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反思《九色鹿》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反思《九色鹿》,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反思《九色鹿》1本学期的公开课,我讲了《九色鹿》这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民间故事,内容浅显易懂,语言优美生动,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课前我仔细分析了教材,把一篇很早以前就读过的故事,颠来倒去琢磨了好多遍,经历了反反复复的过程。一开始,觉得课文很简单,让学生理解了意思,明白了道理就可以了。后来设计教案,又把课文看成了厚厚的一本,要通过朗读分析,通过对重点词语的体会理解,发掘人物的性格特点,感悟人物的情绪变化。就这样,经过了把课文压缩又加厚,再压缩的反复掂量,最后形成了定稿的教案。可是到了实际的课堂上,也许是由于有点紧张,有些慌乱,发现自己有的地方言语有些许的.混乱,虽然及时调整过来了,但也可以看出自己的不够镇定。后来的一个小环节,我要给学生示范读九色鹿怒斥调达的话,结果也给漏掉了。整节课下来,我觉得有点恍惚,不知道自己讲了些什么,自己表现怎么样,像做了一场梦,过去就忘了。
我觉得我自身还是有很多不足,例如不够镇定,不能从容不迫,大方自如;对课堂的整体调控能力还有欠缺,对各个环节的时间把握不够充分。我希望今后的我,能够快速成长起来,能够在课堂上谈吐大方得体,自由掌控教学活动。
教学反思《九色鹿》2《九色鹿》是一篇民间故事,赞扬了九色鹿舍己救人,不图回报的高尚品质,谴责调达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可耻行为。课文蕴涵着积极的思想,能给人深刻的启迪。
本课以“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三个词为主线展开教学。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交流“调达见了什么利忘了义?背了什么信弃了义?得了什么恩?又是怎样回报的呢?” 从而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在想象说话“九色鹿发现调达出卖了自己是怎么想的?”“国王听了九色鹿的话会说些什么?” 写话练习“你有什么话想对九色鹿、或者调达、或者国王说吗?”中灵活运用这些词语。说、写离不开读,读为说、写打下基础。学生通过个性解读,在情感上喜爱九色鹿舍己救人,不图回报的高尚品质,谴责调达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可耻行为,此时让学生来展开想象说、写,学生自然就有话好说,而且写得生动。将读与说、写相结合,这样更有利于发挥读的作用,从而更好的发挥语文课的功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之大。“读”是教学的主要活动,也是学生品味,语言的主要方法。在第二段教学活动中,我注重花时间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重点感悟、朗读词句,分角色朗读,说话练习,体会九色鹿的勇敢、善良、不求回报,调达对九色鹿救命之恩的感激、郑重发誓。通过静心默读,圈圈画画,看看“九色鹿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学生从“波涛汹涌”“奋力挣扎”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调达在奋力求生。从“立即” “纵身”这些词语中想象九色鹿毫不犹豫、奋不顾身救调达的情景,感受到九色鹿的善良、勇敢。通过课堂教学,我发现学生的思维很活跃,他们把自己的生活经验都结合了进来,对词语的理解已不仅仅局限于字面了。
