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的小学语文教案模板合集八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12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理解关键语句,反复诵读鉴赏、品评、积累语言;联系生活实际加深体验;在自读自悟中培养关爱他人、关爱生灵的优良品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与文本对话:通过词、句的品读,分析诺尼和玛克的心理,感受作者所要塑造的形象和要表达的感情;
与心灵对话:探讨小说的主题,感悟爱的力量,人性的良善;可能的话,联系到人与自然的生存关系。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图片)在众多的动物中,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之一。
而在遥远的地球北极,茫茫冰雪世界里,生活在这里的人与狗的关系更是非同一般。
有谁能说说自己所知道的情况吗?(请生谈)
在北极地区土生土长的爱斯基摩犬,能适应零下40℃以下的`严寒,顶风冒雪拉着雪橇在冰原上飞驰。它是人类的得力助手,是严寒地带既积极又勤力的工作犬。爱斯基摩人为每一条雪橇犬都起了一个名字。有名字意味着平等,这是因为狗在他们的生活中不可或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小说《浮冰上》,讲述的就是发生在地球北极地带一个少年和一条爱斯基摩犬的故事。请打开课文《浮冰上》。
二、文本对话(感受、分析)
1.结合文本,初谈体会。
师:读了此文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2.品读关键句,把握人物情感。
(1) 找到句子。师:不少同学都感受到了诺尼对玛克的爱。如果让你把握文中直接表达诺尼对玛克的爱的语句,你会把握哪句句子?
(个别读——划——齐读):“爱是真真实实的——就像这又冷又饿的夜晚和他伤腿上的阵痛一样真实”。
(2) 挖掘文本。
为什么说“又冷又饿的夜晚”?——”冰块裂开时,诺尼失掉了他的雪橇、食物和皮大衣”“第三天的晚上“除了他们两个以外,再也没有别的有血有肉的生灵了。”
“冰山上只留下他和他那忠实的雪橇犬——玛克”。
——“到了第三天的晚上”,“再也没有”,“只留下”,被困漂浮的冰山上饥寒交迫已三天,死亡威胁着他们。诺尼迫不得已想到了自己忠实的伙伴——玛克,交代诺尼杀犬乃万不得已却也是情理之中。
“爱”与“又冷又饿”与“阵痛”没有必然的联系,为什么要这样写?
——面临死亡绝境是真,但对犬的爱也是真。这是一道二难选择题。
——铺设情境(请生朗读ppt的内容)
3.合作学习,分析诺尼复杂的心理过程。
师:诺尼在是否要杀玛克这一问题上是非常矛盾的,他经过了非常激烈的思想斗争。
ppt出示:
1.诺尼几次下决心杀犬?
2.你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他这一矛盾心理的呢?请划出并加以分析讨论。
3.在课文中划出反映诺尼心理变化的关键词语。
交流,板书:
诺尼不忍——痛恨——痛苦祈祷
真真实实爱头靠头
生灵玛克迟疑——恐惧——痛苦舔
品读关键句子:
“头靠着头,他轻轻地哭了……”诺尼为何而哭?这是怎样的泪水?
这是的泪水?(幸福,悲伤,无奈,愧疚,悔恨,感动,彼此信任,彼此互爱)
(生结合文本谈,读)
小刀——线索。
三、与心灵对话(感悟,交流)
师:现在,我们学了此文后,你感受最深,或者,困惑最大的又是什么?
挣扎在死亡线上的诺尼,最终选择放弃了。这合理吗?
为一条狗而选择放弃自己生命的希望,值得吗?
难道他不尊重、不爱惜生命吗?
爱斯基摩人也爱自己的犬,可不是在危急关头照样杀犬充饥吗?
