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案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集锦9篇

时间:2023-04-03 23:23:05 收藏本文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集锦9篇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集锦9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年、月、日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时、分、秒之间的关系,形成了较短时间观念的基础上学习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具有常识性,学生在课堂上虽然没有系统学过,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内容中,学生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但是,学生对现行历法中年月日的制定还不够了解,对平年、闰年的有关知识也比较陌生。因此,本节课要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借助年历卡、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手段,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系统地掌握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依据这一理念,根据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将学生的观察、操作、比较、推理、发现等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使学生真正动起来,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生活经验,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平年、闰年的来历,记住各月的天数及平年、闰年的天数,能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能运用年、月、日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

在经历自主探究年月日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推理、概括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求知识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年、月、日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记住各月的天数及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年历卡、探索记录卡。

教学流程

一、设置悬念

老师的邻居家有一个孩子,叫小明。他今天过生日。同学们看(课件播放小明吃蛋糕的场面),小明吃得多开心呢!突然,小明想到了一个问题。(课件配画外音:妈妈,别的小朋友8岁能过8个生日,可是,我为什么只过了两个生日呢?)

是呀,小明已经长到了8岁,可为什么却只过了两个生日呢?同学们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学习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你们就能帮小明解决这个问题了。(板书:年、月、日)

[说明: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设小明过生日的生活情境,并在情境中设置悬念,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以最佳的学习状态投入到探究活动中。]

二、自主探究

1、从生活经验引入

年、月、日是比时、分、秒更大的时间单位,那谁来说,你都知道哪些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呢?(学生自由汇报。)

[说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找到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有的放矢。]

2、验证一年有12个月

刚才有同学说一年有12个月,我们看看是不是这样,请同学们任选一张年历,快速地数一数,一年有多少个月?

3、探究每个月有多少天

⑴看来,一年确实有十二个月,那每个月有多少天呢?请同学们一边观察年历,一边在探索记录卡上把每个月的天数写下来。完成后,把你们小组的探索记录卡合在一起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填卡、交流、汇报发现。)

⑵(课件出示1997年--20xx年每个月天数的汇总表)从这个表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每个月都有31天。(课件闪烁31)。我们把每个月都是31天这样的月份叫做大月。4月、6月、9月、11月每个月都有30天。(课件闪烁30)。我们把每个月都是30天这样的月份叫做小月。二月因为它非常特殊,有时是28天(课件闪烁28),有时是29天,(课件闪烁29)。所以它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我们叫它特殊月。

⑶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每个月的天数,那么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让我们把每个月的天数很快地就能记下来?

①拳头记忆法。②顺口溜记忆法:七个大月心中装,七前单数八后双。二月是个特殊月,其他各月是小月。③歌谣记忆法: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⑷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老师出示一个月份,是大月,请男生站起来,是小月,请女生站起来。

(卡片出示1月、9月、7月、8月、11月、2月。)

[说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依据这一理念,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组织学生先分工,后合作。让学生先分工把不同年历上每个月的天数记在探索记录卡上,再合作把四个人的探索记录卡制成汇总表。然后,小组成员共同观察汇总表,比较,交流、发现规律,使每一个学生在倾听、表达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正和完善自己的发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与合作的快乐。这样做,既节省了时间,又实现了资源共享,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借助多媒体课件直观演示,就会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关于记忆大小月的方法,教师没有包办代替,而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4、探究平年和闰年

⑴刚才老师出示2月份时,为什么你们男生女生都不站起来呀?根据2月这个特殊的月份,我们把2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做平年,把2月有29天的那一年叫做闰年。这就是说,要确定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要看哪个月的天数?

请看汇总表,根据2月份的天数,快速地说出1997年-20xx年每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课件出示答案。)仔细观察平年、闰年的排列顺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⑵刚才,我们是根据2月份的天数,来确定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的。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一年2月份的'天数,老师也能很快地判断出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不信你考考老师。想知道老师是怎样判断的吗?

⑶用年份除以4的方法快速判断卡片中的这些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卡片出示:1949年、20xx年、1997年、20xx年、1900年)

在判断1900年是平年还是闰年时,学生会出现争议。这时出示1900年的年历,让学生看到1900年的二月有28天,是平年。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请时间小精灵给大家作以介绍。

(课件演示:我们通 ……此处隐藏9169个字……有的.估计稍精确一点,都不影响估计在生活里的作用,都是具有一定数感的表现。

例题呈现29x42的积比800多、比1500少、在1200左右三种估计,教材提示学生研究“他们各是怎样估算的”,通过研究学会估计,选择自己喜欢的估计方法。学生在二年级(下册)估计36x2的积大约是多少时是这样想的:因为36在30和40之间,所以36x2的积在60和80之间。在三年级(上册)估计613x8的积时是这样想的:613接近600,613x8的积接近4800。这些已有的估算能力支持学生现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他们可能把29与42分别看作20与40,于是判断29x42的积比800大;也可能把29与42分别看作30与50,于是判断29x42的积比1500小;还可能把29与42分别看作30与40,那么28x42的积在1200左右。