结合课文教学目标,通过对课文留白处的充分挖掘,教学过程中采用各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如分角色读九色鹿和调达的`对话;演一演调达的郑重起誓;想象说国王斥责、重罚调达、下令保护九色鹿的话,体会国王惭愧的原因。在交流“面对此时的调达,九色鹿非常气愤,它想到了什么?”时,学生们说:“九色鹿想到当初救调达的情景。”“九色鹿觉得调达感激的话语还在耳边回响。”“九色鹿想到调达当初发下的可是重誓、毒誓啊!现在他竟然背信弃义。”“调达为了金钱竟然出卖自己,真是‘见利忘义’!”“调达还带领军队来加害我,他不但没有知恩图报,反而恩将仇报!”……学生们飞扬的个性得到彰显,孩子们思维的火花在闪烁。
教学反思《九色鹿》3大家好,十分有幸能够尝试语绘课,这次我执教的课文是四年级的《九色鹿》。《九色鹿》是一篇民间故事,情节生动,在教学的时候也能感受到孩子们十分喜爱这篇课文。接下来,针对本篇课文,我说一说我的教学意图。
本篇课文的教学目的是学会讲故事、演故事,从讲对话到讲片段,从演对话到演片段,循序渐进,从点到面。
在教研组进行讨论的时候,我们尝试过引入其他绘本,但是由于这篇课文的特殊性——本身就是绘本故事。我们就想,语绘课堂是不是不应该存在单一固定的模式,而仅仅引入其他绘本。另外,课后实在找不到与本课关联密切的绘本,于是我们反思:是否可以针对课文自身的特点来设计绘本的加入呢。这就成了这堂语绘课设计产生的契机——用课文的绘本来促进孩子们对本课的学习与理解,通过学会“读”图来深入“读”课文。
绘本的最大特点就是语言与图片相结合,用图画的丰富性,带动学生对于语言文字以及故事的感知,但是由于课文《九色鹿》与绘本《九色鹿》在语言文字上是有差异的,因此,我截取了绘本的图片,通过图片与课文内容结合,很明显,孩子们很会读图,能读到图上有,而课文中没有的很多东西,这就达到了一个语绘的目的',而且孩子们兴趣也大大的激发了,本课的要点是讲故事、演故事,在讲演的过程中,孩子们其实也对人物的语言对话,性格品德在表演中进行了一个角色带入,对于学习语文也是有利的。另外课后也要求复述故事,分角色朗读,说明还是本篇课文的重点的。整篇课文其实主要围绕《九色鹿》的绘本展开,在课堂上也有一个小心思,就是课上的插图都是属于同一系列的绘本插图。有些赘述还望批评指正。
教学反思《九色鹿》4《九色鹿》是S版小学语文第二册中的一个民间故事。讲的是九色鹿救了一个落水人,落水人发誓永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在金钱面前,落水人背信弃义,出卖了九色鹿,最后受到严惩。课文情节生动语言浅显,学生比较喜欢。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时,我为学生营造足够的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亲历阅读实践的过程,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积累、生活积累,大胆地说,从而让他们获取快乐学习的体验。
我在教学这一篇课文时,分成了四大版块。第一个版块是课件激趣导入新课;第二大版块是精读感悟主要人物形象;第三大版块是表演故事,体会道理;第四大版块是总结课文、布置作业。我的每一步设计都围绕课题来展开。我的这一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了课题的两个方面:一是课堂的预设与生成;二是运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积累。
没有预设的.课堂不会是成功的课堂,如果某节课从头到尾都是非预设下的生成,要么是教师高超的教学水平造成的,也有可能是教师对课研究得不深入造成的。我认为一节课它体现的生成应该更多的是教师预设下的生成。在表演第3、 ……此处隐藏7687个字……节,首先是引进其它版本上的内容,再是对原有内容进行改造,使教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拓展。但对于调达的下场,就没有必要进行任何改变了。恩将仇报,他应该得到他应有的下场,只需介绍一下就可以了。也没有必要假想其它的结局。教材的发展要“因材而异”,教材的发展最终为了人的发展。
五、对一个“假问”的反思
第二节的教学——
(出示第二节内容)
师:谁来把这一节读一下。
(生朗读)
师:老师觉得好像要读出一种——
生:紧张的语气。
生:紧急的.语气。
师:对,要读出紧张。从哪里看出来?
生:从“救命啊,救命”看出。
师:人命关天,很紧张。
生:调达在“汹涌的波涛”中“挣扎”。
师:很危急,刻不容缓。
生:“立即”也可以看出情况危急。
……
师:再来读一下。( 效果好多了)
师:如此危急的情况,此时九色鹿心里怎样想的?
