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说课稿

《我的叔叔于勒》说课稿

时间:2021-10-18 04:03:33 收藏本文
《我的叔叔于勒》说课稿

《我的叔叔于勒》说课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的叔叔于勒》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的叔叔于勒》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及内容

《我的叔叔于勒》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收录的四篇文章都是小说。本单元上承第一册的小说单元,下启第六册的小说单元,对于养成阅读小说的习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在本单元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传统篇目,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态度变化,尖锐地指出了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给人启发,耐人寻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明确明暗两线,梳理故事情节。

2、学习运用语言、行动和神态描写刻画人物,运用对比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难点:

对于主题的探讨和分析。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九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学习小说大都有较浓厚的兴趣,而且通过前面《故乡》和《孤独之旅》两篇文章的学习,他们不仅从中获得了人生启示和艺术的享受,同时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分析和感悟能力,对小说这种体裁已有了较充分的认识。对于本课的字、词、句的理解,大部分同学不会感觉到有难度,所以本课的学习旨在通过故事情节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主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三、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重视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与情感之间的联系。”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确立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与技能:学习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神态等描写方法和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联系现实生活,感悟文章主题。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掌握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进而理解文章的主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金钱观,调适自身心态,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呼唤人间真情。

四、教法学法

(一)教法设计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一个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因此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问题引导法、阅读讨论法】

(二)学法指导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语文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应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学习得法,事半功倍。因此,我将引导学生运用以下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法、诵读品味法、合作交流法】

五、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我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三)精读文章,品析人物

(四)研读文章,归纳主题

(五)拓展延伸,自主创新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

1、情境导入

(播放课件,显示天平画面)心就象是一个天平,可以用它来衡量事物的轻重,同样的东西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分量是不一样的。如果在你心的天平上,一端放上金钱,一端放上亲情,天平会向哪一边倾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个发生在遥远的19世纪欧洲的故事,一起走进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看看这心的天平会向那一边倾斜呢?(板书课题:我的叔叔于勒)

(设计意图: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采用这样的导入方法,同时也奠定了一定的情感基调,引导学生开篇入境。)

2、作者介绍:

让学生根据预习时搜集的资料,介绍作者。

明确:莫泊桑是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羊脂球》、《项链》、《漂亮朋友》等。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与美国欧.亨利、俄国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的概括出生活的本质。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描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巧妙,故事情节曲折起伏,善于用精练笔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本文选自短篇小说集《羊脂球》。(只多媒体展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每节课搜集的作者资料和文学常识等知识整理到笔记本上,这样日积月累,不仅增强学生的文学底蕴,还逐步让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习惯。同时也符合《新课标》“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的要求)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把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称呼的词语圈点出来:(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贼。)

2、学生们分组讨论发言:小说前前后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于勒不同的称呼?

教师指名回答后小结。(因为于勒当初花了菲利普夫妇的钱──于勒到美洲赚了钱,不仅愿意还他们钱,而且还可以多给他们钱──破产又失去了钱,又可能要回来花他们的钱。)

3、(教师)在上面这一过程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又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读书讨论,教师引导小结:希望──赞美──恐怖──仇恨。

学生根据上面的这条感情线索,归纳出本文的情节。

《我的叔叔于勒》说课稿2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我将根据我刚才的讲课和我们这次教研活动的主题“语文课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来理解课文内容”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教材分析:

《我的叔叔于勒》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单元第三课。这一单元收录的四篇文章都是小说。小说通过塑造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揭示人性的假恶丑,彰显人性的真善美。它对人物内心活动揭示之深刻,对人物性格刻画之细腻,是其实文学样式所无法比拟的。高尔基说过“文学即人学”。学生通过对小说的阅读,在享受审美愉悦中,认识自己,提升自己,同时引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本文是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虽然篇幅短小,但在艺术上却颇多成。他的手法,寓主题于平淡自然之中。他的人物,在语言动作之中有内心世界的表露;他的情节,在平铺直叙之中有波澜起伏;他的描写,在平实朴素之中有锋芒;他的幽默,在轻浅素淡之中有辛辣。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态度变化,尖锐地指出了金钱左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使是亲兄弟也概莫能外。作者用平常的 ……此处隐藏27910个字……主旨

第四个环节,多角度探究小说主题。首先明确要求(站在不同的立场和角度,从情节上或者文中的不同人物入手。)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之后小组成员展示。

【这步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发扬个性、创造性,进行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五)拓展延伸

1、名人对金钱的评价:

罗兰:凡事若在金钱利益上着眼,就难免在人情道义上有几分刻薄。

三毛:世上的喜剧不需要金钱就能产生,世上的悲剧大半和金钱脱不了关系。

其他: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有钱能使鬼推磨

请同学们发表一下自己对金钱的看法!

