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报工作总结
总结就是对一个时期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它可以给我们下一阶段的学习和工作生活做指导,为此要我们写一份总结。但是却发现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校报工作总结,欢迎大家分享。
校报工作总结1在座的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我是采编部部长,柯韵。下面我说一下我们部门这一年来工作开展的大致情况。由于今年的5月,原来编辑室的张、赵老师调离,李老师调来主管校报编辑室工作,因而我以6月初为分界线将我们本年度的工作分为两个阶段。当然,这期间有做的相对比较好、让老师满意的一方面,也有一些不足和有待提高、加强的一方面。
(一)6月1号以前
6月1号以前,我们的工作总的来说是“平稳有序开展”。没有遇到什么大的阻碍,也没有出过大的纰漏,稿子是“多点开花”,大家都积极挖掘报道线索、踊跃写稿投稿。工作氛围轻松、愉快,但有时候显得过于“自由”,稍稍欠缺统一得力的安排、精密的策划、有序的组织,这与当时团内的大氛围不无关系。我自己主要负责实施了两个采访任务:一个是三版的大学生理财专题,是带着张仕勇和李娜一起做的,过程比较顺畅,结果也还不错。另外一个是采访大气学院省级教学团队,是和李晓、毕莹莹一起做的。这个我记忆非常深刻,当时我们去联系的时候,人家直接就拒绝了,弄得我们不知所措。幸好最好,另外一个周筠筠老师接受了我们的采访才得以完成。团内比较大型的、参与记者较多的两次写稿任务:一是4月的运动会,这次可以说是我们全团总动员,大家开会协商了好久,也精心策划、统一安排了,但最后的稿件质量不是特别好,这个我们得负一定的责任。二是5月初的自强之星,这次的参与记者涉及到龙泉,基本涵盖航空港的所有记者。这是我安排、组织的,结果还不错,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6月1号以前大概就是这样一种情况。
(二)6月1号至今
6月份,李老师正式开始主管校报编辑室工作。那时候由于彼此不是很熟悉,并且校报大部分记者都知道新的“校报编辑室”在什么地方。有较长的一段时间就出现了:大家沟通不畅,联系交流困难,记者们既有的写作风格、做事方式和团内先前的工作氛围、组织管理制度与老师期望或者要求的那样出现冲突的局面。这样的结果就是造成我们部门工作开展困难,并且很多时候我们做的也并不是本部门职责之内的事情(只要是力所能及的都在做),团内、部门内均出现了“做事找不到人,职责划分不明确,部分记者责任感缺失、归属感丢失”等一系列情况。在这种形势下,我首先站出来积极保持和老师的沟通、交流并且把老师的办报理念、思路,工作风格、方式,对记者团的新的管理办法、政策及时有效地向全团记者传达。针对每次的采访任务,我们都严格按照李老师的要求,精心策划,统一部署,有序组织,狠抓落实,及时反馈,加强交流。在这一工作思路的指导下,从6月10到7月10号的各期报纸包括三版的考研专版、优秀毕业生专版、求职专版等一系列采访、写稿、摄影工作得以顺利完成。但由于个别记者的疏忽大意和某些客观原因,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情况,如教代会时:没能完成采访管理学院黄萍的采访任务。另外一个特别需要哦注意的问题是:交稿的及时性问题。这个我们很多记者并不十分注意,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如不加以改善、制止,将会因为个别人而影响编辑室整个的办报进度。总之上学期6月份以后,我们都是在磨合、摸索和适应中前进。进入20xx-20xx学年,编辑室固定下来,大家熟悉、了解了许多,一种新的工作方式也渐渐成形,同事间的配合也愈加默契。因为上学期出现的种种情况和我自己的思考,我引入了一种“策划,审批,开展,落实,反馈”的类似项目化的工作开展方式,开展活动、安排任务、构思专题之前先进行策划,记者们都严格按照策划来落实、实施采访任务。并且把每次的策划搜集起来,整合成为一个“策划库”,这样相当于是把记者们的智慧、汗水积累、沉淀下来成为一种财富,也供后来的记者们学习、参考、借鉴和改进。在大好局面下,我们工作开展就顺畅多了。迄今为止的各期报纸,都相对圆满的完成了并且一些期还得到老师、同学们的好评。当然,我们也还是遇到了不少问题,如部门职责划分不明确,策划、写稿、取图等难统筹兼顾,某些记者工作量繁重而某些记者无所事事等。有鉴于此,我思考更多的是我们记者团的体制、结构的问题,并且我已完成了一份我设想的8000余字的记者团管理方案。
