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说课稿

实用的七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汇编十篇

时间:2021-10-18 05:17:29 收藏本文
实用的七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汇编十篇

实用的七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汇编十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综合性学习是课程标准中的新内容,是语文教学中一个新课题,没有多少经验可供借鉴,作业一个尝试,下面我就这节课做简要说明。

首先谈谈教材内容及特点,是新课程标准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次综合性学习围绕感受自然展开,没有现成的教材。教材来自学生收集、整理、加工的材料,来自于教师的知识准备,资料的准备。大自然是富饶、美丽、慷慨的,它给予人类取之不尽的食物,饮之不尽的清泉,呼吸不完的清新空气;自然又是多情可爱的,它所拥有的山川草木,风花雪月、蓝天、黑土、大漠、绿洲,激发了一代又一代风格各异的人们,大自然真是神奇而伟大!大自然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一本美学教科书,一本哲学教科书,一本优秀的文学画卷。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因而,借助这次综合性学习,让学生上一堂美学课,上一堂文学课,意义重大。学生在搜集材料中涉猎了大自然的许多方面,与大自然进行沟通对话,与同学实现了合作。在这种教材的指导下,听说读写,尤其是口语交际渗透于综合性学习中,在综合性学习中提高写作与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审美能力。

从教法看,本节课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贯穿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1、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眼,解放学生的嘴,解放学生时间、空间,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动手收集材料:优美多姿的山川,五彩斑斓的大自然,让学生一饱眼福;让学生表演、七嘴八舌表达情感;让学生大胆想像、联想,丰富自己。从材料搜集、整理到成果展现,学生经过许多酸甜苦辣,但每一种滋味都是宝贵的。

2、注重创设情境。在钢筋水泥房里感受大自然,不免有些遗憾。但大量自然风光图景弥补了不足,使学生能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

3、把听说读写特别是口语表达融汇课堂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更注重全部学生能力的提高。

从学法上看,本节课力求使学生巩固一些学习要求,改变不好的学习习惯:

1、动手、动脑习惯。这是主动学习的表现。课前收集、整理材料,准备解说词,让学生养成好思考好动手的习惯。

2、敢于表现,显示风度。在对学生口语交际评价中一直提到“现场风度”,因为它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素质,不可忽视的能力。在不断练习实践中,提高个人的应变能力。

3、协作精神。本节课涉及小组活动,要求他们团体合作,也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好作品。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选择的课题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再别康桥》,我说课的题目是《信息技术与诗歌教学》。

《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是徐志摩的传世之作,他的诗具有语言清新、意境优美等特点。而初一学生大部分喜欢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对诗歌的抽象性可能会产生一定的畏惧心理,或者只是走马观花,难以深入体会诗歌的感情。

如何在学生和诗歌中间架起一座彩虹桥,使抽象的诗歌变得具体可感呢?那就得借助信息技术了。

教学分析

诗歌是个人情绪的瞬间爆发。人们读诗,其实就是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情感的交流。

于是我从走进文本、走近诗人、心灵碰撞这三部曲,设定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感受诗歌美好的意境。

2、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方法。

3、反复诵读,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感悟作者对康桥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4、激发自己对诗歌的热爱之情,提高文学素养,并试着自己创作。

教学重点

深情地朗读;细腻地感悟;诗意地创作。

教学难点

细腻地感悟

走进文本即通过朗读,知道本诗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再别康桥》所包含的感情也只有在用心反复读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所以我把学习的第一个任务设置为:深情地朗读。

信息技术与朗读的整合:什么是深情地朗读?如何通过多媒体去实现深情地朗读?整合后的效果如何?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 要使朗读产生好的效果,必须理解文本,注意停顿、重音、语速、语气等问题. 初一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积累,有一定的朗读基础。但通常,学生在初读时可能是没有理解文本,也可能随大流,所以语气语速等把握不到位,感情平淡。那如何通过课堂上训练,引发学生的朗读素养呢?我想应该有一个朗读的范本,可以是学生范读,教师范读,我这里采用的是男声版录音范读。

