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锦集8篇
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分享。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一、教材解读
本文在承担巩固本单元文言文学习方法这一任务的同时,还应该承担积累一些文言字词的任务,同时,根据本文的写作特点,还应理解故事所蕴涵的道理——只有不畏艰辛,脚踏实地,一个人才可能取得某种成就,否则只会到处碰壁。
鉴于上述对教材的认识,又考虑到学生实际,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引导学生正确辨析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通过概述故事内容,训练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理解故事蕴涵的道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教学重点是正确辨析并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教学难点是理解故事情节,体会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
二、教法介绍
一是强调读。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这节课我先后设计运用了个别范读、自由朗读、分段齐声朗读三种方式,借以起到强化感知课文的作用。
二是重视导。教略读课文,教师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是关键。教师既不能“主”而不“导”,又不能“导”而不“主”,要灵活地指导、引导学生去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教学双边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例如,我采用营造氛围讲故事的方法导入新课,突出了“导”;在讨论归纳故事情节时,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讨论之球”在学生之间传递,当学生甲说完后,我不立即加入,而是让学生乙指出学生甲的不足或提出不同的意见,从而突出了“引”;在释译、理解课文时我主要采用师生双方设疑问答,启发谈话式等平等讨论方法,即“引”又“导”,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三是注重创。“创”就是创新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教师的首要任务之一的。在教学中要使学生的学习处于积极地思考状态,通过创新应用提高学生应用知识和拓展思维的能力。在“拓展延伸”板块里,我提出了一些疑问:如果王生继续在劳山待下去可能会有什么样的结局?你认为王生怎样做师父才会教给他真正的本事?你认为这个故事还可以怎样改编会有一些新的含义?请大家试试看。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学法指导
1、指导自主探究,培养能力。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比较浅显易懂,因此我在教学时,首先是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疏通课文大意,难懂之处可反复朗读,根据语言环境去理解本文蕴涵的深刻道理。这样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
2、指导合作学习,养成习惯。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难题,需要大家合作才能解决。考虑到学生在“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和“概述故事情节”两个地方会有一定的难度,我又设计了几个互动环节,学生可以相互之间交流合作。这样不仅使学生思维变得更加活跃,还会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四、流程设计
本文的教学,我设计了三个大的教学板块:
1、创设情境,导入新授。
首先我用神灵鬼怪,谈狐论鬼的故事集——《聊斋志异》导入新课。因为《聊斋志异》已经家喻户晓,所以大家都跃跃欲试,我问:“那谁能说一个《聊斋志异》里的故事呢?”在这里,我抓住学生对鬼怪强烈的好奇心理,引领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学习内容。
2、引导探究,熏染情感。
①整体感知。新课标特别强调“读”的重要性,因此在这里,我设计了四次朗读:首先是学生自读课文,给他们提出的要求是了解课文内容,画出生字难词;然后是听朗读录音,这时,学生可以纠正自己错误的读音和停顿。接着学生再自读课文,并利用注释,解决疑难字、词,把不理解的标出来。然后是分段分组齐读课文。通过整体感知,学生对故事的情节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只是会有一些难懂的字词成为理解课文内容的“拦路虎”,所以我设计了第二个环节。
②重点突破。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主要采用的是师生双方设疑问答,启发谈话式等平等讨论方法。我首先引导学生提问题,把自己不懂的字、词或者是句子说出来,由其他同学来回答,之后我再进行纠正或补充。同时,我也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启发他们思考、讨论,然后回答。最后,出示投影片,这是我备课时归纳出的一些重点词句的释注,让学生识记,使学生对文言字词的积累更加具有建构意义。
③双边互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着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思考还给学生”的理念,根据本课的教学任务,我设计运用了二个互动环节,
互动1:用自己的话逐句复述课文。
首先,请一个同学朗读课文,要求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该怎样复述。接着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个别指导。然后由教师引导学生说,经过这一轮的交流,让学生已经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了。再让学生讨论故事的主要情节,总结性地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同时我适时地出示四幅插图投影,让学生由情入景,披文入情,培养他们感受、理解、归纳、评价的综合能力。
互动2:开小故事会。分小组开小故事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并掌握故事的内容,进一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④辩明内涵。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独立思考这篇文章所蕴涵的道理,然后用多媒体投影展示他们思考的部分结果。这里不要求千篇一律的答案,只要他讲得有道理,就应给予肯定,既要尊重学生个性,更要鼓励他们的创新思维。
3、达标反馈,拓展延伸。
达标反馈我设计了几个难度适宜的填空题,以检测学习效果,巩固新知。拓展延伸一是让学生改编这个故事,二是让学生谈谈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像王生之类的人,三是鼓励学生课后阅读《聊斋志异》。
五、课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倡导“个性化阅读”,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熏陶。在学习方法上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在此背景下,我以为语文课堂应从优化整合文本资源,优化课堂动态交流,优化多元教学手段三个方面来建构“课堂大语文环境”;应精心策划,使课堂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体现出与课程资源相和谐的人文关怀与生命关怀,逐步达到发展学生的语感与思维,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学生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终极目标。这正是本课教学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本单元编选了五篇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此处隐藏17490个字……分角色朗读课文1——22节,加23节书上141页内容,感受汤姆的了不起3
