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案

《一座铜像》教案

时间:2023-04-03 23:11:16 收藏本文
《一座铜像》教案

《一座铜像》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座铜像》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座铜像》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9个“铜、塑、侵、药、迸、库、屹、览、瞻”。用自己熟悉的方法理解“迸跳”、“干涸”、“急中生智”、“瞻仰”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照样子写句子。能照样子用“凡是…都…”说一句话。

4、通过学习课文,知道于连是比利时的小英雄,学习小英雄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

重点难点:

1、理解词语“迸跳”、“干涸”、“急中生智”、“瞻仰”,并会使用“凡是……都……”。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于连所面临的情况的危急。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师:五百多年前,比利时有个小男孩叫于连,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塑造了这一座铜像。

2、出示课题24、一座铜像

3、集体读题。

4、学生质疑。

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交流:(预设答案:一座铜像是谁的像?为什么要给他塑像?)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完成填空。

(1)听录音

(2)完成填空

(3)交流,教师逐一出示答案。

(4)集体读

2、学习生字、词语。

(1)开小火车读生字

注意:“塑”读准平舌音,“迸”、“侵”不要读错。“瞻”是翘舌音。

(2)指导书写: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下“言”的第一横写在横中线。

(3)理解词语

迸跳:(联系上下文)本文指火星边向外便溅出,便向前跳跃。

干涸(联系上下文):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急中生智(联系课文内容):危急的时候,猛然想出了办法。

瞻仰(查字典):指恭敬地看。瞻:往前或往上看。仰:脸向上。

3、集体读词语。

课后小结

三、巩固

1、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是小于连用他的聪明才智保住了整个城市。

2、复习生字新词。

3、分四组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今天,跟孩子一起学习课文《一座铜像》,很开心也很感动。作为农村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他们的表现真的让我感动和兴奋。

这一课在培养孩子自主提问方面我引导得非常:

当我出示课题《一座铜像》后,我就引导孩子自主提问,孩子们,看到这个题目,从铜像你想到了些什么呢?把你的疑问提出来好吗?孩子们纷纷举手:

为什么会有一座铜像?这是谁的铜像?这座铜像在哪儿?这座铜像是什么样子的?

我就说,孩子们你们真棒,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在孩子阅读课文以后,我进行了朗读指导。

朗读第一段后,我引导孩子提问:在比利时是写的铜像的`什么?该怎样提问?孩子提问:铜像的位置在哪儿?“小男孩卷卷的头发”等内容是写的小男孩的什么?孩子提问:小男孩的样子怎样?读完“这就是比利时小英雄于连的塑像”后,我问看见“小英雄于连”你有什么疑问?孩子提问“为什么称他是小英雄?

当我在黑板上出示于连的名字,我向引导孩子提问:于连发现了什么问题?生自读解决问题,指名回答,师板书:燃烧的导火索,板书后,我引导孩子提问,如果于连是你,当你发现导火索燃烧时,你们心里有哪些问题呢?孩子纷纷提出:他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

问题环环相扣,精彩不断呈现。

《一座铜像》教案2

一、教材与学生分析:

本课选自于黑龙江省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科书第五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本课主要任务是通过对课文的学习,理解比利时人民把小英雄的铜像看作是独立精神象征的原因。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内容,掌握学习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真正达到通过学习课文得到学习方法,受到教育。

二、教学要求及目标:

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确定下面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运用边读边写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比利时人民把小英雄的雕像看作是独立精神的象征的原因,体会小英雄于廉的机智、勇敢与热爱祖国的好品质。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交流等形式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明白,一个人面对险情、不依靠他人,自主处理事情,是一种独立精神的表现。一个人需要有独立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需要有独立精神,文章主人公小于廉的行为正是这种独立精神的象征。

三、教学重难点:

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比利时人民把小英雄的铜像看作是独立精神的象征的原因。

学习小英雄于廉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好品质。

四、教学策略:

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增进师生交流。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

五、教学准备:

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七、教学流程与分析: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导入新课,播放图片,揭示课题后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了解事情发生的时代背景,从而对教学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拼音通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师在大屏幕中出示些词语(近义词),让学生辨别词语,看那些词语在这篇课文中出现过,来记忆词语,理解词语。

(三)理清层次,自选形式:

在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后,要求学生把课文分成三部分,为了让个性化的表达,提供列小标题、画课文结构图、加标点符号、用一个字等形式由学生自选项一种学习方式,(师利用大屏幕出示)在这环节教学中,教师应从期待某个的答案中走出来,珍视学生在独特的感爱,体验和理解下的独立表达。

(四)自读自悟,深入理解

在深入理解课文时,采用自读自悟开放引导的教学思想,把学生的自读感悟放在第一位,把教师的引导调控放在第二位。

学习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师出示小黑板(大屏幕 ……此处隐藏2161个字……平静的神色。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苏醒:昏迷后醒过来。本课指从乐曲的意境中清醒过来。

微波粼粼: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微弱:小而弱。

断断续续:时而中断,时而继续。

清秀:美丽而不俗气。

纯熟:指功夫深,非常熟练。

句段赏析

1、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这句说的是贝多芬散步于莱茵河畔一个小镇的幽静的小路上时听到了钢琴声。幽静,幽雅寂静,这里指小路十分偏僻、清静。一位世界著名的音乐家到各地旅行演出,还到小镇演出,可见他是生活在人民中间的。断断续续,时断时续,这里指琴声不连贯,说明弹琴人对所弹的曲子还不熟练,为下文多难弹啊作了铺垫。茅屋,屋顶用芦苇、稻草等物盖的房子,大多简陋矮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一家很贫苦。这么贫苦的家庭,这么酷爱音乐的穷人,而且弹的曲子正是他自己谱写的,因而贝多芬很受感动,不由地走近了茅屋。

