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二泉映月》

时间:2023-03-23 14:06:10 收藏本文
教学反思《二泉映月》

教学反思《二泉映月》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反思《二泉映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反思《二泉映月》1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第十册上的一篇课文,虽然文质兼美,但由于篇幅较长,难点很多,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文中有很多生字、生词,特别是描写乐曲旋律变化的词语,用的几乎是音乐上的专业术语,再加上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离现在的孩子也比较遥远,体会他的坎坷经历也不太容易。于是,我在反复读文、揣摩思考之后,决定采用“创设情境、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法进行本课教学。教学课文第3、4自然段,体会“坎坷”时,我抓住重点句让学生读文体会,再创设情境,进一步体会,在反复地品读中感悟,又在感悟中去品读,从而能深入地了解阿炳不平静的内心世界,为理解《二泉映月》这首乐曲作好铺垫。

本课教学重难点是体会乐曲旋律变化及乐曲丰富的内涵。教学中,我让学生先听乐曲,对乐曲有初步的感知。再让学生读文,划出描写旋律变化的句子,在读中体会。第二次听乐曲,我配合乐曲旋律变化进行讲解,并让学生边听边想象,阿炳用琴声在倾诉什么?引导学生逐步地了解乐曲的丰富内涵。其中,我设计了个别读、指导读、分角色读、示范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以期对乐曲内涵有更深入的理解。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我注意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引导学生体会排比句的妙用及段落的结构方式。

教学结束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首动人心弦的二胡曲,仅仅是阿炳对自己坎坷经历、痛苦生活的倾诉吗?现在,你对这位盲艺人阿炳是否有了更深的了解?旨在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让学生自由表达,同时,不知不觉地进行一次自我教育,从而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这堂课,我曾在去年的“三市”交流活动中展示过,听课的老师及专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尤其是课堂情境的创设,教师富有激情的话语,为学生营造了诗意的课堂。这次,在我校举行的“一日教研”活动中,我再次上这一课,并保持了以往教学设计中的优点,。课前,我进行了试教,并根据老师们的建议做了适当的改进,将比较句子的教学删去,使得教学环节更紧凑,同时,加强了对重点词句的指导、朗读、感悟,使课堂教学更真实、朴实、扎实。

反思这堂课教学,我自己感觉有以下几点做得不够到位:

一是对学生情绪的调控不够有力。由于我班去年已经上过这课,孩子们没有新鲜感,有的孩子知道但不愿发言,有的孩子听课不够专心,有时答非所问,因而对老师的情绪也产生一定的影响,高潮不够突出,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是对时间把握不够有效,课堂前松后紧,前面铺垫太多。虽然对阿炳的坎坷经历体会较深刻,但对乐曲丰富内涵的理解就显得不够到位,谈得不够深,读得不够透。为了完成即定的教学任务,最后只好拖堂。

有人说:“教学是遗憾的艺术”,通过不断地反思与总结,但愿这样的遗憾越来越少。

教学反思《二泉映月》2

又翻开《二泉映月》,一种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作为老师我能理解阿炳在音乐当中所赋予的全身心的情感,如何恰当地引领学生批文入境,这应该是教学重中之重。我自然想到了用音乐。我在教学中围绕这个想法设计三个步骤:1、借助音乐激发兴趣。2、依据音乐诱导入境。3、通过音乐体会情感。尤其在第三块的教学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就是我教学中的一部分。

师:中秋之夜,瞎子阿炳又一次来到了美丽的二泉。皎洁的月光照耀着清冽的泉水,淙淙流淌的泉声拨动了饱受穷困和疾病折磨的阿炳的心弦。看,他用颤抖的手操起了琴弓;听,如泣如诉的琴声在池畔回响起来了。

(教师用诗一般的语言创设情境,一下子缩短文本与学生之间的差距,为学生较快地进入下一情境作好铺垫。)

师:听二胡曲《二泉映月》,你从音乐里听出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些什么?

