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说课稿汇总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指导、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内容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阐述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这样设计的理由。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说明: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是人教版物理义务教育八年级下册第七章“欧姆定律”的第二节内容。
(二)、内容解析:
1、《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编排在学生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及《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之后,它既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系统性。欧姆定律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理规律,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重要的电学量之间的关系,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关键。
2、欧姆定律这节课特点:十分重视科学方法研究,重视科学研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验方法、学习方法,了解得出欧姆定律的过程。教学内容的编排是根据上节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到定律以及数学表达式,无形中降低了难度。
3、 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同一电路中电学三个基本量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电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体会“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变量关系的实验方法及“等效替代”的方法,同时也为后面学习“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和“安全用电”打下基础。所以欧姆定律是本章的重要内容。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思维特点:
初中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知识来支持。
(二)、学生知识情况:
学生在没有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已了解了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初步学会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具备学习欧姆定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对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定量关系,认识是肤浅的,不完整的,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
三、学法指导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
1、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自己摸索,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出“新”的物理规律。如让学生从实验得到的两组数据进行讨论分析,最终得出“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2、让学生亲自经历运用科学方法探究物理知识的过程,真正掌握控制变量实验这种科学方法。如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保持电阻阻值不变,而在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则调节变阻器的滑片,保持每次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
3、通过自学、观察、阅读等方法获取物理知识。本节通过阅读例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模仿分析、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能力。
四、 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 ,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掌握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能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计算。
2、能根据欧姆定律得出串并联电路中的电阻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初步领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规律的思路.
2、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概括实验结论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真谨慎的学习习惯。
五、重点、难点、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并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觉得本节课是这一章内容的第二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我认为: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以及表达式、变形式的意义是本节的重点;培养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本节课难点。
六、内容方法
(一)、教学内容
1、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2、电阻的串联与并联。
(二) 教具使用
教师演示用:课件、干电池、开关、电阻、灯泡、导线、示教板。
学生分组用:电源、导线、电阻、灯泡等。
(学生刚接触电学,内心既好奇又感到恐惧,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参与到实验活动之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和成功。)
(三)、教学方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突出以下几点:
1、是设计了学生探究电阻的串联和并联关系实验,突出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体现新课程“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基本理念,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精神以及创新意识。
2、是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观摩法、阅读法、分析、归纳法等,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引导——启发的教学状态之中,以求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3、是注重渗透物理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和等效替代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我进行了这样的教法设计: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情景,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思考,在思考中体会物理概念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物理方法,使之获得内心感受。 接下来,我再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置悬念
试电笔是检修电路时必备的工具,使用它来检查电路时手指必须接触到笔尾的金属体,让电流通过人体,流入大地。
让一位学生当场检查教室里插座的火线和零线,并说说有没有不良的感觉。
