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集锦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过程和探究比例尺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教学难点:
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展示目标,引入本课。
二、探究新知,意义建构
1、看一看
下面几幅地图的比例尺分别是多少。①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6000000)②安庆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2500000)③笑笑家的平面图按照一定的比例画在纸上,这幅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100)
2、说一说
(1)比例尺1:100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图上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厘米。
(2)在比例尺1:20xx的地图上,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0xx)厘米。
(3)在比例尺1:40000的地图上,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40000)倍。
3、议一议
(1)什么是比例尺呢?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
(2)比例尺怎样表示呢?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或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板书: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3)比例尺有什么特征呢?
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子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带计量单位;②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统一的;③比例尺的前项,一般应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的形式,分子也是“1”。
【意图】数学概念不是老师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之后,自己总结和概括出来的,自己发现特征的,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学生只有经历知识和概念的形成过程,才能真正理解。
三、拓展延伸,巩固新知
1、有时,比例尺的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大。一个精密零件的长度只有3.5毫米,画在一张图纸上是70毫米,这幅设计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70:3.5=700:35=20:1
答:这幅设计图纸的比例尺是20:1。
2、有的地图上的比例尺用线段来表示。小明家在学校的正西方,到学校的实际距离是900米。你有办法找到小明家在图上的位置吗?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300米。(在学校正西方向900米。)
3、这位老师从广州坐飞机到北京开会,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呢?
32×6000000=192000000(厘米)192000000厘米=1920(千米)
答:广州到北京实际距离是1920千米。
五、总结新课,整理知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教学内容:
课本第78——79页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三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不超过两步),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
2、发展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难点:
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并出示例题。
学生自由读题,了解题意。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2,问: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说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谈话:为了使已知条件之间、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更清楚,可以先画线段图。
教师一边讲解一边示范画线段图的过程,学生和教师一起操作,完善线段图。
2、问:要求女运动员有多少人,可以先算什么?在图上指出来。
各自列式解答,指名板演,期于学生同时列式解答。
集体评讲。
探讨其他算法
设问:想一想还可以怎样算?
学生思考后交流。教师适当评讲。
三、巩固深化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先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再列式解答。
集体评讲。
2、完成“练一练”第2、3题。
学生弄清题意后独立解答。(要求学生画出线段图)
集体评讲。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三第1、2题。
教学反思: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教学内容:第43页例4,完成“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引导观察,自主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教学比例的基本知识。
1、复习:
师:什么叫比例?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出示:
1/3∶1/4和12∶9 1∶5和0.8∶4 7∶4和5∶3 80∶2和200∶5
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进行判断,教师结合回答板书:
1/3∶1/4=12∶9 7∶4≠5∶3 1∶5=0.8∶4 80∶2=200∶5
2、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介绍“项”: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2)3 :5 = 18 :30 学生尝试起名。 ……此处隐藏12938个字……应用
教学内容:
六年级(上册)“认识百分数”这个单元里,初步教学百分数的意义,用百分数描述部分与整体或两个同类数量间的倍数关系;教学了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相互改写,解决简单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编排,通过应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的广泛应用。
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经常应用百分数,如用百分数表示一个数量比另一个数量多或少的关系,又如利息与纳税的计算、折扣的设计与计算等。应用百分数解决问题可以列式计算,也可以列方程解答。这些都是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全单元的教学内容比较多,编排6道例题、四个练习以及全单元的整理与练习,大致分成五段教学。
例1、练习一,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或少百分之几)。这一段是接着六年级(上册)求简单的百分率编排的。
例2、例3、练习二,根据国家规定的税率和利率,计算应纳税金额和可得利息金额。这一段应用百分数的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例4、练习三,解决有关折扣的问题,包括设计折扣和根据折扣求现价或原价的问题。这一段里有列方程解题,也有列算式解题,列方程求原价是重点。
例5、例6练习四,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问题或分数问题。在六年级(上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里只教学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安排在本单元,由百分数问题带出。
“整理与练习”综合全单元的知识内容,进一步应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以现实问题中百分数的意义为突破口,通过推理分析数量关系,探索算法。
2.把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经验,向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迁移。
3.列方程解决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百分数的应用 11课时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2课时
纳税问题 1课时
利息问题 1课时
打折问题 2课时
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3课时
整理与练习 2课时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教学内容:
课本第29——30页例2和“练一练”,练习五第6-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计算。
2、通过操作,观察,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难点:
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你想不想继续往下学?在学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复习:计算下面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3/7 ×2 5/8 ×1 1/10 ×5
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
二、探究新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教学例2
出示例2的图,然后出示条件:
小芳做了10朵绸花,其中1/2是红花,2/5是绿花。
引导学生理解:“其中12 “是什么意思?
使学生明白是10朵中的1/2,然后出示问题
红花有多少朵?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求红花有多少朵,就是求10朵的1/2
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
学生可能列式:10÷2=5(朵)
在此基础上指出:求10朵中的1/2是多少,还可以用乘法计算。
教师说明要求,学生列式解答。
在此基础上教学第(2)题,怎样解决
(2)绿花有多少朵?
可以先让学生在图中圈一圈,借助圈的过程理解求绿花有多少朵,就是把10朵平均分成5份,求这样的2份是多少,引导学生用以前的方法解决。
10÷5×2=4(朵)
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求10朵的2/5是多少也可以用10×2/5来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订正时指出:
计算10×2/5可以先约分
2、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通过对上述两个问题的计算,你明白了什么?
小组讨论:10朵的2/5,也就是把10朵花平均分成5份,求这样的2份是多少。
计算10×2/5时要先约分,实际上也就是先用10÷5,求出1份是多少,再乘2求出2份是多少。
引导小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的第1题。
先让学生根据题意涂色,然后列式解答。
2、做练一练的第2题。
通过填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3、练习五第6、7题。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学习了那些内容?通过学习你有那些收获?还有那些疑问?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8、9题。
教学反思: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
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
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
④零上10摄氏度(零下10摄氏度)。
说明什么是相反意义的量(意义正好相反)
3、谈话:周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