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原》教学反思14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草原》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草原》教学反思 篇1《草原》课文很美,反而让我无从下手,心中没底。在这种情况下,我只好四处找寻现成的教案或课堂实录来阅读。我把支玉恒老师的课堂实录读了一遍,除了惊叹还是惊叹。再认真读一遍,除了感慨还是感慨:教学大家真的是信手拈来,游刃有余。
抛开惊叹和感慨,我决定备课,没想到,我的脑袋一片空白,连导入语都不知道怎么写。思前想后,才决定用《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课前,我让学生认真听这首歌的词中都唱到了哪些景物。这是为了让学生在音乐中想像草原的风光。接着,我便自然地提出“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学生有的说“大”,有的说“很绿”,可见学生的词语积累得非常少,即使积累了一些词语,但等到要用时却拿不出来。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才能说出“一望无垠”、“一望无际”、“一碧千里”等词语。
就这样开了一个头,接下来便要讲解课文。我采用提纲挈领的方法,先让学生默读第一自然段并找出最能概括草原特点的一句话。学生似乎不明白“概括”一词什么意思,问题一抛出,我就发现有学生眉头紧锁。于是,我换了一种问法:哪句话最能写出草原的特点。这回,学生们对问题的理解又近了一步。但是,当我巡视他们画出的答案时,我不禁心凉,还有的学生找不正确,三分之一的学生画的是具体描写草原景色的句子。我纳闷,是我的问题太难?还是学生读不懂课文?甚至是不熟悉课文?我不知道。
当学生把“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一句找到时,我在黑板上写下了“一碧千里”、“并不茫茫”这两个词。我问学生“老舍是怎样写出草原的一碧千里的?”学生思考片刻后只有四、五个举手,我想,敢举手的肯定是会的。提问一个举手的学生,果然答对了。课上到这,我感觉到有些吃力。学生对课文不熟悉是造成反应慢的重要原因。看来,在上新课之前要花费大量的课堂时间让学生以多种方式读课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迅速做出反应并准确地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做答。否则,学生的学习就很被动,进度也很慢。
讲解第一段的时候,我虽然有些地方处理得不到位,但还有一点是让我自己比较满意的。通过语句的对比来体会语句的情感。这是我最喜欢使用的品词品句的方法之一,也是我认为最实用的一种教学策略。
在指导朗读第一段时,我就发现学生在读第一句话时不能很好的定位感情基调,要么过高昂,要么过平淡,这也是我在备课时考虑在内的问题。该怎么解决呢?直接告诉学生读的方法,这会让学生难以理解;直接范读给学生听,学生的体会会很浅。于是,我使用“句子对比读”的方法。我先读课文的.第一句话,再读“这次,我又看到了草原”。后者比前者仅多了一个“又”字,其所表达的情感完全不同。学生一听,便“刷”的一声把手举起来,争着告诉我有什么不同,并且,学生能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既快又准地找到“愉快”一词来解释作者写第一句话的心情。
这么一来,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作者流露于字里行间的情感,还很好地把握住了朗读的感情基调。
支玉恒老师对词语的考究是最令我佩服的。在他的课堂实录中,我对他引导学生探讨能否将“高歌一曲”与“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二者对调这细节印象深刻。因此,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也灵机一动,学着支老师的引导和提问方法让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一问题。没想到,学生很感兴趣。由于时间关系,我给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时间很少。等他们汇报讨论的结果时,我心里是有些失望的。因为学生很难将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有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感觉。回答问题的吴家庆和肖海加两位同学都认为不能将“高歌”和“低吟”调换,他们的理由大同小异,基本上是认为调换了之后不能体现出老舍第一次看到草原时的心情。这样的理解不能算错,但由于我不会引导,自己对这一问题研究得不够深入,从而不能使学生作出更精彩的回答。
课文的第二部分有四个自然段,分别讲了四个内容,我采用概括小标题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清课文内容,这一招是从支玉恒老师的课堂实录中学来的,实践起来效果不错!支玉恒老师是稳扎稳打教课文,他采用“读说式”学习法逐段讲解,逐段分析。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下拾级而上,对第二部分有了更透彻的理解。
