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地理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前后联系和所处的地位
《俄罗斯》是初中地理第二册第十五章《欧洲东部和北部》第二节的内容,第二节概括阐明了俄罗斯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主要人文地理特征,讲述了九个问题它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利用已学的经纬度知识阅读出俄罗斯大致的经纬度,利用已学的等高线图上的高度表和五种地形,读出俄罗斯的主要地形。气候的形成原因,主要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这两个影响俄罗斯气候的主要因素出发。明确俄罗斯的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俄罗斯各地气候的差异。利用大洲的界限知识掌握俄罗斯是地跨亚欧两洲的欧洲国家。丰富的自然资源,可结合已经学过的知识。明确俄罗斯煤,铁,石油资源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本章在此将知识进一步巩固。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深化和扩展更重要的是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目标:1、俄罗斯是地跨欧亚两洲的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传统上的欧洲国家;掌握俄罗斯的气候和地形的主要特征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2、了解俄罗斯具有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是工农业生产发达的经济大国;掌握工业区的分布和主要工业部门。3、了解俄罗斯内河航运,铁路和海上交通的基本状况。掌握和记忆主要的港口和西伯利亚大铁路及重要的城市。
能力目标:1、得分分析:一个国家的地理特征主要从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两个方面来分析。
2、综合分析说明欧洲和北亚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
3、综合分析俄罗斯工业建立的基础和地区分布和日本有何区别。
情感目标:通过俄罗斯自然资源和人文知识的了解。使学生用辨证的一分为二的观念来看待问题。
(三)教学难点的分析和突破
1、重点
(1)北亚的位置:北亚全部为俄罗斯所占,大部分为中高纬度其决定了俄罗斯的自然景观和农业生产的特点。
(2)俄罗斯的面积:俄罗斯地跨欧亚两洲的世界上面积最的国家,通过读图明确乌拉尔山和高加索山脉这是欧亚两洲的界限。为说明俄罗斯在传统上是一个欧洲国家打下基础。
(3)俄罗斯的气候:从俄罗斯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来分析其气候特点。“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而温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东部平面西部深受大西洋影响,气候温和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而西部西伯利亚地区常受北极地区寒冷气流的影响是北半球的寒极;北冰洋沿岸是终年严寒的极地苔原气候,东部太平洋沿海地区有小部分温带季风气候使学生认识气候分布的明显地区差异。
(4)俄罗斯的矿产资源与重工业为主的工业:读俄罗斯矿产分布图结合工业区的分布可以使学生理解资源与工业的关系及建立的基础与地区分布和日本的差异。让学生认识到俄罗斯的工业主要上建立在本国丰富的矿产资源的基础上且以重工业为主。
2、难点:
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性:主要从农业,工业的分布,历史的,人口的分布,交通运输网的疏密来分析得出俄罗斯西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而东部地区经济较西部地区落后,人口稀少。
二、说教法
本科题教学为一个课时本节棵总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启发学生思考与回顾已有的地理知识相联系。
三、说学法
对学生情况的了解:
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分区地理知识我们前面已讲过,一个国家的地理特征主要从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个能力尚未完全建立。这节课的内容较多应当突出重点,实现深化提高的目标。
学习本章知识应当注意的问题。
本章各知识点之间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学习时千万不能割裂开来,要学会分析、推理的思维方式。
北亚位置和范围的知识点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有序的说明范围方法。例如由东向西(由西向东,自北向南,自南向北)。
3、俄罗斯气候特点,通过读图,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方法分析为什么这样。
课堂练习设计:
1、选择题难度适中主要是为了检查学生的基础知识重点难点的理解程度,适用于大部分学生。
2、读图题是对本课知识的利用,注重知识的迁移能力及知识的前后联系,有点难度所以重点讲解。
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程序是“教师引导(设置问题)归纳总结知识反馈运用。(详见教案的新课过程)
说板书设计:
即“本课题知识要点见教案”
主观上:学生获得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客观上:对所学习的知识一目了然,便于更好的掌握知识。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 篇2一、 说教材
本章安排在第七章亚洲的后面,通过亚洲的学习,学生对亚洲区域地理的知识、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已有了初步的了解。
欧洲西部地区的学习,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二是,气候与农业。在本册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能熟知欧洲西部是一个国家众多、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又能成为下节课介绍其工业、旅游业及欧盟组织的切入点,同时,能为学生形成全球一体化的观念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在图上找出欧洲西部的范围、位置及其主要的国家首都;能说出本区主要的气候类型、特点及其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利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地理信息归纳其地理特征的能力;通过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经济的发展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明确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欧洲西部的范围、位置及主要国家首都。
2、难点:理解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四、说学情
1、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
通过初中前阶段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读地形图、气候图的方法;
2、在本节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初一学生认知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在学习欧洲西部地形时,让其动手设计贴地形图,调动其学习兴趣。学习温带海洋特征时,每组讨论归纳,由中等生作中心发言人,进一步培养其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思考性强的问题先由一般学生回答,尖子生点评,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不断提高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说教法