对于未来的工作开展,我想是合理地的整合、调度、分配记者团内及相关单位的人力、物力资源,让“人尽其用,物尽其能”;紧密结合当前形势下学校对校报的工作要求,贯彻落实相关文件精神,尽量满足学校的宣传报道需求;加强航空港、龙泉等校区记者团的沟通交流,力求使得两边记者沟通容易、交流方便;合理构建记者团的体系结构,确保每个部门“职能明确、真正做事、不冗余”;明确各个干部、记者等有关人员职责,切实将工作、任务“策划组织好,开展落实好,验收奖惩好,存档记录好”;提高学生记者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力争使得各尽所能,尽情发挥自己所长,适当规避、改善自己所短;科学安排工作时间、合理分配工作量,尽可能满足大部分记者工作、学习、生活时间不冲突,工作强度、量额不超过合理界限的心理诉求;为积极向上、寻求发展锻炼的记者更好地提供机会、搭建平台,在记者团内营造起主动争取、积极竞争、奋发向上的风气;严格执行负责人制度,保证每次工作任务有人负责、牵头,出了纰漏有人可究。
校报工作总结2在工作总结之前,首先致以部长三个歉意。晚交工作总结的歉意;在一个长期没写过总结的情况下,用一个由表及里、由集体到个人的方式写这份工作总结的歉意;工作失当之处、工作总结中一些拙见及看法失当之处的歉意。在此望部长包涵。
对于一个在校报时间不长的人,对比了解不是很多,只知道是一个附属校党委宣传部的一个正规的组织,所以纪律性、组织性在此得到很好的体现,因此对于一个高中无组织、无纪律的我着实是一个锻炼,也有着不错的改变。校报,既然是报纸,可没当初我因是新闻专业、爱好写作加入校报的初衷那么简单,因此在这的确了解很多新闻写作,尤其是新闻评论的特点,也不算学到,因为真正的可以把其运用到平时写新闻评论的实践中着实很难。但是我想只是时间问题。
我是一个连自己都没弄懂的人,所以在校报这个大集体不可能认识和弄懂每个人,但是在此我不能不谈谈我所了解的团长、部长及组长。团长,其实很佩服他,这么大的集体管理的如此有序;对工作极其认真负责,以至于不知时间,不知自己的事。记得他对我说过,每次部长会议都是一两个小时,每次改稿都到凌晨一两点,每次什么有关个人的比赛都因没时间而错过。才能就不用说了。部长和组长算是接触比较多的人吧,什么工作认真负责、写稿经验不必多说了;什么劳累、辛苦也不必多说了,又有谁不会知道呢?这一切对于我来说是多么幸运,但我想不幸的是我只学得 ……此处隐藏3128个字……常的开心和自豪。
二、进入校报,我因此而认识了三版的各位成员们。虽然我们来自不同的院系,不同的班级;但我们依然“不分彼此”。当每周一次的值班的时候,大家聚在一起,就像是阔别重逢的老友一般,斗斗嘴,说说笑,分享一些发生在身边的趣事。虽然大多时候,我只是安静一旁,看她们打打闹闹,听她们说说笑笑,但我依然会感到很开心。我坚信,今后的三版,会愈来愈像一个属于我们的大家庭,因为,我们的心会愈来愈近。
三、在校报,唯一的工作就是发报了。虽然这份工作目前我只做过一次,但它给我的感触却不少。当我们手拿报纸,一间间的敲开别人的寝室的同时,迎接我们的是各种不同的表情,或惊愕(这人是干什么的啊?),或愠怒(这人干嘛啊!),当然,也有的人会对我们说声“谢谢”。然而,这样一句简单又普通的两个字却让我感到特别的舒心,这点连我自己也感到很意外。因为,在此之前,我从不习惯对别人说“谢谢”这两个字。因为我觉得人与人之间若真有什么感激之情的话,放在心底就好了;没有必要这样客套,这样拘礼。同时,我也不太喜欢别人对我说“谢谢”,因为我觉得好虚伪;我觉得,大多时候,人们说起这两个字的时候只是例行公事般的客套,而并非发自内心。然而,我现在彻底否定自己以前的想法。没错,“谢谢”或许只是简简单单的两个客套话,说这两个字的人也未必是发自内心;但,说者或许“无心”,但,听着却是“有意”。在他们听来,一句“谢谢”,是一种帮组他人之后得到的精神上的报酬;虽然是非物质的,但我相信,这种精神上的报酬却远比物质上的回报更能令他们舒心。经过这次之后,我决定,以后,我不会再对他人吝啬这两个字谢谢!
以上就是这几个月之中,我进入校报之后的一些感受了。最后,我相信:校报能够越办越好,三版能够越来越亲!
