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案

《一座铜像》教案3篇

时间:2023-04-03 23:11:15 收藏本文
《一座铜像》教案3篇

《一座铜像》教案3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座铜像》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座铜像》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能运用已知的方法理解词语意思,通过找近义词、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逬跳”、“干涸”、“急中生智”、“瞻仰”等词的意思。学习并照样子积累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为小男孩于连立铜像的原因。

3、能照样子写词语;能照样子能用“凡是……都……”说一句话。

4、知道于连是比利时的小英雄。颂扬小英雄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

5、能介绍一个看到过的雕塑,或者讲一个小英雄的故事。

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重点词的意思,并照样子写词。

2、通过朗读课文,感悟文章的中心,知道比利时人民塑造雕像的原因。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幻灯出示图片。

师:五百多年前,比利时有个小男孩叫于连,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塑造了这一座铜像。

2、出示课题(集体读题)

3、你能描述一下你看到的这座铜像吗?

4、幻灯出示学习课文相关内容。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听课文录音。

边听边想,文章写了小男孩一件什么事?(学生发言)

2、学习生字、词语。出示4个生字,“迸”、“涸”、“政”、“瞻”。要点:“迸”、“涸”要注意读音。“瞻”指导书写,并理解其意。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下列意思。“迸跳”、“干涸”、“急中生智”、“瞻仰”。

3、集体读字词。

三、学习课文,朗读感受。

1、轻声读课文。

思考:

(1)于连在广场上玩,他当时闻到什么?看到什么?

(2)情况十分危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3)他想出了什么办法灭掉了导火线上的`火花?针对上面这3个问题,请你划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2、指导有感情朗读这些语句。

3、体会小于连勇敢地拯救城市的全过程。(读课文第3节)

4、出示“又粗又长”词语,试试你的本事,再照样子写几个。又粗又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生交流。

6、出示句子。直到今天,凡是到比利时游览的人,都要去瞻仰这座铜像。理解句意。练习用“凡是……都……”说一句话。

7、有感情朗读,领悟中心。

8、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9、学习了课文之后,你觉得小于连可爱吗?比利时人民为什么要塑造铜像纪念他?

10、交流体会。

《一座铜像》教案2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读懂课文内容。

2、感受小于连的勇敢、机智和可爱。

3、学习评价人物。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挂图。

学生:搜集与故事相关的资料或图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引入,质疑激趣

1、出示画有铜像的挂图。观察人物,说说这个小男孩在干什么,他给你什么印象?

2、质疑。他是谁?为什么要撒尿?为什么要给他塑像……

3、揭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初步弄清质疑的问题。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读准生字字音。

(2)结合上下文理解生词,组内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教师相机指导理解词语的方法。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

4、再读课文,找出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指导读书,深入感悟

1、指导学习第1段。

(1)带着问题读书:这是一座怎样的铜像?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和描写这座铜像的?

(3)有感情地朗读第1段,读出对小于连的喜爱。

2、指导学习第2~3段。

(1)自由读第2~3段。边读边想,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从哪些地方看出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

(2)默读第2~3段,边默读边勾画出相关的句子:小于连面对危急情况心里想些什么?他又是怎么做的?

(3)谈谈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相机引导学生体会小于连的机智与勇敢。

(4)指导朗读。

(5)如果你是小于连,你会怎么做?有更好的办法吗?

3、指导学习第4段。

(1)带着对这个机智、勇敢的小男孩的喜爱和敬佩读最后一段。

(2)讨论:如果你来到这座铜像前,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四、总结全文,拓展迁移

1、分组讨论:你喜欢小于连吗?

2、全班交流。

3、古今中外还有许多像小于连那样机智勇敢的小英雄,课后搜集这类故事。用班队活动时间开一个故事会。

《月光曲》

月光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

课文可以分两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简单地介绍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这段的最后一句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

第二段(210自然段)详细地介绍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整个过程。这段是教学的重点段,训练重点就体现在这一段;抓住环境特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本段可分为三层,其中第二层(39段),写贝多芬走进茅屋里,为盲姑娘弹了两首曲子,这部分内容是文章的重点,同时也有一些使学生难理解的句子。首先介绍了当时的环境。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突出了月光的明亮。月光照进窗子来,驱走了茅屋里昏暗陈旧的景象。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寄予深深的同情。周围的环境是那么静,那么美;穷兄妹俩又是多么纯朴,多么可爱。贝多芬触景生情,激发了创作的激情。借着清幽的月光,贝多芬按起琴键,创作了《月光曲》。

关于《月光曲》的内容是借皮鞋匠的联系表达出来的。最初是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海面上的景象发生了变化。浪花一个连一个朝岸边涌过来,浪涛汹涌的大海,说 ……此处隐藏707个字……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这是贝多芬即兴弹奏《月光曲》时的环境及贝多芬的神态、动作。风吹灭了蜡烛,屋里洒满月光。清幽,风景秀丽而幽静,在这里是凄清、幽静的意思。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给人以美的感受,并且这美盖过了茅屋里的贫困和凄凉。望了望,表明贝多芬对兄妹俩寄予深深的同情。这些都是贝多芬看到的实在的事物。此时此景,使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的然而爱好音乐的人们,就像这清幽的月光洒进茅屋一样。这样的联想自然使贝多芬按起琴键来。所弹曲子包含的思想内容,就是他此时此刻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

