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案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模板锦集7篇

时间:2023-05-05 00:09:17 收藏本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模板锦集7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模板锦集7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篇1

教材分析:《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教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写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奋不顾身夜以继日地挖了38小时,救出了儿子和他的同学的事,课文内容浅显,但内容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全文中没有出现一个爱,可就在这这扣人心弦的故事、朴实无华的文字中,我们能看到父与子之间浓浓的爱,体会到字里行间浸润的父与子之间那难以割断的情怀。本单元训练主题——父母之爱。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设计理念:读中悟写,读写结合。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混乱 昔日 废墟 瓦砾 疾步 开辟 颤抖 绝望”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把相关的句子、图片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本单元的的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出示地震图片,学生谈感受。面临大地震这样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弹指间灰飞烟灭。可就是在这样的一场灾难中,这对父子创造了如此神话般的奇迹。

2、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思考: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地震中父与子之间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教师检测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读课文,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对父子了不起,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读懂了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旁边。

2、汇报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从下面句子中理解和感悟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并带着自己的感受练习朗读。

父亲了不起:

(1)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指导学生读出坚定的语气。)

(2)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

(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作者为什么不说挖了很长时间,而是把时间一一罗列出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4)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四、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做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

2、汇报交流读书体会,随机指导学生朗读。

五、布置作业,预留问题

1、想一想文章哪些地方描写了儿子了不起,这些句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为什么文中反复三次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回顾课文内容。上节课我们知道,父亲苦苦挖了36个小时儿子生死未卜,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去看看,这位了不起的父亲救了一位什么样的儿子。

2、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儿子了不起的句子,读一读写写自己的体会。

二、抓细节描写品读,体会情感。

(1)“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或者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2)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在长达38个小时的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和危险,七岁的阿曼达不光安慰同伴坚持生的希望,而且在得到父亲的救援时,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正是来自对父亲承诺的信赖。”)

(3)父亲的承诺是什么?文中出现了几次?为什么多次出现呢?(三次,表现了父亲的责任感和儿子对父亲的承诺深信不疑,再次说明了父子情深。)

三、感悟写法,读写结合

1. 课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出父爱的伟大,却让我们体会的很深刻,你又是从哪些地方知道的呢?(从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中体会父子情深、父爱的伟大,这正是作者的表达方法,希望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能运用和掌握这种方法。)

2、今天我们从课文中体会到了伟大无私的父爱,可是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这种惊心动魄的事。父母的爱啊就是早起为我们热好的牛奶,就是上学路上一声声的'叮咛,就是风雨中加在我们身上的棉衣……每一天我们都感受着父母那种无微不至、体贴入微的深深的爱,浓浓的情。请把这些生活中的小事选一件写下来,送给你的父母吧!

四、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同学们,在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之后,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团聚了,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课文中的插图,父子俩紧紧地抱在一起,幼小的儿子阿曼达笑得那么开心,这位可敬的父亲却哭了。巨大的喜悦占据了他的心,这个时候,笑和哭都表达着一种同样的感情,都表达着这位父与子之间的浓浓的亲情啊!同学们我想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都会由衷地对这对父与子发出祝福的?此时此刻,你会说些什么呢?想一想,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

五、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了不起

儿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此处隐藏6980个字……出现类似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同桌交流: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四、课后拓展,课堂练笔。

想一想,阿曼达被埋在废墟中时,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试着写一写。

阅读类似的颂扬亲情的故事。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说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本单元训练主题──父母之爱。这篇课文是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来表现父母之爱的,从而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在读中感悟父爱的伟大和父子间的默契,受到爱的教育。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爱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认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地震中感人肺腑的故事。

四、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父爱的伟大,受到爱的.教育。

2、初步领悟文章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等描写来表现父爱的表达方式。

一、情境导入,检查预习

1、播放视频,感受地震。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3、检查预习,了解学情。

二、顺学而导,感受父爱

(一)请潜心读书,勾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做批注。

(二)学生汇报学习收获,教师相机点拨并指导朗读。

句段一: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1、学生谈读书体会。

2、引导学生抓住“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在读中体会父亲感情的变化。

句段二: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学生谈阅读体会。

2、师根据学生的理解,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1)抓住写时间的词,体会时间的漫长,感悟句子的表达效果,并指导朗读。

(2)透过父亲的外貌描写,联系上下文,想象在漫长的挖掘过程中,父亲所经历的艰辛,体会父爱的伟大,并指导朗读。

(3)联系上下文,在读中体会“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亲带来的精神力量。

(三)小结课文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父爱的写作方法。

三、读写迁移,感悟信赖

(一)学生继续汇报读书收获,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1、学生读写阿曼达的句段,并谈体会。

2、引导学生想象废墟下的阿曼达和他的同学是怎样度过这漫长的38小时,尝试着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写一写。

3、反馈交流。

四、紧扣中心,品味幸福

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幸福”的含义。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父子

总会在一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句子体会父亲的心理变化,并联系实际,深入感悟父爱的伟大和父子之间的默契,受到爱的教育。

2、在读中进一步领悟和学习文章的多种表达方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听写导入,再现画面

二、深入情景,品读感悟

(一)勾画出写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变化的句子,谈体会并指导朗读。

(二)“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在文章中反复出现有什么好处?

(三)课文除了运用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文章的中心,还用了哪些写法?

三、角色写话,升华情感

父亲经历了38小时艰辛的挖掘,儿子和伙伴们经历了38小时的漫长等待,父与子终于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面对此情此景,假如你是13个得救孩子中的父亲或母亲,或是曾经劝说过这位父亲的好心人、消防队长、警察,你想对这对父子说些什么呢?请选择一种角色写一写。

四、拓展延伸,以文激情

(一)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父母之爱的文章。

(二)谈一谈你所感受到的父母之爱。

(三)总结抒情,引发深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篇7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明确专题:

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2、谈话导入:

对下面的一段文字,大家一定有了深切的体会。出示一段赞颂亲情的抒情性文字,可以是收集到的别人的文字,也可以教师自己撰写的:(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撕开夜幕,指引前进的航向;亲情,是冬日里和煦的太阳,驱走严寒,给人们带来温暖……)让学生齐读。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读了以后,相信大家对这段文字,对亲情的可贵一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初读课文,学生通过查字、词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边读边动笔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检查认读生字新词。

3、指名分部分轮流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4、检查自读情况,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⑴ 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⑵ 读后你有些什么想法?

三、再读课文,直指重点

1、再读课文,说说课文所写的是怎样的一对父子。答案可以是各种各样的。

2、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可以强化对词语的积累。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3、质疑:

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4、小组内探讨,交流各自的初步认识。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模板锦集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