2、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这是贝多芬走近茅屋时听到的兄妹俩的对话。多难弹啊和前面的断断续续照应。只听别人弹过几遍,表明姑娘面前没有琴谱,得靠自己记住曲子,为下文写她是个盲人作了铺垫。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说明姑娘知道贝多芬正在小镇演出,渴望听到贝多芬的琴声。是啊,表明哥哥对妹妹充满了同情与爱意。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可是一转,说明家境无法满足妹妹的要求。家里太穷了

与前面的茅屋照应。随便说说,在这里指妹妹能体谅哥哥的难处。尽管自己对听贝多芬亲自弹奏梦寐以求,但仍这么说,表明兄妹俩相互体贴,手足之情颇为感人。姑娘对音乐的酷爱以及兄妹俩的对话,深深地感动了贝多芬,于是贝多芬推门进屋。

3、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这是贝多芬走进屋后看到的情况。从微弱的烛光。男的正在做皮鞋、有架旧钢琴到很清秀的姑娘、可是眼睛瞎了,我们可以看出穷鞋匠家只有兄妹俩,而且靠哥哥做鞋度日。贝多芬看到这一切,一股同情心油然而生,特别是对那位酷爱音乐并且特别喜爱自己的曲子的盲姑娘。

4、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这是盲姑娘在听贝多芬弹自己刚才弹过的曲子时的神态、表情和语言。听得入了神,是指全神贯注地听,听得入迷了,表明贝多芬弹奏得非常好。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还懂音乐。纯熟,指功夫深,技术熟练。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这是盲姑娘激动的赞美声。一方面表明盲姑娘有较高的音乐素养,酷爱音乐,另一方面也表明贝多芬弹奏时充满了激情,很投人。弹得这样纯熟,对乐曲的感情又体会得这么深刻的,只有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因为盲姑娘知道这时候贝多芬正在小镇演出,所以立刻猜到了为自己演奏的一定是贝多芬。自己盼望已久的美好的愿望一下子实现了,使得盲姑娘非常激动,一连用了两个您字。贝多芬见这样一个穷孩子,可怜的双目失明的孩子,偏偏这么爱音乐,又这样懂音乐,从琴声中就能分辨出弹奏的人是自己,一下子在这里一个偏僻的小镇的一个穷人家里遇到了知音,因而心情非常激动,于是决定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5、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这是贝多芬即兴弹奏《月光曲》时的环境及贝多芬的神态、动作。风吹灭了蜡烛,屋里洒满月光。清幽,风景秀丽而幽静,在这里是凄清、幽静的意思。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给人以美的感受,并且这美盖过了茅屋里的贫困和凄凉。望了望,表明贝多芬对兄妹俩寄予深深的同情。这些都是贝多芬看到的实在的事物。此时此景,使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的然而爱好音乐的人们,就像这清幽的月光洒进茅屋一样。这样的联想自然使贝多芬按起琴键来。所弹曲子包含的思想内容,就是他此时此刻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

6、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这是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过程,其内容、意境、感情是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的。琴声是皮鞋匠听到的实在事物;盲姑娘脸上的表情,是皮鞋匠看到的实在事物。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是他听着琴声产生的联想。她仿佛也看到是他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而产生的联想。因为盲姑娘虽看不见,但她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所以她听得入神了。

7、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这是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皮鞋匠由曲子的内容、意境、情感所产生的联想。最初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音乐一定是舒缓的,朗读时也要平缓。继而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幽静被破坏了,音乐一定加强了且有了曲折,朗读时要由平缓滑向高昂。接着风起浪涌,宁静完全被破坏了,音乐一定是高昂激越的,因而朗读的语调也应是高昂的。

8、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兄妹俩很爱音乐,被美妙的琴声所吸引,这句话表面上是写兄妹俩,实际上也反衬出贝多芬的高超的演奏技巧。

课后题解

思考练习2

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因为贝多芬被盲姑娘酷爱音乐的精神所感动,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还懂音乐,从琴声中就能分辨出弹琴的人,他觉得他遇到了知音。所以贝多芬又弹了一曲。

思考练习3

(1)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看到这样的景象?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是他听到琴声产生的联想。

(2)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盲姑娘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她听得入神了。

教法建议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想一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创作出来的,把课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多读读,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阅读时可让学生分别画出两次为盲姑娘弹奏曲子的有关句、段,再指导学生抓住贝多芬开始在小路上散步,而后来飞奔回客店的原因。体会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学习第9自然段时,可与美术联系起来,可引导学生边看插图边想象课文中有关段落所描绘的情景,有条件的班级可适当播放《月光曲》,边听边想像,感受意境,体会贝多芬此时的情感,完成思考练习的第3题。学生的感受只能通过朗读来表达,因此一定要把握好朗读这一自然段的基调,时而轻柔时而激昂,形成鲜明的对比。

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让学生在理解的前提下,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利于迸发学生求异的火花。

《《一座铜像》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