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案

秋思的教案

时间:2023-03-08 00:06:57 收藏本文
秋思的教案

秋思的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秋思的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秋思的教案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① 美读诗歌,想象诗歌中的画面,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形象美、情感美.这也是教学重点

②初步掌握诗歌欣赏的一般方法,并运用此方法自学一首诗歌.这也是教学难点

③背诵诗歌.

2. 过程与方法:

①朗读法.

“教学千法读为先”,“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本节课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气氛,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悟诗文描景绘物的美和作者寄寓其中的情。

②启发式、合作探究式、联想法.

这两首作品,语言清淡而意境悠远深邃,因此理解内容及欣赏意境上,都在教学设计上重视设置情景、抛出问题,以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探究为主,展开联想,老师只做一点启发和点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中国古诗这颗璀璨明珠的热爱,自觉走进诗歌的殿堂,进而培养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

【教学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①课前预习指导:

布置学生到图书馆或上网收集关于白居易和马致远的生平的简介及.写作背景资料搜集。

(学生自己收集,能激发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也能够缩减与诗人间的情感距离,填补诗中由于语言表达形式的限制而形成的许多空白,助于学生准确理解诗歌内容,展开联想的翅膀)

②老师收集、整理与本课相关的图片、背景音乐等,并制成.课件

【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

前几天课我们跟着朱自清先生一起去欣赏了江南春天的美景,伴着老舍先生一同去感受了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今天我们将穿越时空,去1180年前的西子湖畔看看,和唐朝诗人白居易一起去领略早春西湖特有的美景,去找寻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原因,来感受一下这季节更换时乍见的喜悦。

(.课件:配乐欣赏西湖富有早春特佂的美景)

②整体感知诗文(朗读法)

(1)自由朗读.

现代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一种幸福,现在我们就来享受这种幸福。同学们自由的大声朗读。(老师请同学读两个易读错的字:没马蹄 mò 白沙堤dī)

(2)听诗朗颂.

学生听范读时老师作要求,拿起笔在诗中标出重读、停顿

(3)模仿齐读。

请同学们模仿齐读本诗,读完后同学们进行自评,老师进行总评:诗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思想感情,我们朗读时,要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学们刚才朗读时重读、停顿、语速读得都不错但感情不饱满,或者没有感情,这是因为对文章内容没有深入了解,下面我们就审美的眼光来观照课文,理解诗文的内容,想象画面。

③理解内容,想象画面.

(1) 老师引导同学们理解几个重点词:

初平 云脚低 渐欲 才能 没马蹄

(不求字字句句统一答案,为学生欣赏诗歌提供想像的空间)

(2) 在理解诗歌内容基础上,想像诗中画面.

一 提供参考的方法:(联想法)

A.勾勒形态

B.染上色彩

C.使画面动起来

D.让画面更鲜艳、更逼真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出来

二 设置情境,播放<>的古筝曲,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中。

④欣赏诗歌,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形象美、情感美.(启发式、合作探究式)

A齐读全诗,找一找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描写的(春)

B围绕诗眼“春”,诗中勾画了哪些早春特有的景物(水、云、莺、燕、花、草等)

C通过对这些春景的描绘,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抒发了作者恬静、闲适之情)

D朗读诗歌,体会其中的喜悦和恬静之情

E诗中的春景本是一些零散的片断,诗人如何把它们组合成一幅幅流畅的画面?

(诗人落足在一个“行”上,从全湖一个标志性建筑孤山寺写起,以最爱的白沙堤为终点采用“游踪”的手法组织画面,诗歌结构严密)

F古诗的炼字.分小组议一议诗中哪些字或哪些词用得妙,简单的说明原因。

学生较容易的.赏析出初平、早莺、新燕、浅草、处处、谁家

也许会忽略“最爱湖东行”中“最”的赏析

老师讲这个典故:有一次,白居易从孤山寺饮酒归來,在堤上走着走着,不觉诗兴大发,当即吟成了一首这首"钱塘湖春行",这时,有一個老婆婆也在白沙堤上看风景,白居易就走上前去,对老婆婆說:“我刚才做了一首詩,念给你听听,好不好?”于是就把这首诗吟颂了一遍.

