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巨人的花园》说课稿13篇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巨人的花园》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巨人的花园》说课稿1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第九课《巨人的花园》(板书:9、巨人的花园)
一、紧扣特点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走进第七册第三组语文,就是走进“中外童话”专题。
教学时,既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优秀童话,也要有效地利用学生已经阅读过的童话,还要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童话,并在大量阅读、建立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体会童话特点。
《巨人的花园》是第三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的作者是英国作家王尔德。文章描述了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玩得开心,花园一年四季美丽如画;然而当巨人回来时,勃然大怒,赶走了孩子,砌起了围墙,花园被笼罩在冰天雪地中,从此花不开,鸟不语;当孩子们偷偷地钻进花园游戏时,花园又是一片春意;巨人一再驱赶,花园又被冰雪覆盖;最后在一位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醒悟了拆除了围墙,把花园给了孩子们,花园于是又春意盎然,巨人再次回到了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这篇童话告诉我们:快乐应该和大家分享!
本文有三处对比描写,即花园变化前后的对比、冬天性格的巨人和春天性格的孩子进行对比、巨人醒悟前后的言行对比,是课文显著的写作特点。
2、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正确读写“允许”“洋溢”“鲜花盛开”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会童话揭示的道理。
(3)体会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3、教学重点: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
教学难点:体会这篇童话故事所揭示的道理。
二、促进发展说教法。
遵循《语文课程标准》,根据教材特点、教学目标、重难点,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我选用的教法有:
1、以读代讲、以问促读法。《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熏陶。
本课教学,我要预设好能促进学生认真读书的问题,采取多种形式、各种层次的读书方式,使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悟情明理。
2、读写结合法。语文教学要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写作能力。
本课的教学,力求学生人人参与,紧扣课文的读写训练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总之,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三、培养能力说学法。
学无止境。学法是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把课堂这一大舞台还给学生,教师应该注重学法的渗透。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渗透的学法有:
1、自主、合作、探究法。《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教学,先让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读书,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个性感悟在小组或全班交流,完成自主实践、自行发现、自我构建的过程。
2、读书、思考、感悟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四、循序渐进说程序。
这篇精读课文,我安排2课时的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激趣导入,初读课文,检查预习,学习生字新词,扫除阅读障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条理;精读第1——6自然段,对比花园变化前后的内容,初步感受对比的表达特点。
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继续精读课文第7——11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揭示童话蕴含的道理,进一步体会对比的表达特点。
下面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谈话导入,走进文本。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童话故事吗?
你们平时读过哪些童话故事?(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口头交流,有效地利用学生已经读过的童话。)今天,老师带着大家去游览一座花园。
2、揭示课题并齐读课题。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感知文本。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读一读括号里的拼音;读通课文,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教师及时正音。读后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检查预习情况,打出多媒体屏幕,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读,开火车读等,扫除阅读障碍。紧接着,充分利用课件,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比如“添”字的右下角有两点,应该并列。
4、要求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然后说说:这篇童话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第三环节细读花园变化前后的内容,领悟文本。
1、以问促读:巨人的花园美吗?从哪里看出?认真读读课文的第1、2自然段。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一边画出描写巨人花园美丽的句子,同时一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花园是如此之美,请同学们美美地读一读吧!范读,个别读,齐读,让学生在读中明理悟情。
(3)读写结合:第一自然段中“那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一句写出了花园一年四季的美丽,请同学们也模仿这样的写法,写一写自己生活的小区、可爱的校园、美丽的公园,等等。(设计意图:从读到写,目的是迁移课文知识,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2、精读第3——6自然段,对比花园变化的前与后。
(1)过渡:当花园的主人——巨人外出旅行归来时,花园发生了哪些变化?
(2)导读第3——6自然段。
给足学生读书、思考、感悟的时间,让学生带着过渡语的设问,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3——4分钟后,让学生在四人小组或全班交流。我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相机板书:美丽孤独
幸福寒冷
(设计理念:突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提示说话,接触对比。
提示语:当巨人外出,孩子们玩耍时,花园——
当巨人回来,禁止孩子们玩耍,花园却——
当孩子们偷偷地钻进花园,花园又——
而当巨人训斥孩子们离开时,花园却又——
在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幡然醒悟,于是拆除了围墙,花园又——
在提示语的引导下,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既激发 ……此处隐藏21478个字……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喂!你赶快滚出去!”在研读巨人斥责孩子们这三句话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请你们读一读这三句话,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巨人说这些话的时候,心里可能是怎么想的?他说话的时候可能是什么样子的?
