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潮》说课稿15篇
作为一名老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观潮》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观潮》说课稿1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观潮》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这部分内容绘声,绘色,绘形地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写声音从“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写景象从“一条白线”到“万马奔腾”,写得直观形象。作者这些有声有色的描写,使我们眼前仿佛浮现出大潮的画面,感到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作者观察用心,叙述有序,从声音、气势、形态几方面直接描绘了大潮的奇特,又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表现了大潮的奇特,使人由衷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这篇课文的选篇意图,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继续练习抓住主要内容,另一方面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2、教学目标
鉴于上述对教材的初步分析,根据四年级教学要求、课文特点和课后思考练习,我确定本课分两课时完成,现在我着重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第二课时的教学是在第一课时学生学会生字和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汹涌而来的壮观气势,领略“天下奇观”的景象。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3、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重难点
由于本组是以“自然奇观”为专题编写的,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课文描述的景象是学生生活中很难见到的,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我遵循“学生为主体,我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一原则,坚持导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导读中分析、综合、比较,在分析、综合、比较中导读,以读代讲,寓讲于读,使学生在分析、比较、综合的思索过程中理解课文,获取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根据学生对大潮缺乏感性认识,给学习课文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巧用课文插图、影像资料等,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场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入情入境,降低理解难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营造一个“实在、有序、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引导学生紧扣文题,质疑问题;读、找、议,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机地运用教学插图、影像资料等强化感性认识;反复训练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熟读成诵,积累知识,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起动机
上课一开始,我先用一段饱含激情的话语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观赏过潮水吗?世界上涨潮的地方不计其数,其中不乏著名的潮水,然而像我国钱塘江大潮那样雄伟壮观,千百年来令人赞叹不绝的,却不多见。你们想不想也去见识见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去感受感受江潮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景象呢?”(请看视频),然后指导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范读课文。让大潮的声音从“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景象从“一条白线”到万马奔腾等画面呈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最后叫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看描绘大潮雄奇的插图。让他们设身处地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陶醉于大潮奇特的境界中,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引起了他们的学习动机。
〈 二〉抓住文眼,整体教学,体会感情
教学时我抓住文章重点,围绕“观”(观奇观)这个中心词,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首先我用小黑板出 示自学思考题:1、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观潮的,作者抓住了什么来体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2、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小组进行讨论并汇报结果,接着请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文完成以下表格(在小黑板上出示表格:填出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所看到的和听到的景物),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由于引入新课时,已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学们兴致勃勃地通过读、划、议,明白了“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色水墙 ”、“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这些词语是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插图之后,再回到文中细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的情境中。从潮水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的景象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三〉指导朗读,感受景象,深化感情
为了帮助学生感受景象,更深更透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感情,我着重采用了朗读的方法。首先我指导学生们自主选择最喜欢的语句进行自由读,比赛读、表演读等,再谈谈自己的感受,并鼓励他们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读出观潮人群的惊奇。然后听录音,学生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画面,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四〉品文析句,理解课文,学习表达
教学中设计品文析句环节,能使学生赏境悟情,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因此,我在教学“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 那段时,我让学生找出描写大潮形态和声音的句子,并要求他们说说作者在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通过同学们的读与找,了解到:作者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样写好在具体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在观察钱塘江大潮时,所听到的声音和所看到的景象,充分体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这样加深理解了课文内容,进一步学习了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五〉总结全文
为了面向全体学生,把教师的“一人言”小结变为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小结”。要求学生把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或最想说的话讲给大家听(我则从写作、词句、思想等方面进行指导)。这样不仅形式独特新颖,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处隐藏29377个字……p>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较大,学生较难读懂,这是他们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堂课里,我利用小学四年级的一篇同名课文,通过现代文方便理解的特点,让学生对文章描写的情景有初步的了解,并通过古人与今人对观潮的热情和看法导入课题2、小组竞赛法
