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跟岗学习总结锦集10篇
跟岗学习总结 篇110月25—11月14日我们13位来自广东各地级市的教师了走进特级教师杨特的名师工作室进行跟岗学习。杨特老师为了我们这13位教师的成长,在20天的学习中想了很多办法,运用了多种方法,观摩各种课型,参与评课与撰写反思,参加各种讲座,与专家们面对面交流,与学员们共同切磋教学教法,真是紧张而又繁忙,让我深深地感受了深圳教师刻苦钻研的敬业精神和朴实无华却不失伟大的教师人格魅力。
跟岗期间,我们还先后观摩了焦雅、王晓菁、欧阳明慧、徐平、侯雪莉等多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领略了他们幽默风趣的教育风格、先进的教育理论,收益良多。评课过程中,大家踊跃发言,妙语连珠,充分挖掘课堂的优点,也敢正视教学的不足,有时甚至对教学的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让我不但学到了知识,更加学到各位老师高尚的品质和对教学认真的态度。对我们这群一线教师来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好课标准”,但或多或少都是不够全面的、粗糙的,间或带有些主观的东西。通过对多节课例的观摩,大家的讨论交流,听取导师的点评、指导,我对“好课”的理解、认识达到了一个较深的层次。
在讲座中,专家们富有启迪的话语,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精彩的演讲,生动的举证,全新的理念,无不使我震撼;专家们的学识、儒雅无不使我敬畏,他们引领我对语文教学改革进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深感自己的灵魂在净化,视野在敞亮,内心更走向了澄明,给予我的教育教学生涯一次有活力的血液……
跟岗期间,认真听取了所有同学的汇报课,虽然我们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相同的是,大家都是经过多年的教学磨练,都形成成熟的教学体系和别具一格的教学风格,大家都是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学佼佼者。在同学们的课堂里,我仿佛走进了“百家课堂”,领略了百家风范;也品味“同课异构”的奇思妙想,匠心独具的教学风格。
20天一晃而过,我们的感触很多,言语已无法表达,更多的是留恋和感激,感谢杨特老师,感谢翠园中学东晓分校的领导和全体员工,感谢指导过我们的所有专家。
跟岗学习总结 篇211月11日至今,在这差不多20天里,我们来自珠海中山湛江汕头河源韶关等广东各个地方的9名中学老师,和我们的导师—刘正才老师,朝夕相处,共同进退.我们9位语文老师,在刘老师带领下,团结协助,一起探讨教学问题,加强经验交流与资料共享,发扬团队精神积极研讨,备课,上精品课,大家在这些日子里都很累,但我相信最累的还是刘老师,在此,我想对刘老师说,谢谢刘老师,老师您辛苦了!经过刘老师的指点和帮助,我们每一位老师深入研究大纲精神,明确课堂的内容和主题,积极研讨策略,基本圆满地完成了本次跟岗学习的教学教研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跟岗学习各项工作严抓不懈,落实到位
20天来,我在跟岗学习工作中耗费了大量精力,做到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一切从大局出发,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谦虚学习,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同来的9位语文老师共同探讨,一起进步。按照刘老师的建议和要求,督促、检查、落实好每一篇日记,写好每一篇教案。我们9位语文教师在刘老师带动下形成了良好、高效的工作习惯,每次考核总能及时完成各项考核任务,达到预期效果。这次跟岗学习我们按要求要上一节精品课,写一篇精品教案,写好15篇日记,两篇读书笔记,三篇教学反思,一篇跟岗总结,任务真的很繁重,但我们并不觉得委屈,毕竟我们来这是接受磨练的,我已经做好了吃苦的准备,所以,累也不觉得累.
