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船借箭》教案范文五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草船借箭》教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草船借箭》教案 篇1一、教学要求: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周瑜的心胸狭窄。
3、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介绍背景。
1、揭题。
2、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写的是东汉末年的事。(幻灯演示三国演义罗贯中)
3、谁知道这三国指的是哪三国?三国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4、出示幻灯:
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孙权、刘备联合对付曹操的时候。
(二)检查预习。
1、通过昨天的预习,你知道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主要人物?
板书: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
2、你知道他们分别是哪国的?什么身份?教学:都督(dū)
(三)初读课文。
1、草船借箭到底讲的是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试着用几句话简单说说。
2、通过阅读这个故事,文中的诸葛亮和周瑜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能分别用上书中的一个词来评价吗?)
板书:妒忌神机妙算(理解这两个词)
(四)细读课文。
1、过渡:
草船借箭这件事从开始到结束哪些地方充分地表现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只要我们认真读课文,想象当时的情境,就能处处体会到他俩各自不同的个性,做到真正理解人物。
2、讲读第一段。
(1)我们先来看故事的开头,周瑜和诸葛亮商议与曹军水上作战用什么兵器最好?(板书:议)
(2)在这场讨论中,周瑜有意要为难诸葛亮,默读ξ1-2,找找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3)诸葛亮知道周瑜的心思吗?你怎么知道?教学:惩chéng罚fá
(4)小结:故事一开始,在周瑜和诸葛亮之间就展开了一场智斗,一个设下陷阱,步步紧逼;一个胸有成竹,从容应对,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场面,想象两人对话时的神态。(男女生分角色读)
3、讲读第二段
(1)为了达到进一步陷害诸葛亮的目的,周瑜还做了些什么?
周瑜说的话充分暴露了他的险恶用心,要置诸葛亮于死地而后快。(指名朗读)
(2)那么,诸葛亮是怎么做的呢?从中可以看出他的神机妙算吗?(板书:备)
(3)鲁肃是周瑜的部下,诸葛亮为什么找他帮忙?(板书:忠厚守信)鲁肃确实忠厚守信,从哪儿看出?哪个词最能说明?
4、讲读第三段。
(1)鲁肃照诸葛亮说的,引读。
诸葛亮为什么直到第三天才行动?为什么四更时候行动?为什么秘密地请来鲁肃?为什么要请鲁肃一起去取箭?(结合看插图)(板书:取)
(2)整个取箭这一段集中地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找找看,还有哪些地方能说明?四人讨论交流。
(3)诸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他知人心,通天文、识地理。
这些条件少一条行吗?为什么?
(4)出示诸葛亮的话(出示幻灯)
凡为将者,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晓军情,不明陈图,乃庸才也。
(5)齐读取箭经过,想象当时的情境,想象人物的神态,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5、讲读第四段。
(1)引读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板书:搬)
(2)真的是准备来搬箭的吗?结果呢?
(3)你认为周瑜什么地方比不上诸葛亮呢?
(4)总结:我们今天读课文,知道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边读边想象。通过体会人物的神态、心思来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阅读写人物的文章,真正理解人物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读书的主要目的,这样的做法,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将继续练习。
(五)质疑,体会课题借的好处。
1、课文基本上写完了,还有什么问题吗?
2、一个借字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才华。
(六) 引导课外阅读。
1、假使周瑜真的认为比不上诸葛亮,会怎样呢?真的这样做了吗?《三国演义》中还有很有精彩的故事,回家看。
2、同学们回去再读读课文,读读有关诸葛亮的小故事,准备下节课改写《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草船借箭》教案 篇2设计理念:
《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部书之所以能焕发出如此隽永的魁力,其最吸引人也是最富生命力的地方在于塑造出了一系列血肉丰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我们应把小说所创造出来的成功的、典型的人物形象,通过语言在孩子们的大脑里储存下来,使这些人物形象能够活灵活现地、生动传神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通过品读活的语言使人物的形象丰满起来。这样诸葛亮运筹帷幄、胸有成竹、雍容大度、神机妙算的形象才会“立”在孩子的心中。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
3、分角色朗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重点:感悟人物形象,从“草船借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难点:通过具体语句感受人物特点,并通过读表现人物个性。
教学准备:
1.推荐学生阅读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篇章。
2.把相关的句子制成课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简介背景
1、板书课题,启示谈话。
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你知道四大名著指哪些书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节选自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谁来说说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谁向谁借箭?
