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1教学片段:
默读课文,要求:槐乡的孩子,你是从第xx小节知道的?用“ ”划出句子,读句子,说说理由。
反馈交流:
(1)生1:槐乡的孩子很勤劳,我是从第3小节知道的,“槐乡的孩子可不怕热,他们背着水葫芦,带着干粮,没等云雀开口歌唱黎明,就已经爬到小山上了。他们很早就去劳动了。
师:你从时间上看出他们很勤劳,真不错!(师板书:勤劳)还有谁找出写槐乡孩子勤劳的句子?
生2:第4小节,“明天,只要是晴天,孩子们又将投入到火热的劳动中……”
师:哦,你从劳动的工具准备上看出来了,真棒!
生3:第2小节,“勤劳的槐乡孩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
师:他们自己赚学费,真了不起!
……
朗读句子,把槐乡孩子的`勤劳读出来。
……
反思:
学习交流,是基于有效的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基础之上的。实现有效的互动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密切相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究性、思想性、趣味性和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与讨论性练习,才能够实现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互动。其次,交流应是双向的,教师创设有效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或小组讨论,在回答问题后,教师应给予有效的反馈,而不是简单地判断学生回答问题的对与错,或简单地予以更正。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交流,还应关注学生个体积极主动的求知、充分的语言实践活动,这样“互动”才能落实。在上面的教学片断中,我设计了“槐乡的孩子,你是从第xx小节知道的?划出句子,读一读,说说理由。”这个贯穿全文的问题,读句子、划句子对学生来说只要通过读就能解决的,让学生觉得学习并不是一件难事,让学生愉快地投入新的学习。学生自然跃跃欲试,积极寻找答案,在说说理由时,学生同样争先恐后,情绪始终处于饱满状态,体现出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在读的同时,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
今天,我教学了《槐乡的孩子》这篇自读课文,因为是自读课文,这篇课文我准备一个课时就完成,重点在让学生去感受课文,品读课文。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读了一遍课文,让他们找出并且概括出槐乡和槐乡孩子的特点,学生们在读,也在找,但我能感受到他们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学习的自主性不强。课后我认真思考了一下觉得提问方式带有一种强制性,就是让学生去找,而且提问有点繁琐,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如果以一个“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的方式让学生整体地去把握课文的内容,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就会很自然的找出那些答案,我也就完成了自己的目标。我想,在对阅读课文的教学中,以后要形成一个规律,就是先让学生去整体理解课文的内容,然后去把握课文的脉络,再去分清课文的层次,我觉得这方法很好,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领悟能力。这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是品读课文,我先让学生们自读感受,然后请学生个别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其他同学来点评。个读和学生点评后,应该及时做到反馈后的指导,这一点我没有做到,我觉得在这时,老师也可以示范读,而且读的形式还要进一步多样化,男女比赛读,小组比赛读。只要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就行。教学中一定要把学生放在首位,教学,提问等都要从学生出发,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自主地学习,积极思考问题,努力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这是我这一节最大的感受。
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2《槐乡的孩子》是一篇略读课文。在三年级才出现第一次,在课堂学习时,我准备采用半扶半放的形式,把重点放在了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出槐乡孩子的懂事、吃苦耐劳和以苦为乐的特点,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我就只提了一个问题:“槐乡的孩子……”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读说自已读了课文后的的体会。学生在回答时,有的说槐乡的孩子勤劳,这大都是抓住了“勤劳的槐乡孩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对此学生感受最深,槐乡孩子以苦为乐的精神,是靠我点出来了。
有的说槐乡的孩子不怕热,这是学生读了第三段写的槐乡孩子干活时的样子写得很好,当时天很热他们还在干活。此时我就趁机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当时天气的热,又读一读描写干活时的句子,学生体会到孩子们劳动时是很快乐的。学生已经能够通过读文理解文中的内函,读书很有感情,总的来说,学生还是要靠老师适当的点拨的。
反思本节课,虽然课文都是由学生具体读,但都是我直接参与指导方法等,是我一步步引着走的。下次的略读课我打算完全放手,由学生自主交流讨论,学会合作学习。
