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说课稿

【实用】说课稿集锦五篇

时间:2021-07-28 00:27:58 收藏本文
【实用】说课稿集锦五篇

【实用】说课稿集锦五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 篇1

各位老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社会行为》。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内容

《社会行为》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根据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动物的社会行为。动物的行为是目前生物学研究中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动物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社会行为的特征,二是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呈现的方式也很直观,主要是两幅图片和文字资料,让学生先观察再讨论总结,易于学生接受。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构建“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动物为了生存和繁衍种族,表现出复杂多样的动物行为特征”这一观点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教学手段,认真组织教学,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2、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中关于社会行为的具体要求,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阐明社会行为的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观察和群体组织特点的总结,逐步培养分析处理资料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了解,使学生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世界,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增强集体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1)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是教学的重点。营群体生活的动物才具有社会行为,而社会行为又不是同种的许多个体简单地聚集在一起。因此,只有学生充分理解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才能更好地理解社会行为的意义,了解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性。

(2)群体中的“信息交流”是教学的一个难点。一方面学生对这些知识缺乏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容易片面理解“语言”。

二、说教法

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关联,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一种“亲、助、乐”人际关系中学习。教师应与儿童共同创设“以情启思,以思促知”的生动而丰富的教学情境。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社会行为特点和意义。

三、说学法

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 这节课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后的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教师展示蜜蜂、蚂蚁、鹿、象等动物群居生活的图像和资料,师生一起欣赏,然后提示学生:通过这些资料,你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是不是在一起生活的动物就存在社会行为?让学生思考讨论,由社会行为的含义引入新课的学习。

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欣赏图片资料,对群体生活的动物先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引出课题。

2、导入新课

学习目标一:社会行为的特征

先播放关于蚂蚁和猴群生活的录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录像,引导学生讨论蚂蚁,猴子的社会行为特点,并进一步概括总结社会行为的特征: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在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录像资料,对社会行为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

下面我们就以白蚁和狒狒为例来说明动物的社会行为。

(展示蚂蚁群体成员的分工图片)结合图片进行讲解如下:蚂蚁群体成员之间有明显的分工。在蚂蚁的群体中总共生活着以下四种类型:雌蚁、雄蚁、工蚁、兵蚁(根据图片让学生分辨蚂蚁的类型)。它们的分工是不一样的。工蚁的职能是筑巢、喂养雌蚁、雄蚁和兵蚁。兵蚁则专管蚁穴的保卫。雌蚁是专门的“产卵机器”,也叫后蚁。有时它的腹部膨胀得很大,不能移动。工蚁负责移开雌蚁产下的卵并加以照料。

(展示狒狒的群体生活图片)结合图片进行如下的讲解:我们说过了,有些哺乳动物的群体中还存在等级。在一群阿尔卑斯狒狒组成的“等级社会”中,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等级次序。作为“首领”的雄狒狒在群体内部是“常胜将军”。它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筑巢场地,其他成员对它会做出表示顺从的姿态,对它的攻击不敢反击。“首领”也负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动,并且与其他雄狒狒共同保卫这个群体。

通过上面的两个例子,我们知道很多动物都有社会行为。那么,动物为什么要结群生活呢?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收集的图片和资料,得出结论:

群体生活有利于动物的取食和防御敌人,使动物群体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存。

学习目标二: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教师展示有关资料和图片,学生欣赏,思考问题:群体生活的动物在分工合作时是如何做到有条不紊,彼此间一般不发生冲突的呢?他们是依靠什么进行交流的呢?

利用多媒体播放录像解决难点问题:群体中的信息交流。便于学生充分理解接受。

学生思考问题,分析原因,小组内交流结果,互相补充,得出结论,展示:

群体中的分工合作要随时交流信息。“禽有禽言,兽有兽语”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例如:黑长尾猴发现敌害时向同伴发出警报,通过声音来传递信息;蜜蜂通过舞蹈来传递信息;鹿可以通过尾巴的动作来传递信息;蚂蚁可以通过气味传递信息等等。

教师进一步提问:动物之间的交流使群体间保持联系,共同取食和御敌。那么,人类了解动物的这些特征,有什么用呢?请同学们从教材中寻找答案。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思考后回答;人们利用昆虫间的气味通讯,如性外激素做引诱剂,可诱杀农业害虫,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此处隐藏6489个字……请同学们先鉴赏纽约百老汇夜景的照片,然后一边听爵士乐(爵士乐:《蓝色狂想曲》),一边欣赏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乐》。

教师活动:老师介绍:

1、爵士音乐;

2、蒙德里安生平简介;

3、蒙德里安对百老汇城市面貌的感受及对爵士音乐的感受。

问题思考与探讨:

学生活动:同学们分组讨论后回答问题:

这幅作品使用的语言有哪些?不同的颜色块让你联想起什么?横竖交错的线条让你想起什么?

教师活动:老师补充总结

能力练习: 欣赏几幅作品,判断它们是属于冷抽象还是热抽象艺术作品。

创设情景请同学们思考:具象艺术能够如实的再现客观世界,而抽象艺术却完全排除现实形象的可辨性呢?那么艺术为什么会走向抽象?

