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科学说课稿范文
小学科学说课稿范文1一、说教材
《水》这课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的第一课。
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物质,也是液体的典型代表。学生已经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有关水的认知经验,比如水可以用来洗衣服,水可以喝等等。这些知识是有趣的,和生活情景直接相关,学生对于水也比较感兴趣。
二、说教法
根据对学生情况的初步分析和教材的初步分析。我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爱玩、爱动,特别是对三年级的学生的学习特点,整节课我以“找水”来贯穿,这样就比较贴近玩中学。三年级学生刚接触科学,我认为小学科学是一门启蒙课,教学的重点就是对科学感兴趣,这其实也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需要我们的老师不断的探究与实践。因为水是学生平时很常见的物质,《水》这课也是第一课,为下面的教学做了铺垫。 根据我对本课的设计思路,我为该课的教学制定了如下目标:
科学概念
物体可以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1、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
2、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
2、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三、说教学程序
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
以猜谜语的形式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结合课件,认识水。
在这个环节中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通过让学生回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打好基础。
(三)探究活动,找水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认识水和其他物质。这个环节我是通过“找水”来贯穿整个过程。让学生在石头、木头、树叶、空气、醋这几种物质里,借助于身体器官来辨认几种物质并找出水。
(四)分类
这一部分让学生把几种物质进行分类,分成固体、液体、
气体。
(五)倡议节水,进行思想教育
(六)课堂小结,谈收获
(七)布置课外作业
总的来说,我的设想和实际操作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有所改进。
小学科学说课稿范文2尊敬的各位评委及老师们:
大家好!
我上的是小学四年级上册大象版科学第六单元第一节《饮料瓶的知识》的内容。
现在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饮料瓶的知识》是大象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节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动物家族后进行教学的,是学生进一步体会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开始。通过学习对饮料瓶知识的认识,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自己与周围环境的紧密联系,加深对自己周围的环境的保护。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饮料瓶所蕴藏的知识
(2)学会使用废旧饮料瓶进行制作及实验活动
(3)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饮料瓶的活动,探寻饮料瓶的相关知识;
(2)利用饮料瓶进行科学小制作的设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操作、观察、想象、探究合作的学习等活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科学习惯和在科学实践活动中的创新精神,渗透法制教育,懂得爱护周围的环境。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饮料瓶蕴藏的科学知识。
难点:饮料瓶上的信息与日常生活进行联系比较和实践运用
四、说教学方法
1、针对科学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针对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主要采用讲授法、观察发现法,以及讨论、合作探究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导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来学习相关知识点,利用这些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一系列有序活动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2、对于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丰富,本节课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学会运用抽象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同学们平时喜欢喝饮料吗?(学生回答)都喝过哪些饮料?(指名学生说说)老师这里也准备了几种饮料,看看大家喝过没有?请看大屏幕。师:喝完了饮料,你们注意观察过饮料瓶吗?(学生回答)从饮料瓶上你看到过什么内容?(学生回答)这些知识又会告诉我们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引入课题)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饮料瓶的知识。(板书课题:饮料瓶的知识)
二、授新课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的饮料瓶,仔细观察,看看从饮料瓶上能发现什么?可以在小组内探讨,交流,并把观察的内容记录下来。(小组活动:学生观察并记录)
(1)师:通过观察你们从饮料瓶身上都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汇报)
(2)师:饮料瓶上的这些信息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到底有哪些作用呢?(学生交流)
(3)师:对于饮料瓶你还想知道什么?请把你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学生交流)
(4)师:请同学们把我们在课堂上没有弄懂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吧!
