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园音乐活动教案【热】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音乐活动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音乐活动教案1设计意图:
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喜欢用乐器,自己嘴巴里哼哼来为歌曲伴奏,能力强的孩子有时候竟能形成一件完整的作品,而能力弱的孩子一般是观众的角色。《蜜蜂做工》这首歌曲节奏明朗轻快,唱起来朗朗上口,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歌曲之一。因此,我设计本次活动,希望能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幼儿在游戏中,孩子们主动学习打击乐,使每一个孩子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目标:
1、复习歌曲,感知歌曲的节奏。
2、尝试用乐器进行打击乐活动。
3、乐意与同伴合作,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蜜蜂指挥棒一根。
2、音乐区的打击乐材料。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教师:“嗡嗡嗡,嗡嗡嗡,我是一只勤劳的小蜜蜂,小朋友们好啊,听说你们学了一首关于我的歌曲,请你们唱出来给我欣赏下吧!”
2、教师:“小朋友们唱的很好,那你们有没有发现其实这首歌里还有一个秘密?”
二、再次欣赏歌曲,感知音乐的节奏变化。
1、教师:“我们听音乐来拍手,看看大家能不能找到?”幼儿边拍手边唱歌曲《蜜蜂做工》,教师也随音乐带领幼儿边拍手边唱。幼儿随着音乐拍手的同时,教师注意观察孩子们的节奏。
2、教师:“你能说说你找到什么秘密了么?”幼儿讨论,“你好像找到了,可以拍看看么?”请个别幼儿示范,幼儿:第一句、第二句慢一些,第三句快,第四句又慢了,找出歌曲的节奏。“大家一起来试试。”
“除了拍手,我们还可以怎样来伴奏?”用身体的其他部分来表现,再次感知歌曲的节奏。
3、尝试分工合作的小组活动:“现在请大家到音乐区选择一件自己喜欢的乐器,来为这首歌伴奏。”在每个小组里,教师选择一个能力强的幼儿做指挥。播放完整的'歌曲,幼儿分组练习,教师巡回观察,并参与到能力弱的小组活动中。
4、小组展示:“小朋友们的排练很精彩,现在请演奏家们到舞台上表演展示。”请各小组展示自己的风采。
三、结束部分。
教师:“我们除了可以用乐器来伴奏,教室里还有什么的物品也可以呢?”请幼儿找找,跟着音乐伴奏。
延伸活动:结合娃娃家,结构区等材料,找找还有那些物体能发出声音,尝试为其他歌曲伴奏。
活动反思:在本次活动中,教师一直担当幼儿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歌曲的节奏让幼儿自己发现,幼儿示范,充分尊重幼儿的创造性和自主性,特别是小组活动时,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和谐,充满鼓励的学习氛围,对于能力不同的幼儿有着不同的要求,能力强的可以作为者,来指导整个小组幼儿,能力弱的作为学习者,让幼儿教幼儿,一起共同发展。教师在整个活动中把自己也当成小组成员之一,成为幼儿的同伴,和他们一起探索,讨论。在活动中,由于班级人数较多,所以在小组活动中有点混乱,怎样能合理分配好小组人员,教师对班级幼儿能力发展水平的也会影响整个活动的效果,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活动中反思改进。
幼儿园音乐活动教案2设计意图: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水果是孩子们所熟悉的丰收果实。“香香的水果”是我园园本课程中的经典主题活动,它能很好地整合幼儿对于水果的'零散经验,提升幼儿对于水果的认识。
《橘子船》这首儿歌只有四句歌词,很适合小班幼儿学习,于是我尝试着对儿歌进行了改编和谱曲,并据此设计、组织了音乐教学活动,自然地融入了社会、情感等方面的教学内容,效果良好。
目标:
1.在熟悉旋律的基础上初步学习演唱歌曲。
2.体验开着“橘子船”与大家分享水果的快乐。
准备:
1.教师用的苹果、梨子、菠萝、橘子各一,配套图标一套(如图)。
2.幼儿人手一个橘子。
3.幼儿已熟悉《橘子船》旋律,会唱《水果歌》。
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着《橘子船》的旋律做律动“摘水果”。
师:果园的水果成熟了!我们一起来摘果子吧!
