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案

《鸟的天堂》教案15篇

时间:2023-02-26 00:05:36 收藏本文
《鸟的天堂》教案15篇

《鸟的天堂》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鸟的天堂》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鸟的天堂》教案1

课程类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图片、PPT等

教学方法:

讲授法、举例法、练习法等

教学目标:

(一)学习写景的基本方法,掌握写景的基本步骤。

(二)了解观察五法并会使用,掌握写景的几种顺序。

(三)熟练掌握写景开头、主体和结尾部分的方式。

(四)通过本课的学习,基本能够熟练地写出写景。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掌握写景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二)难点:能够熟练地写写景。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提问学生是否知道哪些关于写景的方法或技巧,引出本课主题——写景的技巧,本课将以巴金先生的《鸟的天堂》为参照,为生讲解写景的技巧及方法。

(二)新课讲授

1、生自由朗读《鸟的天堂》课文,朗读的过程中思考一下作者主要写了什么景物,是如何描写这些景物的。

2、师提问生《鸟的天堂》这课文写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作者分别是怎么得来的。(太阳、红霞、石子路、河、大树、小船、竹竿、桨、榕树、鸟)

3、师和生讨论作者写到的这些景物都是怎么观察到的(生:都是眼睛看到的),师提问生出了用眼睛看到的这些景物,作者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观察到什么景物呢(用耳朵听到了鸟叫声)。

4、师为生讲解,观察景物出了可以用眼睛看(这是最直观的方法)、用耳朵听(比如夏天我们可以听到蝉鸣、蛙叫等),还可以用鼻子闻(比如我们可以用鼻子闻下过雨后泥土散发出来的清香)、用嘴巴品尝(比如我们可以品尝荔枝和西瓜的甜美),最后,我们还可以感受身边的美景(比如夏天我们觉得很热,这就是在感受夏天)。

5、师指名生观察五法(看、听、闻、尝、感受)。

6、师提问生是否知道《鸟的天堂》这课文是用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头天傍晚、隔天早上),引出写景的顺序。

7、师引导生如果要写一片游记可以使用什么顺序来写文章(游览顺序)。

8、师引导生如果要写当下看到的美景,我们可以使用什么顺序(空间顺序)。

9、师指名生写景可以用哪几种顺序来写(时间顺序、游览顺序、空间顺序)。

10、师引出需要遵循一定的结构,小学最常用的结构是总—分—总的顺序,并提问生总—分—总的顺序分别对应文章的哪几个部分(开头、中间、结尾)。

11、师为生讲解在写开头时应该注意什么,有什么方法(要开门见山指出要写的景物),师提问生在《鸟的天堂》这课文中,作者是否有开门见山提出要写的主要景物,并为生讲解作者在开头涉及的无关“榕树”的景物,是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

12、师结合《鸟的天堂》课文的主体部分为生讲解在主体部分有什么要注意的,有哪些方法(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详细描写、注意的顺序)。

师指名生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提问生在最后一段作者是如何写的(抒发感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不舍以及惊叹),引出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建13、议抒发感情使文章更加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

14、师提问生文中的优美句子有哪些,并请生说明认为该句优美的原因(三职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比喻句;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拟人)。

15、从生提出的优美语句,引出修辞手法在中运用的重要性(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化抽象为具体等。

(三)作业布置

使用所学的技巧和方法写一你想和的写景。

《鸟的天堂》教案2

【教材内容】

《鸟的天堂》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需两课时)。

【教材分析】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

【学情分析】

本课语言优美,层次清晰,无疑是一篇有利于训练学生朗读和熏陶情感的好文章。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灿烂、竹竿、白茫茫、规律、缝隙、照耀、树梢、静寂”等词语,积累文中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3、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南国的美丽风光,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

2、根据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学组织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获取基本的语文素养,并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⑴ 通过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物的对比,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⑵ 通过朗读课文,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

2、教学难点:

通过反复朗读,理解重点句子,学习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板书:

天堂

提问:“天堂”用来比喻什么?

