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反思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5篇

时间:2023-04-10 00:12:20 收藏本文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5篇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

第二单元第3篇课文——《祖父的园子》,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经过本单元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本单元主题“童年”有了一定的`情感积累,教学时,在初读感知环节,主要抓住课文讲了几个有趣的片段,让学生理清脉络;在理解课文环节,主要从“走进园子”体会有趣、“走进祖父”体会宽容和爱、“走进景物”体会自由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和情感,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感受慈爱的祖父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对孩子倾尽爱心和耐心。最后引导学生背诵和积累喜欢的段落,如文中第1自然段以及第16自然段等。

从上课情况看,能很快地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考的同学不多,一般都是做过课前预习的同学;主动朗读的同学也不多,似乎没有读书的热情。不知是因为到了高年级而害羞,还是课堂气氛调动得不够。

看来,下次要多做尝试,一定要让学生敢于发言、乐于发言。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2

领学生学习第二课《祖父的园子》,我没再使用优教助手里面的课件。

我们教学都习惯把优教助手里面的课件下载下来,稍作修改就加以利用。以前我也是这样,自己研究完教材,已经定下教学思路,可是到优教助手上找找课件,竟发现优教里面的课件上,内容比我备的课丰富许多,恨不能解读课文及课文牵扯到的训练都设计上了。一个课件好几十张图片,很多都舍不得去掉。整理一下拿到课堂上运用,却发现一节课光走课件,都上不完该上的内容。于是两课时的课往往上成三课时,或者不止三课时。想压缩,很多内容又舍不得去掉,于是把学生延时也用来讲了课。其实,这已经是我们大家的通病,因为都反应按照课件上不完。每次按课件上,我想要执行的“挂一漏万”——一课只讲一个知识点早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这次开学前,我根据教材内容算算时间,发现这学期可没那么多时间在这里磨蹭。于是我决定还是不用大家下载修改的课件,而是尽量少使用课件。第二课就这样。

一、介绍作者萧红时,我用课件呈现了相关内容,不仅讲到萧红是现代作家及其作品,更简单提到她一生的坎坷。并由此导入课文。

二、领学生读通课文后,只是认识生字词我使用了课件,而后,我们的学习就在端着课本对课文的读和讨论中进行。我问学生“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学生很自然地就找到了前三自然段。从中我们在反复读中共同体会了院子里面有些什么——昆虫、花草树木;有什么特点——美丽且充满了生命力。然后我又引导学生说写这个园子里的景物的段落不止这些。很快学生就找到了课文的第15至19自然段。我让学生再读这些段,看看和开头三个段所要表达的是否一样。学生读过发现,这后面的段落写的是院子里所有东西及人的自由快乐、无拘无束,是主人公在这园子里的感受。我问大家为什主人公在这园子里这么自由快乐,大家结合预习,一下想到了是因为祖父对她的宠爱。于是我让大家找出写祖父宠爱她的段落——第4至14自然段。让学生读、说自己的读书体会。孩子们很容易就抓住了文中的“我”在园子里瞎胡闹而祖父又极其和蔼宽容的句子。于是我和孩子们共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并反复读喜欢的段落或语句。

三、针对作者在园子里的快乐,我直接领学生打开《同步练习册》,把拓展阅读中萧红写给爷爷往帽子上插玫瑰花的部分也直接抓紧了课堂,和学生进一步体会爷爷的慈爱和主人公在园子里、在和爷爷相处过程中的'快乐。然后顺便又读了《从井里捞上来的美味》一篇,让学生再深刻体会爷爷对她的疼爱。到这里之后,我询问学生,有谁知道爷爷为什么对这个小女孩如此疼爱与宽容?已经读完《呼兰河传》的同学告诉大家,是因为这个小女孩早早没了母亲,她的父亲又给她娶了后妈,后妈对她不好,父亲也不爱她。最后我们回到课文后面读阅读链接中的内容那是小说的结尾部分,让大家感受作者内心的情感。大家体会到了伤感。

四、越是生命坎坷,越是怀念曾经幸福的时光和给她带来幸福的爷爷。最后我鼓励大家继续把《呼兰河传》读下去,去充分了解萧红的一生。

如此,两节课,我终于甩开课件的繁琐,上了一节大阅读式的语文课。

我庆幸我们的学生生活在城乡之间,对课文所描写的内容还不是太难理解,这篇描写儿童童真快乐的文章孩子们也比较喜欢。不再逐句逐词地深分析课文,而是把时间放到反复读、多篇读上,我课上得痛快,孩子们也读得快乐。

