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关说课稿范文合集7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端午的鸭蛋》我将从教学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部分向各位老师说说我对本课的设想
第一部分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端午的鸭蛋》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单元课文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涉及的文章生动丰富,趣味盎然,包括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萧乾的《吆喝》,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等。这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去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端午的鸭蛋》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这篇文章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汪曾祺散文“小叙事”的特点,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平实有味,所写内容虽然简单,但作者灌注深情于文章,写出了其中的人生滋味
(二)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是初二年级的学生,处在青春期的初二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社会生活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看法,并且有着表达个人观点的强烈欲望。汪曾祺在《端午的鸭蛋》一文中用“小叙事”,“小话语”道出了生活中美的真谛,正好能启发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去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课文的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确定如下:
(1)了解端午文化,感受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习俗
(2)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
(3)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
(4)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我将目标2(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确定为教学重点,又因为要让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实属不易,我将目标4(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确定为教学难点
第二部分教学策略
(一)教法设计
为了使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依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反复读,感悟本文平淡自然的语言中所包含的丰富情感
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针对学生特点,我将用饱含深情的语言、音乐、问题等充分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3、交流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学法指导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对学生做如下学法指导:
1、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课文语言的韵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讨论探究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教师提问:1、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2、你能说出端午节的来历吗?
学生由于课前搜集了一定的资料,因此一定会踊跃发言,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时教师适时引出课题——《端午的鸭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介绍作家常识,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理清行文思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以上题目设计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从结构上、思想上整体把握文章,理清行文思路,领会文章主旨使学生初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日常生活中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的深刻感悟
三、精读课文,品读赏析,感受情趣。
(1)自由读课文,画出自己喜爱的语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谈你的感受或理由。
本环节采用学生的自由读、个人读、齐读等学习方式旨在通过多读,感悟文章表达的情感并同时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在学生对课文语言有所体会的基础上,教师给学生介绍汪曾祺在本文中的语言艺术风格: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接下来让学生再从文中找出自认为能体现汪曾祺语言风格的语句,反复朗读,细细品味,通过自读、互读、讨论交流等方式品读赏析。
例如:a、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b、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C、“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文章的情趣呢?先让他们反复朗读,并抓住关键语句赏析。如“所食鸭蛋多矣”“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几处,或在平实的白话中穿插颇具特色古汉语,而“曾经沧海难为水”则是大词小用,给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又如“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确实是好”,“我实在瞧不上。”等几处都较为明显地运用了江浙方言,显得非常生动亲切。再如表现吃鸭蛋的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快感,一个“吱”字就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了。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汪曾祺的语言艺术风格:
a、口语色彩浓厚,让人倍感亲切。
b、古汉语的点缀,增添了典雅之美。
c、善于运用语言“造型”,富有韵味。
d、适当地运用方言体现淡淡的幽默。
四、协作质疑,张扬个性
学生讨论: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看呢?
本题是一道发散性的问题。只要学生自圆其说就可以。认为是赘笔者,主要是为保证结构严谨,这对于中学生而言,依然大有必要。而认为“自然、随意”者,实际上已经上升到对作者风格的品评了。可以就此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能有所认识和提高。
