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说课稿

高一化学说课稿15篇

时间:2022-07-05 01:05:25 收藏本文
高一化学说课稿15篇

高一化学说课稿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一化学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化学说课稿1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初中学习金属的置换反应以及金属的活动顺序、镁等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钠、铝等活泼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对比,掌握越活泼的金属越易与氧气反应的规律。

二、教学对象分析

1.在初三阶段学习了一年的化学知识,对金属的活动顺序、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有了初步的了解,懂得通过金属是否能发生置换反应来判断金属的活动顺序。

2、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在"通过实验探究获得关于物质知识"的方面具有一定能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中的图片、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巩固和加深初中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知识和规律

2、通过观察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其保存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能力,掌握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

3、通过实验了解活泼金属钠、铝与氧气的反应,归纳出活泼金属易与氧气发生反应的知识,了解金属氧化膜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培养学生习惯用化学的视角去观察身边的物质和发生的事情

4、掌握在一般情况下,通过对比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条件难易、剧烈程度能反映出金属活动顺序的思维方法

5、通过实验进一步熟悉和规范药品的取用、酒精灯的使用等基本实验技能

四、教学策略

1.举例身边的金属材料和回顾初三化学知识,引入新课,通过对比镁、铝、铁分别与氧气反应引出"钠与氧气怎样反应"的问题。

2.以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去探索钠的物理性质、钠在空气中存放所出现的问题以及实验钠与空气中的氧气的反应,并分析其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产物;通过铝在空气中加热的现象分析得出金属氧化膜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3.通过四幅金属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图片,结合金属活动顺序表,归纳出金属活动性和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剧烈程度有关

通过图表归纳出钠、铝、铁、铜与氧气反应的有关知识,使知识系统化。

五、教学过程

在实验室中,有哪些物品是由金属制成的,在家里呢?

水龙头、铁凳、铁窗筐,铁架台……

大多数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都是以化合态形式存在,说明大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今天我们再来进一步学习有关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根据书本图片,回顾初中阶段学习过的反应,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

这些反应都表现了金属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金属与盐反应 金属与酸反应 金属与氧气反应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镁、铝、铁分别与氧气反应的图片。

是否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都需要加热呢?

今天我们来认识金属钠与氧气的反应又是怎样的

1、钠与氧气的反应

分组 ①观察存放在试剂瓶中的金属钠

②把金属钠从试剂瓶中取出观察其物理性质、表面的氧化膜。

金属钠的物理性质与存放方法。

常温下 4Na + O2 ==== 2Na2O

白色固体

金属钠放在空气中易被氧化,那么对金属钠进行加热又将如何?

钠的燃烧。

描述实验现象

生成物是氧化钠吗?

不是,生成物呈浅黄色,而氧化钠是白色固体

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钠的另一种氧化物---过氧化钠(淡黄色固体)

2Na + O2 Δ Na2O2

淡黄色固体

过氧化钠的特殊用途-----潜水艇供氧剂。

2Na2O2 + 2H2O == 4NaOH + O2 ↑

2Na2O2 + 2CO2 == 4Na2CO3 + O2

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与空气中的氧气在不同的反应条件下生成不同的氧化物

(要求学生写出钠在不同条件下与氧气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分析氧化剂、还原剂)

初中我们学习过铝在氧气中的燃烧,若铝在空气中加热,又有什么现象呢?

2、铝与氧气的反应 4Al+3O2 点燃 2Al2O3

纯氧中:

空气中:

用坩埚钳钳住一块铝片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

逐渐熔化,失去光泽,但不滴落

铝的熔点为665℃,氧化铝的熔点为20xx℃,铝表面的致密氧化膜包在铝的外面,所以熔化了的液态铝不会落下。

如果我们去掉氧化膜再加热,有什么现象呢?

用坩埚钳钳住一块用砂纸打磨过的铝片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

熔化的铝仍不滴落

磨去氧化膜的铝片在空气中很快又形成一层新的氧化膜

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形成致密氧化膜而稳定存在于空气中

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图片、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能否看出金属的活动性和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条件、剧烈程度有什么关系?

可以看出:金属的活动性越强,与氧气反应就越易进行(如钠露置空气中就氧化);金属活动性越弱,与氧气发生反应时反应条件较高(如铁在空气中不能被点燃),俗语说"真金不怕火炼"就说明金在加热条件下不与氧气反应。

六、板书设计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金属钠与氧气的反应

钠的保存及其物理性质

常温下 4Na + O2 ==== 2Na2O 加热 2Na + O2 Δ Na2O2

白色固体 淡黄色固体

小结: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与空气在不同的反应条件下生成不同的氧化物

铝与氧气的反应

4Al+3O2 点燃 2Al2O3

纯氧中:

空气中:

铝的化学性质活泼,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形成致密氧化膜而稳定存在于空气中

钠、铝、铁、铜与氧气的反应

高一化学说课稿2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现行高中化学试验修订本第二册第四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课融合了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等知识,并彼此结合、渗透;在学习过程中还涉及到物理中电学的相关知识,体现了学科内、学科间的综合;同时为学生了解各类化学电源及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很好教材。

二、学生状 ……此处隐藏27562个字……合的一个“堆量”,知道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体会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作用;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2.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的含义

3.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

4.使学生掌握气体物质的量、气体微粒数目、气体摩尔体积之间的关系;知道标准状态下气体摩尔体积的大小

5.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掌握溶液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的关系。

