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汇编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语文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1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程这四个方面加以介绍。不当之处,恳请指正。
一、说教材
1、编者意图
古诗《涉江采芙蓉》被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必修Ⅱ选编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单元。总的说来,必修Ⅱ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古代的诗歌及其发展,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该单元是必修Ⅰ诗歌单元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为必修Ⅲ的诗歌的鉴赏打下铺垫。这样的编排顺序,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发展,便于由浅入深地学习我国的古典诗歌。教师也能够据此而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
2、《涉江采芙蓉》简析
对于本首古诗所表现的内容,历来存在争议,个人赞同双关说,诗题中的“芙蓉”二字一语双关,既指“芙蓉”这种香草,又暗含“夫荣”之义,以“芙蓉”寓“夫荣”。
该诗首先说采香花芳草打算赠送对方;然后说所思之人身在远方,心愿难遂;最后说人各一方,忧伤难遣。
3、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注重意向分析,理解诗歌内容。
熟读成诵,理解其双关的修辞手法和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古代诗歌鉴赏能力,初步掌握通过意向分析来鉴赏诗歌的方法。
③情感目标:通过本首诗歌的学习,培养和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尤其是古诗的热爱之情。
4、教学重点:
展开想象的翅膀,细心揣摩诗歌的意向。缘由:意向分析是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5、教学难点:
弄清作者的身份,理解作者在诗歌中所抒发的感情。缘由:这首古诗离我们的时代比较遥远,要学生用今人的思维去揣摩古人的思想感情,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况且,陶冶学生的情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说教法、学法
诱导探讨法为主
阅读分析法为辅
三、说教程
(一)导入
1935年,陆侃如在巴黎大学文学院博士资格答辩上,一位教授突然问了这么一个问题:“《孔雀东南飞》为什么要向东南飞?” 只见陆侃如面不改色,稍微思考了一下,从容地答道:“因为‘西北有高楼’!”立即博得满堂喝彩。《西北有高楼》是我国早期五言组诗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陆侃如引用这首诗为自己解难,说明古诗十九首影响深远。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同样出自古诗十九首,下面请进入《涉江采芙蓉》。
(二)学生朗诵,教师正音并范读。
采之欲遗谁? 遗,读如(wèi)赠送。
(三)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无名氏作品。原非一时一人所作,梁代萧统因各篇风格相近,合在一起,收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后世遂沿用这一名称。诗歌内容,大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子彷徨失意的消极情绪。抒情真挚深入,语言朴素自然,表现委婉曲折,是早期文人五言诗的重要作品,对后代产生很大影响。
(四)鉴赏
1、合作探讨
①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
②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③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④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这句诗是全诗发展的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
⑤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⑥本诗的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2、教者小结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故在教学时应当注重对意象和意境的分析。
3、板书设计
涉江采芙蓉
意境高洁、清幽
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五)指导背诵
明确:按照诗意的“起承转合”来记忆背诵。
(六)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2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下午好。我是来自德州市实验中学的教师,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荷花淀》。(板书题目作者)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三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这篇文章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昨日战争"中的一篇。本单元有三篇讲读课,分别是《烛之武退秦师》,《荷花淀》和《赤壁之战》。这三篇课文《荷花淀》描写的是现代战争,其他两篇描写的是古代战争,《烛之武退秦师》表现的是个体英雄形象,《荷花淀》表现的是群体形象。与其他三篇相比,《荷花淀》中的战争环境是清新的,宁静的,它的情节不事雕琢,语言的简洁清丽,恰如湖面上亭亭玉立的一株荷花,带给人们以清新的美感,浓郁的生活气息。
二、说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作家孙犁及"荷花淀"派的艺术风格;
能力目标:1、学习运用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2、理解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生活、爱家乡、爱祖国的伟大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理解对话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在表现人物和推动故事发展方面的作用。
……此处隐藏5755个字……而形成的繁复效果图,又指那些无形但可以感受、体悟到的诸如生命的印记、情感的体验、生存的状态等,甚至可以指自然法则,即斑纹是大自然赋予万物的共同特征,斑纹充分体现了大自然的伟大与智慧。作者始终对斑纹、对大自然怀有一种敬畏的心情。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5各位领导专家老师:
我是×××××××,我今天非常荣幸有这么一个展示的机会,谢谢你们!希望得到你们的指导。我说课的题目是《花未眠》,我说课的内容分别是说教材,说教学法,教学程序设计等。
《花未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是曰本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一篇关于美和审美的哲理散文。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单元设计的目的是通过阅读现当代散文,学会在总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的基础上,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语言。学会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学会体会散文语言的美感。《花未眠》是第一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文章以发现海棠花未眠写起,从三个方面阐述:自然美是无限的,人感受美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重视自然美,崇尚写实精神。本文由于是哲理散文,加上学生对艺术欣赏的能力尚待形成,因此内容理解较难。如何把难理解的文章深入浅出的讲解好,使学生能较好的理解体会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
