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反思

《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23 14:06:10 收藏本文
《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

《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1

《天安门广场》是一篇写景的说明性文章,有着写景文的特点,那就是景观方位清楚,语言优美。通过学习文本,让学生了解天安门广场的主要建筑以及其壮观、辉煌。理解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在教学这篇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介绍天安门广场的方位和天安门的方位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边读边思边画的方法,抓住这部分的方位词,通过同桌互相合作学习,理清广场建筑物的.方位关系,为了让学生能更清楚地理清几幢建筑物之间的方位关系,我以学校的几幢教学楼为例,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语言文字,面对不同的方向,想想建筑物的位置。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也觉得非常有趣,这样一来,原本比较混淆的几幢建筑物的方位马上清晰地呈现在了孩子们面前。然后在完成课后练习的时候就感觉容易多了。

《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2

为了让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天安门广场的雄伟壮观,学习本文按方位顺序介绍天安门广场,我设计了如下程序来教学第1-3自然段:

1、初读课文第1-3自然段,说说天安门广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再读课文第1-3自然段,说说文中向我们介绍天安门广场的哪些建筑物,这些建筑物的位置各在哪儿?请分别用“~~~”和“——”画出。

当学生分别汇报标画出“天安门、金水河、金水桥、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及它们的具体位置后,我让学生同桌借用文具构建天安门的模型图,让学生在圈、画、议、摆中理清广场建筑物的方位关系,同时完成课后练习4,最后我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模型按课文介绍的顺序介绍这些建筑物及特点。

3、让学生再读,抓住建筑物的特点,读出其雄伟壮观。

4、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天安门广场。

5、读写结合。

学习按照方位顺序方法“以教学楼为中心”介绍我们的校园。

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对天安门广场的各建筑物位置理清了,初步感受到各建筑物的特点,在小练笔中学生也懂得按照方位顺序介绍教学楼及周围景物的特点。

《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3

如果把课本看成是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那就有背于“大语文”的观点了。我非常赞同这观点。《天安门广场》全文477个汉字,根据教学参考书上的建议分成三课时教学,如果教师的教学只着眼于课本,那么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信息会过少。于是我布置的第三课时的预习作业在学生已阅读了《新补充读本》上《国旗,和太阳一齐升起》,《补充习题》上的《天安门溯源》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搜集课文中所提及的几样建筑物的相关材料,并认真阅读作好一分钟演讲的准备。说实在话,农村小学的孩子可能受家长教育思想的影响,对于抄抄写写的作业能及时完成,也乐意做,可让他们找找材料,读读相关资料,总是以推说家里没有电脑而懒于尝试。这回的预习作业我下了死命令:谁一样都找不到的就请抄课文一遍,如果你尽力找了,也询问了家长还是找不到资料的请打电话给我,我第二天一早把我找到的内容与你分享,但必须在上语文课时能作不少于1分钟的演讲。

在上课前我只接到了4个电话,一个是让她妈妈在电脑上找到了资料,请我帮忙打印,3个是实在找不到资料,向我求助。其余47位都拿来了资料,且信心满满的想演讲。你听,就毛主席纪念堂就找到了十来分资料呢:

黄伊然:毛主席纪念堂位于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难免。坐落在元中华门就知,1976年举行奠基仪式,1977年5月落成,占地57000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8000平方米。

严瑛莹:主体建筑北门前有东西两组泥塑,以中国革命史诗为内容,主体建筑南门是以继承毛主席遗志、各族人民显示出无以信心为内容的`两组泥塑。四组泥塑共62个人物,由来自全国18个省市100多个雕塑家完成。全部塑像用泥200多吨,历时5个月。

陆文蔚:毛主席纪念堂由北大厅、瞻仰厅、南大厅组成。北大厅是在瞻仰毛主席仪容前举行悼念活动的场所,大厅中央三米多高用汉白玉雕塑的毛主席坐像,坐像背后墙上悬挂着一幅描绘祖国山河大地的巨型绒绣。……

…………

对于书中提及的每一样建筑物,天安门、金水桥、华表、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国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学生们都找到了相应的描写资料。在交流了二十分钟左右后,我问学生:你们共同分享了这些内容,你现在最想说什么?孩子们出奇的一致:天安门广场上的建筑物真是“壮观啊”!