2、板书:

鸟的

提问:“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

3、(出示鸟的天堂的图片)

看,鸟儿们飞啊,叫啊,它们生活得多么自由,多么快活啊!这里就是鸟的天堂。今天,我们就跟随着我国的著名作家巴金爷爷一起去欣赏这鸟的天堂。

二、自学生字、新词,初读课文

1、生初读课文:

自学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2、出示生字卡片:

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3、指名分段读课文,边听边想:

作者到“鸟的天堂”去过几次?分别在什么时候?看到了什么?

……此处隐藏23244个字……活的乐园、美好的家园。

面对这奇妙的景色,作者不愿离去,不禁从心底发出赞叹:

课件出示:

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赞美一下这鸟的天堂吧!指导朗读。

课件出示:

1、作者为什么说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2、想一想第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第二个为什么不加引号?

3、为什么大榕树能成为鸟的天堂?

(板书:鸟的天堂)现在你们明白了这些问题的答案了吗?启发学生回答。

(大榕树周围的景色美;大榕树枝繁叶茂,便于鸟儿筑巢休息;农民不让捉鸟,使鸟受到保护)

这些活泼可爱的鸟儿在他们的乐园里生活得多么自由、多么欢乐啊!那哪里是我们的天堂呢?为什么?(生回答)

作者写大榕树的美丽抓住了它的形状、数量、颜色,也就是事物的静态来写的,这种描写方法展示出了鸟的天堂的静态美。(板书:静态)而写鸟则抓了鸟的变化、声音、动作,也就是事物的动态来写的,(板书:动态)这一静一动,互相映衬,写得生动活泼,富有变化,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也像作者一样舍不得离开这鸟的天堂。

(四)感情朗读

请同学们选一段你最喜欢的课文读一读。

请生读给大家听。大家可以一起朗读体会。

大家读得好,学得更好。鸟的天堂美,巴金写得更美。大自然中到处有美景,大家想写出自己看到的这些美景吗?

下一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作家写景的这种高超技艺。

(五)课外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鸟的天堂已成为一处游览胜地。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并收集一些材料,为导游写一篇解说词。

附板书设计 :

《鸟的天堂》教案15

《鸟的天堂》是人教版老教材六年级的一篇课文,也是浙教版十二册的一篇课文。笔者有幸三次教学这篇课文,却有着不同的经历。教学工作似乎是“年年岁岁花相似”,但毕竟又是“岁岁年年人不同”。初识《鸟的天堂》,让我羞愧不已;再遇《鸟的天堂》,“暇”字困扰我很久;三遇《鸟的天堂》,难题接踵而至:鸟很多,会不会造成灾害呢?

初识《鸟的天堂》

── 羞愧不已

第一次教学这篇课文,由于经验不足,主观上很想上好课文,做一个称职的老师。但殊不知如何下手,怎么办?借鉴名师的,相信热闹的名师课堂照搬照套后,也会出现在我的课堂上。可事与愿违,课堂死气沉沉,别无它法,只好匆匆收场。现在已记不起自己是怎样熬过那“漫长的课堂”,也不知道教学的思路。只记得课后作业时有许多同学写错了“应接不暇”的“暇”,我还大发雷霆,责怪同学们读书不认真。现在想一想那时的我是多么无知,真有愧“老师”二字(因为关于“暇”上课根本没有教学,笔者自己也经常写错),这能埋怨学生吗?这是学生的错,还是老师的错呢?

