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说课稿

【热门】说课稿汇编7篇

时间:2021-10-18 01:23:31 收藏本文
【热门】说课稿汇编7篇

【热门】说课稿汇编7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寻古探幽》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21世纪亟需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本课学习内容的设置紧贴这一时代的脉搏,以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为“综合探索”课的切入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在研究性的学习中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寻古探幽的学习过程可设计为三课时进行,它融以下个学习领域为一体:

融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美术学科内的融合(第一课时)。

教师布置学生在课前到阅览室、图书馆或者通过上网查阅画像石、画像砖的有关资料,课上互相进行交流和探讨。在查阅、记录资料、短剧表演和评述作品中提高视觉感受力以及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养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的态度。

融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美术学科内的融合(第二课时)。

学生通过前一节课的欣赏评述,了解了中国古代的文化瑰宝——画像石、画像砖的基本知识后,运用阴线刻、仿制一块画像转。在画、刻、雕、拓的过程中感知泥材特有的质感,体验造型的乐趣,并进一步去理解线条、形状、空间、质感等基本的造型要素。

融人文地理、摄影、文字撰写、手抄报编辑为一体——美术与其他多学科间的融合(第三课时)。

先把学生分成4-6人一组,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或参观博物馆,或采访民间的收藏家,或考察探寻当地的文物古迹、名胜风景,并采用拍照、设像、手绘线条、文字记录等不同的手段记录好探寻的来龙去脉。返校后每个小组创编一份以保护文物为主题的手抄报。

1. 教学目标

a. 体验与发现:通过考察当地文化古迹,探访民间收藏家或参观当地博物馆的方式寻古探幽,与古老文明对话,鼓励学生对未解之迷大胆设想和推测,用汇编考古手抄报的方式传承家乡的文明,增强保护文物的意识。

b. 实践与创造:运用阴线刻、凸线浮雕等艺术手法,动手在泥板上绘刻、仿制一块画像砖,感知泥材的质感,体验造型的乐趣,提高造型能力。

c. 欣赏与评述:学生通过查阅画像石、画像砖的资料,课堂上交流收集到的与画像石、画像砖有关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在评述作品中提高视觉感受力及语言表达力,养成崇尚文明,传承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学习态度。

2. 教学内容

画像石、画像砖所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几乎每一幅画里都浓缩着一个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可以说涉及古代人们生活劳动、衣食住行、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凝聚着强烈的民族文化气息和质朴的风土人情,其中的龙、凤、马、鱼、鸭等动物的造型具有鲜明的装饰性,同时又不失神态的逼真。人物造型反映了古代人们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具有运动感和节奏感,可谓“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它们会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文化情景,充分挖掘并利用好当地的文化资源,让学生置身于身边见得到的古文化瑰宝中探寻、对话,从而引起情感共鸣,激起对优秀民族文化的珍惜、崇尚、热爱之情,并能自觉地投入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继承优良民族精神的行动中去,并且不断反思在现代人的诚信危机与古人路不拾遗的强烈反差中,作为未来的主人应该如何去做?

3. 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汉代画像石、画像砖所呈现的内容、思想内涵及其艺术风格。

(第二课时)刻制“画像”的方法。

(第三课时)培养崇尚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的学习态度,增强保护文物的意识。小组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手抄报的编辑常识。

4. 教学难点

(第一课时)画像石、画像砖艺术特色的理解,如何正确认识其艺术和考古价值。

(第二课时)对浮雕中的线条、形状、空间、肌理等造型元素的理解和运用。

(第三课时)外出考察活动的组织,学生的安全保护,时间的统筹安排。

5. 建议课时:3课时

二、教学过程设计与案例

第一课时

1. 课前准备

教具:制作各种画像石、画像砖的幻灯片。

学具:课前布置学生围绕课本上的范例,收集有关画像石、画像砖的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等。

2. 教学策略

欣赏、感悟、交流、表演、评述、点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表演的欲望,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3. 教学过程

● 课件导入 创设情境

播放一段讲述历史故事的自制课件(《靳轲刺秦王》画像石拓片加配乐录音)

● 提出问题 交流探讨

“通过课后查阅收集的资料,同学们对画像石(砖)了解多少呢?”

可提示对画像石(砖)产生发展的年代、用途、分布地及现状等进行讨论交流。

● 寻古探幽 激发兴趣

教师展示不同题材的画像石(砖),学生分小组研究其内容并进行总结归纳。

(反映贵族地主饮食、社交生活的《迎宾宴饮》;反映地方饮食业兴旺、具有小吃风味的《宴饮烤肉串》;反映生产劳动的《渔猎》;反映文化娱乐《建鼓乐舞》;反映历史典故的《荆轲刺秦王》;反映天文星象的《苍龙星座图》。)

● 即兴表演 体验感受

播放电影《靳轲刺秦王》片段,欣赏导演对古老画面的诠释。

活动:每小组选择画像石(砖)反映的某一题材或内容,采取小品、舞蹈、书法、短剧等等形式表现感受古代画像石(砖)的画面所表达的内容。要求分工合理到位表演完整。

● 分析画像 探知风格

教师提供分类画像石(砖)的图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线描、速写画像以及比较鉴赏等方法的综合运用,归纳画像石(砖)的艺术内涵及风格。

● 课后拓展 延伸兴趣

试把画像石、画像砖所表现的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用手绘线条的方式改编成连环画。