“想想做做”里有许多估算练习。第2题算一算同组的三道题,比一比中间的题与上、下两题的乘数与积,就能发现47x23的积比40x20的积大,比50x30的积小,在800和1500之间。第3题在第2题的基础上进行,不求出积是多少,只估计积的范围。第4题让学生自己选择估算方法,可以估计积的范围,也可以估计积大约在多少左右。练习四第2题组织合作学习,在小组里相互估计卡片上的乘式的积。

这段估算教学,形式比较多。有估计积的范围,也有估计积大约是多少。就估计积的范围,又有比多少大些、比多少小些、在多少和多少之间。回答问题的形式又有说出估算结果,还有选择适当的答案。教材中出现这些形式,其主要原因是鼓励学生估计策略与方法的多样性,允许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选用估计方法。并且还能调动学生估算的积极性,发展其个性。众多估算形式的实质是一致的,都是不笔算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精确积,利用口算求得积的近似值,都是把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比较接近的整十数乘法,都是满足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教学时绝不能重形式、轻本质,要把握形式与实质的关系,让学生体会到形式虽然不同,思想方法和基本策略都是一致的;要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形式和方法进行估计,不要强求统一。如第34页第4题,可以估范围,也可以估大约是多少。即使估范围也可以比几大些、比几小些或在几与几之间,只要方法正确,结果合理,都是可以的。

教材里还安排了一些笔算,在笔算前先估一估积大约是多少,笔算后看一看是不是和估计的一致,使笔算和估算相互促进。练习四第3题渗透乘法的运算律,这里仅是渗透,要让学生感觉到,但不对乘法运算律进行概括性的描述。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同组的两道题的得数为什么会相同,只要解释中有一点“味”就可以了。

4.列竖式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第36~38页)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中如果不需要进位,可以让学生口算;如果需要进位,一般都列竖式笔算。对例题里的25x30,由于有前面的学习为基础,有的学生可能会先算25x3得75,再推理出25x30=750。也会有学生直接列出25x30的竖式计算。教材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算出积,再在交流中比较两种算法,体会25x30的积只要在25x3的积的末尾添上一个0,并把这种思考写成25x30比较简便的竖式。竖式上标的一条红色虚线,指出了乘的方法和操作的程序:先写成虚线左边的25x3得75,再在虚线右边写上一个“0”,积是750。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竖式有些“特殊”,“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在已经列好的竖式上计算,从第2题起让学生自己列竖式。第2题还从两位数乘整十数带出整十数乘两位数。

第38页第2题通过题组再次让学生体会“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得数末尾添0”这种方法的合理性。同时还通过题组引导学生笔算40x23时可以把竖式写成

第37页第5题,通过解题和交流,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从“租4条船正好坐20人”可以知道每条船坐5人,无论是5x7=35、35<38还是38÷5商7余3,都能判断“7条船不够”。

第38页第5题结合填表,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理解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通过解题初步概括“速度x时间=路程”和“路程÷速度=时间”。这些数量关系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要让他们有所体会。

5.单元复习。

复习的内容大致有两部分:先整理本单元教学的口算、笔算和估算,再解决实际问题。

第5题渗透积的变化规律。由于学生还不能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所以在填表后,只让学生把左边的第一列与其他各列分别比较,从中发现变化规律。在叙述自己的发现时,可以说成:一个乘数乘几,另一个乘数不变,积也乘几。因为学生还没有学过“扩大几倍”“缩小几倍”这些数学概念。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体会面积单位的大小,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

2、能正确地应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通过练习,进一步体会面积的含义,巩固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授

1、选适当的单位填空。

(1)一根跳绳长约2()。

(2)一间卧室的面积约为22()。

(3)一张报纸的面积约为44()。

(4)教室的门高约为2()。

2、填空:

7平方米=()平方分米6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500公顷=()平方千米

3公顷=()平方米4米=()厘米15平方米2平方分米=()平方分米

3、边长为12厘米的正方形纸,可以剪成面积是4厘米的小正方形多少个?

4、一根铁丝正好能围成边厂为4分米的正方形,如果用这根铁丝围成长方形,它的面积有多大?

5、调查我国的陆地土地面积约多少平方千米。你能从地图上知道我国哪个省或自治区的面积最大吗?

6、右图是铺了正方形地砖的客厅地面。

(1)这个客厅共铺了多少块地砖?

(2)如果每块地砖的边长5分米,这个客厅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7、(1)绿化面积是多少?

(2)每块水泥砖是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铺路共需多少块水泥砖?

8、某足球场的长约是100米,宽约是50米,足球场的面积约是多少?

9、小调查

调查自己家房屋、院子或学校操场的面积,并在全班交流。

长㎝

宽㎝

面积㎝

10、数学游戏

在下面的方格纸上画出面积是16cm的.图形,你能画出几

种?它们的周长相等吗?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复习了面积与周长的含义;能够画出多种形状不同的图形,充分发挥想象力;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的周长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等的数学事实。)

三、小结

教学后记:学生基本能正确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正)方形的面积,但对一些稍微有变化的题目,就感觉措手不及,说明空间观念比较差。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集锦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