生:我仿佛听到了阿炳的叹息:这痛苦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老天那!我饱受不幸的折磨,无从说起……

生:“我仿佛看到月光似水,静影沉壁,可双目失明的他再也看不到这秀美的景物了。月光下,他像一尊塑像静坐着,一言不发,一动不动。”

生:“我从音乐中感受到阿炳复杂的内心世界。他在悲伤慨叹自己的坎坷经历,漂泊无依;他在愤怒质问:月光虽明,世道却暗,泉水虽甜,人世却苦,水面虽平,人间不平;他在拼命地抗争,生活的贫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在深情赞美恩重如山的师父和给自己创作灵感的清泉明月……”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它以特有的旋律把人带到特有的情境中。在教学中借助音乐渲染课堂气氛,不仅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有助于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悠扬美妙,跌宕起伏的音乐给学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课堂上随着音乐的高低起伏,气氛发生了变化,同学们被深深吸引了,整个个体,整个思维都投入其中。同学们很快地进入了课文的情境,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不仅走进了课文的情境,也走进了音乐的情境,甚至走进了阿炳的心境。与音乐、与阿炳发生了情感共鸣,学生就能酣畅淋漓表述心中的愿望,叙述心中的真实感受和真切情感。

教学反思《二泉映月》3

阿炳坎坷的人生经历,与生俱来的音乐才华,成就了〈〈二泉映月〉〉这首不朽的世界名曲。课文《二泉映月》就是要向我们展示阿炳创作背后的百感交集。

片段一:

师:先请大家来听一首曲子。播放〈〈二泉映月〉〉,学生听的很入迷。猜猜老师听后最大的感想是什么?

生:伤感。

生:情绪时而激昂,时而失落。

生:心中有些愤慨。

师:你们说的都很对,老师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然而让老师感动的是这首曲子的创作者以他顽强的意志与生活抗争,他就是阿炳,我们课文的主人公。

反思:用艺术的音乐导入,创设良好的情景。以音乐作为桥梁,勾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更好的投入到与之有关的文本的学习中。再者情感上的启发往往会让人有一种欲罢不能之感,迫切的想了解与之有关的内容。这种先声夺人,在一节课的开头便能吸引学生,获得兴趣盎然的效果。为进一步指导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让学生猜猜老师心中的感想,实际上是问学生听后有什么感想。但是让学生猜,学生思想上的负担减轻了,思维也会更活跃。并且即使学生猜不出来也不会遇到冷场的尴尬,可以让其他学生接着猜,这样不漏痕迹的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想。

教师的肯定的回答,应用文本中的原话,进一步引导学生竟情感投入的文本的解读中,有助于学习的展开。

片段二:

师:你们就是那邻家的少年,你扶着阿炳来到了二泉。你听听阿炳想通过这琴声告诉你什么?< ……此处隐藏13406个字……p>

课,正随着我精心设计的教案进行着。忽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下面是本课的部分课堂实录:

生:老师,我有一个不明白的地方,为什么阿炳一定要把自己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茫茫月夜呢?

师:(数秒后)同学们,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值得我们思考,有没有同学能告诉他为什么呢?

(学生在愣了数秒后,有的从书上去找答案,有的思索起来)

生:因为我们已经知道阿炳生活困顿,又身患眼疾,他没有亲朋好友,只能将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茫茫月夜。

生:因为惠山的月夜是很美的,从课文的“月光如银”、“月光似水,静影沉璧”、“月光照水,水波映月”等词语中可以看出来,我想阿炳一定是觉得这月夜太美了,情不自禁就倾吐起来,就像我们看见美丽的东西要情不自禁赞美一样。(全班笑)

生:月亮是光明的象征,夜虽然是黑的,但因为有了月亮,月夜也亮起来了。阿炳向“黑暗中的光明”倾诉对光明的向往,很合适。

生:课文中有一句话:“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可见阿炳很喜欢月亮,把月光当成了一个可诉心事的朋友,他就将自己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它听了。

师:说得真好。让我们来当一回皎洁的月亮,闪烁的群星,茫茫的月夜,来倾听阿炳的积淀已久的情怀吧。

(放《二泉映月》,学生欣赏,体会乐曲表达的思想感情)

[反思]

“老师,我发现书上错了。”“老师,我觉得你说得不完全对。”“老师,我有补充。”……面对这群越来越有主见的学生,为人师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是将精心设计的教案进行到底呢,还是大大方方随着学生有价值的问题深入下去?这是一个摆在教师面前的真实而严肃的.单项选择题。

在本堂课中,我选择了后者。《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人心,老师们对学生越来越尊重,基本上都能建立这样的学生观: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尊重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既然学生在阅读中遇到了这样的难题,(如本案例中学生提出的“为什么阿炳一定要把自己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茫茫月夜”)我们就有责任去帮助他解决。

《新课程标准》也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尝试发现、民主对话”。但是,当我们静心和孩子对话时,孩子们常常会有意无意地跳出我们课前规范设计的框架,给我们一些毫无准备的意外。面对这一个个意外,我们是在茫然中维护自身权威,错失一个个教学良机呢?还是在亲和对话中捕捉住学生的“灵光一闪”,拥有一份意外的惊喜呢?

