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说课稿范文汇总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
课文尊严写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的一个故事。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哈默等一群逃难的人来到了沃尔逊小镇上,他脸色苍白,骨瘦如柴,仍拒绝了送到面前的食物,理由是不能白吃人家的东西,只能在帮忙干完活以后才可以吃。镇长把他留在了自己的庄园,甚至还把女儿许配给了他,因为镇长杰克逊认为“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从这件事我体会到:尊重自己,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文中哈默的一句话:“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令我对哈默肃然起敬。一个在逃难途中仍保持自我尊严的人的确是个不寻常的人,他日后的成就就是以此基础的。文中的镇长杰克逊同样令我关注,他是那么善解人意,把尊严留给了哈墨,同样也展示了自己的胸怀和慧眼。本篇课文抓住哈默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他是一个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食物的人,表现出他非常自尊。
(二)说学习目标
我班上的个别学生对尊严两字背后的含义不是很明白,对怎样通过神态、动作、语言来表现一个人不是很清楚。为此,我设计学生的学习目的是: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狼吞虎咽”、“骨瘦如柴”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懂得什么是尊严。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哈默的故事和古今中外一些有尊严的人和事,理解尊严的意思,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体味人物语言、行动、神态描写背后所蕴含的深意,得到人文思想的启迪。
(四)说教学过程
一、题目质疑。
1、直接导题。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什么是尊严?谁有尊严?)
3、解释“尊严”,解决简单问题。
二、课件:再现人物风貌
让学生观察,讲解画面内容。(这就是世界石油大王哈默,他容光焕发,大腹翩翩,正笑容可掬地和我们的伟人邓小平握手,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哈默于1956年建立了一个石油王国,1982年他的石油公司已排名世界第八位。1979年,应邓小平的邀请,哈默成为第一个乘私人飞机访问西方的企业家,被邓小平称为“勇敢的人”此后他与中国签订了一系列经济合作项目,1988年他向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捐款14万元。
下面我们跟随课件进一步了解哈默的故事。要求边听朗读,边看画面,然后汇报自己听到了些什么。
1、本文的主人公是谁?
2、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寒冷的冬天,在一群饥饿难忍的逃难者中,有一个年轻人,他坚持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食物,得到人们的赏识与接纳。)
三、深读,整体感悟:
合作质疑:筛选有价值的问题在班里交流:
1、字词:学生自由上板写出自己学会的词语在班里交流(1、形近字如逊---孙捶---锤2、多音字难3、词语:面呈菜色、疲惫不堪、)
2、划分出故事的开端、经过和结果
1)、阅读故事的起因说说写了一件什么事?(镇上来了一群逃难的人,沃尔逊人热情款待了他们)
2)、学习故事的经过合作质疑、自主释疑,抓住重点问题在班里交流
A、故事的经过主要讲了什么(有一个年轻人他没有立即接受食物,而是坚持先干活再接受食物,后来成了庄园里的一把好手)
B、找出描写年轻人外貌的句子(说明了什么)
C、赏析年轻人与杰克逊大叔的对话,深度了解年轻人。
①“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需要我做吗?”
他的心里在想什么?(不干活就吃别人东西是
接受施舍,因为自己有力气,却接受别人无偿的帮助,那就是接受施舍)引出:这样他就会失去自尊。板书:自尊
②“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点明:通过自己的双手去获取食物,通过自己劳动获取成果,我们把这个叫做什么。板书:自立
指导朗读第一、二句对话。读出坚定的态度来。
从“称呼”中深入感悟年轻人的品质。
出示杰克逊大叔的话:“我想起来了,我家确实有一些活儿需要您帮忙。不过,等您吃过饭,我再给您派活儿。”
指名说大叔讲话时是怎么称呼这个年轻人的。(您)让学生体会杰克逊大叔也对年轻人产生了尊敬之情。读好大叔的话。
③“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年轻人站起来说。
这句话中你又读懂了他怎样的想法?(必须先劳动,后得报酬,才能吃饭)板书:自强
D、理解杰克逊大叔的话——“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①指名读。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出示课件对照两个时期的哈默,应验了杰克逊大叔的话-----百分之百是个富翁
交流:说说他为什么能成为石油大王,板书:尊严。
四、拓展,开阔视野
检查学生自己搜集的有关尊严的故事,没有搜集到的有老师发资料卡,看后上台演讲
五、总结,深化主题
出示课件(知识聚焦)通过学习我知道了
尊严是礼貌:当你不小心踩到了别人的脚,一声诚恳的对不起显示出你的尊严。你也会让人领略到你的尊严。
尊严是意志: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他的事迹广为流传,他就有尊严。
尊严是毅力:当你在800米终点咬紧牙关,用力冲刺,为集体赢得了荣誉时,那你的尊严立即展现。全场对你肃然起敬。
尊严是勤劳:不白白接受他人的施舍,靠劳动换来食物。
尊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尊严是一个人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精神。
尊严,就是以自尊赢得别人的尊敬。
六、对照,震撼心灵
出示课件,说说你做过的“有尊严”或“没尊严”的事(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七、尊严哈默
开端难民受款待接受食物自尊尊搭
不干活不吃饭重建
经过年轻人例外赢得尊严自立他平
留庄园成好手人台
结果成为石油大王自强杰克逊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哈默成为石油大王的秘诀就是因为他有尊严。尊严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在构建和谐校园的今天,希望我们无论做什么 ……此处隐藏3697个字……,教师给学生补充“热泉水口”的相关内容以及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人工合成核酸的实验,让学生认同:化学进化是可能的,也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
3.小结作业
通过让学生列表对比有关生命的起源的几种主要观点,让学生进一步梳理知识,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减轻学生的负担。
让学生课下通过互联网、报刊等媒体搜集有关生命起源的最新报道,并与学生交流。提高搜集资料的能力,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无止境。