(主要写了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是诸葛亮向曹操“借”箭。)
2.简介时代背景。
课件出示: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 ……此处隐藏2726个字……业
阅读《三国演义》、
第三课时
一、回忆
说说自己弄懂的知识、
二、延伸
说说自己读的能突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
三、创见
课文与自己课外阅读的内容相比较,有什么不同之处、提出自己的疑问、
四、总结
1.说说自己解决的问题、
2.说说自己学过课文后的收获、
五、作业
我看历史人物、
《草船借箭》教案 篇4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边默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内容。
2、能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3、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梗概,以及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知道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才智超群的人。
4、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从而体会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才智超群的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一起读课题。
2、昨天,我们初读课文了,还记得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出示投影1:
课文先写了________
接着写了_________
重点写了_________最后写了________。
浏览课文回忆。看来初读课文读得不错,我还想考考你们
3、初读课文以后诸葛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你们说得挺好的,不过课文只用了一个词就概括了你们说的内容。哪个词?找找--(板书:神机妙算)
4、还记得我们上节课的思考作业吗?
二、要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习才能深入。默读课文,用心想,这篇课文哪个问题最有研究价值?
1、大多数同学认为神机妙算最有研究价值,那提出了问题到哪里找答案啊?
2、投影--下面就请大家找出文章中能充分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读书体会,读懂的地方用!作标记,不懂的地方用?作标记。
3、汇报交流你们的读书收获吧
(1)
围绕神机妙算先说说在阅读中产生的问题?
(2)
围绕神机妙算谈谈读书的收获吧!
(3)*大雾漫天--这是场什么样的雾?这么大的雾怎么读出来呀?
*诸葛亮早就算定三天之后必有这场大雾漫天,你说神不神?妙不妙?这就是神机妙算。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
出示投影2: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看到诸葛亮如此神机妙算,周瑜是自叹不如啊!
(4)再和前面的内容联系起来,更能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再读书思考。
*诸葛亮几次说话,会是(
)说?能想象出来吗?真好,要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找三人分角色读。
*去掉提示语,2人组练读,小组展示。
早有安排,早有谋划,所以才胸有成竹地立下军令状。这就是超人的智慧,惊人的才干,这就是神机妙算。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
(5)前后联系的方法继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再读7、8自然段。
*在这篇文章中前后有11处诸葛亮说话,只有这一处与众不同,发现了吗?你能想象出这是诸葛亮在笑谁吗?
*曹操,笑他什么?--笑曹操的多疑和猜忌。
还在笑谁?--周瑜,笑他什么?笑周郎嫉妒贤能,气量狭小。
再读:
*诸葛亮早就算定曹操不敢派兵;早就算定曹兵会放箭如雨;这就是神机妙算。
*难怪周瑜会长叹一声--发现自己的.智慧才能远远不如诸葛亮,
(6)
继续研究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顺风顺水--图示说明
看图示,你能发现什么?滚滚长江东逝水--长江水水流方向向东,风向向东--了解风向和水流方向,因此船受箭归来才会顺风顺水。这就是神机妙算。
诸葛亮早就算定天亮之前定能如期交箭;早就算定周瑜会败在他手下-。难怪周瑜长叹一声……
2、随着研究的才步步深入,我们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诸葛亮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足智多谋,智慧过人,他的本事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地上长出来的?那是怎么来的?想知道吗?真想知道吗?--〈诸葛亮全传〉、三国演义46回。
板书设计:7、草船借箭
大雾漫天
神机妙算
放箭如雨
顺风顺水
《草船借箭》教案 篇5【教例】
一位教师在教学《草船借箭》第二小节时设计了下面两个朗读教学环节:
一、去枝减叶读
先让学生自由读,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读通这一节。在此基础上,把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读诸葛亮说的话,另一组读周瑜说的话,旁白部分去掉不读。由于去掉了旁白,学生朗读时读得十分紧凑,读出了对话的语气。
二、添油加酱读
首先,启发学生想象人物对话时的心理、动作、表情等,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把第二小节变为: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周瑜不怀好意地)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站,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想,周瑜又要玩什么把戏了,他稍加思索)说:用弓箭最好。周瑜(拍了一下大腿,竖起大拇指)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想:果然不出所料,他又要为难我了,我就来个将计就计吧。于是)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试探地)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故作惊讶)地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眨巴着眼睛)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胸有成竹地)说:只要三天。周瑜(想,你在说大话吧!他一本正经地)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拍了一下胸脯)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了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想了想,补充)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怀酒就走了。
然后,让学生进行角色朗读,一组读诸葛亮说的话,另一组读周瑜说的话,中间的旁白及括号中加进去的内容由教师读。教师读得绘声绘色,学生读得入情入境,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评析】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教学手段,也是理解课文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采用什么形式朗读,如何组织朗读,这都将直接影响到朗读作用的发挥。本教例根据课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对课文作了先删后添的变动,通过去枝减叶,学生角色朗读时好像就在面对面地说话,真正进入了角色,读出了对话的语气,体会了人物说话时的'内心思想活动;而引导学生添油加酱的过程其实就是由表及里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通过添没加酱的朗读,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了以读导悟、读中见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