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通过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外洞进内洞的那一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录像机、录像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五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整体感知
过渡:叶圣陶老先生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一路上,眼前一片明艳,耳边溪流潺潺,不知不觉,大家看,双龙洞到了。(电脑出示双龙洞远观图片)
当你看到这幅图画时,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问题)
带着问题,学生自由朗读三——五段。
通过朗读,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们读懂了很多,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这节课,作者将依次带我们游览哪些地方?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外洞——孔隙——内洞
三、探究新知
(一)外洞
过渡:这高大的双龙洞,无论是外洞、空隙,还是内洞,景色都非常的`奇特,让我们首先来看一看外洞。
生读第三段。
用一个字来概括外洞的特点。(板书:大)
你是从哪里体会出外洞很大的,从书中勾画出相关的句子。
联系学生所在教室想一想,外洞有多大?
(二)孔隙
过渡:外洞又高又大,大得能容下一千人或八百人,不过,这还不足以让你惊叹,更让你想不到的还是那从外洞进入内洞的通道——孔隙,这才是双龙洞最为奇妙的地方。
生读第四段。
谈谈对孔隙的了解。
出示重点文字,体会作者的心情,指导朗读。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分析、体会孔隙的特点。(板书:小)
放有关“孔隙”的录像
(三)内洞
过渡:从孔隙出来,大约过了七八米就来到了内洞,内洞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
小组内自学,电脑出示自学提示:
初入内洞有什么感觉?
内洞有哪些景物?
你如何理解“进”这个字?
整个内洞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汇报,交流。
做小导游员,为大家介绍内洞景象。(电脑出示图片)
小结:这美丽的景象,这动听的泉水,都是谁给我们的(大自然),所以,要想使这美丽的景色永驻人间,我们就得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板书: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四、课下作业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像双龙洞这样神奇壮丽的景色,还有很多。课下,从你喜欢的景点中选择一处设计一段导游词,等下次活动课上,咱们天南海北游一游。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2第一讲义——基础篇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从外洞入内洞。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20xx年2月16日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游览顺序,理清文章条理。
2、了解路上景物的特色。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2、同桌两人轮流读文,议自然段意。
3、指名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路上景色的?
(2——3)
2、自由朗读第二三段,想想路上景色有什么特点。
3、讨论。
(1)“新绿”“映山红”什么意思?
(2)“或浓或淡”什么意思?
(3)“明艳”什么意思?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
(4)“时而”什么意思?
四、练习朗读第二三段。
1、各人自由读,想象景色。
2、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作业:
预习,想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20xx年2月17日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了解外洞和内洞及孔隙的特点。
2、体会祖国山河景色的秀丽。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2、去双龙洞的路上,作者看到的景色是什么样的?
二、布置自学
1、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读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可在书上圈圈画画,同桌也可讨论讨论。
三、讨论外洞特点。
1、课文中怎样介绍外洞的?谁能把有关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
2、外洞的主要特点?(大)从哪儿体会到的?
四、讨论内洞的特点。
1、课文怎样介绍内洞的?
2、从刚才读的语句,可以看出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变化多端”什么意思?“颜色各异”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你知道它为什么叫双龙洞吗?
“蜿蜒”什么意思?
五、讨论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1、课文哪一部分写的?
2、这一段讲了哪几层意思?
3、作者进洞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此处隐藏24329个字……
4.分组朗读,读出好奇、紧张心情,看哪一组读得最好。(教师点评朗读)
(四)驰想象,析特点──学习“内洞”
过渡:仰卧小船进孔隙,行了两三丈水程,我们就到了内洞。
1.“双龙”其实是什么?(教师点学生回答)
2.谁知道石钟乳、石笋?能不能想象一下石钟乳、石笋的形状,愿想什么就想什么。(教师出示千奇百怪、颜色各异的石钟乳、石笋的图片,学生畅所欲言)
3.默读,找内洞特点。(教师把剪贴画“内洞”放在导游图中内洞位置)
四、着眼泉水,总结全文
(一)一路游玩过来,哪几处见到泉水?
(二)我们就是沿着溪流参观双龙洞的。双龙洞游览完了,我们可以坐车回去了,请大家回味一下我们的游览路线怎样?