七、说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5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认识诗与词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并背诵、默写本课诗词。
2.学会本课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诗词的意思。
3.感受诗词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词的意思,感受诗词中描绘的意境。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辛弃疾、杨万里的资料。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一、交流课前资料,区别诗词异同
1.简介作者及黄沙岭。同学互相补充。
2.讨论题意及表达方式。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诗词,他们的作者所处的朝代都在宋代。一首是词,一首是诗。什么是词?(它是诗的别体,最初是配乐唱的,有长短句之分,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
(2)你从课题上了解到什么?(夜,点明时间;行,点明事情;黄沙,点明地点。)
(3)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夜间行进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要求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重点指导朗读: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见”同“现”,抓住“见”相机理解“茅店”“社林”“溪桥”从而感知词句意思,还可引导按我们现在的说话顺序来读。)
三、再读课文,理解句意
1.再读读课文,感受夜的美妙,夜行的惊喜。你们会越来越喜欢这首词,会用诗人般的眼光感受到这夜晚的美妙,而且也会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这夜行的乐趣。
2.学生学习,师了解情况。
3.交流学习情况。
(1)交流学习上阙。
师:你最喜欢哪句词?根据学生发言介绍。
①指导朗读,体会这夜晚的静、奇、美。“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月光十分明亮,鹊儿被惊醒了,从树枝上飞起,引起树枝摇曳;半夜了,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②指名感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创设情景体会喜悦。“蛙声”是怎样的?作者通过嗅觉、听觉来加以描写。
师:好一支欢快的丰收交响曲,好一个热烈的丰收庆祝会,此时,它们在说着什么?闻着沁人心脾的稻花香,听着此起彼伏的蛙鸣,你的心情怎样?
指导朗读该句。
③小结,过渡到下阕。皎皎明月,徐徐清风,鹊飞枝摇,蝉叫声声,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这个夜晚真美妙呀,我们都沉醉在其中了。(齐读上阕)
(2)交流学习下阙。
①指导欣赏,体会意境。
不知不觉,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遥远的天边闪烁着七八颗星星,黄沙岭下起了阵雨。)
伴随着两三点雨滴,可能还会出现——(耀眼的闪电,隐隐的雷声)引导学生读出这样的意境。
②指导朗读,了解心境。
此时,他迫切需要的是——能躲雨的地方。
理解“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中表现出的惊喜。
四、总结全文
1.小结:读到这里,你感觉这个夜晚是——生机勃勃、丰收在望。
这次夜行充满了——喜悦、乐趣、惊喜。
2.齐读这首词。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这首诗,并试着背诵。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一、揭示题目,复习学习方法
1.以往学习古诗采用的是哪种学习方法?(学生回顾:采用的是三步学习法——一知诗句,二抓字义,三入诗境。)
2.继续采用这种学习方法来学习古诗。
本诗的作者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板书作者名)简介作者。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大意
1.初读。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指名朗读,指导正音:“净”“竟”“映”这三个字都是后鼻音;“寺”是平舌音)
(2)指名再读。读出诗的韵味,注意断句。(指导学生自读自悟,怎样断句好。)
2.理解诗句意思。
(1)读了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导学生把自己从诗中读懂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说清楚。)
(2)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毕竟、四时、接天、无穷、别样等词语)
(3)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吗?先和同桌练一练。再指名说。
三、联系实际,展开想象
1.联系生活中的荷花,回忆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人杨万里所见的是西湖六月的荷塘,当时的景象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起来欣赏这首诗的朗诵,走进那个夏天,陪着杨万里的好友林子方走出净慈寺到西湖边去走一走,看一看。
2.让学生静静地听范读,静静地想象。
3.你看到当时的景象了吗?说一说,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体会是怎样的“碧”和怎样的“红”。“无穷碧”:不仅指荷塘一望无际,一片片圆圆的荷叶挨挨挤挤,像给西湖铺上了一层绿地毯,还指荷叶的“绿”富有变化,嫩绿、浅绿、草绿、碧绿、深绿、浓绿……绿得充满生机。“别样红”指在朝阳的照耀下,荷花格外红艳,红得透明,红得鲜亮,红得耀眼。)
4.小结:这“无穷的碧”和“别样的红”,给作者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怪诗人一走出净慈寺就脱口称赞——“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5.让我们再来美美地吟诵一番,把这一幕刻入我们的脑海里。
6.配乐诗朗诵,指导熟读背诵。
四、课外拓展
在不同的诗人笔下,夏季的景象有着不同的特色,关于夏季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课后题)
老师也给同学们推荐几句:
1.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范成大)
2.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陆游)
3.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白居易)
选择你喜欢的背一背。
五、归纳总结
学了诗词两首,本课的词与诗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异同呢?(都是写夏季的自然风光,不同点在于一首是词的形式,一首是诗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