(5)课件展示饮料瓶的知识饮料瓶上的知识饮料瓶的信息商标条形码质量安全标志网址、地址、电话环保标志绿色产品标志保质期产品标准号信息的作用“商标是商品的脸”。有了商标,就能区别相同产品的不同来源,有助于维护合法权益。能告诉产品的价钱、厂家,起防伪、价格作用。它表示此饮料质量绝对安全,请放心的喝,大胆的喝……。它告诉我要想了解此种饮料的一些情况,可上网查找。它告诉我,喝完饮料后,不要乱扔饮料瓶。它能告诉我此饮料为绿色产品,无毒无害。在规定的条件下保证食品质量的日期。每一种产品都有它的生产标准,达到这个标准就是合格的,反之,则认为是不合格产品。因为产品众多,每个标准国家有统一的编号,就是标准号。表示正在申请中的商标,使用时间:从拿到受理通知书到拿到注册证书期间。圈加R表示已经注册的获得商标法保护的商标。使用时间:从拿到注册证书开始使用。TM标志R标志
三、饮料瓶的应用
< ……此处隐藏17362个字……况,我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通过实验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热传导现象,了解不同的物体热传导能力不同,学会区分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研讨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根据科学程序进行探究的能力和利用热传导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设疑、探究、研讨、运用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索热传导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探究、求实创新的科学品质。
本课是本册教材中“热”教学单元的第一课,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热传导现象。学生学习后,可以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热的知识打下基础。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认识热传导的特点及了解不同的物体热传导能力不同。因为“热”沿着物体传递时,只能凭皮肤的触觉感知,不能靠视觉观察,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所以实验只有做成功了,才能使学生认识热传导的特征。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热传导实验的设计与控制。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联系小学生对实验操作很感兴趣的实际情况,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为“实验法”。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在实验过程中得到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学习本课教学重、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探究能力。同时在采用“实验法”的基础上,还运用“观察法”、“讨论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
为顺利完成本课制订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抓重点,破难点,在《科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实验证明→得出结论→应用”的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同时还以观察、提问、记录、讨论、小组实验等活动为载体,开展学生自主性探究式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
根据本课制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遵循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本着优化课堂结构的思想,我为本课教学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一)以问题开始,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以活动展开,解决问题、获得新知;
(三)以发现结束,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具体阐述如下:
(一)以问题开始,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好的开头,是上好这一堂课的关键。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上课一开始,我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进行导入。先请学生猜想用手触摸不锈钢杯时有什么感觉,接着启发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从而引出了杯壁和杯盖的热是从哪里来的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上,自然而然的进入愉快主动的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通过教学导入,明确了实验目的,确定了研究活动的方向。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地指导学生开始这一课的学习。
(二)以活动展开,解决问题、获得新知
这是本课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突破重难点的重要环节。这是因为新的科学课堂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活动”为载体的基本理念,以“活动”为载体是指课堂教学要以活动为主,以学生的亲身实践、亲身体会为主线,通过活动组织课堂教学。其次,人们对知识的理解是通过思维活动实现的,而思维只有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只有对感性材料综合、抽象、概括,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所以这部分就是通过指导学生从观察入手,亲自实验操作,经过分析思考,了解客观现实,使学生获得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并逐步形成理性认识。为抓重点,破难点,面向全体学生,这一部分安排了两个实验。将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相结合,通过做实验教给学生用分析推理的方法认识事物。
第一步:指导学生认识热能以传导的方式传递
这个实验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主要采用引导学生定向探究的学习方式突破该难点。首先,教师请同学们猜想:如果将一根铝丝固定在方座支架上,再将三根火柴抹少许凡士林,并依次粘在铝丝上,接着用酒精灯加热铝丝的一端,那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待学生猜想后,需要实验来验证时,教师提醒学生操作注意事项,并请学生演示实验。最后通过讨论汇报,学生发现:热可以沿着物体传递,并且是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到温度较低的部分,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这种传递热的方式称为热传导。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开始提出的问题:杯壁和杯盖的热是从哪里来的?
第二步: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物体传导热的能力不同
在这个实验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探究式学习。首先,老师请同学们猜想各种物体传导热的能力相同吗?接着请学生利用桌上的实验材料制定各自的实验计划,并进行汇总,这样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待学生选出一种简便的实验方法后,教师出示实验报告单,并放手请学生用现有的材料充分实验,大胆操作,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自己获取知识从而享受成功的喜悦。最后,通过讨论汇报学生得出结论:各种物体传导热的能力是不同的。
在整个研究活动中,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在教师及时引导下,学生自己探索实践中得到了解决,从而形成了正确的认识。教师始终作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合作者,亲身介入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并对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突发情况及时修改调整,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这样既体现了学生是科学探究的主体,教师是科学探究的主导,又使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体验到了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了科学探究的能力,同时形成尊重科学知识、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三)以发现结束,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首先启发学生说说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应用了热传导的性能。接着再联系教学开始时所观察的不锈钢杯传热的事实,尝试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不锈钢杯进行改进。最后,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为了巩固和扩展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兴趣,在本课最后几分钟还安排了一道思考题。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强化已有概念,同时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以上就是我为本课教学设计的三个环节。
通过上面的教学活动,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在教师引导下,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想→实验→得出结论→应用”的科学探究程序,顺利地完成本课教学内容,使自身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以上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还注重引进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机制,灵活运用教师观察、与学生谈话、填写实验报告单等多种方法,通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并运用语言和体态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做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激励者。
为集中学生注意力,突出教学重点,本课我设计的是图文式板书。图增强了直观性,文一目了然地展现出教学的主要内容,整个板书简洁明了,能加深印象,巩固知识,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为了配合本课教学,我采用的教具和实验器材有:
1.实物投影仪,实验研究报告单;
2.不锈钢杯,方座支架、酒精灯、凡士林、火柴、铜丝、铁丝、铝丝,烧杯、不同材料的小棒(铜、铁、铝、塑料、木、竹……)、热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