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农耕时代的手工业》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教案1课标要求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我国古代冶炼、纺织、陶瓷业发展的基本情况;通过梳理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历程及分析公私手工业的消长,培养学生归纳概括以及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梳理归纳手工业的发展演变进程;通过具体史实引导学生归纳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掌握中华民族高超的手工业技艺,以及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和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金属冶炼术的进步
1.青铜冶炼技术
商代青铜铸造技术已比较成熟,数量多,种类齐备,使用广泛,技艺精湛。
2.钢铁冶炼技术
(1)产生:春秋时期开始冶铁和使用铁器,发明了冶炼生铁和块炼钢的技术。
(2)炼钢技术的演变:春秋时期是块炼钢,南北朝时期发明了更先进的灌钢法。
3.冶铁燃料的进步
(1)汉代开始用煤冶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
(2)北宋时,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
(3)南宋末年,我国开始使用焦炭冶铁,明朝流行开来。
深化拓展
想一想:为什么把夏商周时期称作“青铜时代”?
提示: 青铜时代,是指人类社会已经发明和制造了青铜器,运用于生产和生活领域,使整个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时代。它相当于我国的夏商周时期(即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到春秋末期,历时约15个世纪);之所以称为“青铜时代”其主要依据是:第一,生产规模大,技术水平高。第二,生产数量大,品种多,价值高。第三,青铜铸造是商周时期的主要手工业部门。
二.衣被天下
1.丝织技术
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
(1)相传上古时代的黄帝时期发明了养蚕缫丝。
(2)西周以后,丝织工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3)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使中国获得了“丝国”的称号。
(4)唐代出现缂丝技艺,使丝织品更加具有艺术神韵。
2.棉纺织技术
(1)宋末元初以来,边疆地区种植的棉花迅速向内地传播。
(2)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捍、弹、纺、织”技术,并发明脚踏三锭纺车,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3)由于先进技术的推广,江苏的松江在元明时期迅速崛起,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4)明代后期,棉布已取代丝、麻、毛,成为主要衣料。
深化拓展
想一想:棉纺织技术作为一个新兴部门为什么得到了迅速的推广?
提示: 丝织品太贵重,往往为社会上层穿着,很难在民间推广;而棉布柔软、保暖,并且结实耐用,适合各阶层穿着,社会需求量大;棉花种植由边疆向内地的推广,为棉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棉花加工技术的进步也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三.从烧陶到制瓷
陶瓷技术主要包括制陶技术和制瓷技术的演进。
1.制陶技术的演变
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古代先民创造了彩陶、黑陶、白陶等陶器工艺。
2.制瓷技术的演变
(1)东汉晚期,人们已烧出了成熟的青瓷。
(2)南北朝时成功烧制出白瓷,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3)隋唐时期,白瓷进入了成熟期,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
(4)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体系。
(5)元代,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烧成了著名的青花和釉里红。
(6)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7)清代,有了进一步发展,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
影响:由于陶瓷技术的进步,陶瓷从唐代起开始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新象征。
深化拓展
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在江西饶州浮梁县,位于昌江东南,处在昌江及其支流的汇合处,四面环山。景德镇附近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瓷土资源。浮梁县境内及附近地区,横卧着怀玉山脉,盛产松柴,是很好的燃料。昌江及其支流,便于运送物资,河水又可用于淘洗瓷土,并安装水磨用于粉碎瓷土。景德镇的制瓷业出现于南朝,至五代时已经远近闻名。北宋景德年间,朝廷派官员烧制瓷器充作贡品,遂改地名为景德镇。入明以后,大批拥有特殊技能的制瓷工匠纷纷向景德镇集中,这里的制瓷业发展更加迅速。
依据材料分析景德镇为什么能成为全国的“瓷都”?
提示:
(1)这里出产优质高岭土,周围盛产松柴,为制瓷业提供廉价的原料和燃料;四周河流密布,交通便捷同时还可为制瓷业提供动力。
(2)景德镇以开放的姿态,吸纳了各地的名师名匠。
(3)景德镇由于高超的陶瓷技艺,多为皇家烧制贡品,因此,备受朝廷的重视。
(4)宋代,以皇帝年号将昌南镇更名为景德镇,更推动了景德镇制瓷业的发展。
四.官私手工业的消长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主要有私营和官营两种方式。起初,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私营手工业的.比重日益增大。
1.官营手工业
(1)产生:西周时期。
(2)特点:①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集中在官府设立的作坊内生产,原料由官府供给;
②职业世袭,依附关系强,后来由于商品经济和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手工业内部的生产关系不得不加以调整,出现了雇募工匠。
(3)地位:到明代前期为止,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4)评价:①官营手工业资金雄厚,规模经营,又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而众多富有经验和技术的工匠一起工作,加之对产品质量的较高要求和严格管理,推动了古代手工业技艺的提高;
②但官营作坊原料由官府提供,产品由官府调拨,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而且官营手工业采取强制劳动和超经济剥削手段,常常引起工匠激烈反抗,导致产品质量低劣,生产效益低下,弊端丛生。
2.私营手工业
(1)兴起: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工商业兴起。
(2)发展:春秋战国以后,私营手工业在曲折中发展;明代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3)经营方式的变化:
①唐代以前,私营手工业生产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 ……此处隐藏4986个字……中国陶瓷业的产生发展历程。各个时期制作陶瓷的技术水平是与该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在清朝时期才创造了中外闻名的珐琅彩。
高考经典感悟
例1:(20xx年,全国)广州是隋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这条海上丝绸之路
A取代陆路丝绸之路,成为当时唯一的对外商路
B是通向日本、朝鲜的主要商路
C最远可抵达非洲东海岸
D可到达波斯湾
答案:D
解析隋唐时期有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通向日本、朝鲜的商路是从登州、扬州出发的。C项是郑和下西洋时最远到达的地方。
例2:(20xx年,全国)下列手工业行业中,较早兴起的是
A冶铁业B制瓷业
C造纸业D印刷业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明确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早在春秋时期,冶铁业就已经兴起。
例3:(20xx年,上海)自南宋末年至明清,民众服装、被褥原料和主食品发生了什么重要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有何积极影响?