针对本课的 ……此处隐藏21370个字……地域文化报道等都是我们可直接利用的教学资源。
【教学构思】
1.从改变教学目标的表述形式入手,渗透素质教育新理念长期以来,传统的地理教学目标是以基于认知的“双基”为主宰,学生的情意发展、学习过程的体验及方法的学习被严重忽略。地理新课标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整合的目标全面刷新了传统的以“双基”为主的教学目的,为地理学科的全面育人指明了正确方向。
2.从“体验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出发,组织编制教学内容
传统的地理教学将地理课程视为学校的一门课,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被强化,使地理课堂变得封闭、孤立,使之与活生生的大自然和丰富多彩的人文世界日益疏远,使学习者难以感知地理的魅力,难以体悟地理的价值。而地理新课标明确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地理课”,为此我设计了二个课前准备活动:
一是将P11活动2设计成游戏方案;
二是由同学自由组合,以艺术家、人类学家、文化学者、建筑学家、服装设计师等身份组建考察团,在网上模拟“南中国海──地中海”这条线路去考察,感受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并选取最感兴趣的内容,以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目的`是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地理与现实生活的息息相关,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强烈内需和创造力。
3.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入手,设计教学活动地理新课标大力倡导自主、探究、体验、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创造及协作精神,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师生和谐互动的引导者,即学习共同体中“平等的首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选择必要的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情趣动机,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求索反思。为此我安排了本节课的教与学活动:
①课前准备
②游戏、质疑、问题整合
③表演
④反思
【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图、计算,了解世界和亚洲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并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净增加数间的关系,理解人口过多所带来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2.通过活动了解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初步掌握收集信息资料的方法。
3.通过游戏和网上考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将座位安排成马蹄形,以便开展学习活动。
2.自由组建学习共同体,进行游戏和考察活动。
3.游戏、质疑、整合问题。
4.表演、反思。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教与学活动,使学生在考察、游戏、问题解决、反思的过程中感悟到亚洲人口对资源和环境所产生的压力,体验到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魅力,提高艺术鉴赏力。
2.通过游戏、网上考察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及处理
重点:“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样的地域文化”。
难点:理解众多的人口对资源和环境所造成的压力,理解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重难点突破:通过课前考察、游戏、合作、直观的资料感悟体验。
三、教学方法体验、反思教学方法。
四、课前准备
将全班分成六个小组,准备:
1.依据P11活动2内容,准备游戏方案。
2.以艺术家、文化学者、人类学家、建筑学家、服装设计师等不同的身分组建考察团,在网络上模拟“南中国海──地中海”进行地域文化考察。
五、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运用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以数码摄像“节假日商场门口人头攒动的画面”进入到“人口最多的大洲”学习学生体会,并感悟亚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数码摄像机、电脑渗透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理念
小组活动指导学生分组研读P10图6.14,要求学生将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列成表格学生分组将图幅内容转换成表格,识记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整体参与读图,在小组的交流中掌握科学的读图方法和图表转换方法
小组竞赛指导学生分组完成P10活动1,鼓励学生又快又准地完成
小结提问: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亚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
鼓励学生再想别的方法来说明该问题1.按人口数给各大洲排队
2.按人口自然增长率给各大洲排队
3.计算世界和亚洲净增人口数
能说明亚洲人口最多的方法有哪些?让学生学会学习、分析、表述区域地理内容的方法
全班活动
通过游戏反思课前布置学生将P10活动2改编成游戏,师生课前共同评选出最佳游戏方案。游戏涉及的核心理念:人口增长过快对资源和环境所造成的压力
活动工具:彩色毛线
活动内容:全班分成6个组,每组代表A~F的一项内容,每组派出一名总代表、记录员和联络员,总代表站在固定位置上,记录员负责记录两项内容之间可以建立联系的理由,理由成立即由联络员将两个总代表拴起来。最后将A~F各项内容按因果联系连成网络
学生交流时,教师要关注他们观点形成的依据并给出评价学生参与活动
在活动中互相帮助,以充足的理由说服其他小组
在活动中也可提出疑问,让学生在游戏和观点的碰撞中明白:人口增长过快对资源和环境所造成的压力彩色毛线直观教学不再仅仅由教师完成,而是由学生参与完成,使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吸收、运用和创造
全班活动组织学生交流“南中国海──地中海地域文化考察”中自认为最精彩的部分,每组时间3分钟,呈现形式不限
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华夏地区、印度河、恒河地区、阿拉伯地区在建筑、音乐、舞蹈、服饰、礼仪等方面表现出的不同的文化现象和民风民俗学生分组呈现考察活动中最精彩、最能代表某一地区地域文化特色的图片、照片、服饰、音乐、舞蹈或饮食等
学生可唱、可跳、可说、也可画或演示文本文稿视频展示台电脑录音机等渗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并让学生感悟到信息技术是今后学习和发展的有力工具
一方面引领学生从生活的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中感悟地理,丰富知识外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展示学生特长,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评价要求评出最精彩的一组学生自由发言通过点评,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和创造力
反思教师点评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探索精神等,引导学生从本节课的学习中质疑,将学生的问题整合到分析地域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为激励学生课外探究和下节课学习做好铺垫学生回顾本节课学得最好的过程、最喜欢的环节和收获最大是什么?学生自由质疑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不同程度上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