再遇《鸟的天堂》

──关于“暇”字的困扰

时光荏苒,两年之后,我第二次教学这篇课文。往事真是不堪回首,如何解决“暇”字以及第一次教学的难堪成了一道难题,怎么办?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决不能让第一次的难堪重演。我虚心求教,研读教材,日夜思索。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点眉目了,这样的'教学设计也许能解决以前的难堪。对于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我采取的方法是:抓住重点词语导入课文;抓住重点词语了解文本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语拓展、感悟和体验文本。

1.抓住重点词语导入课文:

上课之前先出示两个词语“枝叶繁茂、应接不暇”来考考同学们说说它们的意思。因为“枝叶繁茂”很简单,但“应接不暇”很难,尤其是“暇”字的意思和字形对同学们就很难,最容易犯的错误是把“暇”字写成“目”字旁。我预设通过“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方法解决此问题,由于不知道意思,所以就导入课文《鸟的天堂》学习“应接不暇”及“暇”的意思。很快同学们就找到了这个词语,根据上下文知道文中“我的眼睛应接不暇”是因为鸟太多,来不及看鸟,从而理解到“暇”的意思是“空闲”,进一步明确“暇”字的偏旁部首是“日”,而不是“目”。然后再和“碧玉无瑕”的“瑕”进行比较。这个词语及生字就这样被攻破了,也达到了抓重点词语导入课文的目的。可谓一箭双雕。然后读课文找一找有没有容易读错的字及词,解决字词难点关。

2.抓住重点词语了解文本主要内容:

抓住重点词语了解文本主要内容就是抓重点词语“枝叶繁茂、应接不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先让同学们想一想课文中“枝叶繁茂”是用来形容什么的,很显然是用来形容榕树的;通过“应接不暇”同学们会感受到鸟很多。刚好这就是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主要景物,从而理清了文章的脉络。然后比较两次去鸟的天堂不同点。这也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3.抓住重点词语拓展、感悟和体验文本:

抓住重点词语拓展、感悟和体验文本就是抓重点词语“枝叶繁茂、应接不暇”感悟体验文本,本文描写的主要景物就是榕树和鸟,除了以上所谈到的“榕树枝叶繁茂和鸟多”的特点之外,然后让学生找一找榕树和鸟还有没有其他的特点,这样就为第二课时的再读文本,找出相关的词语和句子感悟和体验榕树的“大”和鸟“在榕树上生活的非常幸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设置了一个悬念,让同学们焦急地等待上第二课时。就这样由易到难,最后文章的难点就会不攻自破。课堂上的效果终于让我满足了一次,课后我经常回味无穷。

反思:小学语文第一课时怎样上?

1.要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学习是有易到难的过程,同样学习语文也是有易到难的过程。特别是语文的第一课时先要读通文本,然后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而笔者第一次教学这篇课文时,第一课时就导入课文直奔重点或难点句段,研读重点句段,深究文本主体,理解课文。可是学生反映平平,总是不能达到老师预设的效果。深思其原因:是学生不能对文本进行充分的读,有的只是读一、二遍课文,有的只是读了文章一、两段内容,有的甚至一遍不读就去理解、感悟文本,探究文章内涵、品味语言文字,学习遣词造句,结果是学生读不准字词,读不通语句。语文第一课时,最主要的任务是要引领学生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初步领悟文章内涵,如果学生连这些要求都不能完成,试想:我们的孩子究竟拿什么去进一步的学习。至于品评文字,体会情感,升华思想,那也只能是教师心中的“空中楼阁”。

2.教会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的方法。教师巧妙引导,让学生“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把词语置于具体语境中,体会其内涵。把词语教学与对课文的理解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增加了学生对词语的感知能力,有利于今后迁移运用。这样既避免了把语文的第一课时当作“拼音课、识字课”,又解决了课文中生字难关。从课后作业情况来看,效果很好,只有一位同学写错了,他是因为不认真,把“日”写成了“目”。第一次的教学情况来看,这个字最少有三分之一的同学错,有的同学甚至错了五六次。更有甚者,等到他走上工作岗位当老师还分不清,因为笔者就是其中的一员,而且不止听到10位同事问这个字的偏旁是“日”还是“目”。

《《鸟的天堂》教案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上一篇:看菊花的教案 下一篇:《翠鸟》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