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求平均数》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求平均数》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求平均数》教案1师:(看着生2)你能给你的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
(由于平时有渗透过这种方法,生2很自然地说出是“移多补少”)
师板书:算术法 移多补少法
师小结:刚才生1和生2分别用算术法和移多补少法求出了第一组的平均数是83,那有谁求出第二组的平均数了?
(生摇头,大胆学生说:除不尽的`)
师:(乘机)那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生:用我们学过的“估算”
师:好,那你们试试吧!(指1名板演)
板书:(78+83+82+83)/4~81
师:从两组平均数83和81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第一组平均数大,所以还是第一组总体水平好一些。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师:第一组的83表示什么?你怎么理解“83”这个数?
(引导学生明白:“83”是个“虚数”,第一组的83不表示每人真跳了83下,有可能小于83,有可能大于83,还有可能等于83。)
师:通过刚刚的情景,当人数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时,是谁帮助了咱们?(平均数),那你想对“平均数”说什么心里话?
生(自由发言)生1:平均数,你真厉害,使不公平的事变公平了。
生2:平均数,因为有了你,世界上才会太平
4、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师:在平时生活中,你们见过平均数吗?
生举例:统计考试成绩需要平均数;平均每月用电量;节目比赛打分用到平均数。
(三)、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1、多媒体呈现:下面是某县1999—20xx年家庭电脑拥有量的统计图。
图略:1999年350台,20xx年600台,20xx年1000台,20xx年1600台,20xx年2500台
(1) 求出这五年来,平均每年拥有电脑多少台?
(出现算术法和移多补少法两种方法)
(2) 估计一下,到20xx年这个县的家庭电脑拥有量是多少?为什么?
(3) 从图上你还知道些什么?
2、多媒体呈现一幅统计图,内容为:小刚家每个季度用水分别是16吨、24吨、36吨、27吨
师:请你帮他算一算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应该选择哪个算式?
(1)(16+24+36+27)/4
(2)(16+24+36+27)/12
(3)(16+24+36+27)/365
a、生举手表决
b、辩论交流得出正确答案(2)
c、师生小结:计算平均数时,得从问题出发去选择正确的总数和总份数后,再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四)、总结评价,提高认识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你觉得这些知识对你以后生活或学习有什么影响或作用?
板书设计
求平均数(算术法 移多补少法)
第一组:(82+86+81)/3=83 第二组:(78+83+82+83)/4~81
当人数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时,我们就得看“平均数”。
“平均数”是个“虚数”(大于平均数 ;小于平均数 ; 等于平均数)“平均数”可用来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求平均数》教案2总课时:4课时使用人:
备课时间:第十五周上课时间:第十六周
第4课时:8、3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根据给定信息,会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会进行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
过程与方法: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使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相互间合作交流,让所有学生都有所获,共同发展。
教学重点: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教学难点:按键顺序
教学准备:同种规格的计算器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5分钟,学生遇到困难,亟待解决)
内容:展示引例:20xx年第一季度我国各地区农村家庭平均每人现金收入情况表:(单位:元)
北京1692.2上海3075.6天津1254.5河北584.4
山西420.5内蒙古596.2辽宁875.4吉林705.5
黑龙江746.8江苏1354.2浙江1891.1安徽520.6
福建972.2江西575.1山东831.9河南426.3
湖北582.2湖南685.7广东1065.5广西554.6
海南699.3重庆523.2四川538.4贵州316.4
云南411.6西藏254.4陕西441.0甘肃328.4
青海337.8宁夏458.1新疆340.3
请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在计算过程中,你体会到什么困难吗?
显然,当一组数据比较大且比较多时,用笔计算平均数较麻烦,因此,需要一个帮手—计算器,这节课就来学习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15分钟,小组合作交流)
内容:学生分组(拿同类型计算器的`同学分在一起)活动探究,看哪个小组做得好:
(1)估计一下自己课桌的宽度,并将各组员的估计结果统计出来(精确0.1厘米)。
(2)用计算器求出估计结果的平均值,你是怎么做的?与同伴交流。
在学生分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全班总结交流不同类型的计算器求平均数的一般步骤,教师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进行评价。
(3)用尺子量一量课桌的宽度,看看大家估计的结果怎么样。
各组派代表谈谈本组估计结果的准确度,对准确度较高的小组进行表扬,并评为优秀小组以资鼓励。
第三环节:运用提高(15分钟,教师引导,全班交流)
内容:1.利用计算器计算下列数据的平均数:
12.8,12.9,13.4,13.0,14.1,13.5,12.7,12.4,13.9,13.8,14.3,13.2,13.5。
2.观察下图1,利用计算器计算上海东方大鲨鱼篮球队队员的平均年龄。
3.英语老师布置了10道选择题作为课堂练习,小丽将全班同学的解题情况绘成了条形统计图,见下图2。根据图表,求平均每个学生做对了几道题?