二、继续加强培训,促进教学发展
20天来,我来到阳江一中,不仅听了刘老师的精品课,也听了阳江一中的几位初中语文老师的课,这些课都有不少优秀的亮点值得我好好学习,好好揣摩.施贤贤老师的课,很有条理,知识点也很全面,我从中得到了启示,我们教课是教语文,不是教教材;教师在课堂中要真正教给学生有用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教师应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应有创新的意识。刘老师的课就如行云流水般,表达娴熟得令人惊讶。特别是刘老师的专题讲座,怎样提高学生读和写的能力.刘老师结合学生实际制作的写作反馈表,对我们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三 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
刘老师把他大半生总结的经验悉心传授给我们,我觉得我们不仅要向刘老师学习教学,也要向老师学习做人.相比之下,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学习和提高。通过刘老师的讲座,我认识到自己的教学工作还需进一步改进,在教学上要有精益求精的精神。通过再教育,使新的课程理念深入人心。在教师的自主学习中,每位语文教师的教科研水平都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提高。教师在学习、交流、实践的过程中,把新的教学理念渗透到了教学中,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注重尊重学生的需要,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了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
四、认真积极地开展校内外听课活动,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这20天里,我们9位教师连续开展互听互评课活动,鼓励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一起讨论,共同参与,发挥着传、帮、带的作用。26,27两天还驱车前往马水和海陵两个镇上中学去搞送客下乡活动.在每次听课活动,我们都认真抓好以下环节:组织听课,评课、总结。大家集思广益,发言积极,共同探讨了一些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卓有成效的见解,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交流中,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也得到开发。通过活动,促进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这些活动的开展中,教师互帮互学,共同进步。这样的教研氛围,不仅加深了教师间的相互了解,更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达到了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目的。
五、积极开展课题研究
教学改革和教学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出路,我们9位刘正才工作室的成员在刘老师的带领下,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标,不断地进行探索、改革、创新。利用教研活动进行学习、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和教研水平,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参与课改实验。我们教师紧紧围绕课题研究开展工作,积极撰写跟岗日记和教学反思读书笔记。
六、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1.有些教研活动开展的不够扎实,在许多具体工作环节上缺乏创意,与现实生活联系不够紧密,活动效率不高,没有发挥出教研活动应有的作用。
2.有时候本人对教学实践重视不够,与学生沟通不到位,认识不够端正,参加教研活动的热情、积极性不高。因此,影响了教研成果。
3.精品课上,学生活动开展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够。对学生的指导工作不到位,对一些本来是学生回答的问题老师包办了,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此外,老师对现实社会的观察、关注还不够,体现在在课堂上没有大胆地拓展课堂的容量.
七、今后努力的方向
教师是教育的关键, ……此处隐藏13538个字……好没有很好地利用。而且,xx中学的课余生活非常丰富,我们也留意了诸如社团活动、各项比赛等活动。除了棋类、球类、田径(拔河)等常见项目,还有攀岩比赛这样的项目!我当时就反思,自己所工作的学校校园宽阔,有充足的活动场地。上午11时35分放学,14时25分才上课,比起建兰中学(杭州类似这样的学校大多如此)12时放学13时15分又开始上课,学生中午的时间多得多,无论是活动空间还是时间都很有利开展课外活动,还有那个攀岩比赛,我这就更适合了,因为学校就处在石灰岩地区,周围都是石山。但我们都以安全问题为由,限制或根本不许学生有这样的活动。所以,客观条件重要,但并不是关键。很多客观上的困难可以通过努力而得以克服。比如一些教师埋怨学校装备差、教学资源少而影响某些教学活动的开展,但只要师生努力创造条件,或者采用另外的方式,这些活动还是能够正常开展的。有了正确理念下的行动,我们就会少了很多主观上感觉到的困难。
在建兰中学,可随处体验到“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在走廊,在楼梯转弯处等地方,都是学生个性张扬、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那里有学生创作的书画、摄影、手工制作、文学作品,如三楼的走廊墙上的一个“暑假去了哪儿”的专栏里就展示了学生的旅游见闻日记,里面图文并茂,俨然是一本本内容丰富、制作精美的游记。另外,从对校门口的保安,到一线教师,还有仪器室、打印室、图书室、学校食堂的工作人员的接触,他们的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热情饱满的精神状态也给我们留下了良好印象。特别是我们的导师金老师,他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事、对待工作的态度,本身就有榜样示范作用。身为副校长的他,没有被更多的行政事务所阻拌,而是深入教、研第一线且全身心投入,这种敬业、热诚、执着,对理想信念的追求让我们由衷敬佩。我们学习最后那一天的中午,您甚至还没吃好饭又匆匆赶去参加教研活动,这带给我们的,何止是感动?