老婆婆听后说道:“这诗好啊!”,之后提了一个建议,能否把“我爱湖东行不足”中的“我”字换成“最”因为白沙堤不是只你一人最爱,这也是我们全杭州的最爱,这样就吟出了许多人的心思了。

⑤引导同学们研讨归纳欣赏诗歌一般的方法

一、抓诗眼

二、寻景物。(根据“诗眼”,寻读诗歌中的景物,想像诗中画面)

三、悟诗情。(根据诗中的景物,体会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与诗人同悲共喜。)

⑥运用刚才归纳的诗歌欣赏方法自学《天净沙·秋思》

A.在交流中学生应该较容易的找到诗眼“秋思“二字,能够从曲中的景物感受到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

B.可能会对“小桥流水人家”是否与这里的悲凉气氛相符产生争议,老师鼓励同学们各抒已见,最后作.总结:用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这种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意境更为悲凉。

C.对于“想像曲中的画面,体会曲中情感。”这个环节提供一幅与<>内容相同的一幅画,配上低沉的埙这种音乐,请一位同学根据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同,发挥联想和想像,来描述这个画面,其它同学随他的描述来体悟诗情。

⑦尝试当堂背颂这两首古诗。

⑧结束语:

同学们,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如果把文学比作连绵的群山,那诗歌就是群山之峰。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文化已经浸透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我们有令我们骄傲的唐诗、宋词、元曲,赏析并能背颂这之中一些优秀的诗歌,能陶冶情操,纯净心灵、提高文学养修。虽然刚学的两首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现在我们初步掌握诗歌欣赏的一般方法,我国的诗歌作品辉煌灿烂,光彩夺目,我们可用此法去自学一些名篇,继承发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我们有着 ……此处隐藏24389个字……>2、举行吟读比赛,看谁读得好,并进行分析点评。

3、展开想象,在小组内交流,将整首诗改写成散文形式。

明确: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就全都不同了,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随着军营的号角声响起,四面传来战马嘶鸣的声音。像千里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烟雾弥漫中,落日朦胧,只见四野荒漠,一座孤城紧紧关闭着。空对愁酒一杯,离家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羌笛的声音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将军和征人们不能入寐,他们都愁白了头发,流下伤心眼泪。

【欣意境,品特色】

品析鉴赏词的上阕与下阕,了解范仲淹的生平,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思想,通过对具体字词的品析,体悟豪放派词作的特点。

明确:

1、品词的上阕

公元1040年正月,西夏李元昊集中十万兵马,发动了大规模的三川口战役,目标直指延州。李元昊利用突击战术,攻下了延州北边的金明寨,活捉了宋将李士彬。随后又击败了为延州解围的宋将范雍,围攻延州七天七夜,这时,不期而至的大雪纷纷而降,李元昊因粮草难以为继无奈撤军,延州的险些失守,震动了朝野,上下顿时惊慌失措,在这危急江山社稷的关键时刻,范仲淹主动请缨,以时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的身份,兼延州知府,于公元1040年8月,坐镇此军事要塞,当时西夏初立,气焰炽盛,锋芒正锐,而宋朝西部边塞一线,支离破碎,人心涣散,范仲淹到延州后,立即对边政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宋史范仲淹传记载范仲淹到来之后,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迅速改变了边军腐败的局面,军心为之一振,边民们都说,“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在日夜加紧训练,整肃军队的同时,范仲淹下令招募流亡边民,修山寨,定堡障,既加固了边塞防线,又使延州大批流亡无着的羌汉民众相继归业,生活有了基本的保障,有了备战的需要,他下令在嘉岭山北麓,沿河之滨,凿了一口深井,被后人称为范公井,而且还在嘉岭山顶,修建了瞭望台,在石壁上凿刻了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几个大字,以示镇守边关的雄心,这一系列巩固边防之措施,快速扭转了战争颓丧的局势。

整个上阕主要是写景,景物总体的特点是“异”,“异”的意思是延州秋季和内陆大不相同,有哪些不同呢?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作者的所在地,当时的延州,是西北边地,是防御西夏进攻的军事重镇,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的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陆大不相同的风光,

“衡阳雁去无留意”,大雁是候鸟,每逢秋天,北方的大雁就要飞向南方过冬。古代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王象之的《舆地纪胜》一书就有这种记载,“或曰雁不过衡阳,或曰风逝如雁之回”,所以王勃说,“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范仲淹此时更是触景生情,塞外的气候是如此的寒冷,大雁展翅向南方奋力飞去,毫无留恋之意,也是暗示大雁走了,家信难通,无法传递消息,所以一到秋天,边境就是一片寒风萧瑟,满目荒凉的景象。