嘿嘿,我还无心让他们感悟天安门的壮观,他们在交流材料中却深深地体会到了。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学生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更进了一层。

反思:

今天这一做法,既重视课本这一重要的语文教学的载体,不忽视课本的作用,又结合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课本,根据课文的风格和特点,寻找选择与课本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贴近儿童生活的文章,并将这些补充的资源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达到每堂课的阅读质与量的结合。这样就大大拓宽了阅读的层面,对教材进行了适度的超越。

《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4

《天安门广场》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有着写景文的特点,那就是景观方位清楚,语言优美。反思这节课,觉得它成功和不足之处:

1、疏密合理的课时划分。从整体感知,到初读检查,到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学生在这堂课的学习既不显吃力,也不显松弛。

2、在教学这篇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介绍天安门广场的方位和天安门的方位时,我觉得我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但在完成课后的“寻找广场建筑物”这个练习时,效果却不是很好,我很奇怪,不知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回到办公室看了几个老师的教案,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反思我的课堂教学,我都是采用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比较单一,因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很浓,自然学而无味。在学完这两个自然段后,我也没有很好巩固,直接要求学生进行练习,因而效果很不理想。

3、课文的第二小节主要介绍了在广场北端的天安门以及天安门前的一些景物,门前的金水河,金水河上的金水桥,汉白玉华表等。这些景物作者描写得都非常优美,在朗读中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感悟天安门的雄伟壮丽。如果学完这个小节让学生做做“小导游”,向“游客”作介绍,更能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可惜在教学中,我没能很好运用这个特点,有点草率地就带过了,很是遗憾。第三小节如果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就很简单了,让学生用自己的学习用品来代替广场上的建筑物,学生就不会将东西两侧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相混淆。因为这个小节主要向学生介绍几个有代表性的建筑物,朗读不是重点 ……此处隐藏3688个字……p>

1、天安门广场在首都北京的中心。

2、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宽广、最壮观的城市广场。

3、天安门广场是新中国的`象征。

4、天安门广场是全国各族人民无比向往的地方。

5、节日的天安门广场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坛,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大花园。

6、天安门广场有人民英雄纪念碑

这样一来,实际上就将课文的关键词句都把握住了,尔后我结合了一些图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领略了大花坛大花园,体会到了宽广、壮观,明确了广场建筑的方位和简单的知识。

解决了这些基本的问题,我们就把精读时间留给了第三、四句话的理解上,为什么天安门广场是全国各族人民无比向往的地方呢?学生通过阅读课文配上搜集的一些资料,也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样,就把难点解决了。

最后,再次梳理课文的结构顺序,了解作者的写法,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写节日的天安门广场呢?联系第二篇习作我真棒指出,无论是写人,还是写事物,都应该把最精彩的招牌菜奉献出来。

《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11

我们的语文教材就是最好的“习作例文”。比如《天安门广场》一课二三自然段介绍广场四周的建筑物,表面看这两段文字很平淡,很枯燥,其实是非常准确、简练、规范,可谓字字珠玑、要言不烦。

课堂上我请学生思考:这两段文字写得好不好?学生有的说“红墙黄瓦”、“雕梁画栋”等四字词语用得好,词简意丰,文采斐然。有的说“蓝天白云”映衬着“汉白玉华表”非常美丽。结合课文后面的习题,我在黑板上画起了“天安门广场”的示意图:“北端”是“天安门”,“中央”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东西两侧”“中国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遥遥相对”。什么是“遥遥相对”?学生看着黑板上的示意图就一目了然了。

画好示意图后请学生思考:这两段文字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终于有一个学生说出“方向”这个词语。我板书“方位顺序”,解释“方位”就是“方向与位置”。对于“方位顺序”这样的词汇,学生可能是首次接触。可是他们应该明白:“顺序”是语言表达的.要领,说话写文章都该“有条不紊”,否则就是“杂乱无章”。