2、想像一下,如果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展开联想,试着加以描述。

【学生在完成对于情节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主题的理解之后,再进步就是把握小说的语言,抓住小说写人的手法,利用改写,既可以迁移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能进一步加深对小说的主题的理解,因此,对于小说仿写,就出现了可喜的一些创新思维。】

(六)教师小结

同学们,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这篇小说以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为引线,精彩的情节发展犹如一把利剑,劈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对人性的扭曲。一节课的时间是短暂的,而作品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是永久的。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能保持善良、纯真的本性,做一个拥有美好心灵的人。

(七)布置作业:想象作文完成。

五、说教学反思:

在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下,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设计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为此,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几个教学活动,积极营造了民主的教学氛围,并且创设情景使学生积极思考、探究,既培养了能力,也发展了个性品质,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体现,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可以适当延伸迁移,将感情认识和理性思考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深深认识到:在新课程下,教师要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构者,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开发教育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建构适合实际教学情景的课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我的叔叔于勒》说课稿14

一、教材和学生分析

《我的叔叔于勒》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第五册第四单元(小说单元)的一篇小说。课文是十九世纪著名的世界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优秀短篇小说。小说写的是法国的滨海城市哈佛尔的一个普通家庭的凡人凡事。哥哥菲利普是个小公务员,一家生活十分拮据,因嫌弃浪荡子的弟弟于勒而送他到美洲去碰运气。当收到于勒发了大财并愿意回来跟哥哥同住的信后,菲利普夫妇一家天天盼星星、盼月亮似的盼他回来。当菲利普一家到附近的哲而赛岛去旅行,在船上意外的发现了重又潦倒落魄的、*卖牡蛎为生的于勒时,夫妇惊惶、恐惧,急忙躲开。小说用菲利普的小儿子自述的口气写成,所以题目叫《我的叔叔于勒》。

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看法和态度,有力地表现了“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语)的主题。马克思、恩格斯的话可谓一针见血。然而今天来看这部小说所表现的主题远非仅此而已,小说也真实的反映了当时像菲利普夫妇一样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们生活的辛酸。再者,小说所揭示的这种异化了的人和人的关系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存在,人和人之间究竟应该如何相处,至今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小说围绕于勒命运的变化安排情节,跌宕曲折,富于悬念;另外小说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来揭示人物心里,细腻地刻画人物性格。

小说语言朴实,易懂。

课前了解到学生思想比较活跃,对小说所反映地问题很容易结合自己的认知经验来理解。学生也是初次学习小说,比较感兴趣。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明

教材无论是细腻的人物刻画,还是巧妙的情节安排,还是深刻的主题揭示,都是值得学习、鉴赏和探讨的。然而课只有四十分钟,注定要有所舍弃,注定要有所侧重。我想,学生初次学习小说,是应该让其了解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了解小说的三要素。另外,读小说,不仅能得到艺术的享受,更应该能从中得到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感悟。

鉴于以上的理解,我制定一下教学目标:

1.借助小说的阅读方法来归纳本文情节,分析人物性格。

2.认识本文所揭示的主题。

这两个目标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其中如何调动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经验发挥想象对主题进行讨论是难点。

三、教法、学法说明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我采用感知讨论、点拨讨论、梳理启迪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努力使课堂开放、民主而有活力,尽可能多地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尽可能少的体现教师是学习的主导。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课题简介作者

开头的朴实并不影响之后的精彩。

(二)了解课文初步感知

不了解课文怎么去理解它?课上的任务又怎么能放在课下?所以尽管课文很长,我一定坚持要留给学生读课文的时间。方式可以和学生商量。“你第一次读了这篇小说,感受最深的是哪一点?”既是留给学生表达感受的时机,也是了解学生认知水平的机会。此时的表达最真实,最感性。

(三)根据学生刚才的表达,教给学生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同时梳理一下刚才学生的发言,让其了解、判断自己理解这篇小说的程度。

(四)借助马克思、恩格斯对小说主题的揭示的这句话来理解小说的主题。同时,理解主题的过程也是学生按照刚才学到的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来重新阅读小说的过程。要想弄清楚主题,就要对小说中多个人物的语言、行为、神态,小说的情节安排,甚至不甚明显的环境描写进行深入地讨论。当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先不会告诉这句话是谁说的。

小说意在揭示什么主题?

有人这样理解这篇小说所揭示的主题:这部小说表现了“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对于这种理解你是a.同意;b.不同意;c.不完全同意;d.不理解

1.分组讨论

2.代表发言

3.教师梳理

学生在讨论中,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去想,去说,尽可能少的感觉到教师的存在;但在学生需要提示、帮助的时候,要能及时地抓住你的手。

这里教师的梳理至关重要。在学生讨论深入、争论热烈、期待老师表态的时候,教师的点拨效果会更好。一部伟大的作品,更重要的是促使人思考;一堂课可贵的也是能促进学生有所感悟,有所思考。这也许是课堂“留白”的艺术罢。

五、板书设计

板书:菲利普夫妇于勒“我”人物

憎恨害怕奉为福星深恶痛绝

(赶)(盼)(躲)情节

生活拮据环境

可悲?可怜?深思?

《《我的叔叔于勒》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