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说课稿模板集锦10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一,依据课标,说理念
《春雨沙沙》是一篇短小的写景散文,描写了春雨中乡村的迷人景象,具有诗一般的韵味。本文的设计理念:自主识字,朗读感悟,语言实践。
二,紧扣特点,说教材
《春雨沙沙》一课通过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天图画,展现了春天的美景。学习课文,了解大自然春天的景象,体会春雨中乡村的迷人景象,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
知识目标:
认识"提土旁",正确认识课文中的9个生字,积累9个词语。
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田字格中正确描写4个左窄右宽的字;能用一二句话说说春天的迷人景象。
情感目标:
体会春雨中乡村的迷人景象。
教学重点:
1,能运用多种方法识记本课9个生字,积累9个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能读出感情。
教学难点:
1,体会春雨中乡村的迷人景象。
2,用一二句话说说春天的迷人景象。
三,联系实际,说策略
教法
创境法
诵读法
学法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四,情感互动,说流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春天
1,欣赏春图,感受春意。
2,指导朗读第一,二节。
3,揭示课题。
(二)读文学字,感知春天。
1,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看课文图片,交流听后收获。
3,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字词。
4,交流识字方法,反馈朗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走进春天。
1,自读课文,挑选喜欢的句子读读。
2,指导朗读,体会春天的迷人景象。
3,赞美春天,配乐感情朗读全文。
▲重点指导朗读第一,二句 。
▲小组自由合作读第三节
(四)拓展训练,描绘春天
1,说春天:春天还有哪些迷人的景象,向同学介绍一下。
2,赏诗歌:《春天》
(五)复习巩固,指导写字。
1,游戏:燕子报春
2,指导写字:织,坡,播,植
(六)实践活动:找春天
1,收集与春天有关的词语,成语,歌曲或诗句等。
2,走到校园,公园,到大自然中去找春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如:画一幅画,写一二句话等。
春雨沙沙,春雨沙沙……沙沙的春雨,像千万条丝线飘下……
……
……
沙
沙
下
3 春雨沙沙
这是一幅美丽的春天图画:_____________。
燕子
一幅
织
对岸
一座
山坡
播种
农民
植树
穿梭的燕子衔着雨丝,织出一幅美丽的春天图画:绿的,是柳叶;红的是桃花。
美丽的
绿的
红的
还织出一条清凌凌的小河,河里的鱼儿欢快地摇动着尾巴。
清凌凌的
欢快地
啊,春天的图画___________!
啊,多么迷人的春天图画!
春天
春天是一本彩色的书,
红的桃花,
白的梨花,
绿的柳叶,
黄的迎春花。
春天是一本会笑的书,
小池塘笑了,
酒窝圆又大,
小朋友笑了,
咧开小嘴巴。
春天是一本会唱的书,
春雷轰隆隆,
春雨沙沙沙,
燕子叽叽叽,
青蛙呱呱呱。
一座
植树
山坡
织布
燕子
农民
对岸
播种
说课稿 篇2一、说教材
1、本课在教材中的位置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欣赏名家笔下的艺术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五篇本课课文全部都是经典之作,内容丰富,含义深刻,语言精湛,教材选取的均为儿童喜闻乐见的精华部分,教学时主要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作品的意义,在读中陶冶情操,在读中受到语言的熏陶,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2、教学目标、任务
针对本课课文特点,在第一课时初步疏通本课课文,了解全文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新课要求,我把本课的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本课课文,理解本课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中的心理描写,并能用自己的话简要讲述猫吃年糕的经过。
过程与方法:以读为主,开展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感悟作品的意义,在读中陶冶情操,在读中受到语言的熏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体会作者对弱者深切的同情,对当时社会人情冷漠的不满与愤恨。
教学重点:
理解本课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弱者深切的同情,对当时社会人情冷漠的不满与愤恨。
教学难点:
理解感悟三条真理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说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表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基于本理念,这节课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体验与本课课文展开零距离对话,体现在阅读实践中自读、自悟、互评、合作、探索的学习过程。
2、“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语言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
因此,本课教学力求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读书活动,让学生真正的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交流,并在交流中产生成就感,使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对话,成为自主阅读后的深层次需求。
三、说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浏览本课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快速读本课课文,回忆一下,本课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默读思考,自主学习。
学习 ……此处隐藏13495个字……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实施背景、职能、权力及其影响,并能够对这两种政治制度进行正确的评价。
2、过程和方法:
解读有关秦朝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资料、图片,从中获取有效信息;进行初步的归纳和分析;提高阅读有关信息的能力。
通过讨论、角色模拟等,锻炼推理和历史思维意识,培养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质疑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到“大一统”政治制度建立的学习,探讨政治决策的过程与方法,欣赏其政治智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中华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逐步培养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注意研究和借鉴古代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并引起对今天我国政治改革启发的思考。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秦汉“大一统”政体的形成和基本特征。
2、难点:
“大一统”政体和官僚机构的形成比较抽象,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和评价这种行政体制的创新。
五、教法设计
1、教学总体思路:注重情景设置下的启发式教学。
2、具体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阅读新课,了解知识;
师生质疑,合作探究;
练习评价,巩固拓展
六、教学过程
屏幕展示李白的一首诗《秦王扫六合》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雄图发英断,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问:“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用图片或诗容易引起学生兴趣,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引人入胜,进入新情境开展有效学习。)
“六王毕,四海一”——“大一统”地理格局的形成
这块内容是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前提条件,因为学生初中学习中提到了秦完成统一的时间、原因,课堂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从简处理。教材主要介绍了(1)秦灭六国,一统天下(2)蒙恬夺河套、阴山地区,修直道,修长城;(3)南方:筑灵渠,(4)西南:将西南夷纳入中原王朝版图,学生容易了解。
设计:教师可以通过两幅图:战国诸侯称雄形势图和秦朝疆域图,设计三个小问题①比较两幅图的不同,你能得到哪些历史信息?
