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塞腰鼓》的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安塞腰鼓》的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安塞腰鼓》的教案1[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以朗读教学带动学生从不同层面去理解、欣赏课文是本设计的特点。本文因其独特的句式特点而极具音乐美,同时还有丰富的画面美,以及充塞于全文的力量美。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文章之美,掌握基本的朗读方法。
教学步骤:
一、齐读、正音。(读音准)
1、首先不作任何提示,让学生齐读全文(课前有常规的预习)。
2、纠正学生误读的字音(主要有学生完成),并强调一些新词汇的读音。
瞳仁恬静晦暗羁绊蓦然冗杂戛然磅礴亢奋
二、读出音乐美
1、学生自我评议:刚才齐读课文时所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地说,教师先不作评议。
2、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带。要求学生带着刚才评议的问题去听,并根据录音在文中作一些标记,如节奏、重音等。
3、对比评议:将自己的朗诵与录音带中的朗诵进行比较,发现他人长处。
朗读指导: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接下来就是要读准节奏。要读准节奏,必须注意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还要分析课文的句式特点。句式特点存在着明显的文体差异,如散文、古体诗、词、赋、现代诗等皆有着明显的节奏特点。同时,在同一种文体中,不同的文章其节奏也有较大的差异,尤其是散文。本文以短句为主,因而节奏较快。读准节奏以后还要注意音的轻重,这样才会产生抑扬顿挫的效果。
4、分节朗读学习,学习重点:节奏、重音。
5、齐读全文,注意音准、节奏、重音。
6、跟读:跟录音带齐读全文。
7、学生自由朗读。
三、读出画面美
朗读指导:朗读水平若要向高层次发展,必须深钻课文,才能身临其境,进而读出文章的画面美。
1、寻找本文主体画面的构成因素。
黄土高原(厚实、大气)、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热情、充满力量)、腰鼓(灵动而热烈的陕北打击乐器)
2、分析全文画面的构成。
以打击腰鼓的不同过程为主,穿插一些想象的画面(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等)、陕北农民的生活画面、黄土高原与江南的对比画面等。
3、播放腰鼓表演的.录象片段。很多地方的学生都没有见过这种画面,搜集并播放一点腰鼓表演的画面十分必要。
4、自由朗读(也可以分小组),力求进入课文情景,读出文中的画面美。
5、教师示范(选部分段落)。
6、全班齐读。在节奏、重音的基础上,力求读出画面美。
四、读出力量美
1、讨论:本文的主旨。让学生的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各抒己见。
尽管本文的主旨不是很容易达到统一,但有些因素却是很明朗的:表现了腰鼓这种民间舞蹈的震撼力,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蓬勃的生命力量。此外,作者仿佛还向我们暗示了西北这块土地所蕴涵的潜力。
2、播放配乐朗诵带,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力量美。
3、学生齐读。力求读出本文所特有的阳刚之美。
这里也可以反复指导一下。
五、积累
1、将自己喜欢的句、段摘录下来。
2、在摘录的句、段中再作选择,背诵下来(不强求)。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指导学生品析、积累精美的语言是本设计的特点。本文的句式和修辞都可以给学生提供许多学习的范例。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积累习惯,并教给学生一些积累的方法,并学会做一些品析式的积累。
教学步骤: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正音。通过朗读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解决音准问题。
2、听配乐朗诵(或教师范读),把握节奏和语音的轻重。
3、自由朗读,练习节奏和语音的轻重。
4、齐读全文,在节奏和语音轻重的基础上,力求读出本文的阳刚之美。
二、局部雕琢、品味语言
1、分组研读课文,找出本文在句式和修辞方面的特点。
本文短句多、感叹句多、排比句多。这些特点皆因特殊的写作对象所决定,因为安塞腰鼓充满了力量之美,能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有条件的话,可以播放一段腰鼓表演的录象,对学生理解课文会有所帮助。
2、语言品析。从句式和修辞的角度各找一处自己最喜欢的例句,并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多让一些学生发言,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若学生品析有困难,教师可作一些示范。语言品析应在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范围内进行,不要随意拔高。
三、分类积累、巩固品析
按照前面学习的品析的方法,将课文中有代表性的句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摘抄,并力所能及地写一点赏析的文字。可从以下方面去摘录:
1、美词(含新词汇)。2、词语排比。3、句子排比。4、段落排比。5、比喻句。6、对比句。7、叠词句等。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读写互动是本设计的特点。在写作实践中,学生可以感知为文之不易,从而刺激理解课文的热情;通过课文的学习,掌握一定的方法,再进行类似题材的写作,学生的作文质量必然会有所突破。
教学步骤:
一、看录象写作文(课前不作任何预习)。
播放一段腰鼓表演的录象(最好是在黄土高原上表演的),然后让学生进行课堂写作。要求:尽量再现看到的画面;有适当的想象的画面;1520分钟完成;300字左右。
二、对比研读。
1、请学生代表展示自己的现场作文。
2、对照《安塞腰鼓》的配乐朗诵,看课文。
3、仔细阅读课文,将自己的作文与刘成章的《安塞腰鼓》进行比较。
4、畅谈比较结果。
布置第二课时前的作业:《安塞腰鼓》美在何处?