1.使学生初步学会物质的量、摩尔质量、质量之间的简单计算

2.通过对于表格数据的观察,使学生初步体会如何分析表格数据,并得出有效结论3.使学生掌握配制一定体积的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1.通过对于概念的学习和应用,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通过了解使用“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使学生认识到化学计量的发明对于化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学重点难点

对“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的应用;配制一定体积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对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的理解;由配制溶液的过程形成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4.教学总体安排

“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计划

5.具体教学设计流程

6.板书设计和作业

1.以“摩尔”为第一人称,写一篇摩尔的自述(400字左右)

2.查阅资料了解阿伏加德罗这位科学家的贡献

高一化学说课稿15

一、教材分析

《钠》是高一化学第二章《碱金属》的第一节,碱金属是高中系统学习的唯一的金属族元素,通过对“钠”这种代表性元素的学习,旨在向学生介绍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在高中化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对元素化合物的学习主要学习其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保存方式及其用途。这一节即从这几个方面来学习钠单质的性质。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是钠的化学性质——钠与水反应

2.难点是实验的观察、分析、尤其是钠与水反应的探究学习。

三、教学理念及其方法。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主要体现“学教并重”的教学理念,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动手实验、观察分析、教师引导、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计算机辅助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将其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在多媒体使用时,尽可能使其恰到好处,能通过实际操作的就不去模拟,能学生思考得出的,就不通过多媒体简单呈现。本节课虽是一节以实验为主的课型,但传统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有许多弊端,如在下列情况下既无法解决。

1.对速度较快的反应,学生还没来得及观察清楚就已经结束,观察不仔细则分析不透彻,若放慢速度,反复观察效果更好。

2.原理解释,涉及微观粒子的反应原理的解释,肉眼观察不出,宏观实验不能反映其实质,可用计算机模拟其反应过程,便于学生理解。

3.有危险性的实验,现有条件难以实现的实验,错误操作。这些实验可操作性差,尤其是错误操作,若能采用动画模拟或插入影象,会起到理想的效果。

4.对微型实验的放大观察,便于同学们同一时间,对同一现象的捕捉,观察,分析。

5.由此说,实验课中恰当的便用多媒体手段有助于教学实践的高效完成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首先大屏幕展示“滴水生火”图片给学生以想象空间。“水火不相融”与“滴水生火”形成强烈反差,然后教师演示实验,果然是水能生火,学生兴趣一下被激发起来。

(二)、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在此期间,教师适时点拔,学生自学、互学、分析、讨论、发言,利用大屏幕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归纳小结,使分散的知识条理化,如Na的物性小结,Na与水反应现象小结。将实验中的各个结论提取出来,学生感到清晰、明确。

(三)、突显重点,突破难点

1. 钠与水反应

钠与水反应是本节重点,需用多种形式、多角度对该反应进行分析,实必不可少的手段,我设计了五种情境下的实验。。

①首先是在实物展台上教师亲自操作钠与水在表面皿中的反应,这样体现实验真实性,可靠性。展台上放大以后的反应现象清晰明显,大家在同一时间共同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分享实验成功的喜悦。教师适时提问,说明钠的性质。

②常规实验。钠与水反应产生氢气的收集和检验,是一常规实验,学生曾多次左类似的性质实验,课用模拟动画达到知识在现的目的即可,这样,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③改进实验。在一废旧塑料瓶中完成。关键是对实验细节的观察能力的培养,该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且在实际操作中可提高学生对钠的性质的感性认识,成功的体验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实验可操作性强,不必用多媒体。

④探究性实验。利用ц型管作该实验收集并检验氢气,采用先讨论、后评价、再实验的模式。学生对特殊的实验仪器感到新奇,探究的欲望强,积极参与,热烈讨论,大胆设想,涌跃发言。在此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聪明才智的舞台,培养其良好的探究式思维能力。学生发言五花八门,较发散,利用大屏幕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对比评价,表现形式直观。学生从中发现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而启发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发现规律,尝试解决问题的途径。(针对学生设计的实验分析其错误原因。钠与水反应若在小容器中进行会爆炸,分析原因,插入影象文件,警示作用体现多媒体的优势)

⑤进一步改进实验。Na与水反应很快,这个水面上升又下降的过程是很快完成的。实地演示不宜成功,对观察不利。在多媒体上可以放慢速度,反复观察,,这在一般常规实验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利用多媒体动画模拟,给学生观察分析和理解的空间。

⑥兴趣实验——水上芭蕾

钠在苯和水的混合液中反应。(体现学科渗透)在对实验的安全性进行分析后,学生动手完成。

五个实验下来,要适时小结,将五种不同装置放在一张图上,对Na与水的反应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培析,用多媒体进行重现小结。体现了探究过程的渐进行,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而清晰印象。

2.Na与CuSO4溶液反应

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机理较抽象,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动画将其过程形象的展示出来,这样微观粒子的运动和反应过程简单清晰的呈现出来,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

4.性质总结

钠的性质总结用线形关系,清晰条理。

5.用途展示

此做为上节布置的作业,让学生网上收集有关资料,学生作业展示过程,使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认可,也是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的过程,资料的收集液使课堂教学的延伸。

(画面:① 高压钠灯,美丽的不夜城有钠的一份功劳,② 秦山核电站,核事业发展离不开钠与钾合金原子反应堆导热剂)

总之,一节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课,在多媒体的辅导下,突破了许多常规实验不易解决的重点难点,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难训练提供了较理想的手段。

《高一化学说课稿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