由上面的问题引出:

(二)艺术走向抽象的原因

问题思考: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本25页,回答问题。

1.抽象艺术的形成?:

2.抽象艺术形成的原因?:

1.抽象艺术的形成:

19世纪中叶照相机的发明加速人们对美术的本质思考,20世纪初,抽象艺术的概念在西方已经基本确立

2.抽象艺术形成的原因:

照相机的发明,现代的社会化大分工,西方科学理性的影响。

抽象艺术形成之后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三)抽象艺术的特点

分析性,即把艺术的各种语汇分析、抽离、孤立出来并加以夸大,甚至绝对化,这就形成了抽象艺术特殊的艺术美。

抽象艺术独特的艺术美包括:A形式与色彩;B构图与笔触; C材料与肌理;D空间与透视;E光影与运动。

学生能力练习:让学生自己来欣赏作品,判断作品的艺术美的表现。

知识补充:抽象艺术在我国的独特表现,

抽象艺术在现代生活中的运用。

拓展:学生欣赏完这些作品后,跃跃欲试,都想创作抽象艺术作品,那么,这时候老师要适时满足学生的欲望

动手实践,创作作品。让学生听一首音乐,创作一幅抽象艺术作品。

(四)课堂回顾

这节课重点讲述的是冷、热抽象艺术作品,抽象艺术的特点及其独特的艺术美的表现。

四、板书设计

通过多媒体直接展示,首先展示本课课题,然后分别展示冷抽象、热抽象美术作品,分析其分类、代表艺术家、特点等环节,分析鉴赏部分作品。

说课稿 篇5

一、说内容

《有趣的叶画》是二年级的一堂作文课,二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作文,应以兴趣的培养为主。结合教学实际,我确定以下几个目标:

1、教学目标

(1)、知道一些常见树叶的名称,以及他们的颜色和形状。

(2)、仿照图形或发挥想象,把树叶拼成一幅画;感受树叶画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

(3)、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能把自己制作的树叶画用一段话清楚、明白地介绍给大家。

(4)、培养学生大方、有礼貌的听说态度。

2、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知道一些常见树叶的名称,以及他们的颜色和形状,并

制作完成一张叶画;难点是把自己制作的树叶画用一段话清楚、明白地介绍给大家,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

3、活动准备

课件、采集各种形状、颜色、大小的树叶,胶水、剪刀、图画纸。

  二、教法学法

结合《有趣的叶画》一课的教学实际,本课教学我将主要采用体验式和研讨式等学习方式。本次说话内容是学科的整合,把自然课中有关的内容拿来为语文课服务,设想有新意。新课程标准取消了学科间的界限,要求对知识技能的学习同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形成有机的结合,要求本学科要与众多的学科相互渗透,以创造广泛的文化情境,培养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综合性知识。

三、活动过程

教学前我作了充分的准备,指导学生利用双休日的时间,到大自然中去采集各种叶子,让学生感受大自然;整理叶子,了解叶子的不同形状、颜色,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乐于探究的兴趣;收集叶子,借助书本或者询问父母,了解叶子的名字。思考如何利用不同形状、颜色的叶子拼贴成内容丰富的图画。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新课标指出:贴近学生生活事例的情景模拟,能激发相应的环境气氛,使学生受到情绪上的感染。一开始通过温馨、动人的秋天落叶画面,将学生引领走进秋天的课堂,激发学生情感和交流的热情。并通过故事引发学生思考落叶的用处,从而引出主题——《有趣的叶画》

(二)、融情体验,了解叶子

在完成叶画作品之前,我引导学生一起来认识一下树叶,首先我在幻灯上出示了四种常见的树叶,这些叶子都是学生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分别是梧桐叶、枫叶、柳叶和银杏叶。首先,让学生完成填空“这是一片( )的叶子”,指名说说这些各是什么树叶。接着,观察这些树叶的颜色和形状是否相同,存在着什么差别。说话训练的句式要体现了层次性,在说话内容的选择方面要做到有新意。这里我设计了两种不同的句式:1、( )的叶子( ),像( )。2、“这是一片( )的( )的叶子,它像( )。引导学生介绍幻灯片上的叶子和自己准备的叶子。两个句式的内容类似,但语句表达不同,让学生体会语言的灵活性。另外,说话训练要落到实处,说得较好的句子应让学生跟着再说一遍,让学生从中得到收获。

(三)、发挥想象,制作叶画

认识了叶子,小朋友们开始动手通过摆一摆、贴一贴的方法制作叶画。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发挥想象力,并巡回指导各组学会分工合作,提高操作效率。叶画制作完成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展示交流。这里,教师可先展示自己完成的叶画作品,示范用以下的句型来介绍:老师贴的(什么)(怎么样)。引导学生用适当的词语来描述,如:可爱、逼真、逗人喜爱……我把(什么树/什么颜色/像什么……)的叶子当作(什么)。在听完教师的介绍后,小组可派代表来介绍或者合作来介绍自己的叶画作品,当一回小小解说员。教师及时评价在本环节中教学活动起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要给学生对与错的判断,更要给予正确的导向,让每个孩子学会收集信息。恰当的鼓励激发了学生更大的参与积极性。再借助多媒体手段和配以灵活、开放式的处理,真正的让孩子们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得了知识积累与技能培养。

(四)畅想真情、热爱自然

在课堂的最后,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有趣的树叶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礼物。它们不仅美化了环境,而且还有很多其他的作用,如: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出氧气 、可以净化空气中的灰尘、可以阻挡沙尘暴及狂风的袭击、可以制药等。整堂作文课,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感兴趣的叶子入手,让学生交流所见所感,很容易产生参与探究的热情和愿望,也正是在这种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他们才有体验、有感悟。通过亲身体验让孩子们与秋天对话,打开了孩子们的心扉,爱美护美、关爱自然之情溢于言表,爱护秋天、保护自然之行也一定会在延伸的活动中养成。

《【实用】说课稿集锦五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