一代的成长,热爱孩子,不让杂志社的记者采访,是因为高尔基觉得记者是在宣传自己,是为他自己扬名的,所以他不见记者。这还能说明他是个不图名利的人.既然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的词句可以反映出人物的高尚品质。那么,在扩展联系中,我又提出:“小男孩儿还会不会回来再为高尔基照相?”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当时课堂很活跃。老师趁热打铁,请学生接着往下写吧。

续写故事是想象力、表达力、写作能力的综合体现。我在这堂课中应该说是比较好的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力。使他们产生了想说想写的愿望。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