2、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教学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课特点,特制定两个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理解本文主旨,让学生建立起感受生活美的意识。(2)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品味散文语言。能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美,感受美,学会创造美。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的设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就确定为:理解本文主旨与鉴赏本文语言,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二、说教法:
本文教学重点是理解主旨和鉴赏语言,因此教学中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是关键。运用前几篇课文所学的提要钩玄的方法,学会勾画圈点重要的句子,抓住关键句子理解主旨。采用重点段落重点阅读的方法进行,让学生能尽快的抓住关键。同时也采用问题激趣讨论法,使学生能自主地探讨问题。
三、说学法:
本课内容较难理解,特别是有些哲理性较强,隐含着作者深切感受的语句如:"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等,理解较困难,因此,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让学生自由的发表意见,自主合作的探讨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1、导语设计:以一组鲜花图片展示其自然的美,让学生自由发表观后感受,引起学生对自然美的注意和欣赏。此设计直接调动学生的审美情感。然后由苏轼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的佳句引入川端康成的《花未眠》,出示题目。
2、简介作者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说家,散文家。幼年时父母相继去世,分别由外祖父和舅父托养。1924年从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开始了作家生涯。小说《伊豆的舞女》(1925)奠定了其在日本文坛的地位。代表作有《雪国》(1937),《千只鹤》(1951),《古都》(1957)等。它们"以丰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川端康成因此获得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他是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个获此殊荣的东方作家。川端康成继承了大和民族文学的古典美,并使其升华到美学境地。在文学领域中,他既是美的追求者,更是美的获得者和传播者。由于受佛教影响较深,故其作品常带有消极悲观情调。荣誉也不能解脱他思想的颓废和空虚,1972年4月16日,他终于口含煤气管自杀,终年73岁。
3、初步理解文章主旨:
首先指定学生朗读第三段内容,然后思考:看看作者由花未眠想到了什么或者说有什么感悟接着让学生评价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能否说说他们所能感受的自然的美
通过这个过程的阅读,学生就能整体把握到文章的一个观点: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同时也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我们身边很多事物是非常美的,只是我们平常没有留心,让学生明白平时要留心生活中的自然美。
4、思考作者又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发现海棠花的美的呢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学会在文中找到答案:"凌晨四点起来,我一个人凝视着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我之发现花未眠,大概也是由于我独自住在旅馆里,凌晨四时就醒来的缘故吧。"然后教师小结:作者能够发现司空见惯的海棠花的美,原因有二:一为"静";二为"孤独"。学生通过这一环节的自学,就去把文章的第二观点"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找到并有所理解了。
5、出示文中出现的有关艺术作品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思考对于这些艺术作品作者持什么态度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借此让学生再去读文章关于这些内容的段落,明白这些艺术作品都是和自然美的完美结合,能够给人更多的美感,而真正反映自然美的艺术作品更能引起欣赏者美的共鸣,能够提高人对美的感受能力。
6、通过这几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对内容有了全面的了解,教师此时再加以总结,学生就对内容有了更明确的理解。教师小结:作者由未眠之海棠写起,阐述了自己对美和审美的三个观点,即: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提,是亲近所得;契合自然美的艺术品能提高人对美的感受能力。这三个观点其实就是要告诉我们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发现的美,创造有所发现的美。
7、学生对内容有了较深刻的理解,然后再进行迁移拓展就顺理成章了。设计一个迁移训练,让学生从读到写,出示一个名家描写自然美的语段,朱自清《荷塘月色》;出示一幅清幽的山水图,也请学生把自己感受到的自然美用三五句话把它描述出来。
8、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品味文中优美的句子的含义这个环节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或是不太好理解的句子。
教师可举例引导如:
(1)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为什么说盛放的海棠花的美含有一种"哀伤"
明确:海棠花在夜间是不眠的,然而其盛放的美却无人发现,无人欣赏,所以说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2)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这句话背后有什么隐蒇义
明确:①一个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现自己的美,作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②人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在有意或无意间错过一些美好事物的过程。我们可能错过了美的景色,美的音乐,错过了山上那从没有看过一眼的野花和小草,错过了从我们身边流淌过的清澈的小溪,但只要坚韧地活着,就能不断发现美。③我们要用毕生的不懈追求使有限的感受美的能力接近无限的自然美。
9、最后教师总结: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发现,虽然这是一篇谈论美学问题的文章,可是它本身也是美的。其实美无处不在,美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应该感谢川端康成,他告诉我们只要细心地去寻找,用心地去观察,我们就可以发现美,感受美并能创造美。那就让我们以这种美好的心态去拥抱我们灿烂的明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