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反思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22 00:11:53 收藏本文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1

《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保罗在圣诞节前夜偶遇一个小男孩子,在产生了两次误会后,看到了小男孩那金子般的心灵,从而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这样一个道理。全文情节一波三折,语言朴实自然,但是又极具感染力。针对教材的这一特点,我以“自主探究”为主线,想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读书,理解课文,并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中,理解语言,探寻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最终对“给予是快乐的”这个道理得到深刻的感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突现学生阅读的自主化与个性化。

一、抓住关键,引发探究欲望

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关键是学生有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所以,在课堂开始阶段,我让学生针对文末的一句对课文起到总结作用的关键句:“从那天起,保罗真正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指导学生好好读读,引导学生对这句话提最想知道的问题:一是保罗是怎样懂得给予是快乐的?二是为什么给予是快乐的或给予是快乐的应该怎么理解?然后以这两个问题为起点,引导学生再去读书,弄清整个经过,然后再引导学生去探究为什么给予是快乐的。

二、联系语境,探究词句意蕴

由于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意义,所以,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到具体的语言,在对语言的品读中注意里面的一些关键词句,在与具体语言的对话中,探究这些词句的意蕴。如在课文第三到第五小节中,有两个近义词:“吃惊”和“惊讶”,我在课堂中就让学生反复地品读,想想这里的'两个词语分别指的是什么,意在让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探究意思相同的词的不同意思,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一个部分的内容。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2

《给予是快乐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圣诞节前夕,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小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震撼了保罗的心灵,使他深深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文章的重难点是从文中人物的语言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

我在上这篇课文时,首先是从“快乐”一词去导入,让学生说说自己快乐的经历,很多学生谈到“过生日,会很快乐,因为可以得到红包,可以买新衣服”;“六一儿童节,也会很快乐,因为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礼物”;“得到老师的表扬,会感到很快乐”“考试得了高分,会很快乐,因为可以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和同学们的称赞”……我抓住他们回答中的“得到”说“得到确实是让人快乐的”,可是今天学习的课文——《给予是快乐的》“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为什么是快乐的呢?然后让学生根据自读要求自学课文,在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后,让学生说说保罗两次出乎意料的是什么,再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有感情的读读,并说说为什么而感动。学生多数都能抓住小男孩的话来谈出自己感动的地方;在提出问题的环节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起来有三个:

1、保罗为什么眼睛湿润了?

2、保罗为什么要把小男孩的弟弟也抱进车?

3、保罗为什么感受到“给予是快乐的”?

我觉得学生这些问题很有价值,就让他们在小组里进行讨论,而且这三个问题是紧密联系的,弄清了第一个,后面的就能迎刃而解,所以我又把问题抛回给学生,让他们讨论,学生说保罗因为被小男孩的话所感动,我继续往下“仅仅是那些话吗?还是小男孩那颗善良的心,那对弟弟的无限关爱感动保罗?”学生的理解就不再停留在表面上了。紧接着下来的第二个问题,学生就很容易解决了,他们说:因为保罗被小男孩的一心想让弟弟快乐的心所感动,他要帮小男孩和他的弟弟实现他们的愿望,让他们度过一个愉快的夜晚。然后我还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说“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学生在回答保罗为什么难忘时,已经把课文的最后一段也解决了。最后,让学生阅读《给,永远比拿愉快》。

上完这一课,我觉得老师在课堂上利用学生这一宝贵的学习资源,根据学生的`回答来捕捉教学的资源,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地与文本展开对话,达到心灵的共鸣,效果比较好。

《给予是快乐的》的教学反思3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选编了不少外国的文学作品。《给予是快乐的》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这些文章不仅有很强的人文性,而且在谋篇布局上也很有特点。我有幸在县名师展示活动中听到过天宁小学的吴老师上过此课。

在听了名师的课后再来上我自己的课,可从中借鉴。与她相比我明显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以下就是我上课的一点感受。

《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保罗在圣诞节前夜,用哥哥送给他的一辆新轿车,载着一位小男孩和他脚有残疾的弟弟兜了一圈,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保罗从那天也才真正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

课文在记叙事情的过程中,作者较多地记叙了保罗和小男孩的对话,以及保罗的心理活动。文章内涵的意思就在这些句子中:

