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牧童》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牧童》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牧童》教学反思1我听了实习老师讲《画家和牧童》一课后,有了更多的思考。对比自己以前上课的情况,为什么领导、同行听课时也给自己指出读的少的问题,看来还是在教学设计的环节上出了问题,或者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没有机智性地处理一些学生课堂中生成的问题。
听实习老师上课,自己的体会很多,能清楚地知道上课的老师读得少,被动地用一个个零散的问题牵着学生走,老师讲得累,学生听得烦,看来,语文教学的确应注重多读感悟,积累语言。一定要“读”占熬头,应重视学生读的训练。每读一遍有一遍的要求。学生通过读、思、画、议、悟等几个环节,将文章读通、读懂。最终使学生的言语得到丰富,能力得到发展。例如,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重点句子的品读,感受戴嵩画技的高超。在读中理解“深思片刻、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和蔼、惭愧”等词语的意思,知道“夸赞、称赞、赞扬”表示的意思相同,是近义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学习中逐步积累语言。在教学的结课时,要开放性地让学生说说,读了课文,你想对谁说点什么?通过学习,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的理解和感悟。这时,他们尽情泼洒情感。有的说:“我想对戴嵩说,你画画得那么好,还那么虚心地向小牧童请教,我要向你学习。”有的说:“我想对小牧童说,你真勇敢,敢向大画家提意见。”还有的说:“我想对围观的人说:不要以为大画家就没有错,以后做什么事都要多动脑想想。”此时,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学生思维在灵动,情感在升华,同时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
还可以给学生赠言,“三人行,必有我师。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真实的话永远是最好的。”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意思。这既是对文本的拓展,也是对语言文字的积累。通过读书,学生能学会品尝语言、运用语言、积累语言、积淀语感。
最后总结全文时,我又指导实习老师回到文章的题目上来,文章的题目为什么用“画家和牧童”呢?其实还不单单是一个是大人,一个是小孩,更多的是因为牧童的话不是空口而说,牧童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积累,所以他才能更加确定、更加直接地指出画家画中的错误。戴嵩的画为什么能画得好?其实也是来源于生活。戴嵩为什么能虚心向牧童请教呢?其实,戴嵩是尊重的生活,尊重的事实,这时戴嵩的眼里就没有大人、孩子、名人、凡人之考虑了,别人给他指出错误时,他是从心里表示感激的,这样理解我们可能更贴近真实戴嵩,也更能加深体会戴嵩的谦虚谨慎。戴嵩的谦虚,不是做表面文章给人看的,而是他的品质的体现,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品质,所以才有了戴嵩的绘画技艺的成功!
总之,指导实习生,也让我收获颇丰。
《牧童》教学反思2《画家和牧童》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生动讲述了唐代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蒿画中的错误,戴蒿虚心接受的事,旨在让学生懂得既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在学生自主识字,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共有几个人物出现,主要人物是谁?(这样能紧扣课题:
画家和牧童);然后抓住人物的对话反复朗读,从而更好地体会,感悟人物的性格品质,自己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1、抓关键词理解,感悟文本
如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抓住“著名”一词,让学生认真,细致地朗读,说说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戴蒿是个著名的'画家,这样的设计是想让学生学会抓关键词感悟文章。
2、创造情境,训练学生说话能力
如教学3、4、5——自然段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同学们,穿越时光的隧道,我们现在已经回到了一千多年前的盛唐时代,大画家戴蒿刚刚为朋友做完一幅〈斗牛图〉,人们都在围观,都在赞叹,假如你也身在其中,你会说些什么?
“真漂亮啊!”
“啊!真是太像了!我太佩服了!”
“太棒了!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画家!”