五、师生小结
首先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再予以补充和肯定。
……此处隐藏7651个字……,网址的输入,利用搜索引擎搜索各类信息等基本操作,(根据单元预期目标,争做小导游,介绍麻城,学会如何把网络中有关麻城杜鹃的图片和文字进行下载和保存),本课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也为以后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整理奠定了操作技能基础。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教学目标,点击出示。)
1、掌握图片和文字下载与保存的操作方法,提高学生在网上获取信息、保存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能力。
2、以家乡发展红色旅游,学校招聘小导游为主线,采用任务驱动,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在完成一个个具体任务的过程中学会下载网上信息的方法。
3、培养学生协作学习、与人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直接说)重难点(是):图片、文字下载与保存的方法。
三、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我运用的教法有:)
1、任务驱动
2、协作学习
3、分层教学
4、赏识教育
在学法上,我主要让学生经历由自学到尝试到创新的过程。
(接下来我来说说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这堂课我是按以下四个教学环节进行的:
(第一个环节)
(一)、杜鹃激趣,明确任务
(播放视频)
一段《麻城杜鹃花》的视频,深深地吸引了所有的同学,于是我抓住契机,激情满怀地说:“同学们,这就是家乡的红杜鹃!每年4月底五月初,漫山遍野的红杜鹃欣然开放,如霞似火,吸引了五湖四海的游客。为了发展红色旅游,学校正在举行“争当小导游”的活动,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导游,必须对家乡有更多更具体的了解。这节课我们就从杜鹃入手,通过网上查阅相关的图片、文字,把它们下载并保存下来。
(这样的设计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受家乡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悦地情形下主动地明确了接受了任务。)
(第二个环节)
(二)、走进杜鹃,探索新知
(首先,我出示第一个任务)
1、任务一:杜鹃图片的下载与保存
为了完成新知,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下几个步骤:
(1)自学课本123—124页的内容,明确图片下载的方法。
(2)(自学完成后,就进行交流)交流自学情况。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只有一部分的学生对图片的下载与保存有所了解。(于是)
(3)演示操作过程。我在电脑演示了下载与保存图片的操作过程,因为学生的学,离不开老师的导,特别是新的知识点。
(4)自由探索。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用。因此我将他们分成四人小组,自己动手收集麻城杜鹃图片,并保存到E盘“魅力麻城”文件夹中。
(同学们明白了学习任务以后,就迫不急待地行动起来)
(5)展示杜鹃的图片资料。
我们四人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很快地收集到了许多图片,在进行(共享)展示时,同学们争先恐后,生怕自己小组比别人慢,比别人差。这时我发现,展示的图片,内容丰富,品种多样,我觉得这是培养学生分类整理资料能力的契机。于是我马上号召各小组将图片分类整理,待会儿展示。
(6)分类整理文件夹,展示作品
我们在进行第二次展示时,有的同学按花色来分,有的按品种分,有的按花茂盛与否来分,还有的同学说最好按品质分,因为杜鹃文化及麻城的灵魂文化。更古至今,象征源远流长;扎根山崖,体现顽强不屈;火红一片,象征红色精神与热情奔放……(随即播放与之相配的视频)
(7)小拓展:
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求异思维及善于发现问题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展示结束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课件):在下载与保存图片的过程中,你发现了还可以怎样保存图片?通过交流,我发现原来他们还知道了一些保存图片的方法,并且还做了演示呢。
(本环节,通过学、说、演、练、展示、拓展。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下一步)任务二:关于杜鹃的文字的下载与保存
有了图片下载与保存的基础,文字的下载与保存就不难了。在这个环节中,主要通过小组自学,发现问题,互帮互助,以达到掌握新知的目的。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既学会掌握操作技巧,又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同学间的相互指导,质疑解疑,既培养协作精神,又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
(三)、探索实践,巩固新知
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学以致用,我又设计了第三个环节——探索实践,巩固新知。
(第一步)1、出示任务 整理自己的信息,准备小导游竞选。
要求可以小组合作完成,介绍时要有文字资料、图片资料,也可以是图文并茂的作品或其他的演示形式。
(第二步)2、合作探究 准备汇报
学生动手操作,我适时对学生做一些插入音乐,调节图片的大小等技术方面的指导。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更利于学生的发展。
(第三步)3、小导游风采展示
我们在全班进行了“小导游竟选”,还评出了 “最佳小导游”和“优秀导游小组”。(简单展示交流录像)。
4、我的作品展
课后我将他们的作业整理在一起,保存在一个文件夹里,留给下次上课时看,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以此来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
(在交流中学习,在展示中提高,这是我的教育追求。本环节既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再次激发了热爱家乡的情感。)
(第四个环节)(四)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在这节课中,学生学会了文字图片下载与保存的方法,学会了分类,初步具备整理信息的能力,并了解了家乡的杜鹃文化。
但是网络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宝库,其他的网络信息该怎样下载呢?当一个网络中的内容限制了访问权限该怎么办呢?这些又将是我们今后探索的主题。
(最后)五、教学反思:
一堂课下来,我觉得比较有收获的是:
1、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将下载与保存动物图片及没有主题的文字改为围绕“了解家乡的红杜鹃,争做一个小导游”这一主题进行,这样让学生既掌握了信息技术课中的一些基本操作技能,同时又了解了家乡的特色文化——红杜鹃。
2、注重了学科间的整合,在教学中,把动手操作、口头表达与热爱家乡的思想教育结合起来。
3、课堂中始终渗透信息技术与家乡文化相融合的教学理念。
遗憾的是,在课堂中,师生间的交流不是很充分,评价语言比较单一;另外,在学生对网络上其他知识很感兴趣时候,为了在40分钟内完成本课的教学,没有进一步加以引导。今后,我将和大家一起,在提高专业水平的同时,致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杜鹃花开,漫山如霞,花色之美,天下一绝。麻城,一块神奇美丽的地方,热情好客的麻城老乡正等着你们去做客呢!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