我感觉这次领学生学习《祖父的园子》,很符合我的心意。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3

这是第二次教这篇文章,说实话,这篇文章给我的感觉是,写得很美,完全体现了一种儿童的心态,无拘无束,自由。读起来很美,可讲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初次教的时候,觉得没什么可讲,翻遍了很多教参、教案,仍然没有找到方向。于是就让学生读了读,这篇文章就结束了,可心里总觉得有点空空的。后来,有幸听了于永正讲这篇文章,我就特别留心听,发现了我自己的欠缺究竟在哪里,那就是对文本的解读,没有自己的思路,同时还不够开阔,经常性的被教学参考左右。于老师用3个问题和一个示范朗读就把这篇文章给整体解读了,而且很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也很乐意学,在这样的过程中还训练了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可谓一举多得。

第一个问题,初读课文,你看到什么了?生画下来,板书看到的'这些,有没有同类的?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第二个问题,用心看,你又看到了什么?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祖父:宽容,慈祥

第三个问题,你从哪儿看出来这些的?

这次,第二次教这篇文章,我就仿照了于老师的方法来上课,发现学生的能力一点也不比其他学校的学生差,在老师这样的循循善诱下,他们不但积极性很高,而且概括能力,语言表达都很有空间。我想,我们在教材的解读上还得要多用心,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生动起来,活跃起来,也才能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4

由于是借班上课,在课前谈话时占去了上课的时间,上课中,学生活动时间较长,这都影响了进度,导致课尾的匆匆收场,以至于没有计论好:为什么在17自然段没有一处是写“我”的自由、快乐,却能让人清楚地感觉到自由和快乐?这一问题虽然有一部分同学从感性中理解,但还应让学生有一个理性思维,明白这种“借物言志”的写法。学生交流这一段的学习所得时,提到了“愿意”这个关键词,老师还应让全体抓住它,放大它,通过自由读来体会它的意义。在组织上文的学习汇报时,虽然没有发现学生划出“瞎闹”、“乱闹”等词,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找到在这一自然段中它们最不能少,从而培养学生去粗取精的阅读能力,这更是略读课文教学的“ ……此处隐藏9362个字……曾经难忘的去处吗?讲给班上的朋友吧!

收获:作者的富有孩子气的语言,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描绘的惟妙惟肖。同学们边读,便发出会心的笑。让人真正感受文字的魅力!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3

随着作者富有诗意的语言,我们走进了祖父的园子。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亮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蝴蝶、有蜻蜓、有蚂蚱……还有太阳的光芒、云朵的影子,这是作者童年的乐园。这里充满自由,充满生命的气息,童年的作者是自由的,这自由是作者童年快乐的源泉。

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我从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入手,介绍萧红短短一生的文学成就,介绍她的《呼河兰传》,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接着,我让学生结合课前的提示,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地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我首先让他们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学生的答案十分精彩,有的说“这是个美丽的园子”有的说“这是个丰富多彩的园子”有的说“这是个好玩的园子”……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在黑板上写下了“美丽、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好玩、有趣、自由、悠闲、快乐、健康”等词语,并简单进行了整理,有的是写园子的景物的(美丽、丰富多彩、充满生机),有的是作者的心情(自由、悠闲、快乐),然后让他们从文中找出能体现这些词语的.语句,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在学生交流谈感受时,再板书概括出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如摘黄瓜、追蜻蜓、绑蚂蚱)。最后引导他们有感情朗读相关文段。因为课文的内容非常适合学生阅读,加上作者语言生动,孩子们都能畅所欲言,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理解作者的童年生活如此快乐、如此自由,再顺势引导作者的写法,让学生知道怎么写。

当学习完这篇课文,我接着让他们也谈谈自己的童年趣事,孩子们可开心了,纷纷举起手,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趣事,看着一张张笑容满面的笑脸,听到不时传来的笑声,我觉得很快乐,我想,这样的课堂是成功的,因为每个孩子都有收获,课堂不仅使他们学会了知识,也带给了他们快乐。这样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归功于本地阅读资源的引入,激发了孩子们表达的欲望。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4