训练朗读的形式有很多种,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来设计。

1.学生齐读一遍

2.听录音范读

3.学生点评自读和范读的区别,得出深情朗读要做到的几个要点。

4.学生结合要点同桌互读,互相点评,共同提高。

5.我们实践了这三点要求,男女生交叉读。

6.教师点评

实践证明:这一环节结束后,学生自觉得鼓起掌来,并纷纷表态:“比一开始读得好多了!”我也真切的感受到学生找到了朗读的感觉。这正是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所在。通过深情地朗读,走进文本,把握感情,为下一环节奠定基础。

需要说明的是,范读只是一个范本,这个范本本身没有做整合,这里整合的是利用范本师生间、生生间产生的一种互动的行为。

本文的意境很美,能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我把第二个任务设置为:细腻地感悟。这里涉及到一个整合,信息技术与想象联想的整合:如何让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走近作者,体会感情?多媒体应该展示怎样的画面?又该如何展示呢?

传统的课堂,感悟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发声读,默读,或自己去联想想象,可以说是比较抽象的。多媒体的运用,能使学生置身于音像、语音、文字的环境中,使文本和作者的情感在内化的过程中得以外显。但问题也就出来了,每个人想象的画面不一样,如何解决想象画面和展示画面的矛盾冲突呢?比如说画面是要单纯的景还是有人存在的景,要和现实相像的景还是虚幻一些的景。权衡利弊,我遵循的选画面的原则是尽量符合文章意境的图片。个性化少一点,共性化多一点的。至于该如何展示,我想随心所欲是最好的,所以我做了如下的链接。

实践证明经过这么一整合,学生借画面欣赏景,借文字感悟情,情景交融,以景促读,以读促悟,极大的提高了感悟的质量。为了使学生和作者的心灵能碰撞出火花,我问:“如果画面中有作者,那作者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如果你在画面中,你的心情又如何呢?”

……此处隐藏11588个字……指导:

示例:“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1)学生在课本上用圈点勾画法作批注。

提示:写景美的句子、细节动人的句子

(2)请学生将他们找出的词句读出来并赏析,教师适当指导。

2、感悟语言的对称美

预先出示一个句子: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让学生说说这个句子的特点,最后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这样的对称的句子齐读。

设计意图:品味积累语言是本课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先让学生在圈点勾画中品读思考,在朗读品味中感悟,教师作必要的补充和归纳。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学会在以后的阅读、作文中运用学到的方法去赏析语言,运用语言。

(五)再读课文,感悟亲情

1、指名读6、7段。

2、扮演角色,心灵对话。

学法指导:面对分歧时,“我”为什么决定走大路,妻子、儿子是怎样想的,母亲为什么改变主意走小路?分角色用话外音的形式将各人心中所想表现出来,不仅要注意文中表现出来的内涵,还要善于结合情景体悟人物心理和性格。

3、这个家中三代四口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所以设计了“扮演角色,心灵对话”这一环节,让学生走进文本,不仅能找出文中有形的东西,还能发现文本中没有写出来的(无形)的东西,以锻炼学生的想像及创新思维能力。在谈对人物印象这一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正因为这一家人尊老爱幼,相互关爱,这个家庭才会如此和谐温暖。

4、齐读最后一段,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学法指导:注重这句话的象征意义。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领悟作品的内涵,让学生在探究合作中解决疑难。重点理解这个句子,不仅要理解它的表层含义,更要理解它的象征意义:中年人的责任重大,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中年人是承上启下的角色,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这样。至此学生才准确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六)拓展延伸

作者抓住了生活中一个平凡的镜头。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了解概括介绍和通过一件典型事例刻画人物的写法。掌握侣、予、滞、躬、锚、赋等6个字。