生:它想,一定要去救他。
生:它想,不救他,他会淹死的。
生:它想都没想。
师:对,它哪有时间想呀。我看,就是有了想的时间,他也不会去想。对于心灵如此美好的九色鹿来说,救人是不需要想的呀。
[反思]
这是一个“假问”,我的预设是——提问学生:九色鹿想些什么?让学生尽情地去想。然后反问学生:“它想了吗?”学生醒悟过来,说:“没有想。”再问:“从哪里看出来?”学生回答:“从‘立即’这个词上看出来。”如此一来,就能产生出奇制胜的教学效果。而在实际教学中,当问到第三个学生时,就有学生回答说:“九色鹿没有想什么。”于是改变原来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教学需要预设,但还需随着课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教学反思《九色鹿》13学课文之前学生对这个文本已经很熟悉了,在学校课本剧展演中看过演出,阅读指导课上看过动画片,而且课文情节生动,语言浅显,学生能自主读懂课文内容。课堂上我把重点内容放在对文中人物的品析上:九色鹿的美、乌鸦的美、国王的美、调达的丑、王妃的丑、国王的丑。
在解读九色鹿时,我让学生静心默读,圈点勾画,抓住关键字词品读角色内涵。如,第二节是表现九色鹿的勇敢,让学生紧扣“汹涌的波涛”、“立即”等关键词体会当时情况的紧急,想象九色鹿的毫不犹豫和奋不顾身,从而感受九色鹿的勇敢。而在分析九色鹿的善良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九色鹿和调达的对话,在对话这一情境中感受九色鹿不求回报的高尚品质。
在解读调达时,以“背信弃义”、“恩将仇报”、“见利忘义”三个词为主线展开教学,充分挖掘课文的留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一说调达会怎样郑重起誓,看到皇榜后会怎么想,从而揭露调达的'卑劣,与九色鹿的美好想象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引导学生对调达的卑劣行径进行斥责,有感而发。
教学后,感觉按照人物的各个特点去分析段落能够使学生更加鲜明的感受到形象的差异,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反思《九色鹿》14《九色鹿》是一则民间故事。本课主要是针对故事中的两个重要角色进行分析,赞扬九色鹿舍己救人和勇敢善良的高尚品质,谴责了调达背信弃义、恩将仇报、见利忘义的可耻行为,揭示了真善美必将战胜假恶丑的主题。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通过“你觉得九色鹿是一只怎样的鹿”、“调达是一个怎样的人”、“国王是一个怎样的国王”三个问题展开,对三个重要角色进行分析,其中又以九色鹿和调达的分析为主。
我有两点体会:一是教学的过程不再是教师备好教案,然后“按图索骥”的过程,而是开放多元、动态生成的多向对话过程。教师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以学定教,把学生的学情作为教学新的生成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是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潜心读书。在教学中,老师还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感悟文本语言,如:看着画面想一想,当时调达会怎样向九色鹿起誓,会怎样说,怎样做?这样,让学生与文本进行“零距离”心灵对话,才能更好感悟课文。
教学反思《九色鹿》15《九色鹿》是一则民间故事,主要讲了九色鹿不顾生命危险救了调达的命,并不要他的任何回报。调达郑重起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在“重金”面前他竟然见利忘义出卖了九色鹿,但最终受到了惩罚。故事情节生动,内容简单,语言浅显,学生一读便懂,是一篇 “浅文”。但就是这样的一篇“浅文”,其中却蕴含着深刻的做人的道理:做人应当要遵守诺言、知恩图报,而不应当见利忘义。上完这节课后,我认为我的主要亮点有以下几点:
亮点一:下放学习主动权。孟照彬教授曾经说过:“教师能否交出主动权,是传统课型和新课型的分水岭,只有交得出主动权,才可能形成互动—主动—能动的局面。”在这节课中,学习主动权的下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习2-5自然段时,我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放手让学生自说自议自己的所得所想,从而归结出课文中心人物九色鹿和调达身上所蕴涵的思想品质,即九色鹿:漂亮、勇敢、见义勇为、不求回报、敢怒敢言;调达:见利忘义、背信弃义、忘恩负义。
2、学习6-9自然段时,让学生通过个人的自学,归纳出调达由一个知恩图报的人转变成一个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人;九色鹿是一个敢怒敢言、勇敢的人。
3、对文章其他次要人物的学习,放手让学生根据学生方法,进行探究。
这种先由“小组合作学习”再到“自主学习”最后提升到“拓展学习”,有递度,有层次的训练,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亮点二:巧填空白处
主要表现在学习调达和国王的身上。课文有一处描写到了调达对九色鹿的起誓,可是语言比较少。教学中,我抓住了这个空白处,让学生想象:调达发誓时可能会说些什么?学生发言很热烈,气氛十分活跃,思维的火花不断发生碰撞,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亮点三:注重单元教学之间的联系。
《九色鹿》告诉我们的'是做人应当要遵守诺言、知恩图报,而不应当见利忘义。本单元的基础练习中,就有很多有效诚实守信的名言警句。在学生领会课文的主旨后,我相机让学生说一说,你平时还积累了哪些有关诚信的名人名言?再让学生读一读练习六中的这些有关诚信的名人警句,一下子就把单元练习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了。
存在不足:
1、由于对孟教授的“eepo”的教学模式的了解不够深入,平时接触得也不多,所以在运用这些“七要素”来上课时,感觉不够灵活,特别是“动静”的处理和运用,心中更是没有底,总是担心课堂易放难收。
2、在小组汇报时,没有能够做到让每一个小组都进行汇报;与学生之间的配合不够默契。
3、受时间的制约,对其他次要人物的汇报,以及学生对这些人物喜欢谁,不喜欢谁,没有来得及进行展示。
以上是我此次上课的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发扬优点,改进不足;同时也希望能得到在座的各位领导和专家们的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