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语文说课稿模板集锦五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说课稿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说课稿 篇1一 、 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陈述。
1.教材分析
《秋天多么美》是一首4/2拍的歌曲,曲调旋律优美,歌词生动的展现了秋天丰收的美丽景象。歌曲一共分为两段,第一段描述的是棉桃花,第二段描述的是稻花。这两种农作物对于身处城市中的孩子可能并不了解,但我会借助图片,让孩子们对两种农作物有一个形象上的观察了解。歌曲中也针对这两种农作物进行了特点的描绘,运用了许多“口语化”的词汇,如 “咧呀咧开嘴”、“把呀把手挥”形象生动的表现了形态特点,“小呀小白牙”、“金呀金头发”表现了颜色特点。歌词中也有不少的叠词,如“张张”、“笑微微”、“串串”、“金穗穗”等,使得歌词在记忆上较为容易一些。两段歌曲的副歌部分都使用了啦啦啦的衬词,将歌曲情绪推向了高潮,表达了孩子们喜爱秋天,热爱生活的喜悦心情和美好情感。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在教育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育者从事教育活动的指南。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来设置的。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演唱歌曲《秋天多么美》,感受歌曲欢快喜悦的情绪,启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美好情感。
(2)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能够用轻快跳跃地声音演唱歌曲《秋天多么美》,引导学生对歌词进行改编,并启发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现歌曲的创新能力。
(3) 过程与方法:启发学生通过说说、唱唱、看看、编编、演演来表现歌曲的情绪。
根据目标,我把教学重难点定位于:让学生理解歌词,感受歌曲优美的旋律,用正确的情感来演唱,并能够根据歌曲节奏创编歌词。
二、说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境教学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为学生创设了一系列优美的秋收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其次我采用了整体教唱法。让学生在多次听唱的基础上跟着教师完整的学唱歌曲,这样一来学生能在连贯的歌词、完整的曲调中激发起音乐感受,并能在学唱中提高音乐学习水平。但在重难点乐句中,我会以语言引导的方法来解决。
最后我还采用了情绪感染法。在范唱时,我首先会用动作、表情和声音将生气和高兴的不同情绪表现出来作为铺垫,在学生整体学唱完成后,我会请学生自己用语言交流的方式说一说用怎样的情绪来表达歌曲,然后在用歌唱的方式加以表现,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怎样用表演去表达不同的情绪。
三、说学法
在本次教学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1、体验法:学生通过观看图片、听赏歌曲,自己总结歌曲中棉桃、稻花的特征,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多种感官参与法: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看、说、听、唱、想、做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促使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兴趣。
四、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找秋天
1、师:同学们,一年四季中有一个季节它的颜色是金黄的,味道是香甜的,你知道是什么季节吗?(秋天)你还能用什么词来形容它?(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感受秋天)
2、师:老师这里有几幅图片,请你找一找哪两张代表了秋天,说一说它们的样子。(学生通过观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棉桃、稻穗,老师用白白的,金穗穗等词来简单小节)
(二)歌曲教学——唱秋天
1、聆听歌曲,初步感知
师:在这热闹的秋天里,棉桃和稻穗已经按捺不住了,它们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要送给大家。(播放歌曲)
师:同学们听完歌曲,有什么想对棉桃和稻穗说的?
(学生通过自由发言表达对歌曲的情感认知。)
?请学生为歌曲取名字,师出示课题
2、整体学唱歌曲
再次听赏,请学生用自己的肢体方式来理解歌词
师:我们再来听一次这首《秋天多么美》,不过老师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希望你们能跟随歌声自由的表演好吗?
?用la整体模唱,熟悉旋律
师:同学们表演的真棒!现在我们来和棉桃姐姐比比赛,听听谁用la的方式把这首歌唱的更好听。
读歌词,熟悉节奏
④学生轻声跟琴演唱第一段,师纠正出错乐句
⑤学生说一说应该用怎样的情绪来演唱,并表现
⑥自主学唱第二段,想一想假如你是稻穗,你会用怎样的情绪来演唱歌曲?