接着,我们口头练习:用方位顺序介绍我们的教室或者学校。介绍我们的教室,就可以按照“前后左右上下”等“方位顺序”来写作。

用“写作”的视野看“阅读”,这也是“读写结合”。

《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12

适逢祖国六十四岁生日,教学这样一篇课文很有意义。由于条件原因孩子们都没去过北京,也没有条件用课件,所以对于这样一篇文章的教学,我在课前就请孩子们通过电脑、书本等一切资料去了解天安门及广场上的一些建筑。孩子们积极响应,有一部分同学找来了或多或少的资料。我很欣慰,这样语文课上有了这些同学的参与,孩子们不再简简单单只是学习课本上的东西,还获得了其它很多的有关知识,孩子们也非常喜欢这种形式。找到资料的同学觉得很自豪,没找到的在听得时候特别仔细,生怕漏了一个字。在教学课文五、六自然段时,我用挂图展现了节日的安门广场花团锦簇的景象,但是课文中的描写的鲜花与彩灯辉映,礼花伴歌声齐飞那样沸腾的.天安门广场,光靠语言的描述,孩子们感受不是很深刻。于是我把这个体会留到十一假期,让他们看国庆大典,看完后再打开书本读一读课文。我想,这样的感受更深刻一些,更好的体会书中的语言。

《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13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出示天安门广场的图片,“孩子们,谁能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你看到的广场。”孩子们的回答是不一样的,有的说“美丽”,于是我对他的评价是:“广场百花盛开,五彩缤纷,你是抓住景色的美还是不美来形容广场的”。有的说“广阔”,我对孩子的评价是“广场的面积十分的大,你是从广场的面积大还是小来说的。”、有的说“人山人海”,我对孩子的评价是:“你观察的真仔细,你是从从广场上人的多少来说的。”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词语“中央”和“遥遥相对”,我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引导学生指出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的位置,然后相机理解这两个词语。图文结合有利于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以前三年级对文章的'段落划分不是很重视,四年级我开始重视学生段落划分能力的掌握。在这篇课文中,我引导学生先把差不多内容的小节放在一起,然后把不同意思的小节划分开来,学生在分段中,受到一些启发,划分起来还是比较迅速的。在今后的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划分段落的意识,将内容一致的放在一起,不同的放在不同段落里。

《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14

《天安门广场》这一节课其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观察、想象、比较讨论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一些照片,能识别和判断拍摄地点与照片的对应关系。通过观察连续拍摄的一组照片,能够判断照片拍摄的先后顺序,培养学生对新知识探究的兴趣,渗透空间观念的.思想,发展空间观念。从整堂课学生的表现看,这节课基本上实现了以上目标。

在这节课中,我认为以下几点做得较好:

1、课前教师能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中进行亲自体验。课上导入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课上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的同时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把课前积累的生活经验带到课堂,真正从生活体验中建构出数学知识,体现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本节课我力求照顾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课上有的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较差,直接进行空间想像较难,教师适时利用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借助实物模型来进行空间想像,让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先看一看,再想一想、做一做,最后还要想一想,很好的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的。

本节课我把大部分的时间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推理的过程。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实践交流中获取知识。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些都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15

《天安门广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饱含赞扬之情的状物类文章,写出了天安门广场建筑的雄伟壮观,表达了作者热爱天安门广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前了解了一下,学生们没有一个去过北京,对天安门广场也是从电视上了解一二,对广场上各个方位有些什么建筑、节日的天安门广场上的热闹景象知之甚少,对开国大典的场景那就更不得而知了。所以,课前,我搜集了很多关于天安门广场上的图片,开国大典的录像,为上课做好了充分准备。

课上,我让学生欣赏了天安门广场的图片,首先了解了“最宽广、最壮观”的意义;接着,和学生一边了解各个方位有些什么建筑,一边出示图片,以加深对建筑的了解和印象;讲到开国大典时,我播放了有关的视频,形象生动的场景吸引了学生,这比口述效果不知好多少倍;清晨、节日的'天安门广场,更因为有一幅幅生动的图,而加快了理解。

像这类课文,需要教师课前做充分的准备,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