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说课稿汇编九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
《莫高窟》是西师版小学语文第6册第三单元的第四篇文章。前接世界一流的《香港夜色》,后接我们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长城和运河》。所有这一切都那么美丽迷人,凝聚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本课描述了莫高窟姿态各异的彩塑和宏伟瑰丽的飞天壁画,那栩栩如生的卧佛向人们展示着迷人的风采。这一奇观凝聚了多少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心血。
课文是以总分总的结构来介绍的,第一段总写莫高窟所处位置和环境;第二、三段着力描写了彩塑和壁画,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文中运用了生动准确的四字词和排比等描写神态,将栩栩如生的彩塑和壁画展现在读者眼前。无论是用词造句,还神态描写,表达方法,结构等方面,都有本年段的侧重训练点,教师有必要深挖;第四段总结全文,赞扬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本篇文章描述的内容极具鉴赏性,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展示图片和音乐相结合引导学生多读多想象,感受莫高窟的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多让学生读读吧,从读中孩子定会有不少收获。
二、说学生
本班的学生处于小学中段,通过以前的学习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如:自学生字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方法,一些简单的阅读方法等。但是该班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自学能力较差,学生思维不够活跃,少数学生特别喜欢表现自己,能积极举手发言,多数学生只是静观其变。
三、说教学准备:
教师:中国地图、课文朗读磁带、查找莫高窟图片并制作成灯片、搜集其它两大石窟的有关资料
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莫高窟的相关知识,并尽量搜集有关图片
四、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威风凛凛智慧栩栩如生举世闻名等词语的意思。
2、体会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通过搜集资料图片,了解相关知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词。
2、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等形式了解莫高窟彩塑和飞天壁画精美。
3、通过师生互动,了解文章结构,学习作者表达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让学生感受语句的优美与准确。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欣赏图片,大胆想像,感受莫高窟的美,激发对劳动人民智慧的崇敬,增强民族自豪感。
3、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古代艺术的宝贵,人们要从身边做起,保护好古建筑。
五、说教学重难点:
1、理解威风凛凛智慧栩栩如生举世闻名等词语的意思。体会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等形式了解莫高窟彩塑和飞天壁画精美。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欣赏图片,大胆想像,感受莫高窟的美,激发对劳动人民智慧的崇敬,增强民族自豪感。
六、说教法、学法:
1、情感朗读法:教心学认为:教师本身的情感状态,可使学生产生共鸣,教师充满感情地朗读、引导,让学生受到感染,读出感情。
2、直观教学法:教学中充分利用莫高窟的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走进莫高窟,欣赏莫高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
3、揣摸感悟法:是在学生熟读文本的基础上,揣摸、感悟、学习作者用词造句、表达方法等,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基本功的提高。
4、欣赏对比法:图片与文本进行对比学习,读文本、看图片、再读文本,从而,了解作者的写法。感受莫高窟这一古代艺术的魅力。
5、学法:主要以自读自悟、合作交流、大胆想像为主,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读、画、析、赏、读了解彩塑和壁画,学习写作方法。
七、说教学过程
(一)走进文本:创设情景、自主阅读、引导质疑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别具匠心,引人入胜的一段新课导入也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课一开始,我便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莫高窟》这篇课文,知道了敦煌莫高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茫茫的沙漠中闪烁着绚丽的光彩,她是历代文人墨客争相称颂,各国旅游爱好者竟相前往的圣地。紧接着提问:同学们想不想亲自到莫高窟走一走,看一看呢?我在学生还被导语的气势所吸引的时候,赶紧播放莫高窟画面,让学生利用多种感官感受莫高窟的宏伟瑰丽,充分激发起学生对莫高窟的向往。
(二)领会文本:抓住重点、欣赏想像、美读美诵
本课二、三段为教学重点,对彩塑和壁画作了深入细致地描写。这部分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石窟艺术的出神入化,学习作者用词造句的方法,让学生在想像中美读美诵,是主要教学目的。怎么实现这一突破呢?
