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锦集八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组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课文的题目“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用三个具体确凿的事例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二、说教学理念:
这是一篇议论文,但是议论文课堂也不能偏离语文教学,不能偏离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所以教学这课时,除了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多读多悟,并且掌握作者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追根求源地解决问题的科学精神,激发创新意识。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会写“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读记“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②、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③、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育学生懂得“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道理”。
3、过程与方法目标:
本文所蕴含的道理比较抽象,教学时组织学生研究三个具体事例,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追根求源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激发创新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1、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五、说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相关的图片或资料,以及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六、说教法与学法:
1、形式多样,自读感知。
教学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充分的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学生有时间圈画、思考、批注、交流、汇报、朗读、表达等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诵读领悟,重点研讨。
文中的三个具体事例,是为具体说明作者的观点,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服务的。对这三个事例,引导学生抓住“敏锐地注意到”“敏感地意识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复的研究和实验”“许多实验”“反复的观察实验”等词句来学习。引导他们发现三个事例在内容、写法上的相同点。通过读、议、思、想,让学生领悟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了解议论文的特点:用具体确凿的事例说明道理。
3、回归整体,能力迁移。
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让学生从全文角度发现课文的写作思路: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列举出和本文类似的事例,使学生感受到这些成功的事例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与此同时,训练学生结合课文进行仿写,学以致用。
七、说过程:
(一)导入课题,理解真理。
1、出示几句与科学有关的格言。
在历史上,任何科学上的重大发明创造,都是由于发明者充分发挥了这种独创精神。——华罗庚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付出艰巨的劳动。——郭沫若
科学始终是不公道的。如果它不提出十个问题,也就永远不能解决一个问题。——萧伯纳
2、生读,谈谈从这些格言中分别得到了什么启发。
(文章的开始就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就是一个真理,什么是真理,这个词很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所以课的开始可以引领学生读、悟一些格言,让学生理解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进而切入课题,告诉学生,课题就是一个真理。)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指名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
4、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①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
②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在初步感知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圈画、批注、朗读、交流等等来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品读感悟,研讨文法。
1、明确观点。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研读事例。
对于这样一个道理,一个观点,作者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它的?请大家浏览课文,试试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一说。
第一个事例写的是谢皮罗教授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第二个事例写的是英国的化学家波义耳偶尔发现紫罗兰溅到盐酸会变红色,最后发明了石蕊试纸。
第三个事例写的是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推断出凡睡者眼球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
(1)、学习第一个事例。
学生边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边思考:
①具体事例中的人物是谁?
②发现的现象是什么?
③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
④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样的?
在读书交流的同时填写表格:
人物
发现现象
不断发问(?)
过程
找到真理(!)
谢皮罗教授
洗澡水的漩涡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洗澡水的漩涡为什么总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漩涡的方向与