⑦全班完整演唱歌曲
⑧再次带入动作来演唱歌曲
(三)课后拓展——画秋天
师:我们用了这么动听的歌声来赞美了秋天,你还能用美丽的图画把它留在我们的教室里吗?(边听赏歌曲,边让学生画秋天,从听唱的角度转化的视图的角度,让学生多方位的感受秋天的美好)
(四)课后小结——说秋天
学生展示完图画后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自己心中的秋天,教师最后加以总结。
语文说课稿 篇2一、说教材
《珍珠鸟》是新教材七年级下册中的一篇现代散文。该单元共选入了五篇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试图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轨迹。《珍珠鸟》一文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我”和珍珠鸟一家三口从相识、熟悉、亲近,到相依相伴的关系变化过程。
一开卷,向读者走来的便是一位爱鸟有情、养鸟有道的“我”,他为一对珍珠鸟营造了具有大自然气息的绿色环境,且细致入微地呵护着它们,双鸟轻松自在地生活着。雏鸟诞生于“人间”。这只小鸟不像其父辈,它没有面对陌生环境的惶恐,也眉宇久居笼中的萎顿。虽然“大鸟”在笼中对他“再三呼唤”,小珍珠鸟还是尽情地在主人家里呼吸着自由的气息,其形轻捷,其神欢快。作家以饱蘸感情的笔墨描绘了多么可爱的一只小生灵!特别是它与主人和谐而自然的关系尤感人至深。文章展露了这种关系的形成,它是极为有序的。对此,作家细致入微地描述了小鸟从“离我较远”到“一点点挨近”,到“淘气地陪伴我”。最后“居然落到我的肩上”的全过程。这里鸟已不是鸟,它有了人的性灵,我们见到的不再是调皮的小鸟在玩耍,我们见到的是稚子偎依在父母幸福、温馨的怀抱里。作者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结束全文,可说是水到渠成。
二、说目标、重难点
学习这篇散文,不仅可以引起学生感情上 ……此处隐藏7536个字……p>
(二)教学目标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我们”来到风景名胜鼎湖山;第二自然段写了白天“我们”在上山途中观景听泉;三至五自然段写了入夜,“我”在庆云寺听泉,抒发在鼎湖山听泉的总体感受根据本课及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文中重点词语,赏读、积累介绍鼎湖山泉声的优美句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上网浏览、协作学习、会话商讨、搜集资料、整理创作及审美表达的能力,树立学生主动利用网络自主探究的意识,养成健康浏览的习惯。
3情感目标:A、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深切感受鼎湖山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B、让学生了解鼎湖山是我国自然保护区和世界自然保护区,我们学生要增强保护自然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课标提倡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但感悟与体会是不能泛泛而谈的,要结合具体的词句来谈因此,根据课文特点,我确定如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悟课文二、四自然段相关泉声的生动描写,深切感受泉声的美妙和作者对鼎湖山的热爱之情,并有感情地读好相关段落。
教学难点:凭借语言材料并灵活运用课文所学和自己网上查得的相关资料;想象和品位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二、说教法、学法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因此,教学时我采用了以下教与学的方法:
(一)教法①品词析句法从关键词句入手,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
训练②以疑导学法以读为本,以学为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质疑,以疑定教,顺学而导。
(二)学法①自主研读法针对课文内容,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针对性,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
研读②品味想象法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发挥想象,将优美的文字在脑中形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品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提高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的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
本课拟两课时教完,全文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四个环节:
(一)紧扣题眼,以疑导学
学生的已知经验是其思维的源泉课一开始,我板书课题《鼎湖山听泉》,“聽”字故意写成繁体字,并趣解“听”字,由此提醒学生读书要“入耳、入目、入心”,学习本课,品味泉声美妙更要“入耳、入目、入心”,才能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然后由“听泉”这一题眼,引导学生看题质疑:去哪里听泉?泉声是怎样的?由此揭示话题:“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广东省肇庆市的鼎湖山听泉”抓住题目中的“听”字引入,通过质疑,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从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直扣文章中心。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强化初读,保证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学生对文章才有一个整体的感悟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两个层面的“读”,通过“读”来达到整体感知,理清文脉的目的:
1、轻声自由读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以“鼎湖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一话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分段联系读让学生逐段默读,边读边找出“半小时左右”、“过了寒翠桥”、“来到半山腰的庆云寺”、“入夜”、“蒙眬中”这些词句,领会作者按照地点转移和时间先后顺序记叙的方法,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精读感悟,积累运用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动笔墨不读书,勾勾画画好方法”精读课文的好处是:学生读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学生理解得越好,朗读就越有感情“读中想象”是学习写景文章的重要方法之一,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发挥想象,将优美的文字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体会其表达效果,这有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能力的提高。
1、研读“途中听泉”,初识泉声的特点
话题1:“作者在上山途中听到了怎样的泉声?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学生自读勾画,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从“淙淙的泉声、不绝于耳、清纯悦耳、欢快活泼”体会到泉声的美、大,从“涌流、流泻”等词想象到泉水的多,让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泉声的美妙,与此同时想象鼎湖山草丰林茂、古木参天、鸟语花香、满目青翠的景色从而为后文作者能在夜晚听辨泉声作好铺垫。
2、研读“山寺听泉”,品味泉声的美妙
话题2:“作者夜宿古寺,听到的泉声又是怎样的?”让学生动手勾画。
根据学生的汇报,精读重点部分:“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为了能让学生通过此段的学习落实目标4、5,突破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聆听、辨识、品味出的泉声的美妙,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联系生活展开想象
联系生活:让学生说说在电视、CD等媒体中听到的“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铜管齐鸣”的声音是怎样的,进而体会“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等词。
展开想象:草丛石缝涌流、空谷细流、飞瀑急流的景象。
(2)质疑理解前瞻后联
在重点句段教学时,我们要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前瞻后联,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整体理解文章的好习惯。
提出疑问:“为什么作者会联想到这些声音?作者的耳朵真的有那么灵吗?”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明白作者之所以想到了这些,是因为联想到了白天所见到的景色。
“作者还听到了什么?”从忽高忽低、忽急忽缓作者又产生了联想,让学生在通过朗读想象,从“绕过、拍打、穿越、流连”感悟到泉水的“趣与活泼”。
(3)读写结合运用积累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阅读能力但不能忽视写的能力,语文要崇读学写,结合课文特点,注重引导学生由读到写、读写结合,方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在学会感悟了泉声的美妙后,我把练笔挤进课堂:引导学生用“像……一样的,是……”仿写一段话。
(四)以读促讲,升华情感
“泉水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最后泉水流进了我的心田”引读最后一自然段“鼎湖山的清泉是如何滋润万木,蕴育生机?”让学生再回读全文,用心再次聆听、辨识、品味新课标提出在教学中我们要关照全文,由部分再回到整体,让学生形成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文章的缩影,是课文的精华为此,我根据课文特点,紧扣题眼“听”字,以趣解繁体的“听”字,统领全文,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读书要“入耳、入目、入心”,聆听、辨识、品味泉声也须“入耳、入目、入心”,方能感悟泉声之美妙,润物之无声也整个板书,简洁明了,提纲挈领既起到引领读书方法之功效,又突出了文章之中心,可谓一箭双雕也。
听
入耳入目入心
泉声美妙泉水润物
聆听辨识品味