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猴子下山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猴子下山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猴子下山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第六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看图学文。写的是小猴子下山看见许多可爱的东西,它扔了这个要那个,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故事。这是一篇饶有情趣,发人深省[注: 发:启发;省:醒悟。启发人深刻思考,有所醒悟。]的童话。告诉了学生如果做事没有明确的目的,三心二意[注: 又想这样又想那样,犹豫不定。常指不安心,不专一。],将一事无成[注: 连一样事情也没有做成。指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形容毫无成就。]的道理。本篇课文配有五幅插图。这五幅插图生动形象,能根据聋生的生理特点充分发挥插图帮助聋生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内容的作用,把视觉形象与语言文字联系起来,从而利于发展聋生的语言思维和语文能力。
二、学生分析:
1、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体系来分析,三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和手(口)语表达能力,具有初步的思维理解能力和学习图文结合课文的方法。
2、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点来分析,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一个好动的阶段,他们的有意注意维持时间短,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师生民主、协作、自主的`实践活动激起学生的兴趣,发挥其主动性,学习效率才会提高。
三、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结合聋生认知、情感、思维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培养观察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懂得小猴子见新扔旧的行为是不好的,明白做什么事都要专一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
四、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关键是必须处理好形象的图和抽象的文字之间的关系,因为只有图文紧密结合了,才能使学生了解小猴子活动的顺序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有效的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五、说教法、学法
1、教法: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依据本课故事性强,画面丰富,结构类似的特点,我主要采取了:
(1)图文结合情景教学法。
(2)以扶为主扶放教学法。
(3)读思结合品读感悟法。
2、学法:与教法相适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质疑、探究、感悟、朗读四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六、教学活动过程
(一)、激发情趣 导入课文。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引入下一个环节的活动。首先出示课件,出现一个可爱的小猴子下山的情景,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 力,然后问:这是谁?你们喜欢吗?谁来描述一下?最后教师小结:你们观察得很仔细,描述得好,可是你们知道吗?这只小猴子今天已经是第二次下山了,它在前 不久的一次下山中,发生了一件非常有趣的故事!你们想知道吗?引出课题,并板书。
(二)、师生协作,自主学习。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运用学生已学的方法,根据学习课文的体会,开展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见解和语言表达能力。具体活动过程中:
首先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找出有几个段,并找出与 之相关的图画。再认学生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老师出示课件)①、小猴子下山干什么?②、它下山到过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它是 怎么做的?然后师生交流,学生分小组讨论第②个问题。最后请各组代表一边看课件,一边回答第②个问题。老师总结同学们的发言,启迪思考:课文二、三、四段 与第一段的写法是一样的吗?让学生通过认真读课文归纳出第二、三、四段在写法上与第一段一样,都用了一个“小猴子( ),走到( ),看见( ),就( )。”的句式来写的。
这时再让学生自主学习第二、三、四段。最后教师小 结:课文的前四段写法一样,所以我们学起来比较轻松,一下子就理解了。又提问:这只小猴子追到兔子了吗?最后的结果是怎么样的呢?引入学习最后一段。这一 段的学习中要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图文结合明白小猴子最终是一无所获,并让学生找出说明小猴子此时心情难受,却没有办法的一个词?(“只好”)学生找对 后,再启迪思考:小猴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尽量让学生畅所欲言[注: 畅:尽情,痛快。畅快地把要说的话都说出来。],发表出自己独立的见解,最后再由老师点评、鼓励。
(三)、创设情境,表演课文: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 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首先教师发言:刚才我们较好地学习了课文,你们谁愿意扮演这只小猴子,来表演小猴子下山的过程吗?挑选一个学 生扮演小猴子,另外的学生可以戴上头饰扮玉米、桃子、西瓜和兔子参与表演。提示学生要注意“高兴”“掰”、“扛”、“扔”、“抱”、“追”、“蹦蹦跳 跳”、“只好”这些词的动作及表情。学生表演完毕,教师及时总结学生表演情况。
(四)、展开联想,延伸课文:这个活动的目的是培 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具体活动过程是:老师问:小猴子空着手回家,在路上它会想些什么呢?也可以提出“假如你是小猴子会怎么办?”的问题,鼓 励学生踊跃发言。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续编课文,编一个《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故事,不仅照应了新课开头的引入,还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很有想像力的作业。这 样的作业设计富有弹性,有利于开创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七、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师精心构思的艺术结晶,是学生感知信息的视觉渠道。我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运用了往复式的设计方式,从板书中,学生可以了解到小猴子下山到回家一无所获的全过程,能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小猴子下山说课稿2一、教材分析:
我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作了以下的分析:《小猴子下山》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传统课文。新大纲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围绕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本册是低段的第二期,阅读训练的重点只是在教学活动中,注意诱发学生的兴趣,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同时也创设情境,引发参与、点拨思维、激发参与、图文结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二、学生情况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体系来看,这些学生经过低段一学期的学习及本期前两个单元的活动,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和口语表达能力,学习了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初步学习了结合词句的理解来理解课文内容的一些方法,具有初步的思维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此处隐藏4353个字……调动起来,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二)、由扶到放,学习课文
