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案1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3
教学难点:2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读课题,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今天请同学们自己来读懂这篇课文。
二、回忆学法、自学课文
想想读懂一篇的步骤是什么?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围绕问题读课文,理解课文。
4、感情朗读,谈体会
三、反馈
1、同桌互读
2、抽生读,检测读音
3、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从前,有位画师叫他的三个徒弟画很多的骆驼,大徒弟画了许多骆驼,二徒弟画了许多骆驼的头,小徒弟只在山间画了
两头骆驼,却得到了师傅的'赞扬的事。)
4、为什么小徒弟会得到师傅的赞扬呢?
(因为他思维独特,想到了别人没想到的,有创新能力。所以受到赞扬。)
5、联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篇课文,有何想法?
6、分角色表演。
四、小结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案2【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向别人没想到的”这样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边读边想,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笔画出三个徒弟各是怎样画的句子。
3、说说小徒弟的一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二、汇报交流
1、 同桌互相检查
2、指旬读,想机指导读流利。
交流思考问题: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说说为什么师父夸小徒弟画得好?好在哪里? (根据交流,重点读师父说的.话,体会好在哪里?)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读好三徒弟各是怎么画的,以及师父的话。 四、总结,随文阅读
总结: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数的,两小徒弟不公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想象。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你通过读书或在生活中发现还有没有这样的事?(自主谈,教师也交流自己知道的事)
随文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画一画,看看谁想别人没有想到的。
五、课外拓展。
课外收集一个这样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把课文中的事像画师那样考考家人,看他们谁想得更妙。
【教学评价方案】
1 达标测评
参评人数( )
注:表内【人数】为达标人数。
2 教学反思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案3一、教材分析: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课文虽然篇幅短小,但讲述的道理却很有现实意义,教育学生要爱动脑筋,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教材选编本课的意图,是进一步训练学生默读的能力,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并结合课文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下学期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在阅读时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提出问题,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前面三篇精读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初步掌握了默读方法,能边读边想,抓住文中主要人物的描写来体会课文表达的意思。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将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自主探究,在学习中巩固和提高。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合作学习,掌握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2.默读课文,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明白在日常生活中,要勇于开拓创新、勤动脑、多思考,才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做到别人做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获。
四、教学重、难点:
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五、教学准备:课件
六、教学时间:1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激趣,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都很喜欢听故事,所以今天又带来了一个,想听吗?宋朝有个皇帝叫赵佶,他非常喜欢画画。每当选拔人才的时候,他常常会让前来考试的人根据他所出的一句诗画一幅画。有一次,他出了一句“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句。那些考生不是画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红花,就是许多绿叶中插着一朵花。虽然他们的画也符合诗意,但皇帝没有一个满意的。但是,当他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不禁连声叫好。只见画上画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一位少女穿着一身绿装在林子里荡秋千,只有那张小嘴是红红的。
请问同学们,为什么皇帝刚开始不满意,当他看到最后一张画时又连声叫好呢?
师:对,因为最后一幅画的作者想到了别人没想到的画法,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一个《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板题)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参照课文前面的提示语首先进行三读:(读准确、读流利、读感情)
大屏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词意。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与同桌讨论解决。
师:老师看大家已经把生词画出来了,请同学们看大屏上的词语,你能准确地读出来吗?
大屏出示:召集 连绵不断 连绵起伏 半截
恰好 若隐若现 恍然大悟 称赞
师:谁愿意把这个故事读给大家听?