我们需要惊喜,课堂需要惊喜。面对学生的“灵光一闪”,面对课堂中的意外,我们要做些什么呢?怎样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呢?我觉得:

第一是“宽容”,容纳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提出的不同观点和意见,欣赏孩子的真情告白,表扬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精神,允许学生犯错,即使学生的声音是那么的怯懦,理由是那么牵强。

第二是“倾听”,老师,要认真地倾听学生的发言,将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做到真正的“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民主对话”,及时地汲取学生传输的信息。

第三是“筛选”,学生的发问,有研究的价值吗?有研究的必要吗?老师要迅速地做出“筛选、判断”,如果真的是一些无关紧要的、离题十万八千里的话题,教师马上可以一笔带过,话锋一转步入正题;但如果学生的发问有研究的价值,那么就要进一步深入,让此话题转化为师生共同的营养了。

第四是“思考”,这个意外的话题,教师要找到一个结合点,使之不露痕迹地纳入预设的轨道中来,利用它促使师生之间双方各种不同观点的碰撞,引发全体学生对该生发表的这一信息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第五是“提升”,围绕新话题,让文本、学生、教师全新对话,改变原有知识结构。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把课堂构成了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让平等民主对话落到实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地变动。”仔细想想,更觉得在理。

的确,教学有预设的一面,但同样也离不开生成的一面。在生成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能被调动起来,他们可能发挥出创造性,产生灵感,课堂的精彩往往缘于生成。让我们这些为人师者,都来在预设中宽容生成,接纳生成,融合生成,让我们的课堂意外不断,惊喜不断!

教学反思《二泉映月》15

《二泉映月》一直是我最喜欢的民乐之一。在兴奋的时候听它,总能使自己很快沉静下来,不至于失去自我;在忧郁的时候听它,仿佛乐曲能带走我的烦恼,让心灵有了归属;在悲伤的时候听它,更如找到了倾吐的对象,忍不住泪水潸然而下。所以,对于乐曲《二泉映月》我有一种不解的情结,无论何时听到它,总会驻足凝神,听上片刻。心中也会疑惑:为什么阿炳的乐曲能承载这么多的情感?会有如此丰富的内涵?

伴随着《二泉映月》婉转回荡的乐曲声,我翻开了苏教版第十册课文《二泉映月》。琴声中,文字里,我仿佛看到阿炳正坐在月下二泉轻拨琴弦,乐声如泉水潺潺流出……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课文的这一语段,不仅很好的诠释了音乐的初始部分、表达了琴声的深刻内涵,而且还完美的呼应了课文的前三段内容。阿炳生在惠山脚下,受二泉美景的熏染,江南灵秀的山水给了他不少创作的灵感。然而,阿炳却再也无法看见。于是,一声长叹之中,阿炳陷入了美好的回忆,忆二泉美景、忆师父教诲、忆人生之路。小时的阿炳无法听知二泉流水中的种种奇妙之音,当他经历人生坎坷,饱尝人生辛酸之后,再来到泉水之边。淙淙的泉水仿佛也已经懂得阿炳的满腹愁苦,流出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社会是不公的,命运是不幸的`,然而阿炳更是倔强的。他用琴声表达出内心的悲恻,控诉着万恶的社会,又在铮铮乐音中强烈地展示着自己的不屈服,“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执著地用音乐追求着心中的光明与幸福的生活。

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舒缓——起伏,恬静——激荡,这两组看似对立的词语,却更深一层地表现了乐曲的丰富内涵。就在乐曲的千回百转之中,我们仿佛走进了阿炳的内心世界,听阿炳诉说满腔情怀之后,看他身背胡琴渐渐消失在惠山脚下,乐音却久久散之不去……

《二泉映月》,乐美、文美,怎样能使学生感受到如此深邃的意境,感悟到如此丰富的内涵呢?我想,也只有创设一个乐文交融的情境,乐随文起,文伴乐悟,形成“涵咏”场。让学生从乐声中体会文本内涵,感受阿炳诉说的情怀,又从文本品读中更深地玩味乐声,领悟阿炳用乐声与命运抗争的不屈精神。

《教学反思《二泉映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