教师点评
【设计缘由】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感受体验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角色朗读进一步突出汤姆了不起的形象,而倒数第二段的朗读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思想火花。
4、了解作者与作品3
过渡语:一百多年来,汤姆这个乡村小顽童的形象已赢得世界不同肤色、不同年龄的读者的喜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部作品及其伟大的作者。
【设计缘由】还是以汤姆的故事小结,首尾呼应,同时也鼓励同学们多阅读,走进《汤姆索亚历险记》,走近马克吐温。
(1)、引导学生阅读前言部分,进而了解作者和作品:
马克吐温美国作家。是十九世纪后期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优秀代表,杰出的幽默讽刺大师。马克吐温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代表作:短篇小说《竟选州长》《王子与贫儿》长篇小说《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
本文选自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取材于美国南北战争前的社会生活,作品通过儿童的目光来看待周围的现实,揭示了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南方社会闭塞、沉闷、死板的生活,对畸形的教育制度、宗教的虚伪可笑以及小市民的贪婪愚蠢等,都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鞭挞。作者借汤姆之口说出:“宁愿在舍伍德森林做一年草莽英雄,也不愿当一世美国总统。”反映了他对平庸守旧的社会生活的极度厌恶,和对自由理想世界的向往。马克吐温写作时取材于自己儿时在故乡——汉尼拔小镇上的所见所闻、亲身经历的人和事。所以令人感觉十分真实有趣,孩子们或许能在书中的人物身上找到与自己相似的地方,而大人们也能在书中拾到自己童年时的味道。
(2)、鼓励学生去阅读小说
过渡语:汤姆的生活其实有烦恼,不被姨妈理解、无端受惩罚、学校里死气沉沉的学习、和贝奇闹别扭、没有更好的游戏点子等等。但这些烦恼都会被他随之而来的奇思妙想化解。他的烦恼是短暂的、瞬息即逝的,他的生活永远充满浪漫快乐的色彩。相信同学们会在更多的故事里面看到汤姆的精彩表现。
【设计缘由】这是一部小说的节选,让学生了解作者和小说概要,知道汤姆的由来,并且激发学生去阅读其他故事。
(三)布置作业3
1、抄写词语并造句:
馋涎欲滴 满不在乎小心在意 津津有味 筋疲力尽 一贫如洗
2、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其他故事。
【设计缘由】第一个基础作业,积累词语;第二个作业是拓展延伸,通过完整的阅读,品味汤姆虽不完美但真实、淳朴可爱的天性之美。
(四)板书预设
了不起的粉刷工
马克﹒吐温
本:汤姆:设计圈套——变成阔佬——发现规律
惊讶—入迷
—争胜—干活
了不起:聪明机智狡黠顽皮
【设计缘由】板书中把汤姆的表现写出来,很好地展现了汤姆的人物形象,与了不起的涵义相对应,给学生很直观的感受。
说亮点:
学习新课中第三个环节“精读课文,理解内容”是重要环节,也是本文亮点之一,希望通过朗读交流,能激起学生的思想火花;第二个亮点是角色朗读,感受马克吐温幽默诙谐的语言。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8教学课文: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文《狼》
教学目标:
1、根据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准确、形象诵读课文,把握其故事情节。
2、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3、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积累成语。
教学重点:
1、注重朗读,紧扣情节,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2、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3、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内容:
1、朗读:能准确、流畅、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复述并达到背诵全文。
2、识记:解释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识记、积累。
3、理解:把握课文“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四个情节,以及狼和人在较量中的不同表现。
4、探究:人狼搏斗主客观因素及课文寓意,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5、拓展:积累与狼有关的成语;进行课文写作上的评价。
关于教法: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以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贯穿课堂教学,结合谈话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式学习来完成教学任务。
关于教具:投影资料:《狼》故事情节投影胶片。蒲松龄介绍投影。问题设置投影。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生课前准备:
1、搜集作家作品资料。
2、依据注释熟读课文,理解文意,画出疑问。
4、收集有关“狼”字的成语。
教学思路:新课改注重课文教学的整体性,在教学中屏弃对课文机械式的分割,特别对于文言文而言,枯燥的独句串通很容易让学生感其无味,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针对这篇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首先,设想通过各种不同方式(听读——讲故事——朗读——自读——个别朗读)形象的朗读,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大局地感知课文,这个作为重点安排;其次,在大方面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拔,落实小局的字词,学生在知道情节的基础上,有理解的方向可循,字词的把握就不是纯死记硬背的难关。最后,通过合作探究,深入学习课文的内涵,使学生的理解达到更高的层次,同时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具体程序:
(一)、整体感知,了解情节
1、教师范读,力求引入情景。
2、学生讲故事,带入情景。同时教师出示相关图片增强形象感。并归纳故事情节。
3、集体朗读,再次体会故事情节。
4、自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找出疑难,落实字句,共同探讨。
5、个别朗读,读出情景。
(二)、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设计四个问题,分别围绕:故事发生的客观条件;人狼搏斗的主观行为;人狼各自机智的体现;以及了解课文的中心。
(三)、延伸拓展
1、拓展知识面,检阅学生搜集有关“狼”的成语的情况,并造出相关的句子。
2、拓展能力,评价式阅读。让学生各抒己见,用“……写得好,写出了……表现了……”的句式谈谈感想。
(四)、朗读结束,加深印象
(五)、作业巩固,深化新知
教学设计(略)
可视文字材料:
故事情节: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时间:傍晚形势紧急“屠大窘”
地点:途中麦场
客观条件:
力量:悬殊
物资:“担中肉尽”(伏笔)天时地利
人狼
投以骨,复投之,直至骨尽并驱如故
主观行为:
顾野有麦场,奔倚积薪下,弛担持刀前后夹击,欲置人于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