答案变化:南宋后棉布逐渐取代麻布成为民众主要服装和被褥原料;明朝时期玉米、甘薯逐渐成为面之外新的主食品种。
原因:棉花种植面积扩大及纺织技术改进;种植玉米、甘薯成本低、产量高;棉布物美价廉,深受欢迎。国内各民族间的交流和中外交流促进纺织技术进步和玉米、甘薯的引进。官府提倡,推广种植。
影响:民众生活有所改善,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商品经济发展,最终导致江南一批工商业城镇的兴盛。
解析本题看似是考查民众的服装、被褥原料和主食品种变化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农业生产发展变化和农业新品种引进的问题:要把科技进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才能领悟出其中的深意。
同步优化训练
一、选择题
我国古代有高超的冶金技术。请回答1~3题。
1.古代青铜艺术进入繁荣时期应是在( )
A.商周时代B.秦汉时期
C.南北朝时期D.隋唐时期
2.下列手工业行业中较早兴起的是( )
A.冶铁业B.制瓷业C.造纸业D.印刷业
3.我国能够把生铁和熟铁混炼成钢的灌钢法,出现在( )
A.春秋战国时期B.两汉时期
C.南北朝时期D.隋唐时期
纺织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手工部门之一。请回答4~5题。
4.古代丝织业中提花机的完善、定型是在( )
A.西周B.战国C.西汉D.隋唐
5.棉布成为中国人的主要衣料是在( )
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
我国古代手工业有悠久的历史,素称发达。请回答6~8题。
6.我国陶器文明的时代应该主要是在( )
A.新石器时期B.商周时期
C.南北朝时期D.唐宋时期
7.下列对古代官营手工业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技术水平高,推动了古代手工业技艺的提高
B.生产不计成本,生产效益低下
C.元朝实行匠籍制度,影响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D.宋朝出现的雇募工匠制度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8.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发展,最重要的影响是( )
A.促进地区或行业新的社会分工
B.促进城镇集市的发展
C.促进生产规模的扩大
D.促成雇佣劳动关系的产生
9.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历史悠久,素称发达。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有“丝国”之誉。中国又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被称为“瓷器大国”。
请回答:
(1)简述这两种工艺品在对外交往中的地位。
(2)这两种影响巨大的工艺品为什么不能使中国的对外贸易有长足的发展?
10.中国古代手工业有哪几种主要经营形态?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后来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阅读思考视窗
两百多年前,有位瑞典贵族酷爱xx彩瓷。他不惜重金,派人万里迢迢到中国定做。为了显示自己的高贵地位,他按照贵族等级标准设计成套图案,画成样稿,要求中国工匠必须严格按照样稿烧制。船在海上航行数月,图案样稿被海水打湿,渗出一圈淡淡的水痕。中国工匠拿到图案样稿,发现上面有水痕,但无法核实这是否出自作者的原意,只好照样子烧制。那位贵族收到成品后,开始很不高兴;经认真核对样稿,惊奇的发现瓷器上的水痕同样稿上的水痕一模一样,情不自禁的赞叹中国工匠的神奇技艺。这个消息不胫而走,前来观看的人络绎不绝。如今,这批瓷器已成为瑞典的国宝。
请思考:中国瓷器是何时开始走向世界的?对欧洲人的生活有何影响?
参考答案:
1.A商周时代,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2.A本题主要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明确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概况。早在春秋时期,冶铁业就已经兴起。
3.C南北朝时期.发明灌钢法.钢的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
4.C经西汉以来不断改进,提花机进一步完善、定型。
5.D到明代后期.棉布已经取代丝、麻、毛,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6.A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
7.D唐朝出现的雇募工匠制度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8.D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影响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即促成雇佣劳动关系的产生。
9.答案:(1)唐朝以前,丝绸是对外贸易的主要物资,通过丝绸之路,汉代的丝织品源源不断地运到西亚和欧洲。中国瓷器从唐代起已输出到国外,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2)古代中国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对外贸易不可能有长足的发展。
解析:(1)问注意结合所学知识;(2)问注意结合小农经济社会的特点来回答。
10.答案:①中国古代手工业有两种主要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②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资金、技术力量雄厚,技艺水平较高,但生产不计成本,效益低下。私营手工业有农民家庭手工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两种形式,在官营手工业的压迫下曲折发展。③唐宋以来,农村家庭手工业生产日趋商品化。明代中叶以后在很多行业中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关系。
解析:考查学生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归纳能力,根据课本所学知识回答。
阅读思考视窗参考答案:
从唐代起,陶瓷开始大量出口,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17世纪,中国瓷器风靡欧洲;中国瓷器在18世纪已遍销全世界,并深入到普通的英国家庭。
解析:中国制瓷业发达,对外贸易发达,影响世界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