当然,作为一线教师,对教学教研活动的关注也是重点内容。这些天,我们除了观摩指导老师的课,还听了其他几位老师的课。活动中深刻感受到指导老师金老师的教学理念――――对科学本源的关注,对学生科学思想科学素养的培养,而这正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改重要理念的体现。在八年级(13)班上的《物质的溶解(一)》一课,从课堂教学流程来看这节课没多少内容,先是由个别学生到讲台制作氢氧化钠等物质的溶液,同伴点评之后个别学生与老师分别制作饱和溶液,以比较蔗糖和食盐的溶解能力。最后学生在实验中验证了当给溶液加热时,原先不能溶解的(饱和)又能溶解溶质了,最终感受到饱和溶液的定义的重要问题――特别强调“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溶解多少溶质。这是一节“慢脚步”的课,在讲台上配制溶液的几个学生不慌不忙;台下的学生也有足够的耐心在看,在等待;教师也边操作(配制溶液),边巡回走动,让全体学生都能全方位地观察。
正是这样的慢课,学生才有可能充分思考,体验,感悟,才能让学生有“经历”,因为知识不是由教师“教”出来的,而是由学生领悟得来的。而且,这样的慢课在接着的下一节课就体现了它的效果――在《物质的溶解(二)》中,学生很自然地得出并理解了溶解度的概念,也深刻感受到不同物质不同的温度它们的溶解度也不同。也令我反思自己及身边同事的教学,重知识技能轻人文培养,把教学定位并止于知识技能也就是过于功利,新课标实施多年,我们还在很大程度上停留于传统的应试教学,我们具备的只是教学意识而不是课程意识,我们关注的是短期的效果而没有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我们总想让学生尽可能快地掌握知识,却忽视了对他们来说更为重要的东西。
注重科学思想、方法,关注科学的本质,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从金老师的示范课及指导修改教案和评课等活动中也能体现出来。在示范课中,实验中对金鱼的保护;提问和课堂活动时对学生的关注;通过活动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得出“所有生物都由细胞组成”从中渗透科学思想方法教育;在指导学员教学设计和修改教案中,对温度计这一课的设计思考还有对体温计独特设计的追问;等等。这些都给我以深深的触动:我们过多关注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掌握,没有挖掘更多的人文教育思想。或许有教师说:我们让学生拥有了鸡蛋,何必再去考虑鸡蛋是如何得来的呢?事实上,这正是缺乏对科学本质科学思想的关注,正如我们对科学家的探索精神、科学研究方法缺乏关注一样。如果我们引导学生在得到鸡蛋的同时对“蛋是如何来的”这一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可能会为学生今后创造更多类似于蛋的东西打下基础,至少,能让学生懂得如何去珍惜它,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这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在的备课、评课议课中也体现了出来,如,我们上温度一课,导师对给我们先了解温度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温度计的原理,种类,认识体温计,知道温度计的使用方法,然后就是练习使用温度计――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用体温计测体温这样的设计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这一课的教学重点不是温度计的使用(这只是操作),关键是让学生理解温度计的原理及其中蕴含的科学方法。所以我们要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使用温度计?温度计为什么能测量出温度?它的刻度是如何得出的?再结合温度计的发展、体温计的独特设计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比如体温计的分度值为何是0.1℃?它至少体现了对生命的重视和关怀。他认为,体温计及体温测量应该另安排一节课,让学生了解这些后,然后再测量体温。金老师不把温度计的使用作为重点而更关注原理和设计上,正是体现了他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和对科学本质科学方法的重视。反思我们的这一节教学设计,我们只停留在 “知道”“懂得”“会操作”的层面上,没有对其中的科学人文思想给以过多的关注。在我们学员上的《物质的分离》一课的评议中,他提到我们不能为了赶时间或进度,不以不要拖堂为由中断、减删某教学环节,不要为此而忽略某些学生,这体现了对全体学生的关怀。为学生着想,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是为师者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品质。教学过程中,我们仅仅是传授学生以知识,仅仅是让他们会操作、会读数吗?不是的,我们还应该让学生懂得,科学是在发展的,拥有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的价值观,才是最重要的。
此外,在同伴身上也学到了不少东西。我们在集体备课中,感受到同伴精益求精的态度,有时为了一个教学环节讨论上半天,为了一个素材或一张照片而想方设法搜集,陈老师设计的导学案在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又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还有两位上课老师课堂的调控能力,恰当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等等,都使我受益良多。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学模式、方法我们或许会容易学,但教学蕴含的内涵、教育真正的意义、教师存在的价值等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思考。惟一遗憾的,就是学习时间太短,思考还不是很深入,期待今后有更多的学习机会。
这次跟岗学习,开阔了视野,切身感受到新的教育理念、高水平的教学管理,加深了自己教育的理解,再结合自身的实际,在体验中学习,反思,在对自己的否定批判中促进和提升。不觉间,短短几天的学习时间一晃而过,感觉似乎是刚刚开始,却已经结束了。但结束,不就是意味着新的开始吗?因为这些体验、反思与收获,定会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陪伴并影响着自己,使自己站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