(三)学完课文后,我们知道作者是用什么顺序组织全文的?(师生概括写作特点)
五、畅谈感想,学写游记
(一)双龙洞游完了,你有什么话好说,有何感想?(学生踊跃发言)
(二)暑假要到了,以此文为范例,做一篇游记。
自主创新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一、明确目标,点明学法
(一)目标
1.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双龙洞的特点;
2.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掌握游记的基本写作方法;
3.通过电教手段,感受多媒体教学特色,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4.倡导民主自由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学能力。
(二)学法
1.看图片,悟词义;
2.赏景观,抓特点;
3.理顺序,学写法;
4.勤动脑,善发现。
(教师点击课件中的“教学目标 ”、“学习方法”)
二、边读边想,列出游踪
(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一遍,边读边把作者游览的地方画出来。(请学生说作者的游览线路)
(二)看了这个游览线路,你最喜欢哪个地方的描写?(教师点击课件中的“游览线路”)
三、自学为主,课件相辅
教师不拘泥于游览线路,学生感受深的部分先学,打破按课文段落前后排列顺序讲解的传统教学法。
(一)学习“内洞”
1.和这位同学一样,喜欢内洞的同学一起把描写内洞的这一段朗读一遍。
2.刚才大家游了内洞,内洞有什么特点?(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内洞”)
3.这一段还有什么不懂的?(1)“蜿蜒”是什么意思?(2)“上源”是什么意思?(3)“石钟乳”与“石笋”有什么区别?(教师点击课件中生字词学习,通过图片让学生理解“蜿蜒”、“上源”、“石钟乳”、“石笋”等词语)
4.大家看了这么多的石钟乳、石笋,想想它们都像什么?(教师展示课件中千奇百怪的石钟乳、石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二)学习“孔隙”
过渡:除内洞外,同学们还喜欢什么?(有生回答孔隙)
1.闭上眼睛,坐上小船,体会作者的.感受,想想孔隙有什么特点?(一生朗读第五自然段)
2.既然小船都能通过孔隙,为什么还说孔隙小呢?(启发学生思考)
3.作者躺在船上生怕什么?请大家做动作,把椅背当小船,身子贴在椅背上,感受作者当时的心清。(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孔隙”)
(三)学习“路上”
过渡:这么多同学喜欢路上,四人小组一起学习写路上的段落。
1.喜欢“路上”的哪些词句,四人小组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看到如此美景,爸爸的心情会怎样?能读出来吗?(小组之间互相对朗读进行评价)
2.“路上”有哪些特点?(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路上”)
3.有哪些地方不懂?(1)“映山红”有哪些?“油桐”是什么植物?(2)“新绿”、“明艳”各是什么意思?(教师点击课件中生字词学习,通过图片理解“映山红”、“油桐”、“新绿”、“明艳”等词语)
(四)学习“洞口”、“外洞”
1.朗读第四自然段,看看洞口、外洞有什么特点。(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洞口”。“洞外”)
2.不懂的地方提出来。(1)“突兀森郁”什么意思?(2)“像桥洞似的”怎么理解?(教师点击课件中生字词学习,通过图片理解“突兀森郁”、“像桥洞似的”等词语)
四、溪流引路,再拟游序
在发扬民主,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基础上,打乱游览顺序教学,为避免学生思维混乱,以溪流走向为起点,再拟游览顺序,使学生对作者“溪水流向、景点转移”的写作顺序有清醒认识。
(一)在路上除了看到明艳的花花草草外,还看到了什么?
(二)课文里有几处写了溪流,齐读描写溪流的句子。
(三)为什么“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四)做个小练习,把溪流的走向填下来。作者进洞游览顺序与溪流走向相反,出洞游览顺序与溪流走向相同。(教师点击课件中“溪流走向”)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漆黑的石洞)
五、讨论总结,编写提纲
(一)四人小组讨论一下,你觉得这篇游记写得好吗?好在什么地方?
(二)游记写作要点有哪些?(教师点击课件中“游记要点”)
(三)给这篇文章编写提纲,把假期游玩的地方写下来。
总评:
这两种教学设计共同同点有:
1.二者都注意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情境,激兴趣”是游记教学的重要特色。学生只有“身临其境”,入情入境地学习,才能充分领悟游记美,感受作者情。
2.二者都强调“读”的重要性,紧扣新大纲阅读教学“以读为本”的要求,让学生从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词语。形式多样的朗读贯穿这篇游记教学的始终,在读中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二者都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引路”,学生“探路”,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这两种教学设计又各具特色,不同点在于:
1.教学思路不同:前者按人们惯用的线性思维组织教学,教学次序与游记的写作顺序一致。教学思路流畅有序,学生容易接受;后者打破定势,用非线性思维(发散思维)组织教学,新颖独到,颇有创见。
2.教学手段不同:前者用自然朴素的教学手段,即通过言语动作,配乐朗读等传统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后者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声”“光”“电”“影”综合交错,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可听可视的画面,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情感。
3.教学目标 不同:前者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教师“引人入胜”的语言和学生“披文入境”的朗读,令学生不知不觉受到游记美的熏陶;后者言简意赅,直指单元教学要求,针对第三单元学习重声、是编写提纲,将游记教学与编提纲练习结合起来,在提高学生审美意识的同时,注重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