经过前一段学校语文公开课的教学,本人深受启发。现就语文第一课时的教学,谈谈一些体会。

一、师生谈话可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在公开课的教学上,往往是借班教学。师生之间的陌生使得师生的关系显得疏远,势必影响下面语文课的深入开展。为此,很多的教学专家和名师都会通过诙谐幽默的师生谈话,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有了很好的环境,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放得更开,后面的课堂上会显得生机勃勃,富有活力。但是,师生谈话的话题,最好渗透着本课要学的内容,这样就一举两得了。

二、奇妙的课堂导语,是成功的一半。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的第一课时,一定要有引人入胜的导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课文,设计不同的导语。有的可以故事导入,有的可以美轮美奂的画面导入,有的可以生活实践导入,有的甚至可以一个词导入……不管怎设计导语,一定要简洁、生动、有趣。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也更好地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去。

三、生字的认识是读通全文的一把金钥匙。

第一课时,重在初读课文,读通全文。要达到这个目标,识字是前提,也是一把金钥匙。因此,如何让学生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是第一课时的重点内容。识字的方式很多,可以出示生字词,个别带拼音读,再去拼音读;可以开火车读,再齐读;可以让小老师领读;可以比赛读;可以教师示范读……在识字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易读错的字,进行纠错,让学生时刻提醒自己别读错。比如,多音字、前后鼻音字、翘舌音字等。

四、抓住个别重点生字进行画龙点睛地写字教学。

写字教学,是低年级段教学的重点,应紧抓不放。但第一课时,时间毕竟只有40分钟,如何在课堂上利用有限的时间进行识字的教学,这就要教师巧妙地设计,机动灵活地处理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可以抓住课文中的难写的1-2个生字,重点的指导书写。可先示范,再描红。这样,不仅每课都渗透写字的教学,也潜移默化地规范学生的'写字习惯。久而久之,学生写字能力会不断提高,书写汉字也会越来越认真规范。

五、读通全文,了解大意是第一课时的重要目的。

第一课时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全文,了解课文大意。为此,读通读顺课文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在学生已识字识词的基础上,将生字新词带入课文读一读,不仅巩固刚识的生字新词,而且再次整体感知了全文。也可以通过分自然段读课文,并随机通过评价及鼓励的方式,让学生真正读好课文,读通课文。为更好地让学生了解课文,在设计识字这个环节时,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分类分层识字,从而潜移默化地感知了全文主要内容;也可通过填空的方式,循序渐进地渗透对课文的整体归纳,以便更好地整体感知课文。

六、切入课文细节,挖掘教材,是点睛之所在。

因为在设计第一课时,有的教师将写字的教学大部分放在了学完课文后再进行,这样,就留下了一部分或大量时间,以进一步切入课文细节的教学。对于这个环节的设计,有的教师选择了某个方面来教学,以突出教学的难点,做好第二课时教学的铺垫;有的教师选择了课文开始的部分来教学,以作为下节课教学的引子;甚至有的抓住课文重点,通过层层深入,以读感悟,从而突破重点,体悟情感……

总之,教无定法。第一课时的教学,要从多方面的考虑来设计。诸如,各个学段的语文教学、文本的题材内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及需求、教师的自身素质等都是设计第一课时的重要因素。教师一定要全面考虑,根据实际,恰如其分地选择某种方式,设计出可行而精彩的第一课时。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5

语文教师必须担负起文本阅读的引领责任,这个引领,本质上是使学生除了看到文本表面的绚丽,更能看到文本背后的深度和独特。

《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平白易懂,在初步备课的时候,看到文章篇幅较长,学生不易归纳。我就想到了版块是的教学思路。将课文内同分为三个部分:“昆虫的乐园”“我的.乐园”。对于这部分内容,学生只要读上两边就能感受到。课文的价值难道仅止于此吗?我想应该“再往前走一步”。“再走一步”那就是要走到学生的前面,走到学生无法抵达的地方,随时随地拉他们一把,这需要“细读”,这种细读,不能仅仅解释为“细致的读”。一个字,一个词,一个标点也不放过的读。“细读”还应该是教师的情感思想,人生阅历,生命体验,审美情趣等的全面介入,这种阅读,其最大的价值就是见之所未见,思人之所未思。

课文中第一自然段,写到了“昆虫的东园”。语言优美,我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文的同时,想到学生的生活环境。“再走一步”让学生说说自家的园子。因为让学生描述的是他们每天见到的最熟悉的情景。所以每个学生都能产生共鸣,我在此时,有借助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引导,结果学生描述的“我家的园子”丰富多彩,充满生机。这个环节的训练,不但是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跟为学生的习作打下了基础。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