人在面对生存危机时,可能会怎样?生存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彼此的互爱
——正是因为他珍爱生命的表现
——诺尼的心中,狗与人是平等的。“有血有肉的生灵”(生灵:意指人,在诺尼心中,狗也是一条生命)
——忠实(世界上没有任何两种物种能有像人和狗那样的生存关系)
四、结束语
爱与生命同在,爱与万物共存。倘若把生命比作一棵大树,那么,爱则使她赋有活力,躯干挺拔,青枝绿叶。这让人想起了中国一代文学巨匠巴金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亲情、友情是我生命中的一盏明灯,生命中倘若没有爱没有情感,那生命又有何意义呢?
课后记:
《浮冰上》是一篇很好的质疑课范文,就整篇文章看,可质疑的地方有许多。而我选择它作为公开课的文本,主要因为,它与《“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样,人文气息浓郁,作者都试图通过小说人物的描写,刻画,表达对人性的探索。而且它的欣赏价值不仅包含了课文所体现的人与动物的爱,还涉及人与人之间的爱。因此,诺尼与爱斯基摩犬之间超越生死的爱也就成为了整堂课的亮点和高潮。
这节课,我试图创设情景,合作学习,课堂讨论,通过朗读等形式不断品读文本,刺激学生思考,激起求知欲。然而,激活课堂,并不完全在于教师如何教活,还在于教师如何有效地激发和诱导每一位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对此,我还需作进一步的努力。
小学语文教案 篇2【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内容,从而体会到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3、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并抄下来。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内容。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知道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和热爱劳动人民的伟大的音乐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引出文中的.主要人物
导语: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即兴创作了著名的《月光曲》,你们谁能把你了解的贝多芬的资料介绍给大家?(学生交流贝多芬的生平和作品)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指名读──组词语读:
莱 茵 幽 券 蜡 瞎 陌
盲 键 粼 缕 ……此处隐藏3379个字……抓住景物特点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生说出风霜雨雪四种自然现象中最喜欢的现象及喜欢的原因,导入新课。
二、自学预习,感知本课学习任务。
三、理清文章的脉络。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这场雪有什么特点?
四、深入学习课文,体会作者如何抓特点表达思想感情。
1、看录相找出与课文相对应的部分,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说出原因。
2、生读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有感情的朗读。
3、相互交流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谈出自己的感受,做好汇报准备。
4、学生汇报。
5、学生讲述自己所见过的最大的雪,谈谈当时的感受。
6、分析雪的作用及本课中作者的联想。
五、激发情感,结束全文。
小学语文教案 篇7教学目标
1、 通过交流资料信息,初步了解《西游记》在中国文化、文学的意义,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2、 以扫读、跳读等快速阅读及圈划交流方式,初步感受孙悟空的形象,激发探究人物形象与情节的热情。
3、 用朗读讨论的方式,感受环境烘托的作用,语言整齐而活泼的优势,激发探究描写手法与语言魅力的热忱。
重点难点:
1、 感受美猴王超然出众的表现,对后文全书的作用。
2、 领会古典白话概括、整齐的优点,激发对书艺术特色的探究。
说明:
本课重在以篇引书,学生对悟空从小即有所了解而且一般都颇感兴趣,探究其“出生、出任”非常符合预备孩子的年龄兴趣特征,教师以此为重点可顺势引发学生开展名著阅读、研究性学习。
《西游记》诙谐活泼又不失古典的语言既可能成为现代学生学习的难点,但适度的陌生化恰恰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丰富现代汉语口语、书面语的表现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简介《西游记》引发读新课
1、 看单元标题,“读一本名著”,名著《西游记》你觉得它“名”在哪里?