“四面边声连角起”,所谓的边声,是指带有边境特色的声响,风声,雨声,人声,马嘶,种。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悲凉,凄婉,四面回荡。

“千嶂里”描绘出延州处在层层山岭环抱之中的'画面,长烟落日,就使人联想到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现了塞外雄奇壮阔的风光,

“孤城闭”三个字,立刻让人感受到这种在充满了肃杀之气战地前沿,戒备森严,隐隐流露出边境的紧张气氛。

2、品词的下阕

词的下阕主要是抒情,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

王昌龄在从军行中写过“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以笛声来渲染出征战士的思乡之情,苍凉的边塞,对戍守的将士来说,真是欲留不忍,欲归不能,而沉浸在思乡的悲哀之中,

“浊酒一杯家万里“,时近黄昏,城门早已紧闭,白发老将喝着浊酒,真是凄清孤寂,没有身临其境的人,真是很难品出其中的滋味,这里的一杯与万里,紧密的相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而作者内心的忧虑,也就不言而喻了,但是作为边镇的守将,又怎么能只眷恋于家人乡亲,而忘记国家的重托呢?

“燕然未勒归无计”,一位边镇守将战功未立,敌人未灭,何以报国,所以又流露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雄心壮志,这里词人以借古书怀的手法,引用东汉将领窦宪追击北单于的典故,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两汉时代与匈奴长期交战,卫青霍去病相聚大举北伐,北疆之患仍绵延不绝,公元89年夏天,窦宪、耿秉率大军和北单于在稽洛山展开战斗,大胜敌军。追赶北匈奴各部,到达和渠北醍海,出塞外三千多里,俘获败军不计其数,之后,窦宪登上燕然山,受命中护军班固刻石记功,由于国难家仇交织萦绕,作者是彻夜难眠,在这个时候耳听得羌笛悠扬,眼见霜落满地,更使人感到悲壮而又苍凉,这种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在当时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流露出作者壮志未酬的复杂心情。

“将军白发征夫泪”,在浓郁的抑愤中,表达了将士们的沉重心声,北宋的戍边将士,终年累月转战在荒漠的边疆,战争之残忍,生活之艰辛,使将军平添白发,士卒热泪纵横,读了以后真让人,苍凉悲壮,慷慨生哀。

3、了解范仲淹的声望及文学造诣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范仲淹,字希文,是北宋的名臣,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范仲淹少年的时候,家境清贫但勤奋好学,当秀才的时候,就常以天下为己任,他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有一次被贬了之后,诗友梅尧臣寄了一首《灵乌赋》给范仲淹,并说,他在朝中屡次直言,都被当做乌鸦不祥的叫声,愿他拴紧舌头,锁住嘴唇,除了吃喝之外,只管翱翔高飞,范仲淹立即就回答了一首《灵乌赋》,回复说,不管人们怎样厌恶乌鸦的哑哑之声,我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宋仁宗时,范仲淹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梳,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徭役,宋仁宗采纳了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这也成为后来王安石变法的前奏,可惜不久,就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继续,但他对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史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间,范仲淹倡导的先忧后乐的思想,已成为中华文明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公元1052年范仲淹带病赴颍州就任,在途中溘然长逝,范仲淹死讯传开之后,朝野上下是一片哀痛,西夏甘凉等地的少数民族人民,都成百成千的聚众举哀,连日斋戒,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老百姓纷纷的为他建祠画像,人们来到祠堂,象死去亲人一样的痛哭哀悼。

据历史资料记载,范仲淹在戍边期间,写下了一组渔家傲的词,而且每一首都是以塞下秋来开头,但是很可惜的是其余的几首都散失了,只有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一首留传了下来,这首词开阔了词的境界,是词风上的一大变化,我们知道,词从五代后唐以来,追求旖丽香艳,表现范围十分的狭窄,而范仲淹的渔家傲摆脱了旧有词风的束缚,继承了唐朝边塞诗派雄浑豪放的传统,把描写范围扩展到了边塞的战斗生活,为北宋词坛孕育了苏轼,辛弃疾这样的豪放词派打下了基础。

《秋思的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