在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情节后,就进入重点环节由扶到放,学习课文。此环节又分为五步:扶-引-放-演-悟。也就是重点分析第一自然段,然后转入最后一自然段,由课文最后一句话提出问题:"最后小猴为什么双手空空回家去?"引出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再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分析二、三、四自然段,然后学生通过表演,最后悟出道理。分析第一自然段时,先出示课件,让学生按看-说-读-填的方法学习,看就是让学生看图,说小猴子来到了什么地方,心理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有感情的朗读第一自然段,教师出示小黑板,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然后归纳这段的学习方法,叫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小组讨论学习二、三、四自然段,把课堂教学引入高潮,帮助学生学习,突破重难点。
此环节的设计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求,将会实现学生思维的个性化,激发他们学习课文、探究问题的兴趣,促进了主体的发展,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了做事要专一的道理,顺利突破重难点。
三、拓展练习,发挥想象
学生悟出道理后,标志着重难点已经突破,此时教学已接近尾声。我又出示小猴子画面,请孩子们思考:"小猴子明白自己错了以后,它又会怎么做呢?"把课堂活动推向另一个高潮,抓住时机我让孩子们带着"小猴再下山"的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界时,孩子们将会沉浸在小猴再次下山的情景之中,体会出小猴这时的动作、神态、想法,此情此景,孩子们一定会情不自禁的畅谈自己的想象,那真是回味无穷。
这样设计富有弹性,遵循了模拟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语文教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四、总结全文,背诵儿歌
当然,教学进行到此,可谓水到渠成、功德圆满了,为了让学生记住故事内容,吸取教训,我又把课文编成儿歌,便于学生记忆,加深应象,此乃画龙点睛之笔。
本文语句生动明快,正是我运用了多个相应的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深受教育的同时,实现了知识与能力、智育与德育的巧妙结合,达到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
小猴子下山说课稿5一、说教材
《小猴子下山》是部编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七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这是一篇趣味浓厚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小猴子在下山时,看见许多可爱的东西,它看见什么都喜欢,但抓到这个丢了那个,结果一无所获,只好空手而归。本文图文并茂,语言简洁生动,五个自然段分别对应五幅插图,如同连环画一般使小猴的动作、形象更加直观化。
二、说学情
从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能力体系来看,这些学生经过第一学期的学习,以及本期前两个单元的活动,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和口语表达能力,学习了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初步学习了结合词句的理解来理解课文内容的一些方法,具有初步的思维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点来分析,此时的学生大多五、六岁,还处于一个好动的阶段,他们的有意注意维持不了多久,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师生间民主、协作、自主、活动的实践激起学生的兴趣,发挥其主动性,学习效率才高。
三、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
3.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说说故事情节。
4.初步明白做事情要有目标,要有始有终。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
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依据本课故事性强、画面丰富、结构类似的特点,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1)图文结合的.情景教学法。
(2)以扶为主的扶放教学法。
(3)读思结合的品读感悟法。
2.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质疑、探究、感悟、朗读四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课文。
所谓“万事开头难”,一堂新课的导语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我采用谜语激趣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问你们知道它是谁吗?使孩子在轻松的猜谜活动中感受到老师更像一个共同学习的伙伴。
然后随机出示小猴子的图片问,谁能有礼貌地跟小猴子打个招呼?通过打招呼拉近孩子与小猴子的距离,重点强调“猴子”的“子”要读轻声。接着相机板书“小猴子”,并提醒注意“猴”的书写,引导学生借助图片想办法记住“猴”字。
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小猴子,你觉得它今天心情怎么样?对了,它今天非常高兴,因为它要下山去啦!我们也一起去,好吗?相机板书“下山”,学生齐读课题,教师用一句话过渡下一个环节:这只小猴字在下山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呢!你们想知道吗?我们一起去看看。
(二)师生协作,自主学习。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运用学生已学的方法,根据学习课文的体会,开展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见解和语言表达能力。具体活动过程中:
1.首先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找出有几个段,并找出与之相关的图画。再让学生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老师出示课件):
(1)小猴子下山干什么?
(2)它下山到过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它是怎么做的?
然后师生交流,学生分小组讨论第(2)个问题。最后请各组代表一边看课件,一边回答第(2)个问题。老师总结同学们的发言,启迪思考:课文二、三、四段与第一段的写法是一样的吗?让学生通过认真读课文归纳出第二、三、四段在写法上与第一段一样,都用了一个“小猴子( ),走到 ( ),看见( ),就( )。”的句式来写的。
这时再让学生自主学习第二、三、四段。最后教师小结:课文的前四段写法一样,所以我们学起来比较轻松,一下子就理解了。又提问:这只小猴子追到兔子了吗?最后的结果是怎么样的呢?引入学习最后一段。这一段的学习中要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图文结合明白小猴子最终一无所获,并让学生找出说明小猴子此时心情难受,却没有办法的一个词语?(“只好”)学生找对后,再启迪思考:小猴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尽量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出自己独立的见解,最后再由老师点评、鼓励。
(三)创设情境,表演课文。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首先教师发言:刚才我们较好地学习了课文,你们谁愿意扮演这只小猴子,来表演小猴子下山的过程吗?
挑选一个学生扮演小猴子,另外的学生可以戴上头饰扮玉米、桃子、西瓜和兔子参与表演。提示学生要注意“高兴”“掰”“扛”“扔”“抱”“追”“蹦蹦跳跳”“只好”这些词的动作及表情。学生表演完毕,教师及时总结学生表演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