听着同学们发自内心的赞叹,我真的很高兴,因为孩子们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感受。
3.采用表演读的形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利用课文插图,让学生想象当时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然后指导学生先四人小组练习,然后抽生上台表演,经过几次的指导,学生不仅能演得生动、逼真,而且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读的兴趣。
4、扩展延伸,加深体会
总结全文之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联系你的体会,你想对文中的人物说些什么?学生们积极发言:
我想对戴蒿说:“真佩服您!您的画画得真好!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看画的没有不称赞的:有钱的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另一个同学说:“您真谦虚,一个大画家还虚心向一个牧童请教,我以后要向你学习。”
又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小牧童,你真了不起!敢向大画家提意见;”
还有的同学说:“小牧童,你真善于观察,你真聪明!”
这样的发言很多,同学们能把积累的语言运用到自己的语言表达中,正如全国特级教师陈建先说的那样:“得其义,得其言”。
《牧童》教学反思3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学习和教师指导学习等方式,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培养学生演唱二声部合唱的能力。
2、感受切分节奏,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把这种节奏所表达的快乐情绪用歌声表达出来。
3、通过学唱歌曲,感受体验并用自己自然真挚地歌声表现歌曲活泼的情绪。
教学重点:
感受体验歌曲活泼的情绪。
教学难点:
训练学生二声部的演唱能力。
教具准备:
图片(牧童、小羊、白云、鲜花、绿草……)、音响资料、钢琴、歌谱。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学生听音乐做自己喜欢的动作进教室,音乐采用《请来看看我们美丽的村庄》。
2、师:今天老师带大家到一个美丽的地方去玩一玩,竖起你的小耳朵、闭上你的眼睛,仔细的听听、想想,我们要去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音乐起(背景音乐采用歌曲旋律)
配乐旁白(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白云下面一片绿油油的青草地,远处,一个手提着羊鞭、身背着小笛的小孩儿,赶着小黄牛和一群雪白可爱的小羊儿走了过来,小羊儿们看到了清澈的水,高兴地在草地上打起了滚儿,津津有味地喝了起来,小孩儿也高兴的取出小笛吹起来,听,悠扬的笛声传来了……)
3、学生回答
师:“我们去的地方是一个什么样儿的地方?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生:我们仿佛来到了大 ……此处隐藏11037个字……敢于在这么多人面前指出画家的错误,戴嵩会怎么想?怎么做?我通过让学生品读5、6两段进一步感受画家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高贵品质。最后再一次地欣赏《三牛图》、《归牧图》,从而感受到戴嵩取得的成绩和他虚心好学是分不开的。
总之,整堂课下来自己感觉比较满意,学生能够较好的理解课文,能体会到文中人物的优秀品质。同时深深地感受到,我们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
《牧童》教学反思14音乐欣赏 课是大多数学生不愿意上的一节课,在他们的眼里觉得枯燥乏味。有的同学说:“课上光听音乐能听出什么呀,没劲!”所以导致学生在欣赏课上出现了精神不集中,积极性调动不起来的情况, 一直是比较难上的课型 。 怎样使这样的课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上,也是我想研究这节课的宗旨。
《牧童短笛》 : 第一段是4/4拍,徵调式,由六个乐句组成。其以对比式二声部的复调的形式使两个声部的.旋律此起彼伏,相互映衬。旋律优美淳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使我们仿佛看到了骑在牛背上悠然吹起笛子的牧童,闻到了乡野泥土的沁人芳香。第二段为2/4拍,宫调式。快速欢快的旋律、活泼的节奏以及跳跃式的和声节奏型的伴奏是这段音乐与第一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描绘出牧童欢悦、嬉戏的情景。乐曲的第三段采用了我国民间“加花变奏”的手法,再现了第一段的主题,是旋律显得格外流畅,情调更为清新。
这堂课的内容对刚踏上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本课教学中主要设计了 一 个环节:利用多媒体课件在乐曲的背景、加花、练习中,以颜色、形态、进场次序的变化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结合教学内容我创设了:听、看、比、论、感等多种学习形式,以增强本课的学习效果。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给学生创设教学情景,让他们在实际的感受中体验新知识、接受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课堂的教学效果就会比较好。
《牧童》教学反思15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认读一个要求会认的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进行朗读并能够背诵。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挂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阅读为主,联系文中的优美词句展开想象,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 情感的目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读重点词句,体会诗句体现的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感受孩子的无忧无虑、纯真烂漫,有感情的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孩子的无忧无虑、纯真烂漫,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预习
1.查阅书籍或上网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时代背景。
2.借助相关资料尽可能弄懂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3、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也有人说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那你眼中的童年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走进唐代诗人吕岩的七言绝句《牧童》,感受古代孩子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读古诗三遍,要求读准字音。
2、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首诗?