但我觉得第二部分是一个整体,总的写出了草原人的热情好客。因此,我在概括完各段的小标题后让他们说说草原上的人给我们留下什么印象。学生都会说“热情”、“好客”,于是我把这两个词板在黑板上。然后,我让学生从第二部分找出具体体现蒙古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无论学生找到哪个句子,我都顺着他的思路讲下去,提及每句中应注意的地方。我觉得这样讲授第二部分灵活性大一些,不会显得那么死板。诚然,支老师按课文顺序逐段分析的方法更能让学生理清作者写作的思路,让学生学到了一些写作方法。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即使研究了名师的教学方法,在实际的课堂中,仍会产生灵动的瞬间。
《草原》教学反思 篇2教学《草原》这一课后,我的最大感受是感动,我被课文中所表现的蒙汉情深所感动,更为课堂上学生的那份热情而感动。我觉得本节课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索,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课前,我让学生欣赏歌曲《天堂》,在悠扬的乐趣中,学生的脑海中展现草原的美景。接着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再现草原迷人的风景画,学生争先恐后地交流自己积累的优美词句。这一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创设了提问的情境,促使学生自主读文,边读边想,主动发现问题。我觉得学生提出的问题含金量很高,并掌握了基本的提问方法,学生在自主提问、互助解答的过程中,得到了老师的充分肯定,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最后,我用动情的导语抛出牵引全文的问题:“……你们体会到了蒙汗民族间那浓浓的深情了吗?把你们动情之处读一读、划一划、议一议。”在自学交流中,我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中我还以“情”为主线,积极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通过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演一演、唱一唱等学生喜欢的方式,充分地进行富有个性的语言实践与体验。再通过小组读、表演读、推荐读、比赛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充分感悟课文内容,体味到了动情之处,并深深地感受到了蒙汉人民之间的浓浓深情,特别是情到深处时,学生吹奏长笛曲,我跳起了蒙古舞蹈,这时学生配唱,有的学生还不自主地与我共舞,更加深了学生的体验。
通过这课的教学,我更加明白了要吃透学情,善于处理学生“突发”的问题,知识面要宽,还要全心的爱学生,这样的课堂教学 ……此处隐藏8697个字……让他们通过“对比法”比较两首歌曲的不同风格,并了解两位歌唱家的不同的'演唱风格,从而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3、对问题的反思:
第一:在给学生展示的时间上,安排的不是很得当,只是让学生演唱了本节课的歌,还应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蒙古族歌曲,以及展示前几学年学过的歌曲,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延伸。以后,在教学设计的时间和内容的安排上还须不断完善。
第二:给学生表演的机会很少,缺乏音乐与其相关学科的综合。如:音乐与舞蹈的综合。把歌唱与表演结合,让学生感受蒙古族音乐的特点,并根据音乐编创动作,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表演。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的表现力,还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草原》教学反思 篇12草原的早晨是一篇低年级非常优美的散文。全文一共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介绍了响亮的鞭声唤醒了黎明的草原。第二自然段介绍了羊儿的快乐和牧民们的喜悦。第三自然段讲了远处的羊群和牧羊人的歌声。对于南方的孩子来说,大草原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他们只能想象田野的样子,如何在学生的脑海中勾勒出草原的无边无际,这节课我借助了多媒体的手段,从网络上搜集了有关草原的图画,通过播放草原的.歌曲,让学生仿佛置身在茫茫的大草原中。同时,我还借助了简笔画的手段,让学生想象大草原的天空中都有些什么?草地上又有些什么?自然过渡到对“一只只”的理解。这节课的难点在突破四个动词。“涌出、蹦跳、跨上、赶着”。怎样让低年级的孩子简单地理解这几个词语?我采用了表演法诠释“涌出”,从一开始的几个孩子参与到班级里大部分的孩子参与,大家都知道了“涌出”的意思。接下来我提出了一个问题:羊儿出了圈门高兴吗?你从这句话中的那个词中看出他高兴的?学生很快找到“蹦跳”,我让学生连续表演了“涌出、蹦跳”两个动作,课堂气氛进入了一个小高潮。前面给学生点明了这个是动词,后两个关键词,我采取了让学生自己找动词的方法,学生沉默了一会后,很快就找到了“跨上、赶着”这两个词。这一课的难点一下子就突破了。
这一节课中,我在授课时存在很多的不足,因为太关注难点的突破,忽视了对学生指导朗读的训练,表扬的语言比较单一,句子的朗读指导要与课文内容的理解紧密相凑,既然学生抓住了关键词,就要通过朗读突出这个关键词。而教师这时候就要为学生的朗读做个很好的指点。第二,复习生词的时间浪费比较多,以至第三自然段没能很好地开展出来,我想用什么像什么练习说话,这个教学目标也没有达成。