……此处隐藏17807个字……法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材用象形统计图呈现了每名同学收集到的矿泉水瓶的数量,通过“移多补少”的方式使学生知道求平均数的过程。整个探究过程,师生从具体直观的实物矿泉水瓶过渡到抽象的数,学生的思维仍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转折时期,仍需要依据实际经验或借助具体形象,通过下定义的方式获得概念。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例1时,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实践操作以及多媒体动态演示,把概念的关键性和认知结构相联系,使学生掌握概念。
2.针对四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有求知欲望,具有一定的探索意识的特点,在教学时,学生将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3.教师以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生活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数学信息,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尝试独立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讲故事,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唐僧师徒四人在西天取经途中发生的故事。(课件出示)有一天,孙悟空摘了一些又大又红的桃,猪八戒抢着分了起来,分给孙悟空2个,师傅3个,沙和尚3个,自己4个。同学们,你对猪八戒的分法有什么看法呢?(这样分不公平)
(1)提问:那么怎样分才公平呢?(把这些桃合起来再平均分,每人3个)
(2)指名汇报分法。
生1:4比2多2,从4中拿出1给2,则每份都是3。
生2:把这些桃放在一起,再重新平均分。
师:大家看,现在就公平了,平均每人分得3个桃。这个“3”在数学上就叫2、3、3、4这一组数的平均数。在生活中经常要用到平均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会平均数。(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故事情境中引入学会内容,不仅激起了学生学会平均数的兴趣,而且为一节课的顺利进行创设了良好的开头。
⊙自主探究,理解新知
1.教学例1。(课件出示主题图)
(1)提问:他们4人收集的矿泉水瓶一样多吗?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强调:假设每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同样多)
(2)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才能使他们4人收集的矿泉水瓶一样多?
学生操作:拿出小棒,一根小棒代替一个矿泉水瓶,先按每个人收集的个数摆放,再动脑想、动手操作,使4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同样多。
(3)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师:为什么要把小明的2个移给小亮,小红的一个移给小兰呢?(因为小明收集得最多,把多的移出来补给少的')
(4)老师边演示边小结。
我们通过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同样多,这种方法就是“移多补少法”。用这种方法可以求出他们4人平均每人收集的矿泉水瓶的个数。
2.提问:除了这种方法,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先把4个数合起来,再平均分)
小结:“合”就是求出4人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分”就是把收集的矿泉水瓶的总数再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先求出矿泉水瓶的总个数,再除以4)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移一移、画一画、算一算,从感官上理解平均数的由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3.总结算法。
(1)提问:同学们能根据这个想法写出算式吗?
(师生共同完成板书)
(14+12+11+15)÷4
=52÷4
=13
(2)分析算式:我们把“14+12+11+15”的和称为总数量,“4”称为总份数,“13”就是平均数,也就是平均每人收集的个数。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关系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小结:我们可以利用“移多补少”的方式来求平均数,还可以用“先合后分”的方式来求平均数,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同时,还要学会根据题目中数据的特点灵活选择算法,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设计意图:给学生营造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会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
《求平均数》教案14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会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投影显示第13页的复习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1)这题要求的是什么?(2)必须要知道什么?(3)怎样列式解答?
计算的结果能说明什么问题?它有什么用?
思考:全班同学上美术课每个人都带了些“橡皮泥”做手工用,为了使大家都拥有有等量的“橡皮泥”,我们该用什么办法把我们手中的“橡皮泥”平均一下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求平均数(板书课题)
二、探索研究
小组合作讨论:研究例1。
1、观察比较:例1与复习题有什么相同处与不同处?
2、思考并回答:
(1)这题求的是什么的平均数?
(2)必须要知道什么?
(3)你会解答这道题吗?
(先让学生分小组试着做一做,再选几名学生代表,讲一讲他们是怎样做的,老师将学生说的解题过程板书出来后集体订正)
①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28+33+23=84(个)
②全班一共有多少人?10+11+9=30(人)
③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84÷30=2.8(个)
列成综合算式是
(28+33+23)÷(10+11+9)=2.8(个)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8个。
小组合作学习:研究例2。
1、观察比较:例1与例2的条件与问题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思考并解答:你能联系例1的解题思路计算出这题的结果吗?
放手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再讲一讲是怎样做的,老师将学生说的解题过程板书出来,使学生明白:条件与与问题不同,计算方法和步骤也就不同,最后集体订正。
①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2.5×12+3×11+3.2×10=95(个)
②全班一共有多少人?12+11+10=33(人)
③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95÷33≈2.9(个)
列成综合算式是:
(2.5×12+3×11+3.2×10)÷(12+11+10)
=95÷33
≈2.9(个)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9个。
三、课堂实践
做教材第14页的“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堂作业
1、练习三的第2题。
2、练习三的第1、3、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