引导学生分析、提问:通过人体的电流有多大?它与电路的电压和电阻有什么关系? 通过演示,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心向,引导学生提问问题。从试电笔的使用引入新课,试电笔是家庭常备工具,同学大多有使用过,用这个例子引入,目的要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
(二) “温故知新”——引入概念
我经常在思考: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对物理不感兴趣,甚至害怕物理,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物理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了。事实上,物理学习应该与学生的生活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物理、探究物理、认识并掌握物理。
(三)“水到渠成”——得出公式
I=U/R
对欧姆定律的内容、 ……此处隐藏9384个字……、 说练习设计
做一做1.2.3.题,是学生掌握算法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有层次。使学生能够熟练的口算9加几的算式。
七、 说板书设计
9加几
9 + 4 = 13
4可以分成1和3,9和1合成10 ,10加3就是13
说课稿 篇6一,说教材
《七色花》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中的选读课文。这是一篇童话,写小姑娘珍妮在迷路时得到了一朵神奇的七色花,用它做了七件事,表现了珍妮不惜牺牲个人利益,愿为别人带来幸福快乐的美好品质,告诉人们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课文共有11个自然段。第1-3然段写小女孩珍妮因迷路而哭了起来,一位老妈妈看珍妮哭得可怜,就送她一朵能帮助她什么事都能办到的七色花。第4~10自然段写珍妮用七色花瓣为自己做了几件事。第11~18自然段写珍妮用最后一片花瓣帮助一个腿脚不便的小男孩站了起来。
二,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想像丰富,对童话充满兴趣,对《七色花》应该喜爱。他们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写作基础,可以让他们充分地自我发挥。
三,说目标
知识目标:
1、读通课文,理清课文脉络,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能简单概括出珍妮用七色花做了哪七件事情,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技能目标:
1、学习课文内容,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最后一片花瓣做的事情最有意义,因为帮助别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2、总结全文,运用想象,说说如果有一朵七色花,自己想实现什么愿望。并模仿课文的构段方式进行仿写,也可以自由发挥。
情感价值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感悟到助人是快乐的,要做有意义的事情。感受到小女孩的天真可爱,心地善良。体会到凡事都应该为别人着想,懂得只有乐于助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教学重点:
了解七色花的神奇作用,知道珍妮七次用花瓣所作的事,感受用第七片花瓣帮助腿脚不便的小男孩最有意义。
教学难点:
模仿课文的构段方式,运用想象,引导学生说一说、写一写如果有一朵七色花想实现什么愿望。
四,说教法
1,重视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2,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发展想像,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4,注重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运用图文对照、诵读体会、讨论交流、读写结合等方法帮助学生全面达到教学目标。
五,说学法
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让学生自读、自悟,学会主动学习。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根据教师的提示思考、想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习惯。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他们的想象力。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并且和写作练习结合起来,既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说程序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引读话题:著名童话作家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精彩片段)
2,自由读文,了解大意;(助读提问: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3,自主合作,交流讨论,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检查提问:珍妮小姑娘分别用七朵花瓣实现了哪些愿望?你认为哪个愿望最有意义?为什么?)
4,拓展升华,发挥想象,训练表达,结合写作;(口语、写作训练题目:《假如我有七色花》)
5,总结提高。(结束语:《七色花》是一篇童话,我们自然不能得到童话里的这朵神奇的七色花。但是,只要我们有着一颗善良的心,所有的美好愿望就都能成为现实,七色花就在我们心中。)
七,说板书
黄色花瓣——让她带面包圈回家去
红色花瓣——把打碎的花瓶复原
蓝色花瓣——带她去北极 只为自己,增添许多烦恼
《七色花》 绿色花瓣——让她从北极返回家
橙色花瓣——来了很多玩具
紫色花瓣——叫玩具都回去
青色花瓣——帮助腿脚不便男孩恢复健康——帮助他人,得到无穷快乐
得花 —— 用花
说课稿 篇7作用与地位
作为二次根式乘、除法与加减法的过渡桥梁的“最简二次根式”这一节课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先复习与巩固已学过的乘、除法知识。另一方面,本小节的内容,显然是下一小节“二次根式的加减法”的基础,因为加减法就是在识别“同类的”最简二次根式的前提下进行的。
目的与要求
本课的内容比较单纯,就是要求学生掌握化简一个二次根式成最简二次根式的方法。当然,这首先需要知道什么是最简二次根式(即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不在于能否背出定义,关键还是遇到实际式子能够加以判断(也就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应在练习中让学生熟悉这个概念。我采用启发式教学并借助实物投影以扩充教学容量。
背景
在实际问题中,遇到二次根式,一般应把它先化简,这会给解决问题带来方便,把二次根式化简,至少有以下三种用途:
(1)、把一个二次根式化简后,可避免因误差积累而造成的结果不准确。
(2)、把两个二次根式化简后,它们的乘除法运算可能变得简单,例如:
;15 ÷2===。
(3)、把一组二次根式化简成最简二次根式后,可以对同类二次根式进行加法、减法运算(这将在下一小节中学习).
学生们在前面已经看到了这些用途,实际上,看到这些用途是第二位的,最重要的是从这些用途中领会把复杂化为简单,把未知化为已知,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的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分成以下几个步骤
一、提出问题:(投影显示)
两个问题首先是对二次根式乘、除法的复习;其次通过两种解法对
比得出将繁杂的二次根式化为简单的二次根式后,使解决问题更加容易。
二、问题解决:
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从从简单的问题中发现规律,突出本
节课的重点。并由此引出新课“最简二次根式”,达到本课的第一个教学目的(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定义)。对于最简二次根式的定义以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给出。
三、解决问题:
接着通过训练将最简二次根式的定义加以熟练并总结出化简最简二
次根式的步骤,从而达到本课的第二个教学目的(会将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在训练内容的选择上考虑到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一是以常用运算
为主,采用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方式,二是以基本技能为主,而不追求繁难式子化简的特殊技巧。在进行最简二次根式的化简时,始终围绕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质,抓住学生问题的症结培养学生独立学习,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问题:
采用学生小结教师补充的方式来概括本节课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