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案

文言文教案范文汇总9篇

时间:2023-05-03 00:09:23 收藏本文
文言文教案范文汇总9篇

文言文教案范文汇总9篇

上学期间,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言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2.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

3.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

2.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理解。

教学准备

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大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设计思路

这篇文章字词难度不大,除了一些重点词句,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要贯穿朗读,以朗读带动文章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

(学生自己介绍,教师补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

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

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嗜学(shi4) 怠(dai4) 叩问(kou4) 绮秀(qi3)

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五、学习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

2.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文句。

3.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或短语。

(1)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2)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3)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

(4)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晋。

(5)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

(6)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

(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4.思考探究。

(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3)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4)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学生分小组讨论。) '

要点提示:

(1)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

(2)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③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④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

(3)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4)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六、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七、拓展探究

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写成发言材料,下节课交流。

八、布置作业

1.完成上面拓展探究。

2.背诵课文。资料链接一、关于序

古人送别时,往往以诗相赠,有时还给这些诗写上一篇序,以介绍有关情况。唐初以后,单独写的临别赠言的文章,也叫序,内容多是勉励、劝慰兼抒发自己胸臆,或

对某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又叫赠序(和书序不同)。本文就是明代的名士宋濂写给同乡晚辈的一篇赠序。我们学过的《(指南录)后序》是一篇书序,书序是写在书的前面或后面,意在交待成书的过程、背景等。二、明初散文 '

明代初期的散文作家大都经历了社会动乱,对治乱兴亡的体验较深,因此创作比较贴近现实。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家有宋濂、刘基、方孝孺等。

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他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所以他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且有一定的艺术功力。刘基则诗文兼长。散文长于议论,风格古朴豪放,锋利遒劲,且富于形象性,《郁离子》《卖柑者言》可为代表。方孝孺是宋濂的学生,继承了宋的文统与道统,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散文雄健豪放,犀利泼辣,如《蚊对》《指喻》等。

文言文教案 篇2

[教材简析]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册中的一篇文言课文。文章 ……此处隐藏10974个字……>2.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学习这篇课文的?

总结:多朗读----看注释----懂句意----释全文----明道理

七、作业超市。

自选其二:

1.抄写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2.分小组、分角色表演课本剧。

3.选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的文言成语故事,并尝试用学过的.方法学习。

板书设计:

学弈

一人 专心致志 学有所成

一人 三心二意 一无所获

第二课时

一、品读名句,激趣导入。

1.出示孔子名句:“三人行,必的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你们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孔子)

2.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

孔子名丘,山东曲阜人,春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孔子教过的弟子有三千多人,其中贤者七十二人,可谓学识渊博,可他也曾被难住过,想不想知道是谁,用什么问题把他难住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中的第二则文言文。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梳理学法,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多读课文;二要结合注释理解句意;三要把句意串起来读懂全文;四要明白一个道理或意境。

3.学生自学课文。

三、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 其: 为: 也: 如: 此: 乎: 始出: 小儿:

2.交流共议。

①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东游:向东游学。 辩斗:辩论,争论。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师追问:关于这句话,你还了解什么?

预设生答:全文总起句,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出场人物有三个:孔子和两个小孩

孔子虚心,不耻下问;两小儿的辩论很精彩,连孔子都吸引了。

指导朗读:你想怎样读这句话?指两生读,评价,自读。

②一儿曰:我已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以:认为。 去:离。 日中:中午。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到了中午时候远。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而中午的时候近。

引领学生理清两个小儿的观点。相机板书:

日始出 日中

一儿 近 远

一儿 远 近

③一儿曰:日出处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近者大而远者小乎?

一儿曰:日出处苍苍凉凉,及其日中则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及:到。 盘盂:盛东西用的器皿。 为:原因。 探汤:把手伸进热水里。

理清两个小孩各自的理由,教师完善板书:

日始出 日中

一儿 近 (大:如车盖) 远 (小:盘盂)

一儿 远 (冷:苍苍凉凉) 近 (热:如探汤)

他们分别从什么角度说的?(视觉和感觉)一个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一个认为初升时离人远。同样的事物太阳,两个小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看来,看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果也就不一样。

④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决:判断。 孰:谁。 汝:你。 知:知识。

整句话的意思说,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多呀?

师:孔子被尊称为圣人,是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形象何其高大,可是面对两个小儿关于太阳远近的辩论,竟然不能决也。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从“两千多年前,人们的科学还不够发达,对于宇宙的探索还不够深入,不知道情有可原。”“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很了不起。”“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就是渊博与孔子,也一定有自己不知的知识。)

四、再读课文,体会道理。

1.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2.通过这篇古文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果就不一样。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

五、作业超市。(自选三项完成)

1.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2.你赞同哪一个小儿的观点,请你用科学知识说明你的观点。课后查一查相关资料吧。

3.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

4.推荐几篇文言文自学,《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日始出 日中

一儿 近 (大:如车盖) 远 (小:盘盂)

一儿 远 (冷:苍苍凉凉) 近 (热:如探汤)

文言文教案 篇9

一、筛选信息的解题步骤

1.阅读,就是要对给定的材料进行整体阅读,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与层次。重视对全文通读,明确基本信息。记叙性的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前因后果;议论性的.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对于一篇文言文,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全读懂,可在运用“跳读”法时,捕捉文中重要的信息材料。这些重要的信息,有时是有一定标志的,如全文的中心句、段落的起始句、段末的总结句、作者评论性的文字等。

2.查找,就是要依据题干要求,判明信息的指向,带着问题,去理解、辨析。如20xx年高考,题干中“田单兵不厌诈手段”即规定了信息指向,其中“诈”更是关键,答题如不能以“诈”引导思考的方向,肯定会失误。

3.辨别,就是要辨明信息的边界。信息的边界规定了信息的外延。如20xx年高考题目,“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陈述的对象是燕王不是田单,虽然能间接表现田单行反间计的“效果”,但不属于“兵不厌诈”的实施手段。

4.判断,就是判断正误,选出准确的答案。命题者在设置题目时,往往用“张冠李戴”“颠倒因果”“无中生有”等办法迷惑人,解题时要认真分析辨别。

二、阅读史传类文字,在筛选信息的时候,应理清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人物。既是传记文章,必有人物,所记谁人?哪一个朝代?还涉及多少人?

2.职官。史书中的人物,多是官员,所任何职?朝中官还是地方官?几度升黜?

3.事件。传记文章,肯定是记载传中人的若干事迹,或孝义,或勤学,或清廉,或爱民,或抗上等,边看边要弄清楚,文中写了什么事,写了多少件事。

4.品格。高考所选的纪传文,传主都是正派人物,而要求“筛选”和“提取”的信息,又往往是他们表现出来的良好品格,因此,阅读时,这方面应特别注意。

《文言文教案范文汇总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