2.孩子们的性格
让学生试着上面的方法,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悟一悟。并随机理解重点句: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让学生通过想象补白:小男孩会对巨人说些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
(三)巨人醒悟前后的言行对比读
1.让学生再次朗读感受巨人醒悟前的冷酷、无情的句子。
2.再让学生找出描写巨人醒悟后言行的重点句:“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再次朗读,然后让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第三环节:巧设练笔,升华情感
设计有创造性的小练笔:“巨人赶走了小孩,你觉得他赶走的仅仅是小孩吗?还有什么?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让学生在练笔中,再次升华学生的情感。
第四环节:广泛阅读,超越文本
结合本单元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收集更多的童话故事读一读,并开展一次讲童话、演童话的比赛。
《巨人的花园》说课稿5。
说教材
《巨人的花园》是一篇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童话故事,是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上册第二组单元第九篇课文。文章以其优美的语言,动人的故事情节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故事讲述了一个巨人在花园周围筑起了围墙,将孩子们拒于墙外。从此,花园不再有鸟语花香,一片荒凉,只有冬天。后来,在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醒悟,拆除围墙,花园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幸福。
说教学目标
1、认识并掌握课后生字。
2、正确掌握文中一些优美的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4、在阅读中,感受“快乐应当与大家分享”的道理。
说教学重点
认识并掌握生字
说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学习的目的:
1、对学生进行知识与技能的训练。
2、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3、体会童话中蕴含的道理。
说教法
教学本课分为三步:
1、学习并掌握课后生字,了解文中一些词语的意思,积累优美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2、利用情境教学,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中感受文中人物的情感。
3、学习对比手法,使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说学法
1、学生边读边想象边体会,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探究兴趣。
2、抓住文中的语言描写,文中人物的变化,体会童话的乐趣和道理。
3、在多读过程中,培养朗读能力和综合能力。说教学流程(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自读课文,了解内容。
三、学习第1、2自然段。
四、学习第3至10自然段。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巨人的花园》说课稿13一、教材分析:
《巨人的花园》是本册书第三单元“感受亲情”单元的一篇课文。“感受真情”共包括五篇文章:《一把倾斜的伞》感受的是平淡细腻而无私的爱在亲人之间的传递与延续;《伙伴》感受的是朋友间的赤诚之情;《信任》品尝的是人与人之间信任与被信任的喜悦;《金色的蒲公英》品味的是妈妈对女儿充满爱的教育。而《巨人的花园》则通过巨人的花园由“开满五颜六色的鲜花”到“冰雪覆盖,满园荒凉”再变回到“鸟语花香”,以及巨人由自私自利到不自私自利,从而学会与人分享快乐的变化,让我们感受到爱是分享,真正的快乐来自分享。课文以童话的形式,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使其中蕴涵的道理自然流露,贴近儿童心里,孩子容易接受。
同时,我认为这篇课文也是第六单元“安徒生和他的童话”的前奏,其童话的形式和爱的主题正与安徒生童话中“同情和关爱”的主题产生共鸣。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们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读懂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知道巨人以及巨人的花园发生了哪些变化。
技能目标:能复述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体会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明白自私自利的人不会快乐,只有学会与人分享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理解巨人的花园以及巨人变化的原因,从而感悟出学会与人分享才会快乐。
二、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三、教法学法:
我们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激发情感”的思路,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感悟、情境体验、对话交流、激情朗读,体会巨人前后态度情感的变化,从而感悟出爱就是分享,分享才会快乐!
四、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阅读引入,点明爱的主题
本单元所有文章都在回答“爱是什么”这一问题,我们由67页阅读链接中选自刘墉玉兰花中的一个故事引入,让学生自读,明白选文中爱是什么的主题。这段选文与巨人的花园的主题正好吻合,但内容更浅显,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故而作为引入,也算做是我们对文本内容的一个整合。
(二)自私自利,走进爱的冬天
这一环节主要通过读中想象和想象中读的方法,让学生想象当春天又来时,花园中却仍是冬天的荒凉景象,交流自己此时的感受并读出自己的感受。在这一环节中,我们注意尊重、珍视孩子的独特体验,从而读出自己的个性。再通过“表演探究”了解花园之所以没有春天的原因,探究出巨人自私自利的内心世界。
(三)幡然醒悟,找回爱的春天
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第四自然段。这一段是课文理解中的难点,我们设想能通过与故事中人物对话和感情朗读探究出巨人思想变化的原因,从而领悟学会分享才会快乐。最后通过给花园起名字使主题得到升华。
(四)教给方法,指导复述
出示本文的故事提纲,让学生看提纲复述,告诉学生这是讲故事的一种方法。
我们这节课的设计更多的是追求一种自然,希望能让学生在自然、主动的状态下、在不知不觉的体验中得到情感的熏陶。
评说课稿
1、对教材分析的透彻、明白。
2、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有层次性,
3、教师对课文重点选择恰当,教学中采用了多种形式的阅读,但对不同学生的阅读层次,没有充分的体现。
4、教学重难点得到体现,并能解决重难点。
5、教学过程清楚明白,脉络清晰,围绕着“爱”的主题进行教学,主题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