6、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这是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过程,其内容、意境、感情是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的。琴声是皮鞋匠听到的实在事物;盲姑娘脸上的表情,是皮鞋匠看到的实在事物。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是他听着琴声产生的联想。她仿佛也看到是他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而产生的联想。因为盲姑娘虽看不见,但她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所以她听得入神了。

7、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这是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皮鞋匠由曲子的内容、意境、情感所产生的联想。最初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音乐一定是舒缓的,朗读时也要平缓。继而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幽静被破坏了,音乐一定加强了且有了曲折,朗读时要由平缓滑向高昂。接着风起浪涌,宁静完全被破坏了,音乐一定是高昂激越的,因而朗读的语调也应是高昂的。

8、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兄妹俩很爱音乐,被美妙的琴声所吸引,这句话表面上是写兄妹俩,实际上也反衬出贝多芬的高超的演奏技巧。

课后题解

思考练习2

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因为贝多芬被盲姑娘酷爱音乐的精神所感动,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还懂音乐,从琴声中就能分辨出弹琴的人,他觉得他遇到了知音。所以贝多芬又弹了一曲。

思考练习3

(1)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看到这样的景象?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是他听到琴声产生的联想。

(2)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盲姑娘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她听得入神了。

教法建议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想一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创作出来的,把课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多读读,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阅读时可让学生分别画出两次为盲姑娘弹奏曲子的有关句、段,再指导学生抓住贝多芬开始在小路上散步,而后来飞奔回客店的原因。体会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学习第9自然段时,可与美术联系起来,可引导学生边看插图边想象课文中有关段落所描绘的情景,有条件的班级可适当播放《月光曲》,边听边想像,感受意境,体会贝多芬此时的情感,完成思考练习的第3题。学生的感受只能通过朗读来表达,因此一定要把握好朗读这一自然段的基调,时而轻柔时而激昂,形成鲜明的对比。

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让学生在理解的前提下,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利于迸发学生求异的火花。

《一座铜像》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9个“铜、塑、侵、药、迸、库、屹、览、瞻”。用自己熟悉的方法理解“迸跳”、“干涸”、“急中生智”、“瞻仰”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照样子写句子。能照样子用“凡是…都…”说一句话。

4、通过学习课文,知道于连是比利时的小英雄,学习小英雄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

重点难点:

1、理解词语“迸跳”、“干涸”、“急中生智”、“瞻仰”,并会使用“凡是……都……”。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于连所面临的情况的危急。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师:五百多年前,比利时有个小男孩叫于连,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塑造了这一座铜像。

2、出示课题24、一座铜像

3、集体读题。

4、学生质疑。

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交流:(预设答案:一座铜像是谁的.像?为什么要给他塑像?)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完成填空。

(1)听录音

(2)完成填空

(3)交流,教师逐一出示答案。

(4)集体读

2、学习生字、词语。

(1)开小火车读生字

注意:“塑”读准平舌音,“迸”、“侵”不要读错。“瞻”是翘舌音。

(2)指导书写: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下“言”的第一横写在横中线。

(3)理解词语

迸跳:(联系上下文)本文指火星边向外便溅出,便向前跳跃。

干涸(联系上下文):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急中生智(联系课文内容):危急的时候,猛然想出了办法。

瞻仰(查字典):指恭敬地看。瞻:往前或往上看。仰:脸向上。

3、集体读词语。

课后小结

三、巩固

1、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是小于连用他的聪明才智保住了整个城市。

2、复习生字新词。

3、分四组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今天,跟孩子一起学习课文《一座铜像》,很开心也很感动。作为农村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他们的表现真的让我感动和兴奋。

这一课在培养孩子自主提问方面我引导得非常:

当我出示课题《一座铜像》后,我就引导孩子自主提问,孩子们,看到这个题目,从铜像你想到了些什么呢?把你的疑问提出来好吗?孩子们纷纷举手:

为什么会有一座铜像?这是谁的铜像?这座铜像在哪儿?这座铜像是什么样子的?

我就说,孩子们你们真棒,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在孩子阅读课文以后,我进行了朗读指导。

朗读第一段后,我引导孩子提问:在比利时是写的铜像的什么?该怎样提问?孩子提问:铜像的位置在哪儿?“小男孩卷卷的头发”等内容是写的小男孩的什么?孩子提问:小男孩的样子怎样?读完“这就是比利时小英雄于连的塑像”后,我问看见“小英雄于连”你有什么疑问?孩子提问“为什么称他是小英雄?

当我在黑板上出示于连的名字,我向引导孩子提问:于连发现了什么问题?生自读解决问题,指名回答,师板书:燃烧的导火索,板书后,我引导孩子提问,如果于连是你,当你发现导火索燃烧时,你们心里有哪些问题呢?孩子纷纷提出:他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

问题环环相扣,精彩不断呈现。

《《一座铜像》教案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