2.演唱《水果歌》。
幼儿根据教师逐一出示的水果,演唱《水果歌》进行练声。如,教师出示苹果,幼儿演唱:“来来,我是一个苹果,果果果果果果……”
二、基本部分
1.自由想象。
师:橘子瓣儿像什么?(鼓励幼儿用完整的语句大胆讲述,并根据幼儿的讲述引出橘子船,出示图标一、二)。
2.理解歌词内容。
(1)橘子船要开了!它要开到哪里呢?请你们听老师唱一首歌。
(2)教师范唱后提问:小船开到谁的嘴巴里了?(幼儿回答后,教师出示图标三、四。)
(3)教师再次范唱,一边唱一边逐一指图,帮助幼儿进一步熟悉歌词。
3.学唱歌曲,体验与大家分享水果的快乐。
(1)幼儿在“开小船”的游戏情景中,学唱歌曲。(教师在幼儿面前巡回“开”着“橘子船”,带领幼儿学唱3~4遍,后面两遍教师可适时地将“船儿”开进幼儿的嘴巴里。)
(2)幼儿大胆想象并替换歌词演唱。
师:小船除了可开到妈妈的嘴里边儿,还可以开到谁的嘴里边儿呢?(幼儿如说“开到爸爸嘴里边儿”,就替换原有歌词引导幼儿集体演唱。)
(3)讨论和交流。
师:为什么小船要开到妈妈和其他人的嘴里边儿呢?
三、结束部分
幼儿自己剥橘子,师幼一起唱歌,幼儿将橘子船开到教师或同伴的嘴巴里。
附:橘子船(原文) 张强
剥个橘子瓣儿,像只小黄船儿。
小船开到哪儿?妈妈嘴里边儿。
幼儿园音乐活动教案3活动目标:
1、在情境中学唱歌曲《小鸭嘎嘎》,并初步尝试用分组唱的形式进行歌唱。
2、体验和朋友共同歌唱的快乐。
活动重点:能用愉快的情绪演唱歌曲,并唱准附点节奏。
活动难点:尝试分组演唱,并能快速准确接唱歌曲。
活动准备:《小鸭嘎嘎》音乐,ppt课件,分组标志。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师幼互动,组织教学。
二、基本部分1、导入:水中游来小鸭子(1)、(出示ppt图片)看一看,这是什么地方?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这个浴缸大吗?请你学一学。
(2)、今天,我请来了一位喜欢水的朋友,看看是谁?(出示小鸭)这是我朋友哎,猜 ……此处隐藏10164个字……紧张的特点设计了蒙古舞扬马鞭的动作,将学生带进紧张激烈的赛马场。学生们有的小拳头握得紧紧的,有的兴奋地挥动着马鞭,进入到音乐的意境中。在细听B乐段时我以主题的三次变奏用了二胡连弓、顿弓、拨弦三种演奏方法为切入点,让学生视唱音乐主题,聆听主题出现几次,每次音乐情绪的变化。最后我揭示答案:演奏方法的不同。学生在音乐中兴高采烈的模仿二胡三种不同的演奏方法,对音乐知识,音乐情绪理解更为深刻。在细听A1乐段设计了学生模仿赛马冲刺,体验音乐。
当学生脸上洋溢出紧张的神情时,我知道学生已与音乐融为了一体。在模仿马嘶鸣的动作时,学生更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现在想到那一匹匹小骏马可爱的模样,我的心就会随着兴奋起来,这说明我的教学是成功的。他们已在律动与模仿中感受到了《赛马》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
二、有待提高之处:
针对学生音乐视野窄,对民族音乐的体验感受不足的弱点。如果教师能现场用二胡演奏一曲赛马,会让学生更为深刻的感受到二胡这种民族乐器的极大艺术魅力。
幼儿园音乐活动教案15设计思考
1.年龄特点的分析:大班幼儿的创造欲望比较强烈,越来越喜欢那些能满足想象和创造欲望的活动;在活动中幼儿的表现与表达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与同伴合作的意识也逐渐增强。
2.教学策略的定位:通过创设游戏化的情境,引导幼儿根据游戏情节“爱臭美、喜欢跳舞的猫出门散步”,来创编各种有趣的身体动作,经过讨论、实践和再讨论、再实践的过程逐渐明确游戏玩法,并与同伴合作随乐游戏。
游戏过程中,不断产生的高级榜样激起了孩子们主动模仿并不断创新的愿望。高级榜样,顾名思义,就是利用榜样的作用来进行教育。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高级榜样不仅能给学习者提供自我提升的帮助和借鉴,还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内源性动机,让幼儿自发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享受音乐,并通过成功的学习经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猫和老鼠”中的高级榜样有:
高级榜样一:“散步猫”。散步猫的出现是创编动作的前提,它帮助幼儿了解了音乐的节奏(两拍走一下),区分了乐句(一句走、一句停),同时故事情节“爱臭美、喜欢跳舞的猫出门散步”也为后面的动作创编提供了具体的线索。
高级榜样二:“臭美猫”。(1)为幼儿的创编提供了丰富的线索和元素。(2)生动地表现“爱臭美、喜欢跳舞的猫出门散步”走路姿势的多种变化。