2、能力训练:初步学会边听边记、能完整的复述故事。

3、思想情感教育:感受主人公的奉献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课文刻画的是送牛奶的好爷爷,要求学生感受好爷爷的奉献精神。那么文章是怎样刻画“好爷爷”这一人物形象?课文是通过概括介绍和典型事例刻画人物形象的,因此,学习这一写法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本文是侧听写训练课文,知识教学应落实在能力训练上,因此学会边听边记,抓住要点和主要词语复述故事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手段:

讨论式。

四、教学时间:

共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通过一件典型事例刻画人物的写法、感受主人公的奉献精神。

2、初步学会边听边记,抓住要点和主要词语复述故事。

3、掌握侣、予、滞、躬、锚、赋等六个字。

(二)教学过程

1、认识生字词、

伴侣( ) 抛锚( ) 无偿( )躬( )

赋( )予 苍穹( ) 翘( )首

熹( 微 由衷( ) 携( )带 凝滞( )

伴侣:同在一起生活、工作或旅行的人。

赋予:交给(重大任务、使命等)

凝滞:(液体)停止流动。

躬身:弯下身子。

抛锚:汽车等中途发生故障而停止行驶。

2、听一遍录音、理清课文结构。说说送牛奶的好爷爷是怎样的一个人?课文记叙了他什么事迹?作者对们怎样评价的?

(1)理清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7节)写退休老教授自愿无偿开车送牛奶。

第二部分(8-13节)写人们终于在雪野里找到被暴风雪夺去生命的好爷爷。

第三部分(14—15节)补叙老人的身世,赞颂老人精神永存。

(2)送牛奶的好爷爷原是退休的大学教授,有着很不平常的过去,他本来完全有理由安度晚年,却自愿无偿开车送牛奶是一个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奉献精神的人。

(3)课文记叙老教授义务送牛奶而不幸在风雪途中献身的事迹。

(4)作者评价:老人是一个“把欢乐留在人间的人”老人的精神永留人们心中。

3、重听一次录音,补充有关课文细节,从下面四个题目中任一题,用普通话把故事讲述出来,要用上主要词语,比一比哪。和学讲得具体、生动、流利,富有感情。

(结合保后练习题二)

(1)他终于穿上了白大褂。

(2)车轮欢快地飞转。

(3)他一动不动地躬身站着。

(4)好爷爷,您在哪里?

(情节要点和主要词语略)

4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二次

(2)把《送牛奶的好爷爷》复述要求内容清楚、语言流畅,感情真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有详有略、有声有色地讲述故事。

2、感受好爷爷的奉献精神。

(二)教学过程

1、朗读课文

第一段把室内温暖如春和室外的阴沉寒冷对比,把人们心理的不平静和周围的一片宁静对比,使我们想到正是好爷爷的室外颠簸才换来了人们宁静的生活,写出人们对好爷爷的思念。第二段把狂风夺去了好爷爷的生命和利不掉人们对他的怀念和敬意作对

比,说明好爷爷的精神是不死的,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2、指导这两段文章的话和表。

第一段语速较缓,前一部分语调较平静,后一部分较激昂,要说出人们的焦急心理。第二段请速滞缓,要说出人们对好爷爷去世的无限悲痛的心情。第~段着重声音变化上去表,第二段着重从态势上去表,还可拟声,使说得有声有色。

3、学生练习,教师评点。

4、进一步阅读课文,列出课文结构提纲,并且可以看着提纲,把故事有声有色地说给大家听。(结合练习三)

(1)请学生讲述故事。(两名学生讲述)

(2)其他同学根据下列标准打分,比一比谁说得好些。

故事完整、重点突出,详略得当3分,语言流畅、语调亲切,感情真挚4分,抑扬顿挫,注意态势,表得较好3分。

5、作业;用学到的话、表技巧说好一个小故事。

书面作业:完成作业本练习。

《实用的七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汇编十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