我是这样设计的:一是以学生自读自悟、勾画想像为主,全员参与,大胆质疑;二是以多媒体教学为辅助手段,制作图片,让学生走进莫高窟,欣赏莫高窟,感受莫高窟艺术的无穷魅力:三是以师生互动为平台,学习作者用词造句、表达方法等。以此达到背诵积累的目的。
1、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彩塑和壁画的?我采用了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读)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
(画)画出文中描写有哪些彩塑?让学生知道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道理;
(赏)学生交流,教师利用媒体,引导学生浏览各种神态的彩塑,想像彩塑不同的样子,理解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等词。引导学生图文对照,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析)课文如何把这些栩栩如生的彩塑串联成一段的?通过学生自读合作等形式,找到(有-----有-----有-----还有------)排比句式。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作者抓住卧佛的哪些特点来描写的?让学生自读自悟体会作者抓住长达、侧身、眼睛、神态等词语,再来看看相关图片来感受卧佛的惟妙惟肖。③
(读)面对这一尊尊想象力之丰富,色彩之绚丽,气魄之宏伟的彩塑,游人在观光时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怎样读才能让人也好像看到这些彩塑的样子?这样,结合评价,指导朗读。
2、学习第3自然段,运用学法自主学习。
(三)感悟文本:理清结构、复述课文、争当导游
刚才,同学们重点欣赏了彩塑和壁画的精美,但对文章的整体结构、写作特点等都不是很清楚。由于 ……此处隐藏14702个字……参与学习的关键,在活动开始时,我就以开门见山点出主题,并以题目提出疑问,引导幼儿有目的地去倾听故事,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如:师:小朋友,今天老师要给你们讲关于小猴要去城里找工作的故事,你认为什么工作适合小猴?我们来听听小猴找了哪些工作。
(二)带着疑问,完整欣赏故事一遍
此环节是让幼儿带着疑问去倾听故事,让幼儿在听的过程中对小猴工作中的对与错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三)结合多媒体分段理解故事内容
这个环节是为解决重点设计的,我结合了幻灯片进行教学,以分段讲述故事及讨论为主要形式,通过引导启发性的问题,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具体讨论如下:
1、逐一出示图片,师问:小田鼠拖拖拉拉地不肯上床睡觉都做些什么?以直观,启发性的 提问,引导幼儿观察图片,知道小田鼠在睡前做的事情。
2、再次完整看图欣赏故事,注意图片中用红色表示的 数字,培养幼儿的 观察力,知道是按倒序排列的。
(四)根据前一环节幼儿了解小田鼠睡前所做的事情,引导幼儿分组讨论:
小田鼠这样做对不对?你平常在家怎么做的?我们应该怎样帮助他,让他睡觉前不再拖拖拉拉的?这一环节是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此环节构建了幼儿愉快学习和互动交流的平台,同时,为了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我以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开展活动。在幼儿分组讨论的过程中,我适时了解幼儿的想法,及时给幼儿提供一个宽松的语言环境,鼓励幼儿积极与同伴讲述交流。之后,再请每组派选一名小组长用完整连贯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讨论好的结果。我想,通过以上的环节使幼儿能积极主动参与互动,乐于表达或表现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同时让幼儿学会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学会收集、整理信息,为实现本次活动的目标(1)、目标(2)、目标(3)做好服务。
(五)延伸活动:
活动之后,对于我班也有拖拉习惯的幼儿,能知错就改,以后回家睡觉再也不拖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我想本次活动通过多种手段让幼儿充分感知作品的内涵,幼儿的认知得到了扩展,情感得到了培养,语言的表达和理解能力及表现力得到了提高。
说课稿 篇9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桂花雨》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开篇明旨,写作者小时候最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迷人。第二到第四自然段写童年的“摇花乐”第五到第六自然段,写母亲爱家乡的金桂,同时点题,写“我”爱童年的“摇花乐”。
作者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好好体会。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文的内容,从四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出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九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对课后练习4中重点句的阅读感受。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难点是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二、说教学过程
本文的教学,我准备分两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本课时主要让学生读通课文、读懂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在学文的过程中学习掌握本文的九个生字,以及课后第三题中的词语。
1、激趣导入。用导语“童年是美好的,那一幕幕童年往事会给人以永久的回忆这节课。”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学习这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
出示课题读题后,让学生针对课题提出自己的疑问来,有利于他们更好的投入课文的学习。
2、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组织与同学交流,把课文读得更好,并将自己得疑问和同学互相探讨。
3、检查初读情况,学习字词。老师请个别学生读各段,相机正音,指导学生正确读字、句、段。
4、指导弄清各自然段的内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第二课时:
精读课文,理解内容,想象作者描写的景象,感受作者小时候摇桂花的乐趣,体会文中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以及作者和母亲浓浓的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授
这个复习,主要是复习学过的字词,特别是课后要求掌握的八个词语,还要复习课文的叙述内容,帮助学生再次理清课文的思路,以便更好地来理解课文。 (二)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1、第一部分的教学,主要围绕“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这句句子,读读这个部分,想想为什么爱桂花,从中,也能让学生认识到桂花树的特点。
2、重点是学习第二部分,要理解摇桂花的乐趣。
在学生读了这一部分后,引导讨论:为什么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这得从全家人的活动,以及桂花的用途中去体会。
(1)找出每个人的做法,分角色读读,有利于认识父母及作者不同的性格,体会内心共同的喜悦。
(2)交流各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并指导感情朗读。重点理解我摇桂花时的动作和话语,母亲小心翼翼的动作,和父亲随口吟诵的那首诗,体会一家人对桂子丰收的喜悦。
(3)联系实际,了解桂花的作用。
(4)对这部分的内容做个总结,谈谈 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摇桂花的乐趣。并进一步进行朗读。
3、在总结第二部分后,学生对作者怀念童年时光的感情是不难理解的。所以,第三部分中,重点应指导学生理解母亲的这段话: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要认识到,此时的母亲已经远离故乡,当母亲看到外地的桂花时,说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可以看到母亲在想念家乡了,不是外地的桂花不香,实在是太思念家乡,太热爱家乡,家乡的什么都是最好的。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好在我班有好多学生也跟着父母远离了家乡,应该理解“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这句话。)理解到母亲的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
(三)课堂总结,深切体会
通过总结课文的内容,感情朗读全文,进一步复习课文,深切体会文中透露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延伸,深化认识
童年是多姿多彩的,像作者一样,学生一定也有印象深刻的事,这里,进行一个拓展练习,引导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并将此练习作为本课的一项作业——小练笔。
三、说板书
这课的板书力求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简单明了。
喜欢桂花
桂花雨 思念家乡,怀念童年
“摇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