三、品《安塞腰鼓》之美
1、交流课前所做的作业。
语言美(音乐美)、画面美、力量美等
2、学一点写作技巧。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从文中学一点可资借鉴的写作技巧。强调:语言是外壳,深入了解被写作的对象是关键,同时还要有丰富的想象。
四、延伸写作。
播放一段其它类型的精彩的舞蹈录象,让学生根据所看录象进行写作,注意借鉴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中的一些写法。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扩读材料
《三国演义》第五回(节选)
罗贯中
王匡将军马列成阵势,勒马门旗下看时,见吕布出阵: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 ……此处隐藏25637个字……体会文中表现出来的生命中奔腾的力量和阳刚之美。
(2)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感的语言。
2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课文对生命的.热烈赞美,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律动和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3 过程与方法
深入诵读课文,运用多媒体课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加深对生命的思考认识。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能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
教学方法
1、多媒体助学。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让学生形象感知的同时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拓宽课堂的广度。
2 、诵读导学 。指导学生从朗读中感受音美、形美、意美。又从更深的感悟中,准确掌握朗读的语速、停顿、重音,更能传情达意。
3、讨论合作学习与点拨结合。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安塞腰鼓》的教案15教学设想: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或现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本课我采用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朗读课文、介绍背景资料;第二课时,重点语句赏析。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语言的魅力和安塞腰鼓带给人们心灵的震撼。介绍安塞腰鼓的有关资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了解陕西的风土人情。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描写了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文中语言铿锵有力、句式变化多样、修辞手法多样化、感情激烈奔涌。
教学内容和步骤: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文章的语言和感情。
2、 让学生走出课本,了解黄土高原上的风土人情。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俗话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今天我们就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感情充沛,有激情)。
三、学生读。
a) 现在请大家带感情自由朗读课文。
注意: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要放声朗读。
b) 刚才我范读了课文,大家也自由朗读了课文,现在请大家齐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读出气势来。
(在朗读过程中不要给学生压力,让学生尽情地欣赏、品味文章)。
四、重难点解决:
1、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把生字词勾画出来.借助《现代汉语词典》注音并解释。教师针对共性的问题全班予以订正。
2、教师播放录音,要求学生—边跟读—边在课本上用符号记录轻重音、音量、语速、语气和语调。
3、讨论本文的感情基调及朗读技巧。
文章气势恢宏.句子铿锵激越,表现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朗读时要注意节奏的变化,要有豪情、音韵铿锵有力,细节方面注意摹仿录音,把握轻重音、音量、语速、语气和语调的变化。
4、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本文描述了,一次看安塞腰鼓的过程,文章由此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从“—群茂腾腾的后生”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表演前;第二部分从“但是”到“声,成了茫茫一片……”是表演中;第三戛然而止的时候“到”耳畔是—片渺远的鸡啼”,是表演后。
6、如果用—个字来概括第—部分和第三部分的话,你会用哪个字?
用“静”。
7、两部分的“静”有没有不同?
第—部分侧重于人的安静,第二部分侧重于声音的寂静。
8、这两部分对第二部分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呢?
以动衬静,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与第—部分形成前后呼应。
9、当你朗读第二部分时,你有怎样的感受?可否用文中的—个词概括?
亢奋、惊心动魄、震憾都可。
10、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学生作答,教师予以点评。引导学生往两方面考虑:—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修辞方法。
11、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子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试分别举例说明这种写法,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起什么作用。
12、再次朗读,体会文章的`气势和情感。
13、“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几次,有何表达作用?
反复出现了四次,形成了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和情绪向高潮发展。
14、我们在朗读中感受到了作者深深的情味,燃烧的热情,你怎样理解“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15、“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这句话包含了怎样的意思?
五、总结、扩展:
我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了作者刘成章浓厚的黄土高原情结。他认为自己的散文创作是黄土地的赐予。正如作者所说:“我生长在陕北的山沟……我想让我的散文向信天游靠拢。”“刘成章的散文从“我”落笔,以自己亲身的体验、血肉的感情、火热的心肠,捧起生活中激情的浪花,你能感受到他对人生的反思,对社会的理解,一种独到的感受,一瞬间即逝的灵感,一种哲理,一层诗意。”
六、布置作业:
1.写一篇心得,二三百字即可。
2.背诵你认为写好的句子、段落。
教学后记:
通过学生在课堂上踊跃的发言和认真听讲,我认为本课我的两个教学目标都已达到:
1、学生认真朗读了课文,在朗读中品味了文章铿锵有力的语言和激烈喷涌的感情。
2、学生了解了课本以外的知识,了解陕西的风土人情。而且效果很好。学生对浙江以外的世界了解的实在太少,因此对于外界的事物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当告诉学生陕西的风土人情时,往日吵闹的教室一片寂静,学生都在静静地、认真地听着,并且不时还做些记录。课后还到办公室询问一些关于黄土高原的故事。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语文课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还可以给学生介绍课本以外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泱泱中华、大千世界学生都可以尽情地徜徉,尽情地领略,使贫乏的内心世界变得充实、丰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