师:刚才同学们都已经读了课 ……此处隐藏12363个字……到了体现题意的巧妙的方法。
画题中的“踏花、归去、马蹄”都是具体的事物,容易用图形表现,所以一般人都在这表面上下功夫。而题中的重点在“香”字上。这“香”是一种感觉,凭嗅觉所得,而绘画是让人从视觉上感受。如何在画面上体现出“马蹄香”来就很不容易了。让马踏花瓣太表面、也太直接了,也难突出那“香”味。用蝴蝶来烘托真是想法新颖。蝴蝶为什么追逐马蹄呢?不正是体现“马蹄”的香么。这“香”不是直接画出来的,而是观画者很自然能想到的,所感受到的。
写作也是一样,作文之初要仔细分析题意,这就是审题。它是动笔的基础。然后精心地构思,寻找体现题意的表现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符合题目要求的好文章。
一、读一读,写一写。
召集骆驼得意称赞群山
连绵起伏若隐若现恍然大悟
二、照样子,写一写。
密密麻麻()()()
整理整理()()()
三、不改变原意,把下面句子换个说法
1、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2、画师把三个徒弟召集在一起。
3、怎么能这样做?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案13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
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句话。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宋朝有个皇帝叫赵佶,他很喜欢画画,常常出一句诗,让前来考试的人画画,以此来选拔人才。有一次,他出了一句“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句。那些考生不是画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红花,就是许多绿叶中插着一朵花。虽然他们的画也符合诗意,但宋徽宗没有一个满意。但他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不禁连声叫好。只见画上画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一位少女穿着一身绿装在林子里荡秋千,只有那张小嘴是红红的。
请问,宋徽宗刚开始为什么不满意?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为什么又连声叫好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古时候,有一位的画师要考考他的三位徒弟,他让徒弟们在同样大小的纸上画骆驼,看谁画的多。结果是,纸上画骆驼最少的徒弟却受到了画师的称赞,想知道是为什么吗?下面我们就学习这个故事——《想别人没想到的》。
二、自读课文,粗知大意
1、自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认读词语,纠正读音。
(课件出示)
zhào luò tuo mián qǐ fú ruò
召集骆驼连绵不断起伏若隐若现
3、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召集:招呼集合在一起
连绵不断:绵,延续不断。文中指山峰一座连一座,不间断。
起伏:伏,低下去。文中指山峰有高有低。
若隐若现:若,如,像。隐,不显露。现,显露。文中指群山中的骆驼有时看得清楚,有时又看不清,看不清究竟有多少只
4、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然后用简练的语言叙述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课件出示填空练习)
故事的起因:(画师)要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经过:大徒弟(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的骆驼的头),小徒弟(画了一只骆驼从山中走出来,另一只骆驼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结果:(小徒弟)的画得到了画师的称赞。
三、讨论交流,领会内涵
故事的结果真让人感到意外,想知道为什么小徒弟的画能得到画师的称赞吗?
1、指名读大徒弟画的内容,你来帮大徒弟说一说绘画构思。
(要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尽可能多的骆驼,“我”的想法就是把骆驼画的小一点,这样就能在纸上多画骆驼了)
大徒弟的想法最简单,也是常人的想法
2、指名读二徒弟画的内容,他的想法好在哪?
(二徒弟的方法和大徒弟的相比,有一定的进步,他用骆驼的头来代表整个骆驼,这样他画的骆驼数就比大徒弟多了)
大徒弟和二徒弟究竟可以画多少只骆驼?
(无论大徒弟还是二徒弟,他们画的骆驼毕竟受到纸张的限制,骆驼的数量是有限的。)
他们俩的画法有什么缺陷?
(无论是画骆驼,还是画骆驼头,太麻烦,要花费很长时间)
3、那么,小徒弟画了什么,好在哪?指名读小徒弟画的内容。
(小徒弟只画了一只完整的骆驼和一只不完整的骆驼。)
读读画师说的话,你有哪些收获?
(小徒弟的办法之所以好,是因为他用有限的'两只骆驼代表了无限的可能,谁也说不清楚究竟有多少只骆驼,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小徒弟思考的角度和别人不一样,是想别人想不到的事。)
如果让你画,你想怎么样画?
(可以画许多骆驼的脚印……)
四、广泛思考,课外延伸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再来学一篇。
⑴<>
你从哪里看出这个人的画很有创意?他是怎么表现出香的?
⑵引言:关于赵佶皇帝以诗做画的故事还有许多,比较有名的还有这一篇。有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
下面四幅图,哪一幅最适合"深山藏古寺"的画面,为什么?
第一幅:一座深山前画着一座寺庙。(深山有古寺)
第二幅:一座深山(深山无古寺)
第三幅: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庙的一个角(深山露古寺)
第四幅:一座深山,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上,一个和尚挑着水(深山藏古寺)
下面,老师给大家留一个思考题:画风,你将怎样画呢?
总结道理: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平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板书
12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徒弟——用细笔画满
二徒弟——画许多头
小徒弟——只画山、一头骆驼——画师满意
(动脑、创新)
六、课堂练习
1、照样子,写词语。
密密麻麻:
若隐若现:
2、补充词语。
连绵()自()为()()大悟
情()禁若()若()惊()鸟
3、按要求写句子。
(1)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改成陈述句)
(2)少先队员应该助人为乐。(改成反问句)
(3)草地上开满花。(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