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3本文文质兼美,如诗般清新流畅,如歌般富有韵律。因此,“以读为主,读中感悟”是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学生在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中感受到槐乡的美、人的美,感受语言文字本身的美,并在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中表达美,再现美。从美入手,以读解文,以情带读,通过开放的教学设计,创设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带入课文描述的优美意境,让学生在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行自我建构。
教学时,我让学生以游客的身份走进槐乡,去观察,去感受。以“走进槐乡,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统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先让学生在整体上对第一自然段有一个把握。在他们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品读句子来细细体会槐花的多、白、美、香这些特点。通过“山山洼洼”“坡坡岗岗”“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感受花多色白;通过“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感受槐花的婀娜多姿。
在品读槐花的过程中,我适时出示槐花图片让已留在学生脑海中的画面渐渐清晰起来。同时伴之以轻柔的音乐,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在品读过程,我注意到了几个重点字词的把握,例如三个表示香味的'词语:“清香、醇香、浓香……”以及“浸”这个字,通过对这些关键字词进行推敲,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槐花的美。
课文的第二部分主要是表达对热情好客的槐乡孩子的喜爱。在这一部分,我采用了多种朗读方式,指名读,齐读,男女生读,通过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体会槐乡孩子的热情好客。同时在教学中也抓住了一些关键字词,如“飘”这个字,一个“飘”字中蕴藏着槐乡孩子的“乐”,因此我在教学时故意设疑,提出把“飘”字换别的字,如“跑”、“走”等等,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从而不遗余力地感悟、品味这个字。学生在教师的置疑下,透过这 ……此处隐藏9063个字……p>2)具体写槐乡孩子采摘槐米经过的又是哪个自然段?(第三自然段)
3)默读具体写槐乡孩子一天生活的语段(第3、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阅读感受。
4)交流阅读感受:如槐乡的孩子真勤劳啊!他们背着水葫芦,带着干粮,没等云雀开口歌唱黎明,就已经爬到小山上了。再有你们喜欢槐乡的孩子们吗?说一说槐乡的孩子可爱之处。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概括信息点。(勤劳、懂事、团结合作、吃苦耐劳、以苦为乐;而他们的可爱是表现在靠自己的劳动来换取学费,不向爸妈伸手要钱等)
过渡:刚才很多同学都说自己在文章中感受到了槐乡的孩子热爱劳动这一点,还有同学说槐乡的孩子劳动着也很快乐,那就让我们再次走进具体描写采摘经过的第3自然段,细细地去体会那一份快乐。
5、重点讲述槐乡孩子们快乐劳动场面(第3自然段)。
(1)用波浪线划出具体描写采摘槐米的句子(4—6句)
(2)交流中建议学生读出快乐,教师通过课堂评价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动词、比喻句、文句的节奏感等)、指导朗读
(3)采用多种朗读方式(男女生分句合作读,师生分句合作读,引读等)朗读句子,积累语言。以朗读为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4)小结:瞧,我们从男孩女孩合作采摘这个片断中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随机板书:合作采摘)
过渡:合作采摘是快乐的,这一段前几句话和后几句话又在写什么呢?你又是从哪儿感受到他们的勤劳与快乐呢?
(5)师归纳:早起出发(1—3句)满载而归(第7句)
在学生谈感受的过程中,随机小结:劳动的时间很长,但劳动的成果可喜,孩子们心情快乐。
6、以段带段,回环朗读
师:槐乡的孩子们早起出发,来到山上合作采摘槐米,每当炊烟四起满载而归。当月落柳梢时,劳累了一天他们才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他们的小床下放着磨好的长钩刀、篮子。第二天,假若是晴天,天气依然炎热。
鸡热得——
狗热得——
蝉热得——
槐乡的孩子可不怕热,他们——
男孩——
女孩——
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孩子们又是——
月落柳梢——
明天,只要是晴天,孩子们又将投入到火热的劳动中……
师:每年的八月,每年八月里的晴天,槐乡的孩子都是忙碌的,但也是快乐的,因为勤劳的.他们不想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他们有劳动相伴,有快乐相随,他们的生活离不开槐树,难怪课文一开头就说——生读第一自然段。
四、回顾全文,赏读品味,总结提升。
1、划出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读出自己的感受。在交流中随机引导学生关注下面的语句(说说喜欢的原因,读出自己的感受,也可积累背诵):
1)槐乡的孩子离不开槐树,就像海边的娃娃离不开大海,山里的孩子离不开石头。
2)八月,槐树打了花苞,那花苞米粒般大小,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不仔细闻是闻不到的。小槐米藏在槐树丛中,轻轻地随风飘动。
3)女孩有的弯腰捡着,两条辫子像蜻蜓的翅膀,上下飞舞着;有的往篮里塞着槐米,头一点一点的,像觅食的小鸭子。
4)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在树上不停地叫着“知了,知了”。
2、用一句话抒发学完本文后的感受。(生畅谈)
3、小结:槐花飘香的五月,是孩子们满意的季节,他们幸福快乐;繁忙的八月,孕育了孩子们勤劳善良、自立自强的品格。其实快乐不仅仅来自于休闲,来自于享乐,没有劳动就没有收获,没有劳动就无从享受。同学们,让我们也像槐乡的孩子一样去热爱劳动吧,去品尝劳动的快乐吧!