俗话说“千人磨一课”,我想,一节好课的形成,得靠不断的去磨合,不断地去改进,教师本身要深入研读文本,吃透教材,真正走到教材本身中去,才能达到真正的用教材,让教材成为我们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另外,作为教师本身,提高自身个人的专业素养,语言的连贯性也是非常关键的,课堂上的教师要灵活,要有一双慧眼,目中有学生,只有真正把学生带到这堂课中来,让他们高高兴兴地学有所归,这才是真正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草原》教学反思 篇13《草原》是老舍先生采访内蒙草原的一篇特写。作者用细腻的笔调,以饱满的热情向人们展现了内蒙草原的迷人景色和浓厚的草原风土人情,赞美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谊。文章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样一个对偶句浓缩了依依惜别的感人场景,这句话是文章感情的升华,也是文章中心的表达。
一、借助媒体,进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体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止抽象为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风情”——草原上的精华景点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由于农村的孩子绝大多数没见过草原,因此教学时,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导入时,通过用多媒体播放草原风景图,再配上文字,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品读课文,抒发美的情怀
课中,我努力让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通过自己投入地诵读,让孩子们感受本文的'语言美,感受课文中作者描述的内蒙古草原的美丽景色。借助多媒体展示与文字内容相符的美丽的草原图片,学生走进语言文字里了,就如身临其境一般来到了草原,和作者在交流感受着草原的无限秀美。然后,我抓住重点语句,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绣上的白色大花、翠色欲流”等,通过学生的朗读让学生感悟、理解。学生通过情感体验,对“文章内容、思想感情、语言文字”产生了自己的读书见解,对草原的景美、作者的语言美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学生经历了这一读书过程,心中自然产生了诸多感受,再安排配乐吟诵这个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把优美的画面、真挚的情感朗读出来,用有声语言再现美,表达美。多媒体的应用,减少了繁琐而徒劳无功的讲解,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草原》教学反思 篇14《草原》是苏教版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六课。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考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作为第二个课时的教学,我将目标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5段,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展开想象,感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美好意境。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小组合作学习,体会人情美。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对待客人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迎客待客话别)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用~~~勾画出来。这一设计便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好的发挥。
2.开展活动,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活动:
A 创设情境,模拟蒙古包外见面握手的场面。
B 假如你是客人,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主人,你又会说些什么?
C 如果我就是蒙族同胞,我来到美丽的阳城观光旅游,你们会怎样招待我?
这些情境的创设、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深刻的感悟中,在语言的`练习中,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得到了很好的突破。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以下不足的地方。
1.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老师在二至五段的学习中放手不够,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2.教师语言还不够优美,激励评价还应更有针对性。
3. 课堂上读的层次和形式还应更多样一些,有效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