1、办公室前,保罗听了小男孩的话:“……天哪!我希望……”以为小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但是听了小男孩接下去讲的一句话,却十分惊讶。

小男孩说:“我希望我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这话的意思讲得不十分清楚,但保罗已经意识到了自己想错了。保罗很惊讶,非常佩服他的志气。

2、当小男孩请求保罗把车子开到家门前时,保罗认为他是想在邻居面前炫耀一下,小男孩指着车对弟弟说了一段话,保罗此时才知道,原来小男孩只是想让他的弟弟看看保罗的车,对他的弟弟说,将来长大了也送一辆车给弟弟。

理解小男孩说的这几段话,是整个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只有理解了这段话,才能知道保罗错在哪里,才能正确地理解什么叫“给予”。小男孩对弟弟说这段话,不仅仅是一定要像保罗的哥哥那样,送一辆新车给弟弟,而是启发弟弟要鼓起生活的勇气,要他相信:只要有我,你就会有幸福。

3、保罗和小男孩、弟弟在一起度过了一个夜晚。

我发现吴李英老师的课就是紧紧围绕这写句子展开的,在让学生理解的同时,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其中的感情。我上课时,也模仿吴老师的教学过程,但是收到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也许是教学经验的差距吧,也许是对课堂的驾御能力的差距吧,我们四⑵班的同学在体会这几句话的意思时就是无法深入。

以致于原本一课时的内容上了两个课时而且效果还不理想,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多反思,多总结,多学习。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3

本人执教的《给予是快乐的》一课,从一些教学环节的处理(如出示描写保罗、男孩眼神的句子,让学生读一读,悟一悟)中,可以看出老师比较用心地进行了教学设计。纵观整堂课,徐老师比较注重文本的情感发掘。徐老师从学生的根本出发,注重学生的感悟,以读促悟,再以悟促读,让教师、 ……此处隐藏12032个字……,也有深度。)

【板书】

24、给予是快乐的

保罗 小男孩

惊讶 不是希望而是希望

又错了

【教学反思】

在区教研室专家领导的指点下,《给予是快乐的》第二课时教学顺利完成,课后,心情比较激动,反思这次教学的过程,我收获颇多:

课前精心充分的预设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造就了课堂细节的精彩。课前,我对整个教学过程作了精心设计,每一个过渡、小结,每一个问题的呈现,每一次板书都进行了反复的斟酌,并且设想了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状况以及老师的应对。课上,我则放开教学设计,充分地关注学生,灵活调整,努力使每一个环节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一个细节都成为规范的语文训练。

1、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感悟文本:

我顺着故事的情节,让学生知道课文写了什么后,再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进而学生透过字词感受语言,品味小男孩和保罗的心理,感受人物的品质,懂得给予是快乐的这个道理,因而,课堂教学的展开比较顺畅。

2、读中感悟,读中理解的教学方式使课堂的语言训练扎实有效:

如学习课文6~11小节时,我组织学生以各种方式一遍又一遍地解读课文:引读课文,让学生进入情境;再自由读课文,使学生理解内容保罗为什么想错了;默读课文,体会语言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同时把读书的感悟通过有声的朗读加以提升。

3、音乐渲染,使学生、教师、文本紧紧相连,使情由境生:

在保罗亲眼看到小男孩背着脚有残疾的小弟弟出来,亲耳听到小男孩那充满深情的话语时,保罗再一次感到自己想错了,他被小男孩高尚的思想境界深深地震撼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下了车,把小弟弟抱进车里,和小男孩兄弟俩共度这不寻常的夜晚。这时,我播放一曲马斯奈的《沉思曲》,那沉静而又悠远、舒缓又不失激昂的旋律伴着老师的深情朗读,无需更多的语言,学生的思绪已跟随着保罗的心理一起在升华。这时,再让学生说说保罗会想写什么也就水到渠成了。最后,那段节奏明快、愉悦的曲子似乎正诉说着保罗在那个难忘的圣诞之夜的心情,同时也正把这给予的快乐轻轻地传递给每一个学生。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14

《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保罗在圣诞节前夜偶遇一个小男孩子,在产生了两次误会后,看到了小男孩那金子般的心灵,从而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这样一个道理。全文情节一波三折,语言朴实自然,但是又极具感染力。针对教材的这一特点,我以“自主探究”为主线,想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读书,理解课文,并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中,理解语言,探寻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最终对“给予是快乐的.”这个道理得到深刻的感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突现学生阅读的自主化与个性化。