高级榜样三:“急性子猫”。不仅动作频率加快,也使得游戏情节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总结起来,在“猫和老鼠”中的'高级榜样有这样三个层次的变化,层次一:方位不同;层次二:空间水平不同;层次三:角色性格不同。由于高级榜样是以层层递进的方式提供的,每次都会以一种全新的思维来展现,因而每次都会给幼儿带来不同的惊喜和震撼。
活动目标
1.学习音乐游戏“猫和老鼠”,了解游戏的情节和规则,感受乐曲诙谐、欢快的风格。
2.通过手部游戏、动作创编、故事情节累加,进一步感受游戏音乐的节奏和变化。
3.体验音乐带来的想象,感受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剪辑过的音乐《香草咪咪》。
活动过程
一、欣赏乐曲A段,并创编相关的动作
1.倾听A段,区分乐句。幼儿倾听音乐,初步感受并辨别描写“猫”和“老鼠”的不同乐句。
2.师幼互动,分角色分别体验、表现“猫”和“老鼠”乐句的区别。幼儿边倾听音乐边通过手部动作表现“猫走”和“老鼠跟”的游戏情节。
3.创编大猫走路的动作。师幼共同讨论,用不同空间位置、行进方向的身体动作表现“大猫走路”。教师:这是一只爱跳舞的猫,走路的姿势千奇百怪!它可能会怎么走呢?谁来试试看?(如:空间位置的高低变化,行进方向的前后左右变化,肢体姿态上的变化:旋转、弯曲、伸展、摇动,单手、双手的变化,以及移动方式上的变化:走、跳、爬等。)
4.将创编出的动作随乐练习。
二、师生共同讨论B段中“猫戏老鼠”的动作并练习
1.师幼讨论猫戏老鼠的方法。
教师:尽管小老鼠的动作很轻,可大猫还是怀疑身后有人。怎么才能不被大猫发现呢?
2.教师扮演成大猫,示范“猫戏老鼠”的方法。
3.师幼共同游戏。
三、完整学习游戏“猫和老鼠”
1.教师领队,师幼共同游戏。
2.替换新的动作游戏。
3.幼儿领队再次游戏。
4.拓展游戏情节——配班教师扮演“急性子猫”,师幼共同游戏。
核心理念:幽默
把幽默运用到幼儿园活动中可以活跃气氛、增强师幼互动、启发幼儿创造的智慧。在音乐游戏“猫和老鼠”中,教师巧妙地运用了自身的“幽默感”,不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挑战愿望,在笑声中与孩子们一起游戏,共同成长。
1.幽默的故事情节,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猫”和“老鼠”是幼儿十分熟悉的动物形象,这一对天敌既能给幼儿无尽的想象空间,也能创造出丰富的游戏形式。音乐游戏“猫和老鼠”表现了一只爱臭美、喜欢跳舞的猫和一群聪明机灵的老鼠斗智斗勇的故事。猫在前面做什么,老鼠就在后面学什么,被猫“挠痒痒”时还不能乱动,被猫发现时还要赶紧躲回家里。幽默的故事情节牢牢抓住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跟随着俏皮的音乐,既可以扮演“大猫”,创编各种有趣的身体动作,也可以扮演偷偷摸摸的“小老鼠”,孩子们不亦乐乎!
2.幽默的教学语言,实现有效的师幼互动。教师将严肃的规则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表达出来,给幼儿营造了轻松、自由的氛围,让幼儿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同时,又增进了教师和幼儿之间的有效互动。
当孩子们在活动中不断向前拥挤时,教师连忙说道:“小老鼠们,你们动静太大啦!难道不要命了吗?”孩子们听了哈哈大笑,在笑声中明白了教师含蓄表达的意思:“老鼠”与“猫”之间要悄悄地保持距离。当教师在游戏中想逐渐退位时,“爱臭美的猫”便说道:“外面灰尘太大,我要回家补补妆,需要找一个猫家族的接班人代替我去抓老鼠,谁愿意呀?”孩子们游戏结束后,教师又感慨道:“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看来我老啦!”教师幽默的语言,有效地缓解了幼儿学习的紧张心理,师幼关系更加轻松活泼、平等和谐。
3.幽默的身体动作,创造无限的想象空间。为了能引导幼儿从不同的空间方位创编动作,教师时而挤眉弄眼,时而张牙舞爪,时而上蹿下跳,夸张、幽默的身体动作不仅令人发笑,还极大地拓展了幼儿创编动作的线索:既可以高低、前后、左右变化,还可以有移动方式(走、跳、爬)的变化等。
为了能让孩子们根据猫的不同性格特点创编动作,教师还请来了“急性子猫”:慌慌张张地出场,因性急而惹祸,腿瘸后假装痛苦。不断产生的戏剧冲突和夸张表演使得游戏情节进一步延伸,增加了整个音乐游戏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幽默好比菜肴中的调味料,用得好能使菜肴更加鲜美可口。教师应根据孩子的兴趣、能力,创造性地运用幽默营造出有趣、和谐的教育环境。做一个幽默的教师,和孩子们一同幸福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