2、 请同学依次介绍(注意选择大家可能不够了解的`信息有条理的说明介绍)(1)《西游记》故事渊源:唐僧(2)成书大致历程与作者(3)主旨及意义
1、 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从小积累的关于《西游记》有名之处。
2、 学生根据课前查阅资料择其要点分类概述。
激发学生从小就积累的古典文化名著在自己内心的影响,使学生走近原著;有关资料的补充能训练处理分类信息的能力,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浏览目录首回初感书文异同
1、 根据学生介绍主旨时对孙悟空的评介,引入翻阅目录,思考《西游记》从孙悟空出世开始讲起的原因。
2、 初读首回前半部分看看与课文有哪些不同,想想自己小时看动画片、听故事感受有何不同,谈谈你初读古典白话的新感受。
3、 积极鼓励学生真实新体验。特别对删去诗词与后文的质疑应大加鼓励并留到课下探究。
1、 翻阅目录,了解全书大致格局及意义。
2、 在课前预习课文基础上,比较书、原文、影像作品的不同感受,特别说一说自己新的体验。(如有更多疑问,对美猴王有了一些新了解等)
引发学生了解读书要有全局意识,粗读不妨轻松随意,精读就需要有所探究,初步感受,影像、听闻不能代替读原典名著的意义。
感受人物形象激发情节探究
1、 再读课文,圈划出美猴王超然出众表现的语句。
2、 读、说给同桌听,概括为几方面与大家交流。
3、 引发人物性格与环境及时全书情节展开作用,点到为止,启发学生思考。
1、通过扫读、跳读等圈划语句
2、与同桌,再与全组交流(可能说到勇敢、勇于尝试实践、有见识、有领导才能等)
本课重点,通过圈划交流,感知小说人物与情节环境的关系,激发“英雄出少年“的情怀,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向。
思考环境衬托感知语言魅力
1、 小说为何不惜笔墨描摹花果山的“山”、“石”、“猴”、“水”?
2、 既然猴王外其他描写起衬托作用,是否可将(2)(3)节减缩为“那石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与众猴一样寒来暑往,游乐嬉戏,非常快乐”。
1、 结合第1段说说“山石水”的作用(明确既交待情节,又间接衬托猴王的不凡)
2、 朗读(2)(3),感受写“猴”这一部分语言形式的魅力。(学生可发现在句式、引用、音韵等方面的特色)
顺势激发学生探究写法,语言特色的魅力,为探究性学习进一步张本、感受古典白话独到韵味,与现代汉语更好沟通。
明确读书要求布置探究任务
1、小结,引出“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道理在通读书中制作10~20张阅读卡片。
2、结合今天生发的疑问与P172页中的提示初步确定研究的小组与方向
1、 翻到p172《西游记》读书报告,明确要求。
2、 课下分组讨论。
激发读书热情,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初始工作。
思路点拨
本课也可根据学生层次压缩前两个教学环节,在学生简介《西游记》作为古典神魔章回体小说精典的体裁与主旨之后,切入问题:孙悟空作为“神、猴、人”三性合一的典型形象在小说首回中各是如何表现的。在学生充分朗读思考讨论后,进一步引发“神化”环境的作用,并由读引“说”,在复述式的讲说评比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和神魔小说的特色。
练习举隅
1、 查词典,注音、了解词意,并选择5个词语连成一段话。
迸裂 玩耍 蹲身瞑目 镌 抓耳挠腮 石碣 顽劣 喜不自胜 天造地设 拖男挈女
感之既久 采花觅果 洗濯
2、模仿第(3)节句式,用几句话描写一下幼儿园里小朋友玩乐的情景。
3、 用“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禽有禽?,兽有兽?”、“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等俗语名句组织一段有意义的话,并说说引用俗语的好处。
4、 用第一、第二张卡片摘录《西游记》1~7回中你最欣赏的语句片断,并说明理由。
5、 将精彩语句保留,以讲故事的口吻将猴王出世出任说给父母或同学听,并请他们作出评价。
小学语文教案 篇81、听课文录音,给课文标上小节号。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再自己读读课文,想想每节课文的主要意思。四人小组讨论: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
三、反馈:
1)指名分节读课文,评议正音。
2)说说每节课文写的景色相同吗?。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了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景象。
4、再读课文,比较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景象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