②秦始皇扩大统一帝国规模的行动主要有哪些?讲述秦朝疆域的四至。
③西周和秦朝对地方的统治有哪些不同点
这样设计一方面直观生动,提高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形成空间地域概念,了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地理格局。另一方面通过两幅图三个小问题培养学生解读地图信息和阅读教材内容的能力和审题、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实际上也是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第③问为下一部分内容作了铺垫。)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大一统”政体的形成
这块内容是本课的重点、难点,包括本课的第二、三目。
【利用教材设问】
问题一:为巩固辽阔的疆域,秦始皇进行了哪些政治改革?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归纳;
【补充材料合作学习】
问题二:阅读材料,了解皇帝称号的来历,并小组讨论回答。
材料1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诏令是“议帝号”:
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制曰“可”。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材料2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材料3 到秦朝,“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君臣莫敢用。”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1)从材料1、3的“皇帝”称号及“制”“诏”“朕”“玺”等规定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据材料,皇位是怎样继承的?
(3)三则材料包含了哪些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
(4)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指出秦朝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
【角色模拟辩论互动】
问题三:郡县作为一种新的地方行政管理组织,春秋战国时在有些列国已出现。秦统一后,就如何对广大地区的统治,在朝廷内展开了一场争论。请同学们看教材丞相绾、廷尉斯的讲见解,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辩论:假如你是当时秦朝的重臣,为了秦朝的长治久安,你会支持哪个观点,请具体阐述理由。(老师可以以秦始皇的身份追问、质疑和点评)
【动手动脑质疑互动】
1、请简单绘制“中央集权制度下从皇帝到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示意图;并说说其官僚机构的名称和职能。
2、对秦朝创建的集权政治制度,你认为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你可以向老师或同学提出问题,也可以解答老师同学的问题。
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1、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基础不同)
2、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官员只有俸禄没有封地。(官员性质和待遇不同)
3、诸侯国的独立性很大,容易发展成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与中央关系及影响不同)
4、分封制是贵族政治,郡县制是官僚政治。(性质不同)
加强思想控制——“大一统”政体下的思想专制
这块是阅读内容,学生看书基本了解即可,主要是加强情感、态度的教育。
可以设计问题:假如你是秦始皇,有人对你的政策提出非议,你会怎么做?
或者让学生谈谈自己知道的史实(秦加强思想控制)然后教师归纳。引导学生对“焚书坑儒”“挟书律”进行评价。
总结:学习探究:给秦始皇的一封信——以“请你说说秦朝或秦始皇的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为主题,采用书信的形式,或对某一问题、某一制度提出看法或综合评述,有一份史实(史料)说一份话,注意论从史出。
【板书设计】
秦汉政治特点:①走向“大一统” ②开始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
七、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 :
(1)秦汉有关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可圈可点的东西很多,如何择其要而展开、内容的深浅度是教师需要把握清楚的。
(2)“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县制”是秦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基本内容,学生只有弄清楚皇权和官僚之间的控制与被控制、服务与被服务,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才能基本领略中央集权的内在含义。对教材的这部分内容需要整合处理,更有说服力的资料图片很难找,不易操作。
(3)怎样把历史和现实拉近?如何改变学生对中国古代制度史“枯燥乏味、陈旧厌烦”的看法,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