五、拓展延伸。
1、快乐写话卡:通过对槐乡孩子劳动情形的多次诵读,我们认识了槐米,认识了槐乡的孩子。说说看,你看到了一个个怎样的槐乡孩子?你有什么话想对他们说吗?( )的槐乡孩子,我真想对说:“( )”。
2、说说心里话:你想做槐乡的孩子吗?为什么?小组讨论,指名回答,畅所欲言。
六、布置作业。
1、摘抄好词佳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同步练习上的《纸船印象》
七、板书设计:
4、槐乡的孩子
八月 黎明
早起出发:勤劳
采摘槐米:合作采摘(男孩——削 女孩——捡)
满载而归(快乐的歌声)
勤劳懂事,分担父母的辛劳
副板书: 槐乡的孩子 可爱 吃苦耐劳,有很强的自立精神
以苦为乐,快乐的歌声、甜蜜的微笑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给学生朗读、思考、质疑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无论是对课文的理解还是对语言的体会和品味,都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究。尽量由学生自己得出答案和结论。在学习时我巧妙地运用学生的评价,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收集生活中的信息。
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15本学期的第四课《槐乡的孩子》是一篇自读课文,文字生动,字里行间处处洋溢清香,恰如文中槐米之香,丝丝缕缕,清淡不绝;意境之美,又如槐乡孩子们身上透现的勤劳、质朴、善良的品德之美。
因为是自读课文,这篇课文我准备一个课时就完成,重点在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感受课文,品读课文。
上课一开始,我从家乡的树引出槐树,从槐乡引出“橘乡”“鱼米之乡”。既理解“乡”,又扩充了生活积累。
课中,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槐花图片,意在让学生对槐米感兴趣的情况下,抱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去学习第二段槐米的作用,目的之二,是学习怎样仔细观察,有序表达。图文并茂,讲读结合。
在读到“八月,天多热。”这句话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想象在炎热的天气里各种事物的表现,自己在最炎热的时候的感受。通过调动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既让他们体会到了槐乡孩子的辛劳,也让他们感受了那份快乐。
最精彩的环节是,读了课文后,我让孩子们谈谈对槐乡的孩子的.印象。学生叽叽喳喳就说开了:很勤劳──槐乡的孩子可不怕热,他们背着水葫芦,带着干粮,没等云雀开口歌唱黎明,就已经爬上小山上了。天没亮,他们就去摘槐米了;很自立、自强──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持之以恒──只要是晴天,孩子们又将投入到火热的劳动;很勇敢──男孩敢爬那么高的树;懂合作──男孩子爬树削槐米,女孩子捡槐米;爱学习──通过劳动赚到钱就可以读书,他们努力劳动,就是为了能读上书……
最后我再拓展的环节问学生:“生活中,你从事过什么劳动,他们给你带来了什么收获和快乐?”学生的回答也非常精彩。
语文教学只有贴近生活,才能源头活水不断;语文教学只有贴近生活,才能显得厚重和丰富;语文教学只有贴近生活,才能真正为学生所喜爱。这节课我觉得上的很轻松愉快,我相信我的学生也会有如我一样的感觉。《三年级语文上册《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之五》这一教学反思,来自!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