校报工作总结6亲爱的老师以及学长学姐:
我以书信的方式来做个人工作总结,像假条内容一样另类就是为了能够缓解您辛勤工作的疲劳感,如果您喜欢这种形式可以鼓励我,如果您不认可请批评我,谢谢。
下面我来总结我个人从入校报以来的工作及感受,成长和所思所想。
刚刚进入南阳理工学院时这个神秘而又严肃的组织就深深吸引着我,我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人,但是上学期我并不敢有所行动,父母告诉我需要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但是刚刚进入大学,还有很多不适应,不应该过露锋芒,要多听、多看、多想,默默的努力做事,不追求一时眼前无谓的利益。个人觉得这个要求其实就是可爱的校报记者团的写照。
我很庆幸自己有机会加入校报,他满足了我想要站在一个更高角度审视南工、了解南工的机会。有的时候表象与实质有很大差别,甚至迥然不同,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实习记者我依然很happy只要有记者这两个字的存在,我就拥有了一个区别于他人的特权:在校园范围内采访我想了解的事、想了解的人,不需要任何理由我想要深入采访,找到一些与表象迥异的事实与故事,我做过很多次人物专访,有正式的,也有非正式的。省级优秀毕业生乔来聪学长;前生化社践部长现生化副主席伍宣名学长;机械大四前两年连续获得运动会女子100米栏冠军的王俊阳学姐。当我采访结束时,突然发现无从下笔,这已经不再是一个形式上的采访,写人物专访的稿件也不再是我的主要目的。因为记者身份,我与他们敞开心扉,他们也不吝啬将自己有趣有意义的事情一件件道出,有时问到比较敏感的问题我真诚的微笑与眼神却使他们无法转移话题。我们不会尴尬,即使第一次见面也会在慢慢的交谈中消除生疏。是晓真姐教会我采访其实可以很简单很舒服,只要你的问题经过大脑思考并且有意义。好像好多年不见的老朋友有好多好多的事情想要了解,共同分享将快乐加倍,将泪水铭记。这样意外收获的场景让我想起老部长伍宣名学长的一句话:“一个商家卖出一种商品,并不仅仅在于这件商品,更是收获了一份人脉。”同理,我觉得采访一位同学或老师并不在于采访本身或者是稿件的好坏,而是了解了一个有可能拥有我所没有的优秀品质的人,结交了一个很可能成为好朋友的朋友。
在外面的人不会了解校报到底有多好,这里有优秀且感性的老师,在校报换届选举会上的话让我这个才进来不到一年的小菜鸟都不禁落泪;这里有勤劳谨慎可爱可亲的学长学姐,他们教会我很多,不仅仅是在新闻写作方面,更是在为人处事的礼节上对我们的严格要求。从高中到大学我以为自己会非常不适应没有人监督管理的感觉,就好像是宇航员从高压处不作任何处理就冲向低压立即爆炸一样,但是我没有,因为到了这里依然会有真心疼爱我的老师和学姐学长批评我、指导我。无论我有多么努力或无辜。我这的感谢你们,当你们批评我时你知道的是我表情严肃,谦虚认真,但你不知道的是在我心底里其实早就已经笑开了花,因为你乐意管我证明我有我的价值,你指出我的不足我完善过后就又接近那个完美的自我一步。我感激并珍惜每一个你,每一个相信我支持我,与我交心的我的朋友。
在严肃紧张的工作大会上,总爱笑的我也一脸严肃起来,不觉之中感到自己好像长大了,居然有一天会听这么形势的会议并记录还企图写出来新闻。Oh my godden niu!在一开始加入校报的我其实就很纠结,我喜欢抒情、描写、散文、议论唯独不喜欢新闻,可能是因为小的时候姥爷总会在我看动画片正高兴的时候把电视调到中央新闻联播,所以他莫名得就成了我的假想敌,但是这个大缺点却在我加入校报的那一刻开始就被改正,特别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没有新闻敏感性简直就像一个傻瓜一样,没事少比比吃穿用,多比比谁知道的多……嘿嘿。
在这里我需要检讨,因为参加的比赛竞赛比较多,又想不断提高自身价值报了爵士班,再加上学业繁重,在校报里将近一年的我其实没有做出什么贡献,也可以说是几乎没有,但是我在大一下学期,也就是本学期意识到了,即使石江风学长说只要你想在校报里学习,认为这里有你想要的我们就不会开掉你,只要你积极、好学、守信守规。但我意识到即使这样我也没有理由白白的拥有这么好的资源与条件而无动于衷,我开始不再以玩为主,而是试着将其正式化,有谁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更多人关注与肯定,有谁不想自己的孩子被他人所爱戴仰慕呢?我尽力将新闻正式,又注入自己的独特活力。机械学院“光盘行动”的稿件很荣幸经机械崔老师修改后与校报老师交流沟通,即使稿件上的晚又或者根本没有上,我也不会有一丁点伤心,反而很高兴,因为我并不在乎结果,过程有时候对我来说更有价值、更有意义,认识更多朋友,了解更多事件的本质,毕竟你不是全世界,何必把自己看得那么重,但是说实话,世界上不会有人讨厌成功的我相信……!
到这里我的工作总结其实也差不多了,可是我在这段时间里,从校报里得到的却远远不止这些,校报将是我区别于同学老师之间的另一个大舞台,在未来的道路上也许会充满荆棘,我将永远不失自己积极、自信、友善、好奇的心,一路过关斩将……
上善若水,如水般重要;如水般变幻莫测;如水般自然亲切;如水般张弛有度;如水般毅然冲向东方!
机会不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而是留给那个准备得最好的那个人……我将保持谦虚谨慎,在人生的海航中把握好罗盘,那艘巨轮之上有一个劲力十足的马达--名叫“校报记者团”。
XXX
20xx.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