第二课时

1. 课前准备

教具:仿制的画像砖范例。

学具:泥巴、颜料、鸭嘴笔、刻刀或小竹片。

2. 教学策略

感知、体验、实践、展示。

3. 教学过程

● 会徽导入 人文渗透

展示第29届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

学生讨论解读“中国印”。教师总结,揭示主题(仿制画像砖)。

● 方法探讨 简单演示

出示一组不同绘制方法及风格的画像砖,学生识别总结(阴线刻、阳线刻,浮雕中的线条、形状、空间、肌 ……此处隐藏9126个字……导下,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过程分析

1.创设情景:我首先向学生们展示章头图,介绍图中的后景是取自宋朝数学家朱世杰的数学作品《四元玉鉴》,告诉学生们章头图正是体现了中国古代数学与现代计算机科学的联系,它们的基础都是“算法”。

「设计意图」是为了充分挖掘章头图的教学价值,体现1)算法概念的由来;2)我们将要学习的算法与计算机有关;3)展示中国古代数学的成就;4)激发学生学习算法的兴趣。从而顺其自然的过渡到本节课要讨论的话题。(约4分钟)

2.引入新课:在这一环节我首先和学生们一起回顾如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并引导他们归纳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求解步骤,从而让学生经历算法分析的基本过程,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引导学生关注更具一般性解法,形成解法向算法过渡的准备,为建立算法概念打下基础。紧接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复习回顾解一般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引导学生分析解题过程的结构,写出求一般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算法,并把它编成程序,让学生输入数据,体验计算机直接给出方程组的解.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算法是用来解决某一类问题的,从而提高学生对算法的普遍适用性的认识,为建立算法的概念做好铺垫。

之后,我就向学生们提出问题:到底什么是算法?如何用语言来表达算法的涵义?这里让学生们根据刚刚的探索交流、思考并回答,然后老师进行归纳,得出算法的基本概念,并帮助学生认识算法的概念,指出有穷性,确定性,可行性。这样可以让学生们真正参与到算法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来,体会算法思想。(约8分钟)

3.例题讲解:在这一环节我安排了两道例题,以帮助学生们能更好地理解算法的基本概念,并应用到实际解决问题中去,而不只是单纯的对数学思想的领悟。

这两道例题均选自课本的例1和例2。

例1是让我们设定一个程序以判断一个数是否为质数。质数是我们之前已经学习的内容,为了能更顺利地完成解题过程,这里有必要引导学生们回顾一下质数应满足的条件,然后再根据这个来探索解题步骤。通过例1让学生认识到求解结构中存在“重复”。为导出一般问题的算法创造条件,也为学习算法的自然语言表示提供前提。告诉学生们本算法就是用自然语言的形式描述的.并且设计算法一定要做到以下要求:

(1)写出的算法必须能解决一类问题,并且能够重复使用.

(2)要使算法尽量简单、步骤尽量少.

(3)要保证算法正确,且计算机能够执行.

在例1的基础上我们继续研究例2,例2是要求我们设计一个利用二分法来求解方程的近似根的程序。我们首先要对算法作分析,回顾用二分法求解方程近似根的过程,然后设计出解题步骤。二分法是算法中的经典问题,具有明显的顺序和可操作的特点.因此通过例2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算法的逻辑结构,领会算法的思想,体会算法的的特征。同时也可以巩固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提高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的表达水平.另外,借助例题加强学生对算法概念的理解,体会算法具有程序性、有限性、构造性、精确性、指向性的特点,算法以问题为载体,泛泛而谈没有意义。(约20分钟)

4.课堂小结:

(1)算法的概念和算法的基本特征

(2)算法的描述方法,算法可以用自然语言描述。

(3)能利用算法的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写出一此简单问题的算法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是一堂课内容的概括和总结,有利于学生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整体的认识。(约6分钟)

5.布置作业:课本练习1、2题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的布置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以及实际接受情况,并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所学内容。对作业实施分层设置,分必做和选做,利于拓展学生的自主发展的空间。

六.板书设计:(略)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教科书通过“摘苹果”这一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解决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问题。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身心特征,他们的自控能力相对较差,对感兴趣的食物持续较短,所以肯定会有厌倦,淘气的行为,所以整个课堂环节必须趣味性浓郁,环环相扣,并做好应对突发状况的心理准备。

二、教法学法

引导法:本节课我主要做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通过用激励性的语言、多媒体课件、适当的奖励等方法,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互助探究,从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真知,从而达到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学习法:本节课主要以师友自主学习、互助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以动手做、动脑想、动笔写等为主要学习方法,通过交流、探究、合作的过程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操作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感受数的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初步的估算意识和解决有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理解“满十进一”。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为有效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五个教学流程:

第一、练习热身,复习旧知。

新课之前的热身练习,鼓励学生主动复习已学的有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这一个教学环节中,把学生带入摘苹果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主动寻找并提出数学问题。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从发现问题到提出问题,再到解决问题,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件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第三、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充分经历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在探究计算方法时,鼓励学生利用学具自己寻求计算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获得直观体验,鼓励算法多样化。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大大的提高。

第四、学以致用,巩固新知。

脱离情境,直接从算式出发进行计算,并要求学生解释自己的计算过程,帮助学生巩固并梳理竖式的算法,提高运算能力与总结能力。

第五、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提高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一共摘了多少个苹果?

17+38=55(个)

7+8=15 1 7

10+30=40 + 31 8

15+40=55 5 5

答:一共摘了55个苹果。

《【热门】说课稿汇编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