据研究表明,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为此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开展了难易结合的朗读、译读、赏析和表演竞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通过竞赛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激发了学生的团体荣誉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竞赛中主动的获取了知识
3、实践巩固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提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的活动”在这节课里,我安排了一个“学做主持人”的环节,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前提下,模仿主持人来介绍钱塘潮的盛景、水上的表演以及观众的反映这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可以极大的激发他们学语文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多媒体辅助法
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它们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对学习的知识就越容易理解和巩固钱塘江大潮离我们的生活比较遥远,借助多媒体可以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优美壮观的画境,它能带给学生在听觉、视觉等感官上极大的享受这一感官上的享受,也能更好地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散文语言文字的优美
三、说学法
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这篇课文,我要求学生使用以下学习方法逐步地掌握课文内容:
1、借助文下注释、工具书排除文字障碍
文言文言简意赅,即使有一定功力的人阅读时也很难一目了然,中学生养成阅读注释、查阅工具书的习惯,不仅能够初步达到“了解内容”的要求,还可以为课外阅读开拓广阔的天地
2、反复诵读,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
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读通课文,理解文意,必须让学生反复诵读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自然而然就能积累语言材料,提高朗读能力,形成一定的语感
3、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阅读课文
即不动笔墨不读书好的阅读方法,能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自行阅读、自己注解、自我圈点、自我评注,直接在阅读材料上画上思索的轨迹,打上认知的烙印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习惯,还可以拓展他们的思维,提高写作水平
四、说教学程序
(一)开讲激趣、导语引入
首先我在屏幕上展示小学课文《观潮》,让学生欣赏这篇现代文会将学生与文言文的《观潮》拉近距离,同时,也会引发他们的好奇心:相隔几个世纪的钱塘江大潮有多大变化呢?古人和今人观潮的热情是不是一样呢?然后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回顾了小学课文《观潮》,现在我们要学习南宋文学家周密的一篇散文,题目也是《观潮》这两篇文章作者不同,写作的时间更不同,但他们所描绘的都是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让我们来看看古人和今人眼中的钱塘江大潮有何异同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过渡到对新课的学习
(二)朗读课文,了解大意
朗读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学生试读,这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一个检测;其次是教师范读,这是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最后是学生仿读,这也是一个学习与改进的过程通过反复地朗读,学生可以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对课文内容也会有一个大概印象紧接着我给出一道思考题:这篇课文描绘了哪几幅画面?经过分析可以看出课文中的四个自然段,刚好描绘了四幅画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归纳成:海潮图、演习图、弄潮图、观潮图这样,学生对于文章内容就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三)小组合作,分析课文
我把全班分为四个小组,一个组分配一个自然段,即一幅画面要求四小组以竞赛的方式完成两项任务:
1、找出本段的重点字词,能够用自己的话翻译句子。
2、选择你最喜欢的语句,试做简要的赏析这两项任务由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依据他们答题的情况、小组参与面与课堂上的表现计团体得分
这个环节是这堂课的主体部分,教学的重难点都在这里得到解决采用小组竞赛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在团体荣誉感和好胜心的驱动下,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找出文中的重点字词和翻译句子是一项非常简单的任务,学生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就能较好完成,而赏析文中优美的语句则是一项略有难度的任务,可以提示学生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和感情色彩等方面加以品析,这样就可以降低这道题的难度系数文中可圈可点的地方比较多,比如海潮图中对潮水的描写,运用了不少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像“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就将潮水形、色、声、势几方面的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再比如观潮图中,描写观潮人群的密集,实际上是从侧面衬托江潮之势和水上表演之精彩,这些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都值得学生去揣摩和品析为了收到良好效果,我安排了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要求他们并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为答题作好准备只要学生说得言之成理就可以得到认可。
这种竞赛活动不光可以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也能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作为教师的我,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我觉得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四)能力延伸,拓展训练
当两轮紧张激烈的竞赛结束,同学们极有可能意犹未尽,可以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给出一道创新题:七百多年过去了,人事已非,而钱塘海潮盛景依旧如果你是观潮盛景的直播现场主持,请根据学完本课后印象,用自己的语言向观众介绍最打动你、最吸引你的一幅画(这道题其实也是对课文内容的巩固,但并不是单纯的翻译课文,而是要求学生运用丰富的想象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再创造,同是也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的训练)
为了让学生尽快地进入角色,我在屏幕上展示钱塘潮的图片,配上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来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优美动听的旋律、直观形象的画面,加上学生精彩的解说,一定会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到这大自然的神奇与壮美。
最后对以上的比赛作小结,计算出总成绩,评出优胜组给予鼓励,也要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加以表扬但我想,这个时候胜败已经不是很重要了,只要在整个活动中,学生们积极地参与、全心地投入、收获了知识,那么他们都是胜利者到这里,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上已经达到了。
(五)复习巩固、布置作业
我再次和学生一起回顾课堂内容,梳理知识要点之后布置作业:比较两篇《观潮》在内容上和语言上有何异同?我设计这道题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学习其写作技巧由于时间的关系,这道题可以在课后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