地球的自转有关< ……此处隐藏18750个字……舍小家”的高尚品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六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感悟文本的能力,在阅读此类叙事性作品时能把握住事件的梗概,但对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有一定难度。他们刚进入青春期,情感丰富,对于作品中的人物命运感同身受。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和学情分析,从新课标的三个维度出发,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从海子回家到不回家以及牺牲的过程中,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所饱含的人物的情感,和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从小树立正确人生观和高尚的理想。
4、 关注语言文字,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海子回家和不回家的原因,体会其中蕴涵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海子牺牲后海子爹娘说的那两句含义深刻的话。
教法学法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要抵达心灵,其主要途径是凭借语言文字,感悟文本的意义,并在感悟中生成情感。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自读感悟——圈点勾画——汇报交流——情感朗读——拓展延伸的思路进行教学。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圈划词句、批注体会、赏析品读的方法来落实重点。体会海子爱家以及海子爹娘内心复杂的感情,感悟海子爱家更爱国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及方法
我以“找准切口,品读词句,凸显真情”为指导思想,把教学过程设计为五大板块:
一、激情导入,渲染氛围
1、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让学生在熟悉的旋律中感受家庭的温暖和浓浓的亲情。
2、情感渲染:家是什么?家是人生的驿站,家是生活的乐园,家是避风的港湾,家就是离你心灵最近的地方,是你心头萦绕的那分永远的牵挂。
(意图:叶圣陶先生说:“入境始于情”。只有激起学生亲近文本的欲望,才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把不容易读准、不理解的词语作上记号。
2、引导学生运用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和查找工具书的方法理解词语意思。
3、全班交流自学情况,重点纠正“拎”、“凛”、“亲戚”、“呜咽”的读音和“风雨无阻”、“天寒地冻”的意思。
(意图:《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而扫清字词障碍是学习文本的基础。这样做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思考:这篇课文围绕回家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意图:叶老说:“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我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理清文章的脉络,既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又为后面的深入研读作铺垫。)
三、自主学文,感悟品质
在这个环节,我主要把课文分成“少年时代的海子回家难”和“中年时代的海子回家更难”这两个部分进行教学。
(一) 理解少年时代的海子回家难,体会他对家的热爱
1、学生自主读文,勾画出直接描述海子回家难的句子,然后引导学生抓住以下三个重点句通过讨论、交流和反复练习有感情的朗读来感悟少年时代的海子对家的热爱,不论多难都要回家。
⑴ 海子气喘吁吁地说:“爹,娘,你们别不高兴,我没坐车,我是跑着回来的。”
⑵ 那一次,海子回家时,天寒地冻。娘老远就看见海子赤着双脚,一双鞋套在手上,裹一身寒气跑回来了。
⑶ 海子看着爹娘,怯怯地说:“我没有穿鞋,我是光着脚跑回来的。”
2、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爹娘语言、神态、动作的句子,圈出重点词语,并批注自己的体会。
3、交流汇报,感受爹娘内心的无奈、愧疚和对儿子的心疼。
(意图:高段的阅读教学除了书声琅琅之外,还应有潜心会文、静心阅读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探究学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相机进行语基训练:
(1)结合本单元的《积累与运用》的练习,理解省略号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把它作为一个亮点。
(2)设计选用关联词:“无论……都……”、“即使……也……”来描述少年时的海子回家的难和对家的渴求,对家的热爱,让浓浓的亲情来打动学生的心。
(意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深入感悟的基础上来进行语基训练,不但可以受到情感上的熏陶,而且培养了语文实践能力。)
(二) 理解中年时代的海子回家更难,感悟他爱岗敬业,为大家舍小家的品质。
1、出示学法“自读感悟——圈点勾画——汇报交流——情感朗读”,让学生根据这一方法自主学习18——26自然段,找出海子回家很少的原因。
2、探究交流,引导学生抓住以下两个重点句,采用个别读、齐读的方式,感悟海子对家有很深的眷恋。
⑴ “倒是海子的媳妇常常领着女儿,拎一堆花花绿绿的营养品回来,说是海子让带回来的。”
⑵海子牺牲时的临终遗言“我想回家,看我娘……我三个月没回……”
(意图:阅读教学应重视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3、学生交流自己身边或者了解到的警察的事迹,体会他爱岗敬业、爱国爱家、为大家舍小家的高尚品质。
四、突破难点,情感升华
1、以“海子是那么眷念他的家,他最终回家了吗?”这个问题为切入点,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理解娘所说的话的含义,即:海子虽然牺牲了,但他崇高的品质却永远留在了亲人和祖国、人民的心中。从而突破难点。
2、创设多种情境,反复引导学生读课文最后一句话——“海子回家了,再也不走了……”。
(意图:《新课标》在5——6年级阶段性目标中提到,要求学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从中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在反复的引读中,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激发起他们对海子的敬佩之情,在培养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崇高的理想这一目标上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使课堂在高潮中结束)
五、关注表达,学习写法
1、关注作者在文章中采用的对比写法表达人物的高尚品质。
2、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和文中的标点符号,表达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
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浓缩,是课文的精髓。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的板书,帮助学生理清教学内容的思路,将教学内容结构化,清晰地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回家难
少年时代 中年时代
(爱家) (更爱国)
总结设计
回顾整篇文章的设计理念,我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略读课文的特点,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注重了语文知识的训练,又注重了情感的熏陶。这样做,不正是把握语文课程标准,坚持“三维一体”的观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