在这堂课中我仍然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重点通过读来让学生理解课文。本堂课我采取了:自由读、轮流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形式,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我很注意对朗读的指导,包括读得节奏、读得重音、读的表情等我都指导得比较到位。我感觉学生的读也还是比较令人满意。通过读学生也较好得理解了课文中几位人物的情感。

学生自主读书的过程中,他们有的自己读、有的和伙伴分角色读,有的还把对话和一些故事片段表演了出来,在活动结束后,我再组织学生全班一起学习课文时,已经从孩子们的朗读声中和他们的发言中感受到了他们对课文已经有所感悟。

本课教学效果良好!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15

《给予是快乐的》是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在准备之前,心里一直有些担心会把这篇课文上成精读课文,不能很好的把握两种类型课文之间的不同的“度”。因此,在之前听了指导老师沈老师上的一篇略读课文《卡罗纳》,争取能做到心中有数。

在安排《给予是快乐的》的教学流程时,我有好几种设想。

第一种,我的设想是把重点放在“谁”给予“谁”上。课文中有好几对给予关系:保罗哥哥给予保罗、男孩给予小弟弟、保罗给予男孩和小弟弟。在这种设想中,我想分别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句子去体会,最终真正理解给予是快乐的。

第二种,我的设想是从保罗的角度出发,由保罗从误解到理解男孩为线索,分别通过

①保罗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

②保罗吃惊地看着这个男孩……

③保罗眼睛湿润了……展开,来体会男孩对弟弟的爱和对未来的憧憬,由此理解给予是快乐的。再通过简单了解文中其他人物的给予关系,更加深对给,永远比拿快乐。

第三种,我的设想是从男孩的角度出发,直接感受男孩对弟弟的关心和爱,分别通过

①男孩睁大了眼睛……

②男孩转过身来,眼睛里闪着亮光……

③那个男孩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芒……展开,由此来理解给予是快乐的。再通过简单了解文中其他人物的给予关系,更加深理解。

通过比较,我觉得第二种设想更好一些,在处理教材的手法上也更合理些,因此在采用这种思路来展开教学。

从课堂实际效果看来,我总结了几个可取之处。

(1)作为略读课文,在教学时我始终把握住重点段,如保罗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男孩却说:“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从保罗为什么这么“以为”,男孩的“希望”,明白保罗的“吃惊”——为男孩美好的心灵。这是保罗第一次误解。再从保罗眼睛湿润了,找出原因

①找到了描写男孩举动和语言的'段落,更深入的体会到男孩对弟弟的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②找到了保罗再一次误解了男孩的想法。

(2)四年级字词教学把握上,有了一定的度。刚开始上四年级语文课时,这个环节一直是我非常担心的,怕自己上成低段的字词教学。在这篇略读中,我找了几个在文中比较关键、比较难理解的词,简单的读、简单的做些分析。因为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字词读写和理解能力,要相信学生能够做到。

(3)拓展延伸处理的较为全面。除了文中《给,永远比拿愉快》体会高尔基对儿子的行为进行及时的表扬,并且希望儿子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别人的都是美好的东西之外,我给出示了巴金爷爷的一段话和朗读了一篇《父亲的爱》,进一步体会“爱”的伟大。

每一堂课总会发现自己的许多不足,我想这也是一种进步吧。通过这节课,我归纳了几点自己的不足之处。

(1)很多课上下来,指导老师每次都要提的是——课堂语言的丰富性,可能本身肚子里的墨水不多,积累少的缘故,在课堂上总是翻来覆去那几句话,不仅使课堂有枯燥之味,更使学生语言接受过于平乏。还有在课堂上很多学生都会出其不意,提出些教师课前没有准备的问题。都说课堂生成比预设更为重要,但我想前提是教师要博学。因此,多阅读,多积累仍是当前的重中之重。

(2)备课不充分。很多课上,我总会忘记一些流程。我想这无疑就是备课没有到位,没有做到胸有成竹。

每一堂语文课后,我也像个孩子一样,在不断地成长,不断地有所收获。针对自己的不足,在未来的每一个日子里,我会不断完善自我,充实自我。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