3全班有感情朗读。
4、读了这首诗,你明白了什么?
三、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一)欣赏美丽原野:
小黑板出示第一句:草铺横野六七里
1、指名朗读。从第一句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轻声朗读,想象这是什么样的原野?从那里看出来的?
3、当你置身于这一片广阔的、绿草如茵的草原上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呢?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朗读、男女生分别读)
(二)倾听悠扬笛声:
1、在我们眼前的就是这一片美丽的草原。此时,晚风吹来,阵阵凉意,让人感觉多么舒服呀!如果你也置身于这样美丽的境界中,你想在草原上听到些什么声音呢?
2、要是这些美妙的声音都汇成一首动听的笛子声,那该多好呀!想听吗?
3、录音机播放悠扬的笛音。
4、多么悠扬的笛声,是谁在吹呢?(小黑板出示第二句)
5、指名朗读,感受一下这是怎样的一种笛声?你怎么知道的呢?
6、牧童是怎样吹笛子的呢?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三)拓展数字诗歌:
1、齐读前两句诗,请你仔细观察这两句后半段有什么特点呢?
2、你还知道哪些数字诗呢?
(四)体会自由生活:
1、牧童置身于美丽的原野中,吹着悠扬的笛子,你觉得他过得是怎样的生活?谁能用文中的诗句回答。
2、小黑板出示后两句古诗
3、轻声朗读诗句,想一想:牧童从哪里归来?怎样归来?
4、牧童忙碌了一天,到黄昏的时候,终于可以歇歇了,他吃得饱饱的,要干什么呢?(睡觉)怎么睡呢?
5、如此轻松自在的牧童,你能读出来吗?(指名朗读)
6、如此自在的牧童在月光下,美美的躺在原野上,他想做些什么呢?
(五)想象美丽画卷:
1、闭上眼睛,听录音朗读古诗,想象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小组交流。用优美的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画面。(学生自由交流)
(六)结合背景,体会情感。
1、吕岩为什么要写这样的牧童呢?
2、出示吕岩小传,指名朗读。
3、结合吕岩的介绍,你能知道原因吗?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牧童》这首诗让我们体会到了原野生活的乐趣,我们认识了这位天真烂漫的牧童,欣赏了他美妙的曲子。现在,让我们再次背诵这首诗,再次感受山村迷人的暮色,感受古代孩子天真烂漫,自由自在。
六、课外拓展
1. 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短文。
2、搜集描写古代儿童生活的诗抄在积累本上并在小组进行交流。
教学反思:
这是27课《古诗三首》的第一首《牧童》,它是唐代诗人吕岩的.作品,这首诗形象鲜明的表现了郊野辽阔的景色和牧童快乐的生活,文字浅显,用意很深。
关于这首古诗的教学我让学生通过品词、品句、想象画面来深入理解古诗,这种方法既可以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想象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在感悟语言文字之美的同时感受作者的情感之美。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就淡化了诗意,通过品析诗句,反复诵读,去感悟诗情。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一是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了解诗句大意。二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及想象感受牧童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体会作者的情感。因此这节课一方面是读古诗,从整体上感知古诗内容,二是通过读诗句,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整